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女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的电影镜像人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450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出生伊朗电影家族的萨米拉·马克马巴夫,每一次作品面世,都给世界电影界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她所关心的,永远是伊斯兰社会下,处于弱势和贫困的人民,她以电影为镜,带给观众思考,促使他们迫切寻求出路,这就是电影艺术家的镜像人生。
  【关键词】:萨米拉·马克马巴夫;电影镜像;伊朗电影
  前言:
  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里,出现了许多女性导演,她们用自己女性的独特视角,比男性导演更细腻的情感,描绘着光与影的魅力。随着伊朗新电影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欣欣向荣,来自于伊朗著名电影家族的天才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在国际电影节上引起了轰动,她每一次携作品前来,都给人不一样的惊喜。
  正文:
  萨米拉·马克马巴夫出生于著名的伊朗电影家族--马克马巴夫家族,父亲是伊朗蜚声国际的电影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在父亲的影响下,萨米拉从伊朗的极端保守文化中突围成功,用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在世界影坛上开创出有别于父亲的一片新天地,从其自身到其电影中的影像,两者之间的互文充满了神秘色彩,笔者本文将研究萨米拉·马克马巴夫的电影镜像人生。
  萨米拉所在的马克马巴夫家,以父亲穆森为领袖,大女儿萨米拉为中坚力量,妻子、儿子、小女儿各司其职,家庭作坊式的电影制作,生产出的影片却部部精良,频频获得国际大奖,给我们带来除却炫技和华丽的朴实电影,一次次击中人类共通的情感。
  一、师从大师,站在巨人的肩膀
  1993年,穆森成立了“穆森·马克马巴夫家族电影学校”,15岁的大女儿萨米拉、全家人以及朋友的孩子,都进入家族电影学校学习。1997年后,伊朗政治环境有所好转,穆森创立了马克马巴夫家族的影片公司。自此,马克马巴夫家族成为学习、拍摄、制作于一体的电影化家族,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18岁的萨米拉就拍摄出了备受国际影坛推崇的毕业作品同时也是处女作影片《苹果》,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天才少女导演。
  二、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意表达
  萨米拉所选择的电影题材紧贴现实社会,影片《苹果》取材于报纸上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在德黑兰居民区一个普通的家庭里,母亲是神经不正常的盲人,专制保守的父亲将两个孪生女儿从出生之日起囚禁在家中。
  《黑板》中背着黑板到处寻找学生的老师,在沿途中教学工具却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成为掩体、晾衣架、担架、支架……,用大量的隐喻来说明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和精神文化的缺失。
  在塔利班倒台不久后,萨米拉及时推出影片《下午五点》,让人们对塔利班倒台后阿富汗女性的命运充满了格外的期待,揭露了在当代伊斯兰国家中女性权力的束缚与限制。
  影片《背马鞍的男孩》,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穷苦人民,在金钱面前,变成了动物化的马,和《黑板》中冒着生命危险走私沉重货物,自称是“骡子”的男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波斯诗词文化的传承,加上自身的宗教信仰,即使在影片中表现的是现实主义的穷困与愚昧,萨米拉的影片中却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道一首苦涩、细腻的诗,让人思考回味。
  三、自身影像之镜
  对于萨米拉所在的马克马巴夫家族来说,电影就是展示社会的镜子,用镜子来改变人民,而不是用武器。萨米拉坚持用电影表达对伊朗女性生存的关注,她自己,本就是比影片更加夺目的影像。她突破了伊朗传统的桎梏,身体力行的用电影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其影片是其自身的镜像表达。
  (一)对自由的向往
  萨米拉在影片《苹果》中,借被囚禁的双胞胎姐妹,向观众展开了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困境之思考,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来自于伊斯兰社会编织起来的无形大网,对妇女严格的限制和束缚。萨米拉虽然作为女性导演且已经在世界电影界展露头角,但是这样的限制和束缚依然对她形影不离。2007年,由于伊朗政府不允许萨米拉在国内拍摄《背马鞍的男孩》,所以她再次前往阿富汗拍片,却在过程中惨遭恐怖襲击,导致6人重伤。经历如此困难,萨米拉坚持做自己,以敏锐的主题和过人的才华,给世界影坛带来一股追寻自由之风。
  (二)女性权利的呼唤
  影片《下午五点》,女主角在塔利班倒台后的阿富汗,遍地疮痍中想要参选总统,却在不断的质疑中走向未知的生活。女性权力在伊斯兰社会的严重缺失,虽然在新政权上台后,政策相对宽松,但是女性权力仍然在男权社会中受到限制。
  (三)精神文化的需求
  影片《黑板》表现了精神文化在战乱后的缺失,愚昧的人们只能挣得一个活命。在原教旨主义统治下的伊朗,任何活动都是严格的按照一千多年前的《古兰经》要求进行的,严禁娱乐,认为电影院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虽然在后来,环境相对宽松,但人们的精神文化依然匮乏。
  (四)思考改变
  萨米拉电影中存在大量的隐喻,比如飞机的轰鸣,白色的烟雾,危险的边境,囚禁中的女孩……虽然没有出现残酷的战争场面,却让人触目惊心,让我们不由得去反思是谁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使观众感到迫切需要寻找出路。
  结论
  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萨米拉,这朵饱经古波斯文化浸染,又在伊斯兰社会编织的大网下生存的黑玫瑰,拥有出身伊朗电影世家的幸运,却独得恩宠,才华横溢,她以电影为阵地,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与反思,开出一朵朵朴实、诗意的现实主义花朵,以电影为镜,表现社会问题,呈现自身的电影镜像,带给我们无限的神秘与反思,这也是她在不断做的事情:思考、改变。
  参考文献:
  [1]郭莉.伊朗马克马巴夫家族女导演创作研究[J].影视美学.
