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去朋友家作客,饭后年轻人聚在一起议论电影《战争与和平》,S其实并不了解原作者托尔斯泰,但当朋友们谈起托氏风格时,他还是说:“我喜欢托氏的早期作品,风格比较单纯。”人们又议论起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S虽然没看过《辛德勒名单》,但他却说:“这部片子比他以前的影片流畅多了,风格也更成熟,不是吗?”S的表现,令众人顿时产生一种他学识丰富、见解独特的感觉。
这感觉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可又不大“货真价实”。仔细考究一下,S在别人议论到某个自己陌生的话题时,之所以能及时地插上话,而且道出一番见解来,应当归于他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安全”措施,巧妙地掩饰了可能出丑的一面,所以才显得处处游刃有余。谁能说S的话有错呢?他说的是托翁和影片“风格”——风格者,一个笼统而抽象的定性概念,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根本无法定量分析。难怪,当场就有人附和他的意见。
在另一场合中,有人问S:“你可否读过《嘉莉妹妹》?”
S回答:“我最近还不曾读过它。”
那人又问:“你读过《悲惨世界》吗?”
S回答:“法文本我没读过。”
显然,S避开了肯定的回答,而巧妙地选择一种内涵更狭窄的否定回答,暗中将肯定的外延扩大了,因此同样使自己显得十分“安全”,因为它给人提供了多种猜测的广阔空间和可能性:最近没读不等于说他过去没读或者将来不读;没读法文原著不等于没读过英文译本或汉语译本,或者他不屑于读翻译本……尽管有如此多的猜测,可谁又能说他不是真话?谁又会当场去“揭老底”、煞风景地破坏交际气氛?S确实是在掩饰些什么,搪塞些什么,但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表达,才实实在在地护卫了自己的“面子”,使得自己跟别人一样的“高雅”,省得人家轻视自己!
像S这样的交际表达,跟我们平常听到的那种表达要清楚、明白、准确大不一样,它有的是不确定性和含混性,信息量极有限,而且表达笼统且模糊,力求尽可能地在将某种真实的想法或者事实掩盖起来,目的就是保护自己,使自己在现实的交际场所处于“安全”的一隅,而不至于受到某种轻视与轻蔑,遭受不自信与不自尊的干扰,以提高自己在交际中的地位,所以我们称作交际表达的“安全系数”。
人们其实十分需要类似的安全性表达,这是基于人性本来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一般人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私密性的一面,以护卫自身在交际中的安全;其次,人们都愿意显示自身的高贵和尊严,而实现这种心理满足,就需要某种别人无从知晓的神秘性——对方越是难于理解,就越显得你深不可测,越是对你有较高评价,越是尊重你。既然某些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大而化之的表达,能够起到这种作用,有助于增添交际中的安全感和高贵感,那么,我们只要善于利用,讲究技巧,就有可能使自身的安全系数真正实现最大化,从而在交际中赢得主动。具体地说,如下几招可提高我们在交际中的“安全系数”。
大而化之的夸张
老周下海后一直做药材生意,收获不小;一天,正愁做生意不入门的小柯,偶尔碰到老周,于是热情地同他搭讪,问:“老兄,你最近都忙些什么买卖啊?”
老周听了,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于是回答说:“做的买卖可多了,除原子弹和人造卫星不能做、毒品和武器不敢做之外,什么都买,也什么都卖!”
小柯又问了几句,但老周依然用这种如同捉迷藏似的大而化之方式跟对方周旋,使得小柯始终摸不着底细,护住了自己的“生意奥秘”。老周使用的表达方式,就是故意将他的生意“放大”,划出一个偌大的范围来让对方猜测,这样就避免了涉及具体细节,避免了泄露天机,从而使自己处于安全的交际位置上。这种有意地用大而化之的方式避免细节的表达,最大的特点在于夸张地用词,在于将概念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从而使对方陷入云山雾罩猜测之中;这样一来,能不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交际安全系数?
