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pgx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题研究是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我们把研究活动放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在目的上从思想品德教育扩展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内容上从一般意义的德育内容扩展到科学、人文教育领域,在方式上从一般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扩展到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探究性活动,在时间上从短时间活动扩展到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经过六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原则、主要途径、实施策略、评价策略。同时,也指出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技术;小公民;道德建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人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素质。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代,孔、孟、庄、荀、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其他古籍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实践活动的记载。其共同的特点是强调使蒙童“远于浇薄之恶习,习于善良之规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是现代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塑造儿童就是创造未来,道德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经过二十多年的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三个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2002年2月,中宣部、全国妇联、团中央、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播影视总局等6个部委发出《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 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对小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以前学校在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时,只是在校园内、在课堂上进行,缺乏与社会的联系,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较多说教与灌输,形式较为单一和枯燥,效果也不明显,很多学生不做家务、不善合作、不讲礼貌、不守秩序、不爱护环境、心理脆弱、自制力不强、责任感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关心、尊重他人不够……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为小公民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现代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感、拥有感恩的情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为其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总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经验为基础,学习借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出了小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成功经验,现介绍出来,供广大教师参考。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网络教育的相关理论 学习网站的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系统,它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生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项目,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让学习者体验和了解探索活动过程,提高他们获取知识、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素养。
  2.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 《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明确具体地规定了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内容、方法和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道德建设主体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小学生道德建设的主体作用。
  3.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揭示了人的成长过程是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都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小公民道德建设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重在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必须吸收心理学的理论,来探索良好社会道德行为形成的有效社会实践策略。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网络技术 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络、企事业内部网络、局域网网络,甚至家庭网络和个人网络。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2.“5 1” 指学校向学生提出的“5”个基本目标和各年级制定的“1”个德育主题。
  3.小公民道德建设 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小公民施加影响,使其能够在家庭里做个小帮手,在学校里做个小伙伴,在社会上做个小标兵,在公共场所做个小卫士,在独处时做个小主人。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小公民道德建设开始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我国,也有很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通过“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了小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成功经验,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5 1”两大系列主题鲜明,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易做易行。各年级“1”项德育主题,各班根据年级主题,制定班级主题,个性鲜明。“5”个基本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三教结合,共育良才。“5”个基本目标浅显易懂,《十条规范要求》好记好背,容易操作,有利于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地将传统的口头说教内化为精神沟通,巧妙地加强了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情境性与情感性,成功地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   五、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公民道德建设策略,增强学生争做合格小公民的意识,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在公共场所、在独处时,都表现出应有的小公民道德水准;提高广大教师的公民道德素质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品位。