  [2]许婧.记录苦难--来自马克马尔巴夫家族的声音[J].血缘之谜--当代电影家族.
  [3]赵艳.马克马尔巴夫家族:自办电影学校[J].MOVIE.2011(10)
  作者简介:张迎苹,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大卫·芬奇,有人评价其为“游走在好莱坞大制片厂边缘的影像创造者”,因其作品虽呈现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的特质,商业气息浓厚;但自电影《七宗罪》开始,大卫·芬奇电影中凌厉独特的影像风格及影片传递出的艺术深度,使其成为为数不多的商业与艺术双丰收的电影导演之一,而其影片中折射出的社会黑暗与复杂人性更使电影呈现出某种哲学意味,本文即从大卫·芬奇的部分作品中探析其电影影像中凸显出的人性观。  【关键
期刊
当前我们正处于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面对思想领域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十八大提出了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更好地整合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而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充分挖掘图书馆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阅读促进民众核心价值意识的觉醒
期刊
【摘要】:中国画属于我国的本土画种,它具有清晰的文脉,悠久的历史,深受我国人们的喜爱,因此是一门重要的文化馆艺术培训课程。通过群众艺术培训教学,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学习中国画,经过诗情画意的熏陶,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和中国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画;群众美术;美术教学  一般来说群众美术教育的种类是非常多的,比如中国画、年画、油画和素描等。在群众美术培
期刊
电视传媒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政府“喉舌”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发展规划的新形势、国内国际媒体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收视群体构成及心理的变化,同时,作为体制改革的一种类型,国家重要的宣传机构——电视台的公司化改革成为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走在电视媒体产业化改革最前沿的少儿频道自然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1958年,我国第一个少儿节目《两只
期刊
【摘要】: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一直致力于对国际难民权利实行保护,该公约对难民的概念以及难民的法律地位、职业、福利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但是,长期存在的难民权利保护问题不断给许多国家带来国内政治、经济、国家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在从2015年持续到2016年的欧洲难民危机中,《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对难民权利的保护以及在“难民潮”接收国的适用上逐显其尴尬性。难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焦
期刊
【摘要】:战后法国喜剧电影重新崛起,开始恢复在电影诞生初期时的荣光。本文以2017年法国经典喜剧电影回顾展(天津站)亮相的九部影片为例,从它们所属的喜剧电影类型切入,大致梳理其主要特征与发展路向,借此浅谈战后法国喜剧电影的发展特色和美学嬗变。  【关键词】:法国喜剧电影;发展特征;美学嬗变  2017年春夏之交,时值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由百老汇电影中心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的 2017年法国经典喜
期刊
【摘要】:道家思想对苏轼的田园诗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风格追求上,田园诗中表现出对平淡自然、适然平和的审美风格的追求。体现道家思想的最高艺术理想“自然平淡”的意境。  【关键词】苏轼;田园诗;道家情怀  宋朝田园诗歌全面、深刻的将宋朝的乡村田园景象描述出来,不但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的景象,孕育着符合时代的精神,而且在内容上有新的创造和开拓。以苏轼的田园诗为例,他在诗中所表述的田园,具有浓厚
期刊
【摘要】:从时代上划分,中晚唐至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贵族统治到后期的地主统治转变的关键时期。韵外之致,是这个时期在文学创作中对韵味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本文旨在理清世俗地主文学的产生与韵外之致这种艺术境界的发展脉络,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世俗地主;韵外之致 ;相互关系  一、世俗地主文学的建构和韵外之致的产生  韵外之致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中唐新兴的士族阶
期刊
前些时间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个小片段,老检察长陈岩石开讲的特殊党课,观看时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久久不能释怀,特别值得现代党员乃至普通老百姓的深思。陈老这堂党课讲述的是为了能够享受到党员的“特权”,能够背炸药包、能够参加尖刀班的只有一天党龄壮烈牺牲的小党员的事迹。  画面回到了一九四五年六月八号,尖刀班攻打云城的前一天。  为了能去扛炸药包,获得这个只有党员才能享有的“特权”,陈岩石虚报
期刊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举世闻名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温度和色彩”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比如他在诸多小说中奇丽的描写,就像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的大丽花,周围一片湿热雾气的蒸腾,花瓣上却盛着一粒冰凉而有棱角的露珠。  马尔克斯也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其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以4000多字的篇幅,讲述这样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贫穷的母亲,带着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