无法确定的掩饰
梁明想同妻子离婚,于是去征求好友吴方的意见:“我想还是离婚算了,可是,又总担心孩子的归属,还有她能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
但是,吴方的妻子跟梁明家,以及老一辈人都是世交关系;虽然吴方主张不必勉强维持破裂的婚姻,但是他却忌讳插手其间而开罪于岳父母,同时还怕如此离婚成为自己夫妻俩不和的诱因。这些担心并非多余,所以吴方便给了梁明这样的回答:“哎,你说的这些,似乎是每一个离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自的配偶不同,其具体情形又不一样,怎能有个划一的反应?这事还真不好说呢,哈哈哈……婚姻是双鞋,舒服与否全靠自己的感觉,对吧?哈哈……”吴方绕了个大圈,最后却以几个“哈哈”作为回答,说穿了,就是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罢了,所以才用了不确定的“每一个离婚者”的大包围圈来替代面前的“这一个离婚者”,用了似是而非的青菜萝卜和鞋子之类俗话来搪塞。这一来,不确定性的表达和虚化性反应,就使得他传递出的信息成为“零信息”。人们喜欢用“浑沌”来形象地比喻这类不确定性的含糊表达,实际上就是用泛泛而谈的空洞,避实就虚的笼统表述,显然有利于护卫真实意思,所以是一种解决复杂人际纷扰的、安全系数极高的选择。
闪烁其辞的逗趣
少女阿蓉乘坐的客车在途中抛锚,许多乘客都到路边小店选择去了,唯独她站在公路旁候车。这时一青年司机开着桑塔纳经过,主动将车停在她身边,然后拉开车门:“小姐,上车吧!”
阿蓉犹豫了,她支吾说:“我……我要走很远的路呢。”
那司机说:“多远?我可以带你去到天涯海角!”
阿蓉被这话逗乐了,她不再迟疑便上了车。谁知上车后青年司机继续询问起来:“看样子小姐是读研究生的吧?”
阿蓉不作正面回答,说:“你为什么不说我是教授呢?”
司机笑了:“我想这样猜测你也成,可是你才多大点儿啦?”
阿蓉说:“你看我多大?”
司机说:“最多26,可以浪费一点青春的年代。”
阿蓉一怔,立即回答:“如果让我猜,我就猜62,来不得半点浪费和含糊!”
司机碰了个钉子,转而又问:“小姐在什么单位贵干啊?”
阿蓉说:“政法也是它,政经也是它!”
司机不懂得她的话,又见问不出眉目,只得收敛起来。阿蓉与陌生男子的对话,显然有意使用了一种闪烁其辞的表达方式。毕竟,就她当时所处的环境来说是“劣势”,需要寻找安全系数高的表达,所以她才这样地去打趣、逗乐——既然司机用逗趣来刨根究底地试探,她以同样的玩笑方式以虚对实地回应也在情理之中。可见,必要情形下,借助那种飘忽不定、不可捉摸、有意的打趣话的表达,就有可能使我们在不透露真实信息的同时,用故弄玄虚和插科打诨的方式来提高交际中的安全系数。
顺水推舟的障眼法
华裔美国人、前美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夫人陈香梅女士,在一次社交舞会上,同当时风头正盛的女强人、女大使梅丝塔夫人不期而遇。梅丝塔夫人一见面便劈头问她:“请问,你的大名是不是也登记在绿皮书中?”
刚出道的陈香梅当时并不知道绿皮书就是名人录,只得佯作没听清楚。岂料梅夫人却紧追不舍,再度逼问:“我以后会打电话给你的,但不知你的大名是否收录在绿皮书中?”
