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环保意识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法则,各类文献中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记载不绝于书。
  历史悠久的环保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法则,各类文献中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记载不绝于书。《尚书·吕刑》有“禹平治水土”的记载,《尚书·吕刑》作于周穆王之时,距今已将近3000年,可见当时对水土保持的观念已相当明确。
  商周时期已设有专门对山川河泽进行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在周代,大司徒是六卿之一,掌管农林渔牧。负责山川林泽的机构叫做“虞”和“衡”,其中,虞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监督机构,衡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执行机构,为了配合虞衡实施职责,还制定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另外,掌管狩猎的机构叫做“迹人”,凡打猎者均受命于它。
  周文王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周礼·地官》中规定,不植树的庶民,死后都不许用椁,偷盗树木的庶民,都会受到刑罚。此外,周代还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这些政令虽然严苛,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
  春秋时代,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他的施政方针中,亦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管仲认为 “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对山林草木的认识与保护,相当深切而积极。
  公元前526年,郑国因久旱不雨,乃派遣官员到桑山祁雨,本应历植林木,结果反而滥砍树木,此一举动即刻受到了惩罚。
  197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两座战国到秦代的古墓,在出土的大量秦简中,发现了一部《田律》。在这部环境保护法中,不但有保护植物林木、鸟兽鱼鳖的具体规定,还有让水道不堵塞的严格措施。《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即规定不可进入山林砍伐树木,不可堵塞林间孔道,不可入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可捕捉幼兽、幼鸟或取鸟卵,不可张设诱捕鸟兽的陷阱等。对于当时来说,这已是相当完备的一部“环保法”了。
  古代城市的环境治理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密集地区的活动导致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古代中国,人们很早就注意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
  从考古发掘来看,考古工作者在先秦时期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灰坑(即垃圾坑)。这些灰坑有的利用天然的坑穴,有的则由人工挖掘而成,里面堆积着大量的废弃物或焚烧后的灰烬。这说明古人多以填埋、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使其尽量远离人们的居住环境,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在距今4000年前的河南睢阳平粮台龙山文化时代城址中,还考古发现了埋于地下的陶质排水管道。
  成书于西汉的《泛胜之书》中记载:“伊尹作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由此可见,早在商朝,老百姓就已经知道把粪便这种特殊的垃圾倒入田中来施肥浇田。为了积肥,那时的人们开始建有厕所,并对家畜进行舍饲。
  据《周礼》记载,周代还设有专门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包括“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條”通“涤”,是“清扫”的意思,“狼”则是“道路狼藉”的意思。因此“條狼氏”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清扫道路上的垃圾。《周礼》中还记载:“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井匽”一说是路厕,一说为排除污水秽物的设施,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说明周代不仅有公共环境管理人员,也有公共卫生设施。
  到了汉朝,“圂”作为一种新兴的厕所被发明出来。《说文解字》记载:“圂,厕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圂上面是厕所,下面是一个猪圈,人们在上面方便后,排泄物落到下面的猪圈中供猪食用。《汉书》中“厕中群豕出,坏大宫灶”的记载,说明汉朝的厕所中已经养着大群的猪了,做到了垃圾的循环再利用。
  唐朝为了处理垃圾问题,国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在街道上随便扔垃圾,会被处罚六十大板,倒水则不受惩罚。
  针对环境卫生问题,唐朝还有完善的垃圾处理流程,城市设立有垃圾的指定倾倒位置,为此,还出现了专门以回收垃圾、处理粪便为职业的人,还有人因此走向发家致富之路。《太平广记》就有这样的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到了宋朝,已出现“垃圾”一词。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写道:“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每支钱犒之。”在当时的都城,打扫街道、清运垃圾,都由政府差人来负责。粪便因为可以用作肥料,是由私人经营的,但政府亦行监管之职。《梦粱录》中还讲道:“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谓之‘倾脚头’,各有主顾,不敢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专门挨家挨户收“马桶”的人叫“倾脚头”,这些人为了争夺倒马桶的地盘,竟然要闹到官府去诉讼。
  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
