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拳击被称为“无烟工业”,梅威瑟尔与霍亚的“金圆大战”从前到后是一场最具代表性、成功的“无烟工业”运作模式,这样的比赛结果可谓是拳击推广人和有线电视转播机构理想的境界,所有参与者最后都称得上皆大欢喜。有钱赚和赚大钱才是职业拳击的本质,如果要说谁在这里纯粹是为了荣誉走上拳台,那应该是业余拳击的事情,不是职业拳击考虑的核心。每一场拳击比赛从最初双方谈判达成协议到比赛如期举行,无不围饶着美元在运转,多少场应该发生的比赛没能在我们预想的时候发生,把遗憾留给了拳台;多少拳迷期盼的“梦幻之战”被推广人谈成了“马拉松”?一切都是因为美元从中做怪……
出场费 拳击手身量的价码
120年前,拳击历史上最后一位徒手重量级世界拳王,被称为“拳击沙皇”的约翰·L·沙利文当年跳上拳台当众打翻做秀的拳手斯科内尔拿走50美元的时候,实际等于是波士顿杜德勒大街歌舞剧院的老板支付给了沙利文第一笔出场费的报酬,此后,这位很有眼光的老板就成了沙利文的拳击赛事经纪人兼推广人,通过沙利文在拳台的表演开始从中渔利。
和沙利文时代不同的是,随着拳击工业的发展和高科技传媒的介入,拳手的报酬也翻了千百倍。拳击比赛中拳手的出场费已经成为整个赛事中最大的一笔开销,就单位时间挣钱的速度,还没有任何一项运动超过拳击手,泰森当年与萨瓦雷斯比赛的时候,出场费为800万美元,比赛进行了38秒,那场比赛中的泰森在拳台上每站一秒,账户上就会有21万美元的进账;霍亚与梅威瑟尔去年的比赛,他们两人的出场费合计超过了五千万美元,每三分钟就有近500万美元被他们瓜分,那还是比赛打满了全场,如果中途谁把对方KO了,这个计算公式就得重列;2002年泰森、刘易斯、泰森的孟菲斯一战,由HBO和SHOUTMT联合转播,俩位主角的出场费报酬达2500万美元,如果把从有线电视转播的分成计算在内的话,揣进他们腰包的美元要高于3500万。
职业拳击的比赛操作不是由某一个拳击组织机构来负责管理所有事宜,它是由拳击赛事的推广人出面,与拳手的经纪人、转播比赛的有线电视网和承揽比赛场地的体育馆共同协商,讨价还价后来确定时间、地点、报酬等多寡事宜,然后再报请拳击组织审批。当然,法定的拳王争霸战的对手是拳击组织指定的,除非你不想要这顶拳王头衔,但拳击组织只给你对手和大概的时间,具体比赛怎么举行和操作他们也不管,由推广人办理。无关头衔和排名的比赛也不一定非得某个拳击组织的审批,完全是一种表面开放,但暗中又有些让人很难说清楚的感觉,就连比赛中执法裁判的的酬金也是由比赛组织者支付,虽然场裁和台裁都有合法的执业资格证书,由于商业气味太过浓厚,所以也是人们常常怀疑拳击比赛结果存在暗箱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线电视没有进入转播拳击比赛前,拳手获取的报酬很有限,因为一场比赛的收入得完全靠门票和广告赞助商掏腰包,就是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和泡沫经济的水份在内,最高的门票收入也还没有突破两千万,这还是那些顶尖拳手和及居人气的拳手创造的,一般拳手就和这样的数字不沾边,所以很多拳击手在拳台上奋斗一生退役后不善于理财的话可能要落得俩手空空。霸持世界重量级拳坛长达十年之久、卫冕次数最多至今无人能够打破该记录的乔·路易斯也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凯撒宫拉下老脸当一名招待伺者;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和职业拳坛上兄弟双双创造了一段神话的莱昂·斯平克斯退役后因为没有什么特长,也在一家酒店里当一名调酒师聊以度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最高单场出场费应该算阿里和弗雷泽比赛时创造的500万美元,现在和霍亚、梅威瑟尔等人相比,阿里拿的那点报酬只能算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角色的收入了。
像现在这些拳坛上有很多拳手过了正常的退役年龄迟迟不肯退出,并不能代表着他们有多高尚,而是他们在拳坛上多存活一年,会得到比过去一名拳手奋斗一生的收入都要可观。阿里是泰森之前拳手中最富裕的拳手之一,他从拳坛上收入了3500万美元,过去人们感觉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和今天霍亚比较,还没有人家一场比赛的收入多。泰森、霍利菲尔德、刘易斯以及次中的霍亚等人在拳台上凭拳头都让自己的身家突破了亿元大关。