陈香梅略略一顿,含糊地答道:“我相信,你是可以找到我的电话号码的。”
梅夫人听罢便没再追问,陈香梅自然也摆脱了窘迫。陈香梅的回答其实是一种顺水推舟的障眼术。如果她照实回答Idon’tknow(不知道)的话,不仅显得不礼貌没教养,与对方的交情也可能到此为止,从而使自己丧失一次交友的机会。因此,她以一个空泛的“找得到”作答,实际上避免了触及“绿皮书”的具体内容,使得自己立即赢得了一个交际的安全位置。这启示我们,为了避免暴露自己某种真相,有时不妨顺着对方,含糊地应酬一番,这样反倒有可能避免触及到具体的真实的内容,从而提高我们的交际安全系数。
似是而非的不平衡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期间,曾有一个叫弗莱尔斯的女人写了一篇文章,称她同克氏有12年的不正当关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一位女记者受派遣去采访希拉里,正面问及她丈夫与那个女人的关系。希拉里回答:“那个女人在说谎,根本不可能有12年情这回事。我敢以我的人格担保,她是在说谎。”
女记者要求她再明确一下何处撒谎,希拉里说:“很抱歉,你知道我不会就这个问题给你答案的。这不仅仅是政治的原因,很抱歉我不想在任何时候提起这个问题,希望你能理解我。”
希拉里的说法依然让对方迷惑——你能说她的话有问题吗?不真实吗?她说的分明也是事实,只是事实的一部分罢了。因为她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和真相,只说弗莱尔斯说了谎,却没有说明克林顿是否说谎。而且,即使是弗莱尔斯在说谎,说谎处也可能是说她跟克氏的性关系保持了12年而不说是几年。其实最根本处在于,克林顿是公开否认跟那个女人有过性关系,而希拉里却全然不涉及!这种故意地有不平衡的方法,用一端避开另一端的方式,就使得问题始终处于某种不确定的状态之中,显然能护卫住自己的隐私,掩盖住某种短处,避免了说漏嘴给人抓住辫子。这样去提高交际中的安全系数,怎能不使自己永远处于交际的“上方”呢。
留有余地的主动性
小伙子阿强谈了个对象,一段时间伙伴见女友来得少了,于是有人问他:“你和她,能成吗?”
阿强含蓄地一笑,说:“这问题,你自个问她去吧。”便搪塞了过去。
其实,他和她已经闹了几回纠纷了,只是他不愿意透露出来,才故意卖了个关子。不难设想,阿强如果说“成”,对方要是变卦了又该如何?如果说“不成”,其实还有挽回因素。这事儿,最安全的回答其实就是不回答,不让对方猜透自己的心思,也不把话说“死”。可见,当一个话题有涉于双方利益的时候,我们不妨有意识地不把话说满,用留有余地的方式来守护住某种真实的意图,同时主动地向对方“支招”,引开话题,这样反而增强交际中的安全系数,从而避免泄露自身的秘密。
这感觉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可又不大“货真价实”。仔细考究一下,S在别人议论到某个自己陌生的话题时,之所以能及时地插上话,而且道出一番见解来,应当归于他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安全”措施,巧妙地掩饰了可能出丑的一面,所以才显得处处游刃有余。谁能说S的话有错呢?他说的是托翁和影片“风格”——风格者,一个笼统而抽象的定性概念,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根本无法定量分析。难怪,当场就有人附和他的意见。
在另一场合中,有人问S:“你可否读过《嘉莉妹妹》?”
S回答:“我最近还不曾读过它。”
那人又问:“你读过《悲惨世界》吗?”
S回答:“法文本我没读过。”
显然,S避开了肯定的回答,而巧妙地选择一种内涵更狭窄的否定回答,暗中将肯定的外延扩大了,因此同样使自己显得十分“安全”,因为它给人提供了多种猜测的广阔空间和可能性:最近没读不等于说他过去没读或者将来不读;没读法文原著不等于没读过英文译本或汉语译本,或者他不屑于读翻译本……尽管有如此多的猜测,可谁又能说他不是真话?谁又会当场去“揭老底”、煞风景地破坏交际气氛?S确实是在掩饰些什么,搪塞些什么,但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表达,才实实在在地护卫了自己的“面子”,使得自己跟别人一样的“高雅”,省得人家轻视自己!
