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襄阳地区宗祠建筑艺术的发展和应用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0237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地域环境和文化特征决定了宗祠建筑装饰的明显差异,以湖北襄阳地区古祠堂,如习家祠、米公祠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祠堂建筑群的视角出发,对艺术形态、建筑空间、装饰工艺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展开探索,全面具体地认识宗祠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襄阳;宗祠建筑;装饰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襄阳地区宗祠建筑艺术研究”(19Q161)研究成果。
  宗祠作为宗族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建筑的规模、技术,以及装饰的艺术水平上,都凝聚了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部分,是不可忽视的艺术瑰宝。它是一种严肃的礼制建筑,朝代更替,时代变迁,宗祠建筑因其功能性而保持着一种程式化的主体建筑空间和端庄稳重的建筑格调,建筑形式变化甚少。宗祠在家族中是宗法文化与制度的载体,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和体现。而构筑在宗祠建筑上的装饰部分,是这种精神文化语言的载体,是发挥精神功能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对建筑结构、建筑构件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起到美化建筑内部空间、增加建筑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也为建筑赋予了精神象征意义,体现了建筑文化的精神实质。
  地域风格和文化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域宗祠建筑装饰的明显差异,本文以湖北襄阳地区古祠堂,如习家祠、米公祠为主要研究参考对象,从艺术形态、建筑空间、装饰工艺等方面展开探索,全面具体地认识宗祠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一、襄阳地区宗祠的地域表现
  (一)地域影响造就建筑功能特征
  襄阳市位于中国华中地区、湖北省的西北部、汉江中游,地貌复杂多样,有山丘、平原等各种地形。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四季分明、冬寒夏暑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作为我国南北划分的过渡地带,襄阳具有干冷交接、暖湿交绥、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于是襄阳的传统建筑在功能上就既要求很好地保留北方建筑的保温和采光功能,又要具有南方建筑中的遮阳防潮的特点,做到南北兼具。
  (二)地域文化影响建筑艺术特点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周宣王时期建立到现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它天然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襄阳自古便具有显著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南北两地通商、经济交流之地,同时南北两地的文化也这里交汇、碰撞、融合,从而孕育出襄阳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正是这样的地域文化决定了襄阳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自然质朴,建筑风貌兼具南方含蓄秀雅和北方大气浑厚的艺术特点,充满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
  (三)地域宗族体系影响建筑规模
  受地域影响,我国传统宗祠建筑在南北方大有不同:南方由于相对稳定的民居生活与较为富庶的生活条件,宗祠建筑多繁盛而富丽,如清代南方地区不但祠堂建筑数量多,并且具有宏大而壮美的艺术特点;与之相反,北方祠堂建筑量少而简约。在南北交汇的地域环境下,襄阳地区的宗族体系发展也投射在宗祠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特征上。襄阳宗祠建筑规模普遍大小适宜,整体建筑风格婉约秀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
  二、襄阳宗祠建筑艺术风格概述
  (一)建筑取材决定建筑色调
  襄阳地区宗祠建筑材料常见的有砖瓦、石材、木材等,这些材料都取自襄阳地区。由本土材料所堆砌的宗祠建筑群,在色调上就具有与本土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纯然质朴特点,再点缀以富含人文气质的建筑装饰,整个建筑群显得端庄淡雅,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
  (二)建筑结构决定建筑风格
  襄阳地区的传统建筑大多都是采用大木结构,其中又以抬梁式结构形式为主,梁柱木构架承重,墙体只做围护和分隔空间之用。襄阳地区的建筑风格较多地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山墙的形式丰富多样,错落有致,造型优美,自成一格。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受当地人文气质影响,以简洁质朴为主,相较于南方地区而言更显端庄大气。
  (三)建筑形态决定建筑气韵
  建筑正面常采用三段式,中间高两边低,注重形态的变化与均衡,突出入口;侧立面山墙富于变化,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的构图;屋顶上一般多用歇山或者硬山形式,较多使用硬山顶,平缓而宽大的屋顶坡度利于排水而防潮;建筑出檐尺寸和戗脊起翘弧度的差别依据建筑本身的特性而变化,比如米公祠、单家祠屋顶出檐较小,习家祠水亭出檐大且伴有起翘。总体上看,官式建筑戗脊起翘较小,风格沉稳,戏楼水亭戗脊起翘较大。
  (四)建筑空间
