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琢石生彩 百磨璞成玉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anlong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语言的完美与否对语文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语言的完美应当成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达到完美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炼。
  一、完美的语言应当合乎规范
  规范的教学语言应是普通话。教师用普通话教学,学生处在普通话语境之中,潜移默化,会自然地跟着说普通话。教师用普通话进行朗读教学,咬字准确,饱蘸感情,学生感受深切。受到感染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老师的朗读,并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用普通话教学,可以避免“南腔北调”的方言土语、不文明语进入课堂,有利于净化语言、净化学生心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能有用词不当、语序混乱、成分残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语病。教师天天给学生讲课,出现一些语病在所难免。但是,不能因此就习以为常、听之任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语言训练,多读典范著作,多锻炼自己在公众场合下的说话能力,使教学语言合乎规范。
  二、完美的语言应当精炼准确
  教师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准确地传达思想、感情,使学生获得清晰的信息。语言精准,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师语言精准,学生把握要点、领悟学习内容就较容易。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有赖于教师语言的精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教师应当精准地告诉学生这里的“烈士”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而不是现在所指的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学生自然记得很牢。
  相反,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废话连篇,表意含混,歧义满口,谬误百出,学生就会如入云天雾地,摸不着头脑,越听越糊涂,越学越困惑。学生容易产生乏味、烦躁、厌倦、排斥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语文教师应克服不良语言习惯。如,去除“对不对”、“这个”、“是吧”等口头禅,课堂上不说废话,不随意打诨插科,更不要旁生枝节。语文教师应常翻字典词典,勤奋学习,有意识地修炼语言,努力使语言精炼准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完美的语言应有启发性、激励性
  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就是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灯,对学生产生心理的触动和激励作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不是平平淡淡地一味叙述,而是能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递给学生,而是在学生探索的道路上巧设“难关”、“障碍”,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教师稍一点拨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不是浅露的直白、平庸的讲解,而是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并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即如刘勰所言:“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至于在课堂上何时启发、如何启发、启发什么,则要根据学习内容、具体情境和学生学习状况而定。总之,语言的启发性、激励性的核心在于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完美的语言应该富于情感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教学常常是在一定情感氛围中进行的,这种情感氛围主要依靠教师富有情感性和感染力的语言来营造。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富有情感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引起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染。教师富有情感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能营造或悲愤深沉,或轻松愉快,或慷慨激昂,或柔声细语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浓郁的情感氛围中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有利于走进作者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换句话说,教师富有情感性的亲切语言既如一条纽带连接着师生与文本,又如轻洒的甘霖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哺育着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精神的茁壮成长。
  “情动于衷,而发于言”。教师富有情感性的亲切的语言,源自对学生真挚的爱。只有真心爱学生的教师,其语言才会真正富有情感性。相反,一个对学生缺乏爱心的教师,其课堂语言难免会冷冰冰,缺乏情感,干巴巴枯燥无味。这样的语言,拉大了师生距离,妨碍了师生心灵的沟通,既不利于教学,又不利于育人。
  教师富有情感性的语言,还源自作品和作者。“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的文章,传达着作者的心声,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聆听作者的心声,体验作者的真情,品味渗透在文字符号中的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对生命的感悟等等。
  五、完美的语言应该富有文采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讲求文采。笔者认为,语言的文采主要指语言精彩有特色。如生动、形象、优美、抑扬顿挫有韵律和幽默风趣等。
  要使语言富有文采,语文教师就要积累精彩的语言,古今中外的诗词名句、格言警句、名人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都是语言的精华,或富有哲理,或含义隽永,或诙谐幽默,多积累并能熟记成诵,需要时张口即出,为我所用,语言自然会增色不少。要使语言富有文采,语文教师还要巧用修辞润色语言。如用比喻、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用夸张使情感色彩鲜明,用对偶使语言精练、有韵律,用排比使语言严密、有气势,化用典故使语言内涵丰富厚实,感情表达委婉、含蓄等等。