像S这样的交际表达,跟我们平常听到的那种表达要清楚、明白、准确大不一样,它有的是不确定性和含混性,信息量极有限,而且表达笼统且模糊,力求尽可能地在将某种真实的想法或者事实掩盖起来,目的就是保护自己,使自己在现实的交际场所处于“安全”的一隅,而不至于受到某种轻视与轻蔑,遭受不自信与不自尊的干扰,以提高自己在交际中的地位,所以我们称作交际表达的“安全系数”。
人们其实十分需要类似的安全性表达,这是基于人性本来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一般人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私密性的一面,以护卫自身在交际中的安全;其次,人们都愿意显示自身的高贵和尊严,而实现这种心理满足,就需要某种别人无从知晓的神秘性——对方越是难于理解,就越显得你深不可测,越是对你有较高评价,越是尊重你。既然某些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大而化之的表达,能够起到这种作用,有助于增添交际中的安全感和高贵感,那么,我们只要善于利用,讲究技巧,就有可能使自身的安全系数真正实现最大化,从而在交际中赢得主动。具体地说,如下几招可提高我们在交际中的“安全系数”。
大而化之的夸张
老周下海后一直做药材生意,收获不小;一天,正愁做生意不入门的小柯,偶尔碰到老周,于是热情地同他搭讪,问:“老兄,你最近都忙些什么买卖啊?”
老周听了,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于是回答说:“做的买卖可多了,除原子弹和人造卫星不能做、毒品和武器不敢做之外,什么都买,也什么都卖!”
小柯又问了几句,但老周依然用这种如同捉迷藏似的大而化之方式跟对方周旋,使得小柯始终摸不着底细,护住了自己的“生意奥秘”。老周使用的表达方式,就是故意将他的生意“放大”,划出一个偌大的范围来让对方猜测,这样就避免了涉及具体细节,避免了泄露天机,从而使自己处于安全的交际位置上。这种有意地用大而化之的方式避免细节的表达,最大的特点在于夸张地用词,在于将概念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从而使对方陷入云山雾罩猜测之中;这样一来,能不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交际安全系数?
无法确定的掩饰
梁明想同妻子离婚,于是去征求好友吴方的意见:“我想还是离婚算了,可是,又总担心孩子的归属,还有她能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
但是,吴方的妻子跟梁明家,以及老一辈人都是世交关系;虽然吴方主张不必勉强维持破裂的婚姻,但是他却忌讳插手其间而开罪于岳父母,同时还怕如此离婚成为自己夫妻俩不和的诱因。这些担心并非多余,所以吴方便给了梁明这样的回答:“哎,你说的这些,似乎是每一个离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自的配偶不同,其具体情形又不一样,怎能有个划一的反应?这事还真不好说呢,哈哈哈……婚姻是双鞋,舒服与否全靠自己的感觉,对吧?哈哈……”吴方绕了个大圈,最后却以几个“哈哈”作为回答,说穿了,就是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罢了,所以才用了不确定的“每一个离婚者”的大包围圈来替代面前的“这一个离婚者”,用了似是而非的青菜萝卜和鞋子之类俗话来搪塞。这一来,不确定性的表达和虚化性反应,就使得他传递出的信息成为“零信息”。人们喜欢用“浑沌”来形象地比喻这类不确定性的含糊表达,实际上就是用泛泛而谈的空洞,避实就虚的笼统表述,显然有利于护卫真实意思,所以是一种解决复杂人际纷扰的、安全系数极高的选择。
闪烁其辞的逗趣
少女阿蓉乘坐的客车在途中抛锚,许多乘客都到路边小店选择去了,唯独她站在公路旁候车。这时一青年司机开着桑塔纳经过,主动将车停在她身边,然后拉开车门:“小姐,上车吧!”
阿蓉犹豫了,她支吾说:“我……我要走很远的路呢。”
那司机说:“多远?我可以带你去到天涯海角!”
阿蓉被这话逗乐了,她不再迟疑便上了车。谁知上车后青年司机继续询问起来:“看样子小姐是读研究生的吧?”
阿蓉不作正面回答,说:“你为什么不说我是教授呢?”
司机笑了:“我想这样猜测你也成,可是你才多大点儿啦?”
阿蓉说:“你看我多大?”
司机说:“最多26,可以浪费一点青春的年代。”
阿蓉一怔,立即回答:“如果让我猜,我就猜62,来不得半点浪费和含糊!”
司机碰了个钉子,转而又问:“小姐在什么单位贵干啊?”
阿蓉说:“政法也是它,政经也是它!”