  襄阳传统建筑具有鄂西北传统建筑特点。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建筑多遵循一明两暗或者三明两暗的格局。相对封闭的外立面和开放的内部空间形成对比,常以天井为中心进行布局,取“四水归堂”之意,利用中心实现统一的组合形式,显示宗族的礼制观念。从整体上看,襄阳的传统建筑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相对紧凑,利用“狭管效应”,借助建筑物的遮挡获得较大的阴影区;院落占地面积小,依附地势的变换,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房屋风格。
  三、襄阳地区宗祠建筑布局艺术
  宗祠作为家族精神教化的“圣殿”,它的建筑形式一直保持着庄重、整齐的建筑格调。
  (一)襄阳米公祠建筑群布局应用
  襄阳米公祠建筑群坐落于襄江之畔,遥望襄阳古城,是一个由三重院落构建而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中轴对称形式排布,主体建筑由中軸线贯穿,南起门楼,经由拜殿,连接宝晋斋,抵达仰高堂,院落中轴对称分布东、西两苑,其中亭台楼榭相映成趣。整个祠堂建筑群高低错落有致,空间稳定而有序,脉络清晰,呈现出统一和谐的格调。宝晋斋为两进一院硬山式建筑,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核心部分,面阔三间,中间设有天井,碑廊环绕。米公祠中陈列大量墨迹石刻、书法精品,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怀,是一座巨大的艺术文化宝库。祠堂庭院清幽宁静,有参天银杏茂密成荫,石碑林立伴随竹影依依,文化艺术与自然风光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融合。
  (二)襄阳习家祠建筑群布局应用   习氏祠堂的平面布局依照传统祠堂布局形式,组成标准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遵照祭祀功能的重要性和祭祀礼仪顺序来布局,辅助性建筑布置在主祭祀建筑两侧。从平面布局上看,习家祠主要分为入口门楼和祭祀区。
  门楼是建筑群中轴线的始端,为祠堂入口,戏楼与门楼相结合,设置在门楼之上,戏楼的戏台向前突出呈“凸”字形,戏台下层作为通道连接祠堂入口和祠堂拜殿。祠堂的拜殿设立在垫高的台基上,形体高大,气势宏伟,烘托祭祀仪式的神圣感。拜殿有左右梢间,并有夹层,为抬梁穿斗式木架构,两侧为五岳朝天式山墙。拜殿两侧的二层看楼为连接戏楼与拜殿的通道。寝室是习氏祠堂建筑群中轴线上最后一处建筑,两侧设有厢房。
  四、襄阳地区宗祠建筑的装饰
  建筑的装饰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装饰特点能够直接反映出建筑的主要功能,也可以直观地展现出建筑物主人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最能够体现民众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而建筑结构相对程式化的宗祠建筑群,其建筑装饰受地域风格和文化特征的影响,更显得富于变化,特色鲜明。主要以建筑材料本色为主体色调的襄阳地区传统建筑,在建筑装饰的整体风格上也是十分朴实节制而方正大气的。
  (一)常用建筑装饰艺术手法
  综合襄阳传统建筑中最为常见的装饰手段,以装饰材料和装饰技法来划分,可以将其总结为木雕、石雕、彩画等。
  木雕是建筑木构架的主要装饰手段,其中浮雕、立体雕、透雕是在襄阳建筑木雕装饰中常见的三种雕刻技法。在建筑中的独立构件如斜撑、驼峰、丁头拱、雀替、垂柱等上多进行立体雕,这是建筑构件承重所决定的;透雕内容一般是连续的规范化纹样,中间或杂有人物、花鸟图案,多使用在福心或者透窗上,层次丰富,构图灵巧多变,可满足室内采光需要;浮雕手法运用最多,图案纹样尤其多样化,在隔扇的涤环板、雀替、驼峰、祖龛之上都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浮雕纹饰,内容有花卉禽鸟、博古八宝以及戏剧故事等。
  在石质的柱础和石质的影壁等石材建筑构件上采取的装饰手段为石雕。在襄阳传统建筑中最常用的技法为线刻和浅浮雕,表现题材丰富广泛,有吉祥纹样、人物故事以及寓言神话等。
  梁、枋及柱上部的装饰彩画,尽显人文特征,题材有山水、花卉、诗文、吉祥动物等。
  祠堂建筑群有自身的职责和功能,其建筑装饰内容除了表达吉祥寓意外,还会融合家训,具有道德教化、教育熏陶子孙后代的作用。
  (二)襄阳习家祠建筑群装饰艺术及表现
  从目前习氏宗祠建筑群所采用的装饰艺术特点上看,主要表现为明清时期的民间祠堂风格,这是由历史更迭中修缮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明清时期多在建筑的重点部件上进行装饰点缀,装饰华丽而细致,整体艺术风格庄严肃穆而又不失华丽壮美。从建筑装饰内容上看,习氏祠堂受封建礼制教化的影响,多用含蓄的装饰手法来体现森严的宗法文化,以及在精神层面表达出对儒家“忠义孝道”“齐家治国”等理念的追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习氏宗祠的建筑装饰艺术不仅反映出襄阳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传承儒家礼制文化的应用功能。
  习氏祠堂里运用石雕装饰的部分主要有两处:一处是祠堂的门楼。门楼的门额、枋柱等均由青白石砌筑。石质门楼采用对称形式,彰显建筑端庄、大气的艺术风格。浮雕雕刻出仿木结构形式的装饰图案,具有极强的立體感,装饰纹样层次丰富、形象逼真生动,在装饰的构图上强调意境美的营造。大门的横梁上方挂着刻有魏体“正气千秋”的横匾,横匾的正上方立有竖匾,上面雕刻“习氏宗祠”;门两侧书为“源自习国,望出襄阳”的楹联;柱枋间雕刻有渔樵耕读、福禄寿星、吉庆有余、九狮图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门两侧为砖雕“百子图”;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上布灰色筒瓦,吻、脊、翼角错落有致,姿态各异,惟妙惟肖。另一处如石阶、抱鼓石等宗祠建筑的基座部分,使用简单的线雕或者浮雕手段,不仅装饰美观,雕琢的刻线也具有防滑的实用价值。
  习氏祠堂里的木雕装饰,常用工艺主要是浮雕和透雕,十分精致。木雕装饰既为宗祠建筑增加了审美趣味,同时在装饰主题中暗含教化,为建筑增加了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以拜殿为例:拜殿两侧的五岳朝天式山墙上的传统教化寓意故事浮雕,拜殿前部木雕墙上“忠孝”二字的雕刻;随处可见的荷包梁、鹤颈轩、雀替、垂花柱、木雕撑拱等,各种雕刻的吉祥图案,为整个建筑增添了富丽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也展示出建筑艺术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素养。习氏祠堂建筑群里的木雕装饰,不仅从艺术角度赋予了传统建筑丰富的装饰性,同时在内容上运用谐音、借代、隐喻、比拟等手段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们积极的生活热情。
