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迩贯珍》首任主编考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4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遐迩贯珍》是马礼逊教育会创办的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一份中文期刊,关于该刊的首任主编目前在学界尚存争论,大多数学者持论主编为麦都思,而有的学者认为是麦华陀.造成这一争论的原因是伟烈亚力关于《遐迩贯珍》首任主编记载的文字被译错.从对一些史实的分析来看,麦都思没有足够的时间往来沪港从事编辑工作,巨额的往来费用无人承担,《遐迩贯珍》的创刊目的与麦都思身份不符,其他文献记载也间接表明主编并非麦都思而是麦华陀,再加上首任主编辞职的时间节点与麦华陀的活动较为吻合,由此可以确定该刊首任主编为麦华陀.考证其首任主编,有利于在重新审视该刊性质的基础上,揭示其在近代中国期刊发展史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技术形态,平台经济的发展正在重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平台是什么?当下的主要研究概念和研究现状如何?平台化对传播学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议题和机会?论文通过梳理有关平台、技术和数字劳动的基本理论概念,整合现有实证研究成果,对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平台社会的相关研究进行审视与反思.论文尝试将平台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勾连当下传播学的主要议题,从平台作为媒介、技术和资本的三个路径阐发当下平台经济在传播学领域的主要路径.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平台经济的发展模式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我们要看到当下平台经济研究
文章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智能媒体的概念,进而基于比较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智能媒体算法驱动、人机互动、自主进化的三大特征.从媒介形态演变的角度,基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两个维度考量,智能媒体的发展阶段,类似于人类个体的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尚未发展到青春期和成人时期的成熟状态.智能媒体的核心是数据收集与算法处理,其中包含的价值判断需要多人协同处理,未来的智能媒体将从技术、符号和人机关系三条路径进行演化,高阶智能媒体将是一种超现实体验、个人信息机器助理、人机融合模式:人脑阵列+AI算法.
在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文章旨在探求流动工人网络跑群的文化特征,及其对工友适应城市生活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发现,流动工人围绕跑步群形成了一种集体主义的跑步文化,是工友们适应城市生活的一种策略;跑步群里的媒介仪式一方面体现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商业规则,另一方面反映了流动工人对于组织生活的需求;跑群的社交活动不断生产了结合政治语言的价值观,强化了个人和集体的价值感.流动工人参与跑群活动的行动虽然促进了身心健康,但这一文化也再造了阶层区隔,且不能为流动工人的自身境遇和社会环境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现阶段媒介技术在
通过具体、微观的故事可以阐释人类信念体系中一个宏观而抽象的意义.运用内容分析法考察习近平作为"第一主讲人"在国际外交场合讲述的中国故事可以发现,中国故事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不仅揭示中国人这一群体原型的典型身份特征,而且有助于使国际受众更深入地洞察历史和现在的中国,并对未来中国的预期和想象提供隐喻和可能的方向.融通中外的故事具有"对话性"和"主体间性"的叙事特征,讲述这些故事有助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彼此间的连接,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困惑和偏见,融会"既中国又世界"的价值观念体系.国际传
目前我国知识付费产品有生产者定价、平台定价与消费者定价三种模式,其特点在于以成本与收益为基础或产生重要影响,但限于知识付费产品的物理特性,现有定价模式会导致价格与价值不符.从知识价值理论等角度看,主要有成本、预期期望、信任程度与认知距离四个因素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定价产生影响,结合这四个因素,将成本收益考量与消费者感知价值两个维度相结合,才能建立知识付费产品的合理定价模型.
20世纪60年代,施拉姆将传播学领域描述为"一个伟大的十字路口,许多人经过但少有人停留",他认为传播学研究具有较强的跨学科属性,同时又缺乏独立性.论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比较了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发展过程,发现传播学在1928-2018年间确实存在着较高的跨学科开放性、较低的研究多样性和较高的学科交叉失衡性问题.然而,过去10年的文献计量数据表明传播学的跨学科属性进入一个新阶段,即多样性更强、跨学科失衡程度更低,学科交叉的引用"逆差"较此前显著减少,传播学逐渐跨过了施拉姆所言的"十字路口"命
该研究基于知识协同建构理论,将知识疆域量化为标签共现网络,旨在描述以"知乎"为代表的在线知识分享平台知识疆域的内容特点和演化模式,分别探究了知识疆域的内容与结构特征、知识疆域的演化规律以及节点的生成、死亡与生命周期特征.从理论意义而言,廓清了"知识协同建构理论"视域下"在线协作知识生产"内容与结构特征.从方法论意义而言,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Pathfinder算法,对大规模知识文本共现网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对在线文本挖掘分析具有借鉴意义.从社会意义而言,研究
从辨析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历史起点的既有结论入手,论文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发现在1930-1940年代,中国知识界通过译介与观察两种手段,为中国引入了不同层次的电视知识.这一电视知识体系,超越了简单的现象描述和概况介绍,无论在当时的学术视野中还是在当下的学术标准下,都堪称已具备系统、科学、前瞻的理论性色彩.同时,这些理论成果在整体的内容取向、思维方式、精神气质方面,都彰显着彼时中国的历史印记.故而应将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历史起点从1958年向前推至20世纪30年代.
本刊2013年改版的同时试行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2015年这项制度全面推行.自那时起,本刊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因为每一篇刊发的稿件都融入了审稿专家的学识,浸润了他们的心血.本刊于2017年第12期、2018年第12期、2019年第12期刊发了三批审稿专家名单,今刊出第四批审稿专家名单,以示谢忱.需要说明的是,为本刊审稿的专家远不止这些,今后本刊还将陆续刊出他们的名单.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接受我们的邀请,承担本刊的审稿任务,共同促进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促进学术论文质量的提升.
期刊
我国出版实施特许准入制,政府管理部门以准入规范为依据,对非法出版开展打击,相当多案件进入刑事犯罪领域."非法出版"并不属于刑法分则罪名类型,但司法解释对其包含行为予以列举,使刑事裁决成为出版规制的重要构成.网络出版的勃兴改变了出版生态,出版与网络出版在政策规范上形成区分,网络出版许可不再强调主管主办机构,范围得以极大放宽,实际构成线上线下二元许可制度,司法实践由此面对着概念界定及定罪量刑上的困境.论文通过对2000余份裁判文书的分析指出,承认网络出版许可范围扩大的必要性及其社会价值,是解决困境的重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