司机不懂得她的话,又见问不出眉目,只得收敛起来。阿蓉与陌生男子的对话,显然有意使用了一种闪烁其辞的表达方式。毕竟,就她当时所处的环境来说是“劣势”,需要寻找安全系数高的表达,所以她才这样地去打趣、逗乐——既然司机用逗趣来刨根究底地试探,她以同样的玩笑方式以虚对实地回应也在情理之中。可见,必要情形下,借助那种飘忽不定、不可捉摸、有意的打趣话的表达,就有可能使我们在不透露真实信息的同时,用故弄玄虚和插科打诨的方式来提高交际中的安全系数。
顺水推舟的障眼法
华裔美国人、前美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夫人陈香梅女士,在一次社交舞会上,同当时风头正盛的女强人、女大使梅丝塔夫人不期而遇。梅丝塔夫人一见面便劈头问她:“请问,你的大名是不是也登记在绿皮书中?”
刚出道的陈香梅当时并不知道绿皮书就是名人录,只得佯作没听清楚。岂料梅夫人却紧追不舍,再度逼问:“我以后会打电话给你的,但不知你的大名是否收录在绿皮书中?”
陈香梅略略一顿,含糊地答道:“我相信,你是可以找到我的电话号码的。”
梅夫人听罢便没再追问,陈香梅自然也摆脱了窘迫。陈香梅的回答其实是一种顺水推舟的障眼术。如果她照实回答Idon’tknow(不知道)的话,不仅显得不礼貌没教养,与对方的交情也可能到此为止,从而使自己丧失一次交友的机会。因此,她以一个空泛的“找得到”作答,实际上避免了触及“绿皮书”的具体内容,使得自己立即赢得了一个交际的安全位置。这启示我们,为了避免暴露自己某种真相,有时不妨顺着对方,含糊地应酬一番,这样反倒有可能避免触及到具体的真实的内容,从而提高我们的交际安全系数。
似是而非的不平衡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期间,曾有一个叫弗莱尔斯的女人写了一篇文章,称她同克氏有12年的不正当关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一位女记者受派遣去采访希拉里,正面问及她丈夫与那个女人的关系。希拉里回答:“那个女人在说谎,根本不可能有12年情这回事。我敢以我的人格担保,她是在说谎。”
女记者要求她再明确一下何处撒谎,希拉里说:“很抱歉,你知道我不会就这个问题给你答案的。这不仅仅是政治的原因,很抱歉我不想在任何时候提起这个问题,希望你能理解我。”
希拉里的说法依然让对方迷惑——你能说她的话有问题吗?不真实吗?她说的分明也是事实,只是事实的一部分罢了。因为她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和真相,只说弗莱尔斯说了谎,却没有说明克林顿是否说谎。而且,即使是弗莱尔斯在说谎,说谎处也可能是说她跟克氏的性关系保持了12年而不说是几年。其实最根本处在于,克林顿是公开否认跟那个女人有过性关系,而希拉里却全然不涉及!这种故意地有不平衡的方法,用一端避开另一端的方式,就使得问题始终处于某种不确定的状态之中,显然能护卫住自己的隐私,掩盖住某种短处,避免了说漏嘴给人抓住辫子。这样去提高交际中的安全系数,怎能不使自己永远处于交际的“上方”呢。
留有余地的主动性
小伙子阿强谈了个对象,一段时间伙伴见女友来得少了,于是有人问他:“你和她,能成吗?”
阿强含蓄地一笑,说:“这问题,你自个问她去吧。”便搪塞了过去。
其实,他和她已经闹了几回纠纷了,只是他不愿意透露出来,才故意卖了个关子。不难设想,阿强如果说“成”,对方要是变卦了又该如何?如果说“不成”,其实还有挽回因素。这事儿,最安全的回答其实就是不回答,不让对方猜透自己的心思,也不把话说“死”。可见,当一个话题有涉于双方利益的时候,我们不妨有意识地不把话说满,用留有余地的方式来守护住某种真实的意图,同时主动地向对方“支招”,引开话题,这样反而增强交际中的安全系数,从而避免泄露自身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