出场费体现了拳手在拳坛上的份量和在拳迷心中的价值。拿多少出场费不是你想要多少就能拿到多少的,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拳坛上的影响力;一个看你在世界拳击组织中的排名。出场费既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没有一定的模式,如果你的排名靠前,名气不大又想挑战拳王,那么你就得准备着在谈判桌上商讨价码时拿小钱,虽然拳击组织有明文规定挑战者要拿两个人总报酬之和的百分之三十三,但在具体操作中没有几个人按那个规定执行,如果你硬要拿那么多,人家是不会和你比赛的,理由很简单,你没名气,掏钱看比赛的人不是冲着你来的,是看你怎么样会被对方KO来了。既是你是一名在位拳王,当挑战你的对手比的名气大的时候你心里有一千个不服也得屈尊就驾,因为和这样的对手比赛,看是你拿的少了点,也会比和其他拳手比赛要拿高的多。“金童”霍亚职业生涯中上升了好几个级别,在他挑战那些拳王时,拳王都比他拿的少,包括维塔克、霍普金斯、和梅威瑟尔这些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拳王们,把他们单独放在那里好像是一回事情,但如果坐在霍亚的谈判桌对面的时候,那说话的口气立马就小了半截,因为和霍亚的商业价值相比,就显示出了他们还存在着不小的市场距离。
虽然拳手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争取报酬的时候可以狮子大张口,然而,最终能给多少可真是随不了他们的心愿,得赛事推广人和有线电视转播网的市场部对比赛做了市场收益的预估后算帐确定,他们是拳击比赛的实际出资人,做为商人,他们不会让自己的投资轻易打了水漂,拳击手也要看他们的脸色,在职业拳击比赛这条食物链上,美元决定一切。
票房收入 拳手人气的体显
有没有人走进赛场来看你的比赛将决定你在拳迷心目中的地位。对一名拳手来说,取得胜利或获得拳王头衔就算基本上完成了自己蹬上拳台的任务,但就职业拳手而言竟凭做到这点还是远远不够的,严谨的说,你的比赛为投资人创造了可观的票房收益才能说该场比赛是成功的,要不以后谁还敢经营你的赛事?
像霍亚和梅威瑟尔的比赛不竟让拳迷有兴趣,更重要的是拳迷感兴趣的比赛会创造高额的票房,让无数的人拥进体育场,甚至一张比赛的门票被那些“黄牛”炒成了天价,你就是手里拿着钱也买不到进场的门票,如此火爆的场面怎么能不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呢?再看看赛场看台上无数的星光灿烂,将吸引多少媒体把镜头对准拳台?将吸引多少对拳击不感冒的人也挤进了拳击场?这般影响力对拳击就是一种贡献。而且在更大的收益层面上,比赛吸引的有线电视客户将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为什么今年在很多人希望看到梅威瑟尔与科托的比赛时,霍、梅的二战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就是因为有霍亚的比赛就有高额的票房。科托今天在拳台内外的影响力还根本无法与霍亚这样的“票房王”相比,虽然他的拳头可能比现在的霍亚更硬些,但在拳台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凭着拳头就能解决的,一个拳手在拳坛的影响力和在人们心目的地位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在拳台上的表现,更注重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日常在公众中的形象也许更重要,喜欢好孩子是所有人的心理反映。阳光的外表、文雅的谈吐、不停在拳台上出拳火样的进攻,是个人我们都会喜欢他们。
所以精于此道的拳击推广人就会不停的推出什么“世纪大战”、连环“二战三战”、或“跨国组合”等等的名堂噱头用以吸引拳迷的眼球,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里埋藏着有待开发的可观资源,这样的比赛可以让他们轻易的赚到大钱。
