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而勤行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bzwk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命,而哲学这一追问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之学则是这一精神生命的核心。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以及哲学智慧之继承发扬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要回归到中国哲学固有的问题,确定特定的哲学思想所欲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而思考这些思想所蕴含的智慧如何为现代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案。同时,应处理好历史性与时代性之关系,需要梳理出重要思想观念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把握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明晰思想观念的发展与时代变迁之互动,进而探讨这些思想观念在新的时代应如何发展、应以怎样的形态存在。
  2017年11月,张岱年先生主编、方立天先生副主编,程宜山、刘笑敢、陈来共同撰写的《中华的智慧》一书由中华书局再版,该书由各位名家研精覃思而成,语言简洁而不晦涩,兼具专业性与大众性。
  此书的写作由罗素的《西方的智慧》而引发,张岱年先生在序言中讲道:
  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所以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闻道”,“道”即真理,亦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
  该书选取了从孔子、老子到颜元、戴震共三十余位最具创见的哲人及《易传》这部经典,以人物或经典为纲,凝练出每一位哲人或经典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命题进行具体阐述。例如,讲孔子包括“己欲立而立人”“为仁由己”“过犹不及”“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四个方面,讲老子分述“道为万物之宗”“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及“柔弱胜刚强”,讲张载以“虚空为气”“凡象皆气”“神天德,化天道”“一故神,两故化”“合内外,大其心”“民胞物与”为题,讲戴震则有“一阴一阳、生生而条理”“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心能辨理”及“理存于欲”。而且,作者对每一位哲人思想的阐述并没有简单地依照所选命题进行条块分割式的解说,而是十分重视各个命题、思想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每一哲人的思想呈现出整体性。如关于王夫之思想的讨论由“体用胥有”开始,继而探讨其在理气、道器关系方面的含义,再提出“诚”为“体用胥有”学说的归宿。如此条理清晰的解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每一位哲人的主要思想及其思想的逻辑。
  而当我们从整体上串联起一系列代表性命题,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固有的重要问题及核心的观念,并可见历代哲人关于特定问题的各种看法以及关于特定观念的不同阐释。如关于天人关系,有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董仲舒的“天地人相为手足”,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程颢的“天人一理”。关于体用关系,有法藏的“用即体,体即用”,程颐的“体用一源”,朱熹的“体用对待而不相离”,王夫之的“体用胥有”。关于知行关系,有朱熹的“知先行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王夫之的“知以行为功”。关于自然无为的观念,有老子的“道法自然”,扬雄的“吾于天见无为之为”,王充的“天道自然无为”,王弼的“名教与自然”,向秀和郭象的“万物必以自然为正”“顺其自然即是无为”,程颐的“道则自然生万物”。关于阴阳学说,有《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程颐的“阴阳无始”,朱熹的“阴阳交变”,王夫之的“阴阳具于太虚絪缊之中”,戴震的“一阴一阳,生生而条理”。而且,作者在对命题的具体阐述中均会回溯其思想来源,澄清其对前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探讨其对后来者的影响。如此,就清晰地描画出了中国古代重要思想观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作者对不同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突出思想的连续性和突破性,对思想之间的同异及思想各自的特性有着非常精准的概括。如关于孟荀的人性论,作者提出二者在形式上针锋相对源于他们对“性”的定义不同,实际上是异中有同。关于张载的“视天下无一物非我”与程颢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作者认为二者相通,但前者的基础是气一元论,而后者是基于心理体验。关于张载和程颐的气论,作者指出在张载的气一元论中,气只有形态的转变而没有消灭,而程颐认为气有产生、有消尽。关于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关系,作者提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反对程朱的知先行后说,又发展了程朱的真知必行说,在格物致知中,王阳明重视“致知”,即发挥自己的良知,而朱熹重视“格物”,即“即物穷理”。关于颜元的事物之学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区别,作者认为程朱重理,强调明理,陆王重心,强调明心,颜元重事和形,强调习行,朱陆别义利为二,尚义轻利,颜元强调义利统一,兼重义利。凡此种种,足以帮助读者在复杂的思想关系中理清头绪,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当然,作者的目的不仅在于呈现出中國古代哲人所求之“道”的内容,而且对其价值有着多角度的评价,其中被肯定的内容即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作者指出了一些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对中华文化特征形成的作用。例如,老子的“道”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无神论的传统,“道”的学说包含了“宇宙论”和“本体论”问题,是对中国哲学的突出贡献;《易传》发展了孔子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刚健自强”的精神;王弼的本体即在现象之中的观点上承秦汉之风,下启宋明之学,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本体论传统做出贡献;周敦颐的“寻孔颜乐处”为仁学增添了人格美和精神境界的内容,对宋明理学的人生追求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分析过程亦呈现出作者对中华智慧整体特征的认识,其结论由具体分析中抽象出来,有着扎实的文献依据,因而与其他直接探讨中华智慧特征的论著截然不同。同时,作者指出了一些思想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意义,如肯定孔子所提出的“仁”的道德观念有着相当普遍的意义,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束强制的手段,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这一思想有长远的启示意义。此类内容是我们在寻求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的。