  2.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系列:
  第一个系列“5”就是学校向学生提出“5”个基本目标:“在家庭里做个小帮手,在学校里做个小伙伴,在社会上做个小标兵,在公共场所做个小卫士,在独处时做个小主人。”对这五个基本目标又分别制定出了十条规范要求。
  ⒈在家庭里做个小帮手——十条规范要求
  (1)尊敬老人,体谅父母;(2)长辈回家,主动问候;(3)亲人生病,细心照顾;(4)兄弟姐妹,相互帮助;(5)生活自理,学做家务;(6)讲究卫生,穿戴朴素;(7)珍惜粮食,爱护财物;(8)喝酒赌博,毫不沾濡;(9)优点缺点,如实告诉;(10)教育弟妹,不骗父母。
  ⒉在学校里做个小伙伴——十条规范要求
  (1)按时到校,书具莫忘;(2)热爱学习,遵守规章;(3)认真听讲,做好笔记;(4)交流讨论,全面参与;(5)完成作业,按质按量;(6)开会做操,准时到场;(7)坚持锻炼,增进健康;(8)尊敬师长,团结同学;(9)多做好事,互助互帮;(10)全面发展,为校争光。
  ⒊在社会上做个小标兵——十条规范要求
  (1)拾金不昧,友爱善良;(2)诚实守信,绝不说谎;(3)衣着整洁,举止端庄;(4)不说脏话,不动拳掌;(5)不进舞厅,不看录像;(6)交通安全,时刻提防;(7)法律法规,到处宣传;(8)别人遇难,主动帮忙;(9)待人接物,谦虚礼让;(10)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⒋在公共场所做个小卫士——十条规范要求
  (1)公益活动,积极参与;(2)公共设施,倍加爱护;(3)国家文物,依法保护;(4)栽花种树,善待动物;(5)保护环境,莫让污染;(6)公共秩序,维护莫忘;(7)电子游戏,警惕上当;(8)自尊自爱,文明礼让;(9)保护弱小,帮助病残;(10)见义勇为,不卑不亢。
  ⒌在独处时做个小主人——十条规范要求
  (1)按时作息,张弛有度;(2)冷静沉着,遇事不慌;(3)坏歌不唱,坏书不览;(4)胸怀开阔,心理健康;(5)意志坚强,乐观向上;(6)刻苦自立,勇于创新;(7)兴趣广泛,意气昂扬;(8)勤劳奋发,高瞻远瞩;(9)自理自护,自立自强;(10)无私奉献,立志报国。
  第二个系列“1”就是各个年级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年级实际,自行确定一项德育主题,使各年级德育内容专题化,规范化,并围绕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和学校《争做合格小公民》这一总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各年级“1”项德育主题是:
  一年级:迈好生活第一步——以“养成教育”为主题;
  二年级:迈好成长第一步——以“守纪教育”为主体;
  三年级:迈好生存第一步——以“礼仪教育”为主题;
  四年级:迈好发展第一步——以“策略教育”为主题;
  五年级:迈好理想第一步——以“设计自我”为主题;
  六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以“为校争光”为主题。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从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公共场所以及独处时等方面去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5 1”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根据教育自身的特点,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成果展示法和行动研究法,此外,还有师长示范法、学科渗透法、环境熏陶法、网络助推法。
  文献研究法:对《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和网络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研究。总体把握小公民的 “道德建设点”,并把这些“道德建设点”作科学合理的排列,分布到相应的年级、班级中去,形成科学合理的小公民道德建设序列。
  成果展示法:通过学校网站、年级网站、班级网站进行“五小”十佳评选事迹展示,100个小公民道德实践的感人故事展示,100篇“我做合格小公民”征文展示,100幅小公民道德实践的书画作品展示等,在此基础上把“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成果汇编成集,全面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
  行动研究法:通过教育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不断设计、开发、建设、应用小公民道德建设网站,解决小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参与实践,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调整研究方案。
  八、研究成果
  1.制定了各个层次的“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实施方案 在总结学校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实施方案,并指导年级组、班组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 “5 1”小公民道德建设体系。
  ⒈学校“实施方案”的编写、试用与研究;
  ⒉年级“实施方案”的编写、试用与研究;
  ⒊班级“实施方案”的编写、试用与研究。
  2.提炼出了“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的行动原则
  ⒈坚持网站定位的原则。我们用网站的主题定位“5 1”小公民道德建设。这样就注重了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社会体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⒉坚持自主参与的原则。“5 1”小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策划、自愿参与、自我学习、自觉行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⒊坚持重在实践的原则。“5 1”小公民道德建设贵在参与,重在实践。要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⒋坚持基层为主的原则。“5 1”小公民道德建设要面向基层,切实进入学校、进入家庭、进入社会、进入公共场所,努力扩大学生的受教育面。
  ⒌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5 1”小公民道德建设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学生现状,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受到教育,道德水平都有所提高。
  ⒍坚持创新求实的原则。“5 1”小公民道德建设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以取得实效为目的,把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
  ⒎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5 1”小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学校要将各科室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纳入工作计划,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培育新世纪合格小公民。
  3.探索出了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开展“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步调不一是造成某些少年儿童的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不健康的影视书刊,不择手段地赚孩子们钱的电子游戏厅,播映黄色镜头毒害少年儿童的不法录像厅,一些成年人的不文明行为,闲逛在社会上做坏事、又尚未受到法律制裁的社会团伙等,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腐蚀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孕育、形成、发展着他们的问题行为。