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X效率的概念引入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之后,国内外的众多研究都是把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极少有文献把银行的某一业务如个人理财业务独立出来做X效率分析,本文创新性的在这一领域做出尝试。下面将从两个角度研究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做X效率分析具有理论上的依据,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X效率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二是对X效率在银行零售业务、分支行中的研究文献做综述,通过类比分析证明我们的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一、个人理财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关于个人理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财需求和理财供给两方面,并以此为基础从理财市场、理财产品、理财行业、理财规制等不同视角研究个人理财。
国内外对个人理财概念的界定基本上都认为是对客户一生不同阶段所提供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主要的争议则更多的体现在具体的业务范围上。国内的研究一般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标准,该办法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如下: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投资顾问等专业化访问,已经商业银行以特定目标客户或客户群为对象,推介销售投资产品,理财计划,并代客户进行投资操作或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二、X效率理论分析个人理财业务
X效率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后者以家庭和企业为研究对象,视企业为“黑箱”。并假设企业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企业内部不存在低效率,仅承认市场出现的低效率。但由于该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莱宾斯坦、弗朗茨等学者在半微微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心理学,博弈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X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低效率现象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表现在生产领域中,而且也存在于家庭内部,表现在消费领域中。
X效率理论是以X效率概念为核心的经济理论体系,它通过对最基本的经济单位、个人及其行为的分析,对企业、家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考察个人行为的过程中,莱宾斯坦提出了选择理性理论,“全权委托理论”偏好原理和个人努力均衡,这三者构成了X效率理论的三大理论支柱。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说明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其做X效率分析具备理论支持。
(一)X效率理论的研究对象
该理论是以个人为基本研究单位的经济理论,莱宾斯坦的观点是:基本的决策和行为单位是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家庭或企业;把针对个人的行为假设简单地套用于家庭和企业的作法是不合适的;要正确地理解和说明作为“分子”的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就必须先分析作为“原于”的个人的行为;X效率理论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作为基本决策单他的个人的行为的考察,分析和研究由个人组成的更大的经济单位如企业、家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由于X效率理论是微微经济学理论,因此只要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根据X效率理论先研究个人行为,再研究这个整体。因此,无论是把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做X效率研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二)X效率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只有个人才有思想感情和行动,因此,恰当的研究单位应该是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企业和家庭。
第二,由于个人具有双重个性,因此,个人行为既包括理性因素,也包括非理性因素。
第三,作为代理人的雇员和作為委托人的企业主,在目标和利益上并不总是一致的。
第四,个人并不只是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反,个人的行为常常具有受习惯影响的惯性特征。
第五,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雇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选择努力水平的自由。
用X效率去分析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并不违背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得到了理论支持。
(三)X效率理论的研究方法
X效率理论认为经济理论的解释力是第一位的,而预测力是第二位的。与之相应的,X效率的研究方法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个人主义方法论。所谓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是指: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莱宾斯坦认为是个人而不是家庭或企业是基本的决策和行为单位,家庭和企业的目标及行为只有通过对个人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博弈论方法。在博弈过程中,如果双方都选择了最大化策略,就会导致囚徒困境结果,这能说明企业或家庭内部X低效率的形成,因此,X效率理论在考察企业或家庭的人际关系时充分运用了博弈论方法。
心理学方法。个人行为是要受到心理因素支配的,可以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个人选择理性的程度及惯性区域的形成。
无论是莱宾斯坦用X效率理论研究家庭、企业和宏观国民经济,还是我们用X效率研究银行或银行的某一业务,在整体的研究思路上都借用了这些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的综述
目前国内外针对银行业的X效率研究大部分都是把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效率分析,对银行某一单个业务进行效率分析的文献极少,较具代表性的是Francis X.Favre,Patrick T.Hack和Larry W.Hunter(2001)的《黑箱揭秘:是什么影响银行的效率》中专门对银行业零售业务做了X效率分析,并分析了影响效率的因素;Athanassopoulos D.A,Sotiriou C.A和Stavros A.Zenios(1999)的《对银行分支机构效率差异的国内外比较》一文中把银行分支机构作为效率的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英国、德国和塞浦路斯的银行分支的效率,为分支机构效率的改进提供一些引导。在国内,王晓芳,曹志鹏和张欣(2008)运用DEA模型对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直属分行做了效率分析,并认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济效率较低,产出增长还主要依靠营业费用和人力等投入品的外延式增长,其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风险因素对银行经济效率有明显影响;顾乾屏,姜彦福和孙晓昆(2008)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通过对2005年中国30个省、30个省会城市、260多个地级市及该区域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效率的分析来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对效率,进而构建了一种两维(区域层次和管理目标)效率评价系统。
四、结论
