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气候问题正日益影响人类的生活、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是有效的应对措施。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临着减排的巨大压力,亟待寻求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本文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探讨,提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建议,旨在构建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困境 应对
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最早将“低碳经济”这个概念予以书面化的解释。“低碳经济”,指的是通过提升能源利用率,逐渐降低碳排放量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关于低碳经济,我国政府也先后在不同场合公开阐述了其内涵。我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曾提出,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是低碳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亦为人类在农业、工业文明发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跨越。目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走“低碳经济”之路,在制度抑或实践方面都已达成一定的共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于低碳经济道路的探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面临的困难
(一)现有能源结构的制约
我国是燃煤大国,2009年,我国能源消耗需求比例中,煤炭占比69.6%、石油占比18.7%、天然气占比3.8%、其他占7.4%。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我国超过80%的含碳气体以及超过70%的含硫物都是通过燃煤排出。目前,这种以燃煤为主要能源供给的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很难转变。
(二)森林覆盖率偏低
森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缓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然而我国的森林覆盖比例相较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偏低状态。第七次全国森林普查表明,中国森林面积为1.95亿公顷,覆盖率仅有20%左右,排在全球第139位,而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的数值,不到世界平均标准的四分之一。
(三)森林分布不均匀
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碳排放量偏多但森林覆盖相对少,加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人口增长过快,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凸显了温室效应的问题。基于此,国际能源署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在2030年前,能源需求在可选择政策情景以及参考情景中,将年均提升2.5%和3.2%,而相对的碳排放量将提升2.2%和3.3%。
(四)社会对低碳经济的错误认识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地区打着“打造绿色、低碳城市”这个口号,实际上走的还是“低端不低碳”的路线;一些企业以新能源产业为口号,仍然以低端加工为制造模式;部分城市打着低碳的旗帜,从事的依然是高碳行当。更有甚者,还存在着部分企业一方面燃着煤,排着碳,同时生产着节能灯的怪现象。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就社会整体而言,低碳经济尚未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制定可操作性的明确指标
英国是一个对控制碳排放十分重视的国家,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一定的量化控制:截止2010年,CO2排放量应较1990年降低20%;截止2050年降低60%,而2050年世界应步入低碳社会。欧盟也明确表示,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消耗能源量中占比将提升至20%,生物燃料用于交通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升10%,而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等等将降低20%。
日本在2008年绘制了“福田蓝图”,对遏制全球变暖进行对策分析,提出截止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将降低60—80%。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元月关于能源新政策中指出,截止2012年,美国10%的发电量将来自可再生能源;截止2025年,该指标将提升至25%。
虽然各国对碳排放目标的制定指标不一致,对低碳定量指标的制定要求也不相同,但各国都在朝各自制定的目标进行努力。
2009年末,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提出,截止2020年,单位碳排放量将相较2005年降低40—45%的指标。2010年3月,中国社科院提出低碳城市评估新标准,这是我国目前比较完善的低碳城市标准。其指标包含低碳资源、低碳消费、低碳政策以及低碳生产力四大类,其中又涵括12个相对指标。新标准提出,低碳生产力指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0%的城市,才可认作“低碳”。控制碳排放,我们应更加注重低碳经济的量化指标建设,要进一步进行数量标准化规范,并开展考核约束等措施。
(二)制定科学的碳排放测量方法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出现仅仅十年,由于技术因素,有关碳排放量较难测量。当今国际较为通用的碳排量放大多采用实测法、排放系数法、物料衡算法三种方式。其中,实测法是通过相关部门认定的或者某种检测手段进行连续计量,获得气体排放的流量、流速以及浓度,并利用环保局标准测量数据进行气体排放总量的换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G=KQC C=∑CQ/∑Q
公式 1
G:气体排放量;Q:空气流量;C:气体浓度;K:每单位换算系数。
排放系数法指的是在一般的经济技术管理水平中,每个单位产品的生产,平均排放的气体总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E=EF×产品产量 公式 2
E:气体排量;EF:制造每单位产品需排放的碳量
目前,我国碳排放量测算数据是通过美国国家实验室、英国世界自然研究所以及世界银行等机构提供的,国内目前还没有有关碳排放的官方测量标准。根据中央要求,应加强碳排放统计研究任务,构建全面的数据收集与整合体系,增强机构人员保障。而统计局更要尽快构建各地区不同能源行业、碳排放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监测、统计与监管系统。