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觉得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显得多么无力,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而少年儿童正处于心理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时期,面对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就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为了搞好小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团结协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要转变观念,培养少年儿童爱家、爱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多开展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社会各界人士应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规范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经营行为,努力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一)建立校长信箱,畅通信息渠道。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学校主要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线联系,学校除了在校园网上公布主要领导的联系电话,还公开了校长的电子信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随时反映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时反映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情况,交流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同时,校长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如有一个社会人士反映我校学生经常到外面去买冰水喝,而那家卖冰水的常在冰水里加糖精、色素等,喝这种冰水不利于身体健康,建议学校给每班安一个饮水器。学校采纳了这一建议,给全校各个班都安了饮水器。同时,学校德育室还在全校开展了“爱我身体,健康饮水”的主题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朋友的高度评价。校长信箱极大地拓宽了学校与社会的信息通道,使小公民道德建设突破了围墙的限制,使学校主要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真正达到了零距离的沟通,为“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QQ平台,建立家校热线。 过去,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是对孩子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父母应该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家庭环境,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倡导健康的家庭生活,帮助家庭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随着网络的普及,QQ聊天成为很多学生乃至家长最为喜爱的交流工具之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既然学生喜欢QQ聊天,我们又难以阻止,为何不运用QQ平台,将QQ平台建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交流的热线呢?于是,我们提倡教师运用QQ平台,建立“学生QQ群”、“学生家长QQ群”,鼓励老师成为学生的“QQ好友”,充分发挥QQ平台的便捷性,加强家校联系,创新小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里老师的事,这一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小公民道德建设。为了改变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班主任们想尽了办法,但效果还是不太好。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给小公民道德建设创造了新的条件,陈涛老师尝试运用QQ平台,建立家校热线,进行小公民道德建设,效果极佳,并在全校得到了推广。陈老师是一(6)班的班主任,面对刚刚跨入小学阶段的孩子,陈老师率先建立了“家长QQ群”,建群的宗旨是:加强家校联系,整合家长优质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打造智慧少年。
  陈老师的建群建议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响应。在QQ群里,家长之间能相互了解孩子学习的状况,推荐好的家教文章,交流教育孩子的“秘诀”。刚开始,要花费老师较多的时间,但这时间花得值得,它拉近了老师与家长的心理距离。一旦家长有了问题,一个留言,老师和其他家长会抢着回答。渐渐地,陈老师发现,家长们成了QQ群的主角。很多时候都是学生家长自发讨论教育孩子中遇到的疑惑,特别是家长委员会成员冉光林,因为自身具有一定的学识优势,在QQ群里很好地发挥了带头作用,他经常推荐好的儿童教育读本给别的家长阅读,与老师一起纠正别的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使家长朋友在家教理念、家教方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陈紫偌同学的爸爸刚开始的时候对孩子不闻不问,在与其他家长的交流中,知道了陈紫偌身上有不少小缺点,于是,他虚心地向其他群友请教,并及时地通过QQ渠道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经过家校联手努力,陈紫偌终于变成了阳光向上的好孩子,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建立“家长QQ群”,既共享了网络资源,又方便了家校联系,特别是高年级的师生利用QQ平台的交流,更是对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补充。老师们和学生成了“好友”,进行网上聊天,与直接的当面谈心相比,更容易促成师生双方的和谐沟通。学生看不见老师严厉的面孔,可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放心大胆甚至“放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坦露心声。教师面对这真实流露的感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容易站在学生的角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纠正他们的错误做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最终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面对生活,挑战未来。
  (三)创设“心灵港湾”,开通网上咨询。 过去,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只有给予学生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关爱别人。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以后,学校高度重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四楼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灵港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存有偏见,以及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还是在心理咨询中,都不愿或不敢坦露自己的内心;有的学生甚至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鸵鸟政策”,讳疾忌医,不敢或不好意思去向老师咨询。为此,我们在校园网的“小公民道德建设”专栏下开设了“心灵港湾”子栏目。由经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陈涛老师担任版主,每周至少为师生提供一篇进行心理辅导的文章,介绍“减压”的办法;同时,学生们有什么不好当面咨询的心理问题,可以在网上的“心灵港湾”进行匿名咨询。这样,可以使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因而有一种安全感,可以更真实地说出自己想说而平时又不好意思说的话。陈老师成功地运用“心灵港湾”这个平台,为多名家长和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巧解了心结。
  通过网络上和现实中两个“心灵港湾”的有效结合,相互补充,既解开了学生的心结,又使心理咨询工作摆脱了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及时的疏导,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发网络资源,创新小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还有很多,如“家校路路通”、“学校社会联谊网”等等。在创新小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的同时,我们要求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课、晨会、班队会加强学生上网的自律意识,鼓励学生要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虚拟性,增强自护意识,不沉醉于网络游戏,从而自觉地、健康地运用网络资源,提升自身素养。
