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异化有碍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w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的理念早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还是有很多学校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异化,背离了初衷。
  理论的神秘化
  随着校本教研的提出,各种关于校本教研的课题操作、培训班应运而生,却缺乏实操性指导,缺乏理论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有效对接。很多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优秀教师也感到迷茫,对眼花缭乱的校本教研培训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从实质上看,校本教研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即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它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需要一定的理论研究。校本教研不宜高深化,应强调这是一种回归,是一种继承和发展,而不是重建。各地教研部门要深入学校及其课堂,找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帮助学校建立高效务实可行的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帮助教师调整校本教研的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给教师松绑,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入教育、教学研究状态,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否科学、合理。
  形式的功利化
  学校不组织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注重教师的专业学习;教研部门、课改专家不深入学校解决校本教研的实际问题,却抓住了校本教研这个新卖点,醉心于文字游戏,热心于创建国家级、省市级“校本教研基地”“校本教研示范校”,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更有甚者,为了展示自己的“校本教研成果”,组织教师和学生“彩排”多次。推广好的校本教研经验是必须的,但不踏踏实实地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热热闹闹走过场的不良现象在今天仍大有市场。校本教研要切实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行动的任务化
  校本教研主要是指教师本人与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对话”,研究的是自身教育教学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是教师发展的自我觉醒、自我开发与自我提升。实际上,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传统和文化。而在校本教研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从本校教师的实际出发,不主动了解教师的个体需求,盲目地组织一些教研活动。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教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却由于不是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教师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任务,导致校本教研的效果不明显。校本教研是研究问题,而不是完成任务。只有教师变被动地接受任务为主动参与、探索,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那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就会实现了。
  范围的狭义化
  部分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在学校中进行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就是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或备课组活动”,这些对校本教研的理解都停留在表层,限制了相关活动的范围,“画地为牢”。有些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制度不全、方式不一、内容不定、没有中心,只是碰碰进度、分分工,活动收效不大。校本教研的真正内涵是行动研究,学校应重视建立在个人钻研、集体研讨、专业引领上的校本教研文化。教研人员、学校领导要切实引领教师开展广泛的教学研究工作,要服务教育教学、适应需求、讲求实效,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最后,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和教研部门要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吸收外地先进的教改、教法经验,促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供需的脱离化
  教师培训在新课程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但培训的重复、低效也是一线教师的普遍感觉,往往是充满希望而来,带着惆怅和无奈而归。究起根源,就是提供的培训内容和教师需求相差甚大。教师急需专家、学者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相当部分的专家、学者重理论,轻实践,重宏观,轻实例。范围大、内容空、案例虚已成为教师培训的一大通病。不少“专家”型的领导本没有时间研究教育教学,但逢会必讲,正确的“空话”“废话”让老师颇感厌恶。由于工作原因,我听取了相当数量的关于新课程的培训报告,不少报告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针对不同的听众,其内容却都是一样的,既不理会台下教师的需求,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也很少和教师对话。
  校本教研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必须进一步明确校本教研的真正内涵,并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校为主体,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真正实现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廣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借鉴香港和世界各国家校合作经验,根据国情、校情,深圳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在2004年成立了内地第一个家长教师联合会(家教会),走出了一条家校合作共同培育阳光少年的新路。家教会会员为在本校就读学生的家长、现任校长及教师代表,全部为自愿参加,分为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三个层面。  ◎螺岭家教会章程开宗明义,宗旨就是為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促进学校教人育人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
期刊
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教师外语沟通、国际理解教育、跨国校际交流与合作,业已成为教育开放的必然诉求。虽然出国进修或访学的中国教师不在少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中小學和幼儿园的校名翻译,中式英语的口味甚重,相当啰嗦和累赘,令人惨不忍睹。  当今世界,英语大致分为两大流派,即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由于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势力和政治影响力大大地超越英国,故美式英语的流行格局实际上大于英式英语。
期刊
新中国教育在包容并蓄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发展,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强,也引起了外国人对中国教育的关注。而为了自身的发展,中国教育也积极地借鉴外国经验,与世界各地的不同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可是,在此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互动,获得双赢呢?这或许需要学会互换角度,考虑更多事项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对外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如何选择友好学校?如何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如何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与德
期刊
“这老师最好下台,我孩子不想上课”“这老师没经验,我要经验更足的”“我们都不喜欢这老师,请把原来的还回来” 当下,部分家长的所谓“维权”诉求多多,且言辞激烈。若处理不好,很可能引发学校危机,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校长有哪些应对办法呢?  当学校把新的课务表公之于众后,总有部分家长要求调换科任教师或班主任,这往往使校长感到头疼,因为他们的反映似乎不无道理:孩子是家庭百分之百或百分之五十(生育“二胎”后
期刊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国际友好学校的互访也增多。如何增进交流双方学校的获得感,是我们需要切实考量的问题。下面,以我校案例来谈一些经验。  树立正确的交流理念,不要让互访成为“走过场”。国际交流的目的是通过跨国界、跨文化的合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开放办学,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它不是一种时髦的追求,而是在交流中实现共赢。基于这一共识,在交流中要追求务实的作风,让互访交流成为一
期刊
江苏省泗阳县是苏北和宿迁的文教高地。近几年来,局领导在快速建立起完备、科学、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带领全县中小学校狠抓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纯净校园、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特色鲜明的多样性教育品牌。  从本期起,本刊对江苏省泗阳县的基础教育作精彩的系列报道。从中,我们既可以认识众兴小学一位颇具个性和情怀的品牌校长,又可领略泗阳实验小学的大
期刊
桂林旅游学院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教师赵菁:我曾作为国家汉办外派的国际汉语教师,在泰国工作过一段时间。期间,我接触到了一些有汉语学习背景和零汉语基础的外国人士,他们对中国教育和汉语教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泰国某大学在读研究生说:“我觉得中国教育很好,大学里有很多学科可供选择,也发现中国学生很努力。但有的时候觉得他们有一点自私,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口非常多,竞争激烈的缘故吧!”  某名华裔泰国学生家长说:
期刊
“生活着就是美丽的,或许我创造不出奇迹,但我比你更幸运的是,我在教着语文。”初见朱莉萍,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熟悉朱莉萍的人都说,她对教育好像永远有一股燃不尽的热情,身上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即便已参加工作30余年。这次,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她的个人成长之路及其名师工作室的运作经验。  《学校品牌管理》:成长为名师,您付出了哪些努力?  朱莉萍:上师范学校时,我读斯霞、读霍懋征,立志要成为像他
期刊
教育言说,或教育片断感悟,或教育评论,或教育著作。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理应对教育有所裨益,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教育,为改进教育而努力为之。然而,现实中很多教育言说对教育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些言说的“功劳”就是使教育工作总体氛围变差,矛盾加剧。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而喜欢快餐式消费阅读,大多人不想被盘根错节问题所困扰,不愿意进行理性思考转而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家校关系正在悄然变化: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普遍提高,不会再一味地“迎合”学校,反而对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甚至借此要求校长调换教师。  这种“倒逼教育”现象的出现,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是一種进步,一件好事,将促发教育反思。同时,校长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一味盲从,要善于开动脑筋,集思广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