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刊登了陈咏明同志的文章——《佛老哲理与〈红楼梦〉》,该文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出了新的解释。这里且不去论评文章的观点与结论,只指出文章出现的引文错误。文章第三节说:宝玉天性喜聚不喜散,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然而事实又偏偏不能如愿,总是散多聚少。……宝玉说:"人有聚必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刊登了陈咏明同志的文章——《佛老哲理与〈红楼梦〉》,该文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出了新的解释。这里且不去论评文章的观点与结论,只指出文章出现的引文错误。文章第三节说:宝玉天性喜聚不喜散,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然而事实又偏偏不能如愿,总是散多聚少。……宝玉说:"人有聚必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其他文献
台湾学者郑明娳在《古典小说中的爱与欲》(《联合文学》1988年《爱欲与文学专辑》,全文约一万字)一文中指出:古典人情小说中的女子,几全为爱情的信仰者乃至牺牲者,
《庄子与中国美学》是一本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庄子美学的专著,共26万字。作者探讨了庄子在否定美和艺术的背后所包含的对纯粹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其对"道"的体验和境界与艺术审美的体验和境界的互相暗合的特点,以及后世文艺美学家对庄子这些富有暗示性、启发性的论述的移植和发展。
本书是作者用十年时间业余刻苦研究的成果。书中对卢照邻的全部作品作了编年和笺注,仔细地校勘卢诗的文字,还考证了不少疑难问题。如考明“分水岭”的地域“金微”是山名。特别是注《病梨树赋》、《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中的注释,引用《本草纲目x等书,证实卢照邻长期服饵中毒,是他所谓染风疾的根本原因,很有说服力。
元末高则诚《琵琶记》传奇第一出(水调歌头)一词有云:"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人们通常将其视为我国古代悲剧、喜剧理论的滥觞,认为作者在此"已朦胧看到戏曲有悲、喜剧之分,而悲剧场子更难写";"所谓‘乐人’,指的就是喜剧的艺术效果;所谓‘动人’,指的就是悲剧的感人力量"。这种理解其实是一种误解。我们试看全词:
本书为我国罕见的古代少数民族诗文论著,“大约作于汉民族之南北朝至唐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库之精品。千百年来对彝族文化之影响甚大,堪与刘勰之《文心雕龙》、钟嵘之《诗品》对汉文学的影响桕捉并论,其中收有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
此书是汤炳正先生继《屈赋新探》之后的又一力作。全书二十五万字,为札记体。所录者,短或数语。长则万言,皆作者多年的治屈心得。其间,从文字与训诂到史实与理论,析疑理感,发前人所未发。
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人认为"产生可能在西汉,但完成却是在汉末魏晋之间"(范宁《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见《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不少人认为,牛女故事的滥觞,最早也就是上溯至《诗·小雅·大东》之中。但我认为,牛郎织女的神话起源很古很古,是一则原始神话;又由于是以"平民"为内容的神话故事,所以长久缺乏见诸于文字的记述;又世世代代地堆上了后来传述的"积层"。故事本身也由简略而趋于繁富,成了一则非常完整、富有趣味、而且反封建色彩颇浓的星宿神话。
虽然文学史上的每一次变化都可以在社会文化中寻找到它的动因。——如政治、经济、习俗、宗教、哲学等等方面的变动都可能引发文学革新——但文学形式与技巧上的更新,其产生原因却要复杂得多。因为它不仅仅是审美情趣、意象选择这样一些由主体意愿能决定的问题,而是一种既有观念因素,又涉及到实际操作因素的问题。就好比科学发明的天才构想往往可以"超前"发生,而实际创造却有待于具体的图纸与相应的技术条件。所以,当我们考察六朝诗歌声律理论时,不得不既要考虑它产生的前提条件,又要分析它产生的现实文化因素,以及促使它最终萌生的直接原因
诗人包何在唐代与父融弟佶并有重名,但生平履历可考者甚少,《新唐书·艺文志》"包融诗一卷"下注:"(融)润州延陵人,历大理司直。二子何、佶齐名,世称‘二包’。何,字幼嗣,大历起居舍人。"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包佶集下注:"包佶,天宝六年进士。兄何后一年。"(《唐才子传》同)如此而已。
一张戒宋代人,《宋史》无传,仅于《赵鼎传》载其弹劾给事中勾涛一事。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南宋一些史家的著作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粗线条地勾勒了他的事迹。陆心源《宋史翼》又撮录他书,为他立了一个较详的传。然二书均有一些错误。张戒的字,陈骙《南宋馆阁录》卷7作"定夫",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