  六、完美的语言要有鲜活的时代性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不断加快。作为最重要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的语言,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是这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必须保持语言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路语言应运而生,它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在的孩子尤其喜欢使用这些语言,诸如“美眉”、“BT”、“酱紫”、“PK”、“伊妹儿”、“傍傍族”、“山寨”、“雷人”、“打酱油”、“秒杀”等等。如果教师能恰当运用这些语言,妙语连珠,就找到了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课堂也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拙见,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然而,如果真能从这几方面坚持语言的修炼,笔者坚信,语文教师的语言定会如毛石璞玉经受千琢百磨终将变成无瑕美玉,越来越完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北中学(223900)
其他文献
在笔者的想象中,汉字的复杂多样,应该让外国人望而却步。可跟他们交流后,才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千变万化的汉字是让外国人对汉语着迷的一个主观原因,在他们看来,长一点或短一点就变个字,“太神奇了”、“太有魅力了”;二是同一个字竟有不同的读音(多音字问题)常常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头都大了”、“都不敢念了”,这也是国人觉得外国人发音“怪里怪气”的一个根本原因。  多音字是汉字特有的文
期刊
王力先生说:“读古文,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以今读古,误解词义。”事实上对于数量如此之多、变化如此之大的文言实词,同学们确实经常张冠李戴,古今混淆。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呢?下面结合实例做简要分析。  一、区别古今,慎重判断  从古到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词在范围、程度、感情色彩、词义甚至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词往往成为高考文言文中实词考查的重点,如果用今天
期刊
学习文言文对职中学生来说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职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但一直以来,职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执教者往往将教学的焦点放在讲授和检查学生的背诵、翻译上面,从而不由自主地走入“灌入式”的教学误区。学生感觉文言文学起来很吃力。诚然,学习文言文必须对字词加以掌握,必须对课文加以背诵,懂得课文表达之意。但这种灌入式的教学违背了新课程学习的要求。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己体会文章思想内
期刊
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客观知识,它需要情感的投入,是一种将知识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的学科教学。无论是传统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动容、为之动心。《我与地坛》是人教版、苏教版的必读篇目,是史铁生先生在经历人生坎坷不幸后,饱含血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要使学生学好作文,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于学生素质不同,且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顾及局部;既要看到共性,又要尊重个性。而解决好差异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在中学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如何授之以趣,培养持
期刊
在高三复习中,学生往往会沉溺于数理化的题海中,忽略了语文的复习。有些学生认为语文靠平时的积累就好,考试前没有必要复习,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平时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复习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取得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应该摈弃死板的复习方式,树立起新的学习观念,寻找新的灵活的复习方法。  一、制订可行性的复习计划,稳扎稳打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中,有些学生没有为自己制订一个可行的复习计划,因此,在复习中,没
期刊
确定中心论点和提炼分论点,是深化立意的训练。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还有人说过:“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也同理,“意”这一“统帅”首先通过审题和布局做好“战略部署”,而后统率材料、言语等“各路大军”去夺取辉煌战果。如果没有拟好论点就下笔千言,那是没有选好文章的主帅,就匆忙调集语言之将和文字之兵,那岂不“累死”语言材料的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蕴涵着作者丰厚的艺术修养,体现了作者表达技巧的高超,如无平不陂的开篇技巧,细针密线式的描写手法,善于变换的描写角度,以景寓情的抒情方式等。  一、开篇技巧——无平不陂  由标题性质看,《荷塘月色》为写景散文,即借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开头时,朱自清并没有急于描写“荷塘”之景,描述“月色”之色,却是先表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乍看之下,这岂不是跑题
期刊
古罗马塔西陀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笔者作为备课组长尝试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教学实验的目标:一是对《老王》进行教学重构,二是在亲历中建构自己的同课异构观点,三是感悟一下“规范的”比较研究法在具体教学中的活用。对于我们文科教师而言,第三点尤其陌生,又尤为必要。  一、议定课题探“教情、学情”  《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单元的一篇文章,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