  在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时,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加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变堵为疏,大力开发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创新小公民道德建设途径,努力使学生“上文明网,文明上网,上网文明”,真正成为网络文明的使者,使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总结出了 “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建好校园网络,追求“快乐成长”。我们学校的校园网络链接了互联网、学校网站、年级网站、班级网站,学校将“5”个基本目标渗透到学校网站建设中去,年级组将“1”项德育主题渗透到年级网站建设中去,班主任将班级德育主题渗透到班级网站建设中去,各网站与小公民道德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小公民道德建设阵地,在这块阵地上引导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开展相应的网络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
  ⑴搭建桥梁,见证成长
  校园网是我校师生的骄傲,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关注和喜爱自己的网站。如六(1)班在自己的网站平台上设计了“展我风采”、“硕果累累”、“成长相册”等栏目,“展我风采”展现的是六(1)班丰富多彩的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的一朵朵最亮丽的浪花,记录的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一个个深深的足迹……“硕果累累”栏目中记录的是六(1)班获得的所有荣誉,包括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在“成长相册”中展示的是六(1)班的孩子们一张张活泼可爱、充满阳光的笑脸和生动有趣的自我介绍……
  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不仅仅记录着六(1)班全体师生曾经的、共同的经历,也使大家感受到了班级的活力,让大家有了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增强了师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班级网站把大家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这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小公民道德建设课堂,胜过千言万语。班级网站这座桥梁让六(1)班全体师生一起体验到了成长的幸福和学习的快乐,增强了班级中每一个成员“我为集体,集体为我”的意识。
  ⑵创设平台,互动交流
  校园网的建设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加深了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五(6)班是我校学生人数最多的班级,92名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如何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进一步理解呢?五(6)班在班级网站平台上开设了“心灵之声”、“感悟体验”、“道歉专栏”、“班主任信箱”等栏目,“心灵之声”栏目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因了解而变得更加有效。“感悟体验”栏目收录着全班学生的许多感悟,同学们在网络上可以对同一主题展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互相学习,相互促进,这远比老师单方面的说教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效果也更好。五(6)班的班主任告诉我,她那个班曾经有一位比较内向的学生向她倾诉,由于某件事情处理不当,误会了他的同桌,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她鼓励那位学生到班级网站中的“道歉专栏”去道歉和进行沟通。果然,那位学生的同桌看到了他的道歉以后,便原谅了他,两个人的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班主任信箱”栏目是班主任用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处理师生之间遇到的问题。五(6)班的班主任在介绍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经验时说:“‘班主任信箱’一开通便收到了许多学生的来信,有的是向我道歉,有的是给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还有的是‘喊冤’或者要求心理咨询等等。当然,老师也有误会学生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就当面给学生道歉,或者利用班级网站,写一封道歉信,这样做,既可以达到双向交流,又可以多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途径,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集体的关系。由此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友情;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网上论坛的优势很多,我们也还在探索之中,四(1)班的班主任说:“随着班级‘网上论坛’的逐渐完善,其他班级的家长也会光顾我班的论坛,看到共鸣之处还会发帖留言,还有些家长把我班论坛的内容转发到自己的空间,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同时也有效地激励了教师与家长更加用心地去发现、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具有其他家校联系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形成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流畅动感。”
  我们校园网的学校网站、年级网站、班级网站自从开发网上论坛以来,学校、年级、班级的面貌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家长对老师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信任,家长们也不再因为孩子们的一点点小摩擦弄得彼此不开心,有些家长还成了好朋友,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良方,还有的家长周末相约孩子到游乐园去玩,一起给孩子过生日等等,形成了温馨融洽的友好氛围。
  (四)运用电子邮件,感悟“交流快乐”。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能够谈心里话,容易沟通。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回复学生。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老师可以在网上解答或发表公开信。通过E-mail的方式直接与班主任交谈,这样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在匿名和隐蔽的条件下,极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有助于尽快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5.探索出了“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的评价策略
  (一)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我们把5 1” 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内容分块设计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中,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目标,训练学生的文明行为,并按照具体实施细则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训练。所有的训练重点都是学生能操作的实实在在的,却常常未能做到的。在养成教育中,学校利用每天15分钟的晨会和每周一节班队活动课和一节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课,抓实明理、训练、检查、评比四个环节。明理——提出行动要求,激励自觉实践;训练——指导行为实践,反复体验练习;检查——掌握信息反馈,及时督促提醒;评比——集体评比激励,促进习惯养成。
