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799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回放:
  场景一:老师:通过《洋务运动》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小组讨论,二分钟后展示。(四人小组如受过专业训练一般,一阵窃窃私语。但往往是“我们小组认为”声音高,而后面的内容就含糊不清了。)学生1:我们小组了解到了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内容、评价。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那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学生3:我们小组感受到洋务运动中中国人民具有不懈探索的精神。学生4:我们小组了解到李鸿章虽然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但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老师则在前面颔首微笑……)
  场景二:老师:通过《戊戌变法》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哪些信息或感悟?小组讨论后展示。学生1:我们小组了解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学生2:我们小组知道戊戌变法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清朝大权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手中,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袁世凯的出卖。学生3:我们小组为变法流血牺牲仁人志士的精神所感动。学生4:我们小组认识到在当今的时代我们正需要这种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学生回答则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场景三:老师:通过《辛亥革命》一课的学习,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哪种说法,说明理由。小组三分钟讨論。学生1: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学生2:失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老师:大家的回答都有道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让我们为他们的精彩表现鼓掌……
  案例反思:以上三节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令人实在欲哭无泪。刚上初中的孩子首先学会的竟是虚伪的应付,这样的历史课应成为真正的“历史”,这样的教师应马上“下课”整改。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于是在教学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历史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特别是公开课中,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这种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它改变了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毋庸置疑,小组讨论是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但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问题一直贻害众“生”。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轰轰烈烈”的“形式”讨论呢?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素质教育不是“新瓶装旧酒”,小组讨论也不能成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的“包装”。课堂是教师有效地教与导,和学生有效地学和思的双主体活动。教师的高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活动是严肃的,教书育人是神圣的。
  第二,要认识到形式服务于内容。无论选择怎样的教学手段,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因材施教,不仅指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也包括课程组织的其它要素。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资源条件等,合理整合教材,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使其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心智的作用。
  第三,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具体性和指向性及意义所在,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最好以一个主问题引领,切不可零打碎敲、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同时注意学生讨论过程的时效性,对于学生的“不同声音”,给予鼓励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历史教学所承载的“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学使命及“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正确、科学,赋予激励性的评价。绝不可以模棱两可、不置可否。
  此外,还要注意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其次,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愿我们前线教师,更新观念,锐意进取,专研教材教法,真正实现“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让课堂充满生机。
其他文献
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个途径,使学生具备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永久的课题。在高考中,现代文考试的比分比较高,如何把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达到令人满意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1 研究做题的思路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
期刊
2011年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学习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课标对数学情感教学的重视。  1 用教师的爱,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把“爱老师”和“爱他所教的学科”直接联系着的。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首先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为
期刊
【摘 要】 为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语文教改势在必行,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无论如何,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形成一點重要的共识——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并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能力和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认真做好语文教改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 语文 学生 主体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优
期刊
臧克家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汉族有句俗语:“软是水,硬也是水。”脑白金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读到这些语句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陷入沉思,玩味其中的内涵。究其原因,从审美经验过程描述来说,这种破格的语言图式对读者的语言逻辑意识产生刺激作用,使读者在日常意识中引起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继而,知觉到其完形,身体产生同构性反应,获得感性愉快,接着进入审美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教育教学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数学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1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创新环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期刊
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自学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学生良好的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以人为本”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已深入人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的生动有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模式和意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 什么是活动教学  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主学习的热情,享受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1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
期刊
在许多物理示范课、评优课上,可以经常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探究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气氛热闹非凡。但是,看似热闹的探究背后却存在着探究低效的问题。首先,从探究过程上看,“赶场式”探究有过程无结果,探究效果得不到应有的挖掘;其次,从探究组织上看,“热闹式”探究有温度无深度,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再次,从探究形式上看,“花哨式”探究有形式无内容,学生的探究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另外,有些探究内容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那么,我们如何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更高效呢?这是摆在我们农村化学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因此,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让学生多动手以提高兴趣  1.1 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