  此外,近些年来新出土的简帛资料更新了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先秦思想的认知,此次新版问世,作者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对照,对原有观点进行了补充。如通过多版本《老子》的比较研究,作者提出《老子》一书在流传中有语言趋同、思想聚焦两种情况,这样的演变是依据文本原有特点进行的改善,此外,道家思想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而是在儒家伦理之上增加了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
  中华之智慧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在千回百转中呈现出各异的风景,却又有着大体一致的方向并贯穿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古代哲人不仅在学问上追寻此道,亦在生活中践行此道。该书以文字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哲人所闻之“道”以及“闻道”的历程,其中必有令人顿觉与古人心意相通的思想和令人向往的高远境界,吾辈亦当“勤而行之”,方为真正的文化传承。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教授。)
其他文献
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在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导们对乡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等问题的关怀。学校教育的关爱叙事  在《这条小鱼在乎》一文中,小男孩虽然知道自己并不能拯救所有的小鱼,但还是尽己所能地将捡起的小鱼扔进大海,因为“这条小鱼在乎”。如果我们把这些正处于绝境中的小鱼
一般来说,韩非之所以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学说。这固然不错,但对于此中曲折,却有些未能说尽,尤其是韩非与三位前辈的思想之间具体关系如何,也很难明白看出。关于这个问题,韩非自己曾做过集中的论述。在《定法》《难势》两篇中,他采用问答的方式,层层推进,阐明了他对于法、术、势的理解,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商、申、慎、韩思想的差异,也
科技正在深层次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正悄无声息地渗入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中国纪录片女性导演代表陈怡执导,中国首部8K变形银幕科技纪录片《你好 AI》9月2日登陆优酷独家播出,讲述前沿科技为人类改造世界赋能,推动人类拥抱未来,朝着美好方向勇敢前行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看这部纪录片,给人最明白、最现实、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拥抱AI(人工智能),创造美好生
关于李白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这一辑的四篇文章,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新探,角度新颖,解读深到,写法各尽其妙。  人但言李白诗以“气象胜”,《李白诗的雄逸气象及其成因》文章重在成因的探讨,作者认为:“大体而言,李诗雄逸气象的主要成因,就是上文所述的意象、境界和篇体三重因素。”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却能够使诗人与
《一个都不能少》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的一部剧情片,由张艺谋导演,上映于1999年。电影讲述了13岁的小女孩魏敏芝成为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后,为了高老师临走前交待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嘱咐,想方设法进城寻找一个辍学打工男孩的故事。影片获得十余项国际电影奖项,包括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威尼斯金狮奖以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等。  这部电影深入农村小学的现实场景,对偏远乡村
文学研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也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也许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从前的文学研究,无论中外,从时间的角度是通常的选择,因为人们总是从前天、昨天到今天、明天,一生中对于时间的感受是特别强烈的,并且人们总是有一种怀旧的倾向。而最近一百年以来在中国所兴起的文学地理学,则是一种新的进步与发展。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正在努力建立的一门研究文学的新学科,也
新疆是王蒙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自 70 年代末从新疆“归来”后的王蒙创作了《歌神》《买买提处长轶事》《杂色》等一系列描写新疆伊犁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与《在伊犁》系列小说,更是构成了王蒙新疆小说特别是“伊犁叙事”的“双璧”。王蒙通过他的《这边风景》等小说,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范式——“新疆美学”。  壹  新疆是王蒙的受难地,也是王蒙的“福地”。1963年,因《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义,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之一。对古往今来的所有中国人而言,义都是一个极为熟悉的字眼儿:它不仅连结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凝聚着孔孟以来历代圣贤的谆谆教诲;它不仅意味着一腔热血,更承载着正义与担当,有如信念之根,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南宋文天祥就义后,书于衣带的绝笔赞中有云:“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位末世丞相,堪称践行仁
曾经是国内某知名公司的技术骨干,曾经是一个多媒体软件产品的主管,现在是一位富有创新意识的基础教育IT工作者。这就是上海市七宝中学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陈圣日老师。  自从1998年被仇忠海校长鼎力引进之后,陈老师便和教育信息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教育并投身教育之后,他保留着勤于钻研的特质,工作中不断求索创新,善思的他似乎从来没有让学校信息化发展停下过脚步。  刚进学校的时候,七宝中学看好他的多媒体
2006年是实施《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它既承载着对过去五年各项工作实施总结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开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局面的历史重任。本刊试图通过对2006年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发展脉络的梳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这一年发生的重要事件。随着事件的回放,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一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稳中求变、力图创新。    “十一五”规划开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