一场正式的拳王争霸战在拳台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二至三个小时,但前期的准备工作是一个相当慢长和复杂地过程,从双方讨价还价艰苦的谈判开始,确定比赛日期、对比赛好莱坞式的宣传推广、比赛场地价码的合理买断或合作、有线电视转播市场的调查分析、买断价位的确定以及海内外的转播权出售等等事宜,这一复杂具体的工作往往短则半年,长则会大一年和二年或更多的时间,对于操作比赛的出资人来说,这个过程既是对他们经营能力、也是对经济能力的一场考验,和其他的商业投资行为一样,是一次有相当风险的投资,谁也不想让自己赚钱的目标轻易落空。
霍普金斯和卡尔扎合的比赛叫嚷了不下八年时间了,可就是走不到一起,这里面除了他们个人都不想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比赛的观赏性也不被看好。当然,今天在他们修练了若干年后,既将从这个拳坛上谢幕时,拳迷会原谅他们过去的一切,一旦有一方甘愿放弃自己眼前的荣誉,那么我们才能看到今天他们的比赛,当然,这其中也是美元的推动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美元,他们还会样蹉跎下去。当年泰森和刘易斯的比赛也是一波三折,从青年拖到了打不动的时候,这自然和霍普和卡尔扎合的比赛不能相提并论,那场比赛对拳迷来说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而且打的越早吸引力越大,悬念也越大,最后基本没多大的悬念了,也创造了一亿元的收益。HBO与“黄金娱乐”这样的怨家对头也因为有钱赚携手友好的合作了一回,联合向全世界转播了那场亿元“金钱大战”。
对今天的一名职业拳手来说和过去远远不同,过去的拳手,如果把拳迷吸引进赛场就可以了,但你要拿上千万美元的出场费报酬,没有有线电视向世界转播那是不够的,有线电视现在是拳击比赛利润来源的最大一块蛋糕。在霍、梅比赛的总收入中,门票收入不足两千万,但总的收入达一亿三千多万,215万付费有线电视用户要为此场比赛投入一亿美元,可见有线电视在现代拳击比赛转播中的份量。一名拳手如果不能频频把自己的比赛在有线电视上亮相,把自己推销给广大电视观众或者不招人喜欢,那是没有人愿意给他下注的 ……
所以,只有那些能为投资人带来利益的拳手,才值得他们信任的目光落在你身上和甘愿把自己包包里的美元“砸”进去赌一把,那样比赛就会频频出现在有线付费的频道上,拳手的名气也会日盛一日,世界上的拳迷也就能记住你。在商业行为包装的职业拳台上,一场拳赛能不能称得上成功,赚钱也就成了推广人能力和拳手影响力的最好标准。票房的多寡,成了决定一场比赛能否让全世界拳击爱好者看到的关键因素,别光听拳手嘴里天天喊他想挑战谁,那都是自己在为自己摇旗呐喊,是一相情愿的事情。
(责编:赵旭文)
出场费 拳击手身量的价码
120年前,拳击历史上最后一位徒手重量级世界拳王,被称为“拳击沙皇”的约翰·L·沙利文当年跳上拳台当众打翻做秀的拳手斯科内尔拿走50美元的时候,实际等于是波士顿杜德勒大街歌舞剧院的老板支付给了沙利文第一笔出场费的报酬,此后,这位很有眼光的老板就成了沙利文的拳击赛事经纪人兼推广人,通过沙利文在拳台的表演开始从中渔利。
和沙利文时代不同的是,随着拳击工业的发展和高科技传媒的介入,拳手的报酬也翻了千百倍。拳击比赛中拳手的出场费已经成为整个赛事中最大的一笔开销,就单位时间挣钱的速度,还没有任何一项运动超过拳击手,泰森当年与萨瓦雷斯比赛的时候,出场费为800万美元,比赛进行了38秒,那场比赛中的泰森在拳台上每站一秒,账户上就会有21万美元的进账;霍亚与梅威瑟尔去年的比赛,他们两人的出场费合计超过了五千万美元,每三分钟就有近500万美元被他们瓜分,那还是比赛打满了全场,如果中途谁把对方KO了,这个计算公式就得重列;2002年泰森、刘易斯、泰森的孟菲斯一战,由HBO和SHOUTMT联合转播,俩位主角的出场费报酬达2500万美元,如果把从有线电视转播的分成计算在内的话,揣进他们腰包的美元要高于3500万。