  自古以来书写材料多用竹简和缣帛,但是简重而缣贵,使用起来不方便也不便宜。《后汉书》蔡伦传中说:“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纸的前身是树皮、麻头、破布以及渔网这类人们弃之不用的废料。蔡伦造纸,变废为宝,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纸类似的还有墨。据明代朱常淓《述古书法纂》考究:“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由此可见,“文房四宝”之一的墨的前身,乃是不受待见的煤烟。苏东坡在《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中写道:“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这首诗既道出了掃烟制墨的艰辛,又将光润的墨比作玉,可见煤烟的华丽转身也是东坡先生所宝爱。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有用石油烟制墨的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从沈括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他勇于尝试的品格,还可以看出他变废为宝的冲动。
  东晋的陶侃厉行俭约,其变废为宝的故事历来传为美谈。据《晋书》记载:“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陶侃令人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竹头收藏起来,当时人们都不解其意。后来一次新春朝会,恰逢雪后初晴,大厅前的雪化了,地面却很潮湿,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来铺在地上,解决了行路不便的问题。等到桓温伐蜀时,一时找不到竹钉装船,又是陶侃收藏的竹头解了燃眉之急,发挥了军事作用。(来源:《光明日报》《北京晚报》)
其他文献
“晚风你轻轻吹吧,快吹到田野上,当晚霞染红了天边,我们快乐歌唱……”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朱湾小学教室里,92岁的音乐教师严明友,教孩子們练习歌曲《晚风》。教了近70年音乐的严明友,用流淌的音符,点亮了乡村儿童的音乐梦。几十年来,严明友独自住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宿舍,房间里除了各类书籍和报纸,最值钱的就是一架钢琴。为乡村学校购置音乐器具,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严明友把积蓄给了孩子们。(新华社记者 刘军
期刊
中国大城市中的养老问题,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开始愈发引人注目。满大街的骑自行车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大部分消失,街头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汽车。走进街道,能看到嬉笑欢跑的小孩,远没有看到数人扎堆聊天晒太阳的老人多。中国在逐步向老年人社会转变,简单回首这些年的变化,人们会觉得中国的老龄化的变化比预想的要快很多。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态势。民政部在2020年10月召开的一次发布会上预计,“十四五
期刊
银行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  银保监会近日在银行保险业内部下发《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要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纸质存折、存单等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不得强制老年人通过自助式智能设备办理业务,不得违规代替老年人操作,不得对老年人使用柜面人工服务设置分流率等考核指标。(来源:银保监会)  预计“十四五”中国老年人口将超3亿 进入中度老
期刊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亿万老年人老有所养绘制了新蓝图。  每天早上9時,天津市河西区的智慧养老平台就会自动给近5000名独居老人拨打问候电话,一旦电话无人接听,人工智能系统会立即通知家属和社区网格员上门,解决了独居老人突发疾病无人照顾的痛点问题。  这个智慧养老平台还整合了公安、医疗、社保
期刊
在烈士背后,在众多烈士墓背后,你可曾想过,谁在清晨摆下鲜花,守护这些维护和平的英灵?  在清明节之际,我们缅怀先烈,歌颂他们为祖国和平、人民幸福做出的牺牲。但也要记住在英灵背后默默守护的“守墓人”,他們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也是崇高的人。  一位老人,一座墓园。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有位农民叫胡兆伦,早在2012年5月,他就入选“中国好人榜”。如今,88岁的他已经默默守护这座神圣的烈士陵园72个
期刊
近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印发《贵州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若干措施》,明确: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养老服务改革,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支持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2021年底前,集中清理废除在养老服务机构
期刊
“80后”的难忘岁月  走过崎岖的乡间小路,来到安徽蚌埠怀远县陈集镇。这里依然保留着乡村最原始的风格,几处平房,几棵小树,一片安然宁静的景象。也就是在这片土地下,埋葬着86位伟大的革命烈士。来到这里,就能见到这片烈士陵园的守陵人——胡兆伦。  说起胡兆伦,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与传统80后的意思不同,他的“80”指的是年龄。“我今年,88了!”胡兆伦说出这句话时,中气十足,听起来全然不像一
期刊
先祭英烈,再祭祖宗。  这条“家规”,六盘水市盘州市胜境街道胜境居委会十三组居民邹广阳祖孙五代一守就是84年。他们并非职业扫墓人,却因当年的一句承诺,冬去春来,代代相承,岁岁祭扫,用坚守诠释着对英烈的敬仰。  父亲的遗愿  “为红军烈士扫墓,这是我们的家事。”每逢清明或子女返乡,第二代扫墓人邹广阳总会扶老携幼,沿着前人用双脚与镰刀开辟出的山间泥泞小路前行,到红军坟前扫墓。坟茔前,邹广阳一字一字辨认
期刊
一座烈士墓,安静地伫立在广西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米花山下,庄严肃穆。一位老人,默默地站在墓碑前,深鞠三躬,良久凝视。老人名叫蒋石林,今年77岁。这座墓,是老人的爷爷和父亲立的,长眠其中的是在脚山铺阻击战中牺牲的7位红军烈士。80多年来,蒋石林一家三代接力守护这座红军烈士墓。  祖父、父亲曾参与红军烈士安葬  谈起守护红军烈士墓的事,老人回忆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他从小就听爷爷蒋钟太和父亲蒋受宇讲了无
期刊
养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满足亿万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措施。目标如何实现?措施如何落实?记者近日专访了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  如何养老:答案不止一个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養老”等多项具体措施。  “‘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