本文认为从X效率理论研究的角度可以证明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个整体做X效率分析具有理论依据,并具有可行性。把商业银行某一业务独立出来做X效率分析是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空白,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弥补,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没有做相关的实证研究。
(魏涛,1985年生,安徽阜阳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个人理财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关于个人理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财需求和理财供给两方面,并以此为基础从理财市场、理财产品、理财行业、理财规制等不同视角研究个人理财。
国内外对个人理财概念的界定基本上都认为是对客户一生不同阶段所提供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主要的争议则更多的体现在具体的业务范围上。国内的研究一般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标准,该办法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如下: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投资顾问等专业化访问,已经商业银行以特定目标客户或客户群为对象,推介销售投资产品,理财计划,并代客户进行投资操作或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二、X效率理论分析个人理财业务
X效率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后者以家庭和企业为研究对象,视企业为“黑箱”。并假设企业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企业内部不存在低效率,仅承认市场出现的低效率。但由于该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莱宾斯坦、弗朗茨等学者在半微微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心理学,博弈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X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低效率现象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表现在生产领域中,而且也存在于家庭内部,表现在消费领域中。
X效率理论是以X效率概念为核心的经济理论体系,它通过对最基本的经济单位、个人及其行为的分析,对企业、家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考察个人行为的过程中,莱宾斯坦提出了选择理性理论,“全权委托理论”偏好原理和个人努力均衡,这三者构成了X效率理论的三大理论支柱。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说明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其做X效率分析具备理论支持。
(一)X效率理论的研究对象
该理论是以个人为基本研究单位的经济理论,莱宾斯坦的观点是:基本的决策和行为单位是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家庭或企业;把针对个人的行为假设简单地套用于家庭和企业的作法是不合适的;要正确地理解和说明作为“分子”的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就必须先分析作为“原于”的个人的行为;X效率理论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作为基本决策单他的个人的行为的考察,分析和研究由个人组成的更大的经济单位如企业、家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由于X效率理论是微微经济学理论,因此只要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根据X效率理论先研究个人行为,再研究这个整体。因此,无论是把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做X效率研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二)X效率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只有个人才有思想感情和行动,因此,恰当的研究单位应该是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企业和家庭。
第二,由于个人具有双重个性,因此,个人行为既包括理性因素,也包括非理性因素。
第三,作为代理人的雇员和作為委托人的企业主,在目标和利益上并不总是一致的。
第四,个人并不只是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反,个人的行为常常具有受习惯影响的惯性特征。
第五,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雇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选择努力水平的自由。
用X效率去分析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并不违背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得到了理论支持。
(三)X效率理论的研究方法
X效率理论认为经济理论的解释力是第一位的,而预测力是第二位的。与之相应的,X效率的研究方法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个人主义方法论。所谓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是指: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莱宾斯坦认为是个人而不是家庭或企业是基本的决策和行为单位,家庭和企业的目标及行为只有通过对个人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博弈论方法。在博弈过程中,如果双方都选择了最大化策略,就会导致囚徒困境结果,这能说明企业或家庭内部X低效率的形成,因此,X效率理论在考察企业或家庭的人际关系时充分运用了博弈论方法。
心理学方法。个人行为是要受到心理因素支配的,可以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个人选择理性的程度及惯性区域的形成。
无论是莱宾斯坦用X效率理论研究家庭、企业和宏观国民经济,还是我们用X效率研究银行或银行的某一业务,在整体的研究思路上都借用了这些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的综述
目前国内外针对银行业的X效率研究大部分都是把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效率分析,对银行某一单个业务进行效率分析的文献极少,较具代表性的是Francis X.Favre,Patrick T.Hack和Larry W.Hunter(2001)的《黑箱揭秘:是什么影响银行的效率》中专门对银行业零售业务做了X效率分析,并分析了影响效率的因素;Athanassopoulos D.A,Sotiriou C.A和Stavros A.Zenios(1999)的《对银行分支机构效率差异的国内外比较》一文中把银行分支机构作为效率的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英国、德国和塞浦路斯的银行分支的效率,为分支机构效率的改进提供一些引导。在国内,王晓芳,曹志鹏和张欣(2008)运用DEA模型对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直属分行做了效率分析,并认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济效率较低,产出增长还主要依靠营业费用和人力等投入品的外延式增长,其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风险因素对银行经济效率有明显影响;顾乾屏,姜彦福和孙晓昆(2008)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通过对2005年中国30个省、30个省会城市、260多个地级市及该区域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效率的分析来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对效率,进而构建了一种两维(区域层次和管理目标)效率评价系统。
四、结论
本文认为从X效率理论研究的角度可以证明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个整体做X效率分析具有理论依据,并具有可行性。把商业银行某一业务独立出来做X效率分析是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空白,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弥补,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没有做相关的实证研究。
(魏涛,1985年生,安徽阜阳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