职业拳击的比赛操作不是由某一个拳击组织机构来负责管理所有事宜,它是由拳击赛事的推广人出面,与拳手的经纪人、转播比赛的有线电视网和承揽比赛场地的体育馆共同协商,讨价还价后来确定时间、地点、报酬等多寡事宜,然后再报请拳击组织审批。当然,法定的拳王争霸战的对手是拳击组织指定的,除非你不想要这顶拳王头衔,但拳击组织只给你对手和大概的时间,具体比赛怎么举行和操作他们也不管,由推广人办理。无关头衔和排名的比赛也不一定非得某个拳击组织的审批,完全是一种表面开放,但暗中又有些让人很难说清楚的感觉,就连比赛中执法裁判的的酬金也是由比赛组织者支付,虽然场裁和台裁都有合法的执业资格证书,由于商业气味太过浓厚,所以也是人们常常怀疑拳击比赛结果存在暗箱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线电视没有进入转播拳击比赛前,拳手获取的报酬很有限,因为一场比赛的收入得完全靠门票和广告赞助商掏腰包,就是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和泡沫经济的水份在内,最高的门票收入也还没有突破两千万,这还是那些顶尖拳手和及居人气的拳手创造的,一般拳手就和这样的数字不沾边,所以很多拳击手在拳台上奋斗一生退役后不善于理财的话可能要落得俩手空空。霸持世界重量级拳坛长达十年之久、卫冕次数最多至今无人能够打破该记录的乔·路易斯也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凯撒宫拉下老脸当一名招待伺者;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和职业拳坛上兄弟双双创造了一段神话的莱昂·斯平克斯退役后因为没有什么特长,也在一家酒店里当一名调酒师聊以度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最高单场出场费应该算阿里和弗雷泽比赛时创造的500万美元,现在和霍亚、梅威瑟尔等人相比,阿里拿的那点报酬只能算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角色的收入了。
像现在这些拳坛上有很多拳手过了正常的退役年龄迟迟不肯退出,并不能代表着他们有多高尚,而是他们在拳坛上多存活一年,会得到比过去一名拳手奋斗一生的收入都要可观。阿里是泰森之前拳手中最富裕的拳手之一,他从拳坛上收入了3500万美元,过去人们感觉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和今天霍亚比较,还没有人家一场比赛的收入多。泰森、霍利菲尔德、刘易斯以及次中的霍亚等人在拳台上凭拳头都让自己的身家突破了亿元大关。
出场费体现了拳手在拳坛上的份量和在拳迷心中的价值。拿多少出场费不是你想要多少就能拿到多少的,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拳坛上的影响力;一个看你在世界拳击组织中的排名。出场费既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没有一定的模式,如果你的排名靠前,名气不大又想挑战拳王,那么你就得准备着在谈判桌上商讨价码时拿小钱,虽然拳击组织有明文规定挑战者要拿两个人总报酬之和的百分之三十三,但在具体操作中没有几个人按那个规定执行,如果你硬要拿那么多,人家是不会和你比赛的,理由很简单,你没名气,掏钱看比赛的人不是冲着你来的,是看你怎么样会被对方KO来了。既是你是一名在位拳王,当挑战你的对手比的名气大的时候你心里有一千个不服也得屈尊就驾,因为和这样的对手比赛,看是你拿的少了点,也会比和其他拳手比赛要拿高的多。“金童”霍亚职业生涯中上升了好几个级别,在他挑战那些拳王时,拳王都比他拿的少,包括维塔克、霍普金斯、和梅威瑟尔这些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拳王们,把他们单独放在那里好像是一回事情,但如果坐在霍亚的谈判桌对面的时候,那说话的口气立马就小了半截,因为和霍亚的商业价值相比,就显示出了他们还存在着不小的市场距离。
虽然拳手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争取报酬的时候可以狮子大张口,然而,最终能给多少可真是随不了他们的心愿,得赛事推广人和有线电视转播网的市场部对比赛做了市场收益的预估后算帐确定,他们是拳击比赛的实际出资人,做为商人,他们不会让自己的投资轻易打了水漂,拳击手也要看他们的脸色,在职业拳击比赛这条食物链上,美元决定一切。
票房收入 拳手人气的体显
有没有人走进赛场来看你的比赛将决定你在拳迷心目中的地位。对一名拳手来说,取得胜利或获得拳王头衔就算基本上完成了自己蹬上拳台的任务,但就职业拳手而言竟凭做到这点还是远远不够的,严谨的说,你的比赛为投资人创造了可观的票房收益才能说该场比赛是成功的,要不以后谁还敢经营你的赛事?
