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发现 “静”中提升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g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一书中写到:“对我来说,数学是伤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读完这段话,让人不禁深思:这是什么样的教学对学生造成的影响?看来数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三大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教学课堂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转变,实现教学方法从灌输,填鸭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转变,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根据平时的教学我仔细反思,认为“动静结合”的课堂是最为高效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最有益的,在“动”中发现 ,在“静”中提升。
  所谓“动”指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取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小组合作交流等,体验活动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发育都处于初级阶段,自律性较差,而且数学课本又缺乏故事性,课堂上学生很容易走神,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其实好动是小学生的一大特征,若一味加以干涉和反对,于教学无益,甚至会促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根据学生的这一主要特征,教学前往往就需要老师通过认真地备课,思考如何设置课堂情景、操作实践、游戏等适应学生天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教学环节的创新和张弛变化,往往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师生配合和谐,这样的课堂才会最高效。
  所谓“静”指的是为了让学生感知、体会、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使其静静地认真观察,静静地仔细倾听,静静地独立思考,让其能总结、归纳、想象、最终提升为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思考,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化繁为简,凸显要点、辨析同化、反例品析,巩固练习,实际运用等,做到动静结合且动静和谐,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现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如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在“动”中发现,在“静”中提升,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提升数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是 “动”的前提[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课之伊始,学生往往不能马上进入状态,需要教师设计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迅速投入课堂学习。课程进行中当学生感到疲劳、容易走神之时,也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故事,重新调动学生情绪。可见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例如教人教版三年级 “等量代换”时,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在于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所以一个教师在教授新知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天枰和梨的不平衡(左重右轻)-不平衡(右重左轻)-平衡(左右相等),用熟悉的生活例子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情景,这时出示课题“等量代换”,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接下去的知识的好奇心。
  从以上的例子得出教学要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得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让学生不经意间激发了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了,能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二、认真倾听,是“静”的基础
  倾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基础,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提醒、督促和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教师讲解的良好习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喜欢新奇新鲜的东西,富有挑战性、有趣味的课也许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因此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倾听。
  三、仔细观察,是“静”的体验[2]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其前提必然是观察。在学生众多的学习方式中,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观察,对知识有了表象的认识,才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学好数学,可见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例如教人教版五年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笔者先呈现两个分数1/8,3/8让学生说说想到哪些数学知识,提什么数学问题,以及仔细观察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分母相同,这一观察不仅让学生对同分母分数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为接下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动手操作,是 “动”的主题
  很多教学内容,紧靠老师的讲解,难以叙述清楚,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笔者教人教版三年级“克与千克”时,借鉴了一位老师的做法,这两个计量单位的教学因为学生缺少体验而费时低效,但如果在教学之前,让孩子们去超市,菜市场了解自己喜欢的商品有多重,那自己的手当天枰感受下左右两只手中物体孰重孰轻,并设计成一张调查纸或去水果店体验下一千克苹果有几个…通过有意识地多次穿插学生的实践体验生活,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再如教人教版四年级“植树问题”时,教材中只出现植树问题中的一种情况:两端都不种树,但笔者发现很多老师不约而同地由这种两端都不种的情况都衍生出另两种植树的情况:一端种一端不种和两端都不种,笔者在教授孩子这节新课时,让孩子们利用泡沫长条,牙签等学具,以泡沫长条为路,牙签为树并通过孩子们合作交流探索三种不同的种树模式,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同时也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孩子的知识,培养了孩子的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直接参与演练,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引起学生的极大求知兴趣,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合作交流,是 “动”的方式
  合作交流使学生们可以通过向教师和同伴表达数学想法,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借助同学间的互补学习,实现发展拓宽和丰富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组织思维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还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激起一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即通过别人的人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潜能。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分类”时,小组合作对各种三角形进行分类,小组成员有的从角入手,分为直角,锐角,直角;从边入手,有两种情况: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合作交流”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及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六、独立思考,是 “静”的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合作交流作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手段,必要的前提是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交流才会有意义和价值。课堂上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现实的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交流、要不吝啬地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再创造”,从而启迪思维。
  例如教人教版六年级“抽屉原理”时,笔者借鉴了一位老师的想法,首先是探索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的情况,从简单的情况入手,①3支铅笔放进2个抽屉,有几种放法?②4支铅笔放进3个抽屉,有几种放法?③让生思考:不管怎么放,有一个抽屉里放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这里的思考很关键,不妨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他们可以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进而提升对这问题的认识,为后面的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2、3、4等时的情况,建立数学模型打下基础。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显在而巨大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是潜在而深远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数学活动时空,多给学生体验和锻炼机会,多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权利,尽管探索时难免多走弯路,但毕竟是他们用活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实现对于数学思维的提升,是任何简单的告诉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需要动静结合,但这个动需要有要求的动而不是乱动,在动的时候要把握住动的度,需要“静”来提升;这个静不能仅局限于表面,应从简单中脱离出来,应以“动”为载体[3],静静地观察、倾听、思考,逐步提升自我的目的。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适时的动,适时的静,做到在“动”中发现,在“静”中提升。
  参考文献:
  [1] 卢艳. 动静和谐,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
  [2] 伍琼瑶. 观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
  [3]丁华勇.“动”“静”之间奈几何[J].中小学数学,2011,第11期:9-10.
其他文献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过去那种简单乏味,死板单调的死读书已不适应新的教学,更不适应充满个性的学生发展。为此转变朗读方式,如何创设和谐、愉悦的朗读课堂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育者面前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
期刊
作文,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文字化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应付教师而写,为考试夺高分而编造些善意的谎言,诸如母亲雨中送伞、送医院等矫揉造作的故事。为应付考试而作,照抄照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
期刊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生物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实验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上,对于实验教学作了如下尝试。  1、讲解实验要点,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刚进初中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并且好动,他们在实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在讲解实验要点时,他们往往不注意听,而动实验
期刊
文章摘要:  作为一名现代家长,我们面对不同的孩子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养。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总结—调整,找好与孩子爱的对接口。这个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把自己变成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善于引导,全然接受,让孩子轻松快乐的成长。千万不要以爱的名义束缚孩子,让生命留有遗憾。  关键词:幸福 发现 接受 学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家庭教育应
期刊
摘要:在贫困地区,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农村小学生学习效率低,学生成绩不高,这一直是一个问题。问题的产生,一个原因是因为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另外也与农村学生经济、缺乏思维创新、个性不足有关。为此,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利用农村的优秀资源,开拓学生思维,开展探索式教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 对策  一、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成绩偏低的现状  笔者一直在都安县板岭乡从事基层教育工作, 30多
期刊
摘要:通过对“课外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以及高等教育本科工科专业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以交通工程专业为示范,构建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并对学生“课外实践技能” 的培养形式与手段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培养形式与手段  1. “课外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目标转
期刊
一、案例背景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识字中启迪孩子的心智、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小学低年级2000多字的识字量,怎样开展教学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以《笋芽儿》为例子,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很有特点,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笋芽儿奋发向上的劲头。全文
期刊
自我保护能力作为生存教育的一个主题是当今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适应社会,做一个现代人所具备的素质之一。而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时刻牵动着父母、老师和许多人的心。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导致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
期刊
内容摘要:观察是学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观察进行理性的思维的培养。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科学是一门以观察为主的学科,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更有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本文从确立目标,整体感知,动手操作,思维扩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在科学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