  彩画装饰除了美化建筑以外,也是对暴露在外的木构件的一种保护手段。习氏祠堂主要采用清代彩画风格,以苏式彩画为主,采用退晕法,色调清雅,以青绿亮色为主,紫红色为衬托,冷暖组合颇有特色,艳而不浮,给人以清雅简洁而又不失活泼之感。具体表现有:戏楼两侧山墙为五岳朝天式,彩绘山水吉祥花鸟图案等。外檐枋处彩画较少,主要绘于内檐梁架处。
  (三)襄阳米公祠建筑群装饰艺术及表现
  米公祠建筑色调取自建材本身,自然朴质,以实用为前提,结合结构构件的特点,进行适当艺术加工,使其在建筑结构的本位上发挥装饰作用。利用内蕴古雅的装饰,配合刚毅朴素的建筑外形,从整体上给人庄肃淡雅的艺术体验。
  在整个建筑群中,拜殿和宝晋斋墀头顶部做起翘处理,并设凤鸟向外斜升立于墀端。高高的起翘显示出的动态美,打破了传统硬山式建筑的沉闷。在主建筑屋脊两端正脊与垂脊交汇之处,雨水容易倾入的地方,立有明清兴起的剑把螭吻雕像。摆放此物不仅仅是起装饰作用,它寓意防火消灾,还有防止雨水渗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螭吻有细铁丝直通地面,有着很好的避雷效果。门口抱鼓石上雕刻的梅花与鹿、仙鹤、苍松,都是人们喜爱的图像元素。这些图像元素在中国传统艺术理念里皆体现出淡泊高远的文人情怀。米公祠花脊主要采用植物花草纹以及万字纹进行装饰。屋顶上滴水装饰和瓦当组成如意形态,瓦当饰以寿字纹样,在寿字纹样的两侧装饰植物花叶纹样,而滴水以单独植物纹样装饰,整个装饰含蓄淡雅,很好地体现了书法家米芾的文人气质。   米公祠牌楼既是入口又是一种彰显米芾个人荣誉的标志。牌楼当心横置“米公祠”石牌匾,在灰墙黛瓦的衬托下十分显眼,整体造型规则端庄,装饰设计规整对称,飞檐起翘的牌楼与两侧的墙头相映衬。装饰元素线条流畅,端庄华丽却不显烦琐。拜殿前檐墙中央耸立起四柱三间的瓦作牌楼,上嵌“米公祠”石匾。博风处的处理大气质朴,体现出建筑主人的人生理念和追求,表现出一种文人风韵。宝晋斋的墀头形状受徽派建筑马头墙影响,但取用凤头形象,墀头平起,上为四字花浮雕,前端堆造凤雀。外壁素净,装饰色调和谐素雅,造型简练协调。屋架部分只在脊瓜柱的两侧及瓜柱角背上装饰云纹,蕴含“阴阳和合”的象征意义。
  米公祠建筑群具有细腻的装饰和淡泊的色调,在体现建筑主人思想情怀的同时,也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装饰题材多源于自然,流露出浓郁的自然主义情趣。米公祠建筑群的装饰艺术在精神上体现了传统礼制,反映人文信仰和追求,呈现出自然、真实、淳朴的美感。
  五、研究价值
  (一)历史价值
  建筑装饰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受到当时经济技术水平的影响。宗祠建筑装饰的内容和题材大多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地域传说、流行纹样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追求,是社会审美、人们精神世界的别样表达。
  (二)文化价值
  宗祠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在中国传统建筑领域里独树一帜,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而祠堂建筑更是民间文化艺术之精华。宗祠在家族活动中作为宗法文化与制度的载体,其更着重于精神教化和文化传播,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和体现。而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在美化建筑内部空间、增加建筑感染力的同时,不仅提升了建筑的艺术魅力,也给建筑赋予了精神象征意义,展现了建筑文化的精神实质。
  (三)应用价值
  中国民间宗祠的建筑形式与视觉图纹样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近现代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新建和修缮的祠堂,在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扮演着新的角色。通过对宗祠建筑装饰语言的研究和分析,探求特定历史背景下宗祠建筑装饰的作用与价值,可以增进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为古建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对宗祠建筑装饰在历史中的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能够充分剖析特定历史环境中人文精神发展的面貌,能够为促进现今建筑设计民族化提供精神、文化和技术等层面的支持,丰富现代设计的内涵,为宗祠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參考文献:
  [1]叶植.襄阳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
  [2]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李秋香.宗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胡绍宗.敬神与娱人:传统宗祠建筑空间的形式内涵:以鄂东青山柯庄祠堂为例[J].装饰,2014(10):125-126.
  [6]张凡.保护·创新:米公祠重修设计[J].华中建筑,1988(1):27-31.
  [7]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建筑与文化,1997(2):13-17.
  [8]王贵祥.建筑的神韵与建筑风格的多元化[J].建筑学报,2001(9):35-38.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将城市设计置于城市发展过程的更广泛范围内,采用动态和多维度的视角,从建筑环境的生产者、监管者的角度研究这一过程。人们发现,城市设计为这些群体中的每一个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了城市设计的上升,但颇具争议性。融入发展过程的主流已经为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设计;动态化;全球化  城市设计似乎已具有广泛的流行性,其在专业杂志、政府网、学术辩论和大众媒体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就证明了