总的来说,我国主要使用的是国外的数据和测算系统,我国相关统计部门至今仍未构建全面有效的碳排放量监控系统。因此,我国需要增加该方面的投入,提升“低碳经济”基础监测水平,不断构建权威的、统一化的碳排放监控系统,进而完善有关数据的处理及考核。
(三)完善低碳激励机制
自新世纪以来,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在内的多国分别提出了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法案,设定了具体的碳排放上限标准、交易制度等等相关规章。美国是全球低碳产品投入大国,自2009年起即投入150亿美元进行技术开发;英国政府每年拨款5亿英镑进行可再生能源研究;欧洲多国对燃碳进行征税,日本相应加入碳税制度。此外,发达国家各国还成立了专门负责减排任务的监督部门,英国的“气候变化委员会”即是其中之一。
三、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应按照我国既定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低碳减排相关的法规,制定相应的《低碳经济法》、《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尽快修订降低能源消耗管理规章、节能减排条例等。二是落实价格机制。对煤炭价格进行市场化调整,逐步实现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定价机制,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反映和供需情况做出有效反馈。三是制定财税政策。要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引进与应用,建议扣除技术转让费、减免技术转让收入税收以及引进技术税收等等。购置低碳环保设备的企业,应得到相应补贴,比如税收补贴等等。同时将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提税增收,并同时征收环境保护税等等。四是建立高效的交易制度。应尽早建立能源交易市场,并提升其流动性与透明度,构建低碳基金,发展能源金融及相关衍生品业务,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偿使用。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发展,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最优方式。认清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明确量化指标,探索科学可行的碳排放测量方法并推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全新要求,我国最终将实现自“高碳”至“低碳”的跨越,切实展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董敏杰,李钢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历程及主要经济体的态度与政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6):13—21
②邝生鲁.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J].现代化工,2007.27(8):1—12
③徐航. 浅析我国燃煤燃前脱硫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价值工程,2011.30(4)
④孙丽,张媛媛.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发展状况研究[J].现代化工,2010(31):132—132
⑤蒋金荷.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1.33(4):597—604
⑥于立. 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6):102—107
(张斌,浙江常山县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常山县支行)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困境 应对
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最早将“低碳经济”这个概念予以书面化的解释。“低碳经济”,指的是通过提升能源利用率,逐渐降低碳排放量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关于低碳经济,我国政府也先后在不同场合公开阐述了其内涵。我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曾提出,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是低碳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亦为人类在农业、工业文明发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跨越。目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走“低碳经济”之路,在制度抑或实践方面都已达成一定的共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于低碳经济道路的探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面临的困难
(一)现有能源结构的制约
我国是燃煤大国,2009年,我国能源消耗需求比例中,煤炭占比69.6%、石油占比18.7%、天然气占比3.8%、其他占7.4%。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我国超过80%的含碳气体以及超过70%的含硫物都是通过燃煤排出。目前,这种以燃煤为主要能源供给的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很难转变。
(二)森林覆盖率偏低
森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缓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然而我国的森林覆盖比例相较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偏低状态。第七次全国森林普查表明,中国森林面积为1.95亿公顷,覆盖率仅有20%左右,排在全球第139位,而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的数值,不到世界平均标准的四分之一。
(三)森林分布不均匀
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碳排放量偏多但森林覆盖相对少,加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人口增长过快,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凸显了温室效应的问题。基于此,国际能源署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在2030年前,能源需求在可选择政策情景以及参考情景中,将年均提升2.5%和3.2%,而相对的碳排放量将提升2.2%和3.3%。
(四)社会对低碳经济的错误认识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地区打着“打造绿色、低碳城市”这个口号,实际上走的还是“低端不低碳”的路线;一些企业以新能源产业为口号,仍然以低端加工为制造模式;部分城市打着低碳的旗帜,从事的依然是高碳行当。更有甚者,还存在着部分企业一方面燃着煤,排着碳,同时生产着节能灯的怪现象。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就社会整体而言,低碳经济尚未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制定可操作性的明确指标