  (二)现场展示。为了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专门召开了 “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大会的热烈气氛为全校蓬勃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经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各中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五(2)中队,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号召全班学生做合格的环保小卫士,召开了“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园”的主题展示活动,此主题队会获重庆市环保优质课一等奖。我们还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积极宣传推进5 1” 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我校展出的“小小农艺家”、“小小气象员”、“小交警”、“小小足球运动员”四个展板以其充实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形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竞赛评比。我们配合5 1” 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在全校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如环保故事接龙比赛、黑板报评比、环保歌曲比赛、童谣征集比赛、电脑小报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红色故事”手抄报比赛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把学生推选到了活动的第一线,老师主要起引导、辅助、协调的作用。此外,我们也进一步协调沟通了学校、社会、家庭及网络阵地,为学校开展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尽可能邀请有关专家参加活动的设计,为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铺路搭桥。
  在全面考评的基础上,从每班评出的文明生中再评出15%的文明示范生。在没有评上文明示范生的学生中,评出15%的文明进步奖,15%的文明希望奖。还评出了智慧奖、勤劳奖、礼貌奖、卫生奖、尊师奖、敬老奖等10个单项。学期结束时,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张或几张奖状,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努力了,就能赢得荣誉,下一步,更要加倍努力。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吴省慧同学常到赵世炎烈士故居为游客作义务解说,演讲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参加重庆市中小学生演讲比赛,被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故事大王,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接见。陈渝欣同学从读小学三年级起就主动到龙潭敬老院去帮老人洗脸、洗脚、洗衣,从未间断,2011年被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员。严开伦同学帮两位空巢老人劈柴、挑水、洗菜,一干就是两年,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评为“雷锋式学生”,其先进事迹被《酉阳报》、《重庆晚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通过开展“5 1” 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许多学生都认识到,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应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有些同学说,以前自己的书包都是爸爸妈妈整理的,这下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最近学会了自己整理书包。有些同学以前在家里什么活都不会干,后来逐渐学会了洗碗、扫地、擦桌子等事情,有的同学说,终于打破了爸爸妈妈独包家务的“铁饭碗”,打破了每月自己拿零用钱的“铁工资”,打破了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铁交椅”。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同学们体验到如何做一个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小帮手”。有些家长反映,“小帮手”活动开展才几个月,发现孩子就有变化了,开始知道关心人了;四(5)中队的同学们,围绕“小伙伴”召开了主题队会,少先队员们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对“小伙伴”丰富内涵的理解。一个同学说,他因为没有当上大队委,好几天心里不平衡,见了当上大队委的同学就不愿理睬,而大队长却主动找他谈心,使他受到教育,后来他和大队长成了好朋友。他得出的体会是,“小伙伴”的心理应当是健康的,要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有些同学以前花钱大手大脚,在“5 1”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他们看到个别同学因家庭贫困连班级组织的活动都参加不了,于是同学们就自主策划开展了“捡回一个希望”主题活动,大家利用节假日一起去捡废品、收废品,把卖废品所得的钱投入到“希望基金会”,用这笔钱帮助贫困同学。这些活动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帮助人的快乐和伙伴之间的友谊,也使孩子们理解到生活中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伙伴之间要团结互助,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有些儿童以前答应别人的事情不努力去做,常常马马虎虎甚至忘记,自从参加“5 1” 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以后,知道说了就得去做,从小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小标兵”。   更为可喜的是,小公民的道德实践在影响着周围的大公民,与成人的道德建设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促进了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五年级各中队的学生以“争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到龙潭汽车站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孩子们自主策划、自觉行动,在车站,他们主动打扫卫生,扫地、擦凳子;在旅客排队上车时,他们帮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努力用自己的行动营造文明的环境。儿童们正是在行动中学习着道德知识,在参与中开阔着眼界,在“5 1”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体验着道德进步的快乐,道德规范正在点点滴滴地内化为他们的道德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该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广大教师认识到开展“5 1”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需要,是当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从而主动去参与课题研究,并在实践中寻求最佳的教育结合点。
  ⒉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要让学生在“5 1”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自身必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广大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学校良好教风的形成。