像霍亚和梅威瑟尔的比赛不竟让拳迷有兴趣,更重要的是拳迷感兴趣的比赛会创造高额的票房,让无数的人拥进体育场,甚至一张比赛的门票被那些“黄牛”炒成了天价,你就是手里拿着钱也买不到进场的门票,如此火爆的场面怎么能不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呢?再看看赛场看台上无数的星光灿烂,将吸引多少媒体把镜头对准拳台?将吸引多少对拳击不感冒的人也挤进了拳击场?这般影响力对拳击就是一种贡献。而且在更大的收益层面上,比赛吸引的有线电视客户将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为什么今年在很多人希望看到梅威瑟尔与科托的比赛时,霍、梅的二战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就是因为有霍亚的比赛就有高额的票房。科托今天在拳台内外的影响力还根本无法与霍亚这样的“票房王”相比,虽然他的拳头可能比现在的霍亚更硬些,但在拳台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凭着拳头就能解决的,一个拳手在拳坛的影响力和在人们心目的地位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在拳台上的表现,更注重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日常在公众中的形象也许更重要,喜欢好孩子是所有人的心理反映。阳光的外表、文雅的谈吐、不停在拳台上出拳火样的进攻,是个人我们都会喜欢他们。
所以精于此道的拳击推广人就会不停的推出什么“世纪大战”、连环“二战三战”、或“跨国组合”等等的名堂噱头用以吸引拳迷的眼球,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里埋藏着有待开发的可观资源,这样的比赛可以让他们轻易的赚到大钱。
一场正式的拳王争霸战在拳台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二至三个小时,但前期的准备工作是一个相当慢长和复杂地过程,从双方讨价还价艰苦的谈判开始,确定比赛日期、对比赛好莱坞式的宣传推广、比赛场地价码的合理买断或合作、有线电视转播市场的调查分析、买断价位的确定以及海内外的转播权出售等等事宜,这一复杂具体的工作往往短则半年,长则会大一年和二年或更多的时间,对于操作比赛的出资人来说,这个过程既是对他们经营能力、也是对经济能力的一场考验,和其他的商业投资行为一样,是一次有相当风险的投资,谁也不想让自己赚钱的目标轻易落空。
霍普金斯和卡尔扎合的比赛叫嚷了不下八年时间了,可就是走不到一起,这里面除了他们个人都不想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比赛的观赏性也不被看好。当然,今天在他们修练了若干年后,既将从这个拳坛上谢幕时,拳迷会原谅他们过去的一切,一旦有一方甘愿放弃自己眼前的荣誉,那么我们才能看到今天他们的比赛,当然,这其中也是美元的推动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美元,他们还会样蹉跎下去。当年泰森和刘易斯的比赛也是一波三折,从青年拖到了打不动的时候,这自然和霍普和卡尔扎合的比赛不能相提并论,那场比赛对拳迷来说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而且打的越早吸引力越大,悬念也越大,最后基本没多大的悬念了,也创造了一亿元的收益。HBO与“黄金娱乐”这样的怨家对头也因为有钱赚携手友好的合作了一回,联合向全世界转播了那场亿元“金钱大战”。
对今天的一名职业拳手来说和过去远远不同,过去的拳手,如果把拳迷吸引进赛场就可以了,但你要拿上千万美元的出场费报酬,没有有线电视向世界转播那是不够的,有线电视现在是拳击比赛利润来源的最大一块蛋糕。在霍、梅比赛的总收入中,门票收入不足两千万,但总的收入达一亿三千多万,215万付费有线电视用户要为此场比赛投入一亿美元,可见有线电视在现代拳击比赛转播中的份量。一名拳手如果不能频频把自己的比赛在有线电视上亮相,把自己推销给广大电视观众或者不招人喜欢,那是没有人愿意给他下注的 ……
所以,只有那些能为投资人带来利益的拳手,才值得他们信任的目光落在你身上和甘愿把自己包包里的美元“砸”进去赌一把,那样比赛就会频频出现在有线付费的频道上,拳手的名气也会日盛一日,世界上的拳迷也就能记住你。在商业行为包装的职业拳台上,一场拳赛能不能称得上成功,赚钱也就成了推广人能力和拳手影响力的最好标准。票房的多寡,成了决定一场比赛能否让全世界拳击爱好者看到的关键因素,别光听拳手嘴里天天喊他想挑战谁,那都是自己在为自己摇旗呐喊,是一相情愿的事情。
(责编:赵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