英国是一个对控制碳排放十分重视的国家,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一定的量化控制:截止2010年,CO2排放量应较1990年降低20%;截止2050年降低60%,而2050年世界应步入低碳社会。欧盟也明确表示,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消耗能源量中占比将提升至20%,生物燃料用于交通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升10%,而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等等将降低20%。
日本在2008年绘制了“福田蓝图”,对遏制全球变暖进行对策分析,提出截止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将降低60—80%。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元月关于能源新政策中指出,截止2012年,美国10%的发电量将来自可再生能源;截止2025年,该指标将提升至25%。
虽然各国对碳排放目标的制定指标不一致,对低碳定量指标的制定要求也不相同,但各国都在朝各自制定的目标进行努力。
2009年末,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提出,截止2020年,单位碳排放量将相较2005年降低40—45%的指标。2010年3月,中国社科院提出低碳城市评估新标准,这是我国目前比较完善的低碳城市标准。其指标包含低碳资源、低碳消费、低碳政策以及低碳生产力四大类,其中又涵括12个相对指标。新标准提出,低碳生产力指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0%的城市,才可认作“低碳”。控制碳排放,我们应更加注重低碳经济的量化指标建设,要进一步进行数量标准化规范,并开展考核约束等措施。
(二)制定科学的碳排放测量方法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出现仅仅十年,由于技术因素,有关碳排放量较难测量。当今国际较为通用的碳排量放大多采用实测法、排放系数法、物料衡算法三种方式。其中,实测法是通过相关部门认定的或者某种检测手段进行连续计量,获得气体排放的流量、流速以及浓度,并利用环保局标准测量数据进行气体排放总量的换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G=KQC C=∑CQ/∑Q
公式 1
G:气体排放量;Q:空气流量;C:气体浓度;K:每单位换算系数。
排放系数法指的是在一般的经济技术管理水平中,每个单位产品的生产,平均排放的气体总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E=EF×产品产量 公式 2
E:气体排量;EF:制造每单位产品需排放的碳量
目前,我国碳排放量测算数据是通过美国国家实验室、英国世界自然研究所以及世界银行等机构提供的,国内目前还没有有关碳排放的官方测量标准。根据中央要求,应加强碳排放统计研究任务,构建全面的数据收集与整合体系,增强机构人员保障。而统计局更要尽快构建各地区不同能源行业、碳排放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监测、统计与监管系统。
总的来说,我国主要使用的是国外的数据和测算系统,我国相关统计部门至今仍未构建全面有效的碳排放量监控系统。因此,我国需要增加该方面的投入,提升“低碳经济”基础监测水平,不断构建权威的、统一化的碳排放监控系统,进而完善有关数据的处理及考核。
(三)完善低碳激励机制
自新世纪以来,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在内的多国分别提出了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法案,设定了具体的碳排放上限标准、交易制度等等相关规章。美国是全球低碳产品投入大国,自2009年起即投入150亿美元进行技术开发;英国政府每年拨款5亿英镑进行可再生能源研究;欧洲多国对燃碳进行征税,日本相应加入碳税制度。此外,发达国家各国还成立了专门负责减排任务的监督部门,英国的“气候变化委员会”即是其中之一。
三、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应按照我国既定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低碳减排相关的法规,制定相应的《低碳经济法》、《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尽快修订降低能源消耗管理规章、节能减排条例等。二是落实价格机制。对煤炭价格进行市场化调整,逐步实现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定价机制,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反映和供需情况做出有效反馈。三是制定财税政策。要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引进与应用,建议扣除技术转让费、减免技术转让收入税收以及引进技术税收等等。购置低碳环保设备的企业,应得到相应补贴,比如税收补贴等等。同时将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提税增收,并同时征收环境保护税等等。四是建立高效的交易制度。应尽早建立能源交易市场,并提升其流动性与透明度,构建低碳基金,发展能源金融及相关衍生品业务,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偿使用。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发展,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最优方式。认清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明确量化指标,探索科学可行的碳排放测量方法并推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全新要求,我国最终将实现自“高碳”至“低碳”的跨越,切实展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董敏杰,李钢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历程及主要经济体的态度与政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6):13—21
②邝生鲁.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J].现代化工,2007.27(8):1—12
③徐航. 浅析我国燃煤燃前脱硫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价值工程,2011.30(4)
④孙丽,张媛媛.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发展状况研究[J].现代化工,2010(31):132—132
⑤蒋金荷.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1.33(4):597—604
⑥于立. 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6):102—107
(张斌,浙江常山县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常山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