  ⒊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由于学校自上而下层层制定了“基于网络技术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实施方案,因此课题研究工作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再加上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以本课题为龙头,我校形成了14个校级课题的立体形的教育科研网络。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在全国小公民道德创新活动中成绩优秀,多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小公民道德创新活动优秀辅导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形成了全员参与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型管理机制。由过去小公民道德建设归领导干部和班主任管,变为“校长全面负责,党、政、工、德、队齐抓共管,德育室组织管理,年级组落实执行,班主任直接管理,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课堂问题任课教师管,班上问题班主任管,带共性的问题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新型管理格局。学校办学水平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先后被确定为“重庆市文明礼仪学校”、“重庆市家长示范学校”、“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重庆市绿色学校”、“‘希望工程20年’模范希望小学”、“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科技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电化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十、问题与讨论
  经过六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对“基于网络技术的‘5 1’ 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这一课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由于好奇去查看黄色网站,导致心理问题,降低了他们的心理幸福感;又如有的学生在黑客的“榜样”示范下,常常玩世不恭,做恶作剧,影响了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我们将在以后的“5 1”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打造“学校——家庭——社会”这一教育共同体,共同教育学生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不进入营业性网吧,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玩不良的游戏,共同引导学生参加有益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我们在小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基于网络技术的‘5 1’ 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挑战,探索新途径、新方法,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开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十一、结论与建议
  本课题研究是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和帮助儿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具体实践活动。我们把研究活动放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在目的上从思想品德教育扩展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内容上从一般意义的德育内容扩展到科学、人文教育领域,在方式上从一般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扩展到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探究性活动,在时间上从短时间活动扩展到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经过我们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成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本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我们在开展“5 1”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过程中,不少单位都不积极配合,我们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育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陈庆贵. 专题学习网站研究成果选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3.
  [2] 罗国杰. 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
  [3] 中宣部,全国妇联,团中央,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播影视总局. 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2.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护理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医护理要发展就要不断完善、拓展基础理论研究,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创新中医护理队伍建设,加强中
文章解释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困难的主要原因,总结了目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一些方式,并提出了解决校企合作的一些新思路,对解决职业院校校
学习指导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或不及时,不仅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甚至导致运动损伤及伤害事故的发生。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指导作用呢?下面我就从学习心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儿科收治的9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锌指蛋白A20又称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具有抑制核因子κB(NF-κB)炎症和抗凋亡作用,有泛素调节活性及7个特征性的Cys-Cys锌指结构.A20在哮喘、COPD、肺纤维化等
目的 观察分析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不同科室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成立糖尿病护理小组,对糖尿病患者开
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及肥胖人口的增多,OSA HS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
目的 探析在运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贯穿实施围术期护理所起到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该院接收的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白介素35(IL-35)是IL-12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是由EB病毒诱导基因3(Ebi3)的产物和IL-12的p35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通过对T细胞和B细胞的调节,可在炎症及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0例.按入院单双日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