摘 要:通过分析新时代中原美学的内涵和形成依据,探究城市形象塑造的本质,找出新时代中原美学和河南城市形象塑造的交互点,通过分析、研究、探索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影视等,挖掘新时代中原美学在河南城市形象塑造中的意义,以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原美学在整个河南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河南的可循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原美学;传统美学;城市形象塑造;地域美学  新时代中原美学的提出给河南的城市
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区域,也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以及城市文化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意义重
摘 要:立足于当今存量建设的时代背景,运用城市微更新理念对工业遗产景观营造重新梳理,通过对比城市微更新策略及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方法,探讨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更新及再利用,保留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寻求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最优解。  关键词:城市微更新;工业遗产;景观营造;保护再利用  城市微更新是指在当今存量建设背景下,以居民自治或整体规划与公众参与治理相结合等方式,对城市
摘 要:城市更新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综合因素推动下的城市功能的调整和空间再利用。城市更新的环境具有复杂和不确定性,所以初期的城市更新历程往往是考虑不全面的,也会暴露很多弊端。因此,对国内外城市更新历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在大环境下国内外城市更新的规律和特点,以为我国将来合理地开展城市更新建设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理念;模式  一、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特点  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与
摘 要:建筑美学思维受到时代环境的影響,每一次的重大转变,都能体现出时代的变革。从建筑的结构外观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维,故此对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兼容性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建筑的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社会环境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建筑的美学思维,对于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当代建筑的美学思维,受到科学技术飞跃式发展的影
摘 要:体验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也对应地寻找到新的发展契机。通过介绍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体验经济等概念,对当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提出发展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体验经济;乡村生态旅游;旅游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9SJA1498)、南通市科技计划指令性项
摘 要:通过文化遗产与红色旅游资源概念的整合,界定了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梳理了红色文化遗产的总体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站在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战略高度,指出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路径与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选择。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湘南红色歌谣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实践性研究”(20C1702)研究成
作者简介:  吴琨,硕士,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周智,硕士,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大数据与智能设计、用户体验与交互。  基金项目:本作品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资助项目(2019GXJK214)、五邑大学2019校级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招标项目资助项目(C3)成果。  设计说明:  
期刊
摘 要:在人类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水资源被喻为“生命之源”,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有着择水而居的生活特性,对于水源的依赖和喜欢,使得滨水区域成为人们共同向往的聚集空间。而湿地公园就是最为理想的滨水空间,它可以使人们与水产生互动,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亲水需要,为城市中忙碌的人与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建立一种新的相处模式。生态湿地是自然界特有的一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