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靠:时光追逐的一片衷肠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州吴江退思园楼上的走廊里,设有一种优雅曼妙的靠栏木椅,其曲线完美流畅,合乎人体波动,既有古典唯美的诗情,也有令人仰望的高贵画意,其名也美艳浪漫,叫“美人靠”。当地有所谓“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的说法,那么究竟是女人诠释了“靠”的韵致与美丽,还是“靠”成全了女人的婀娜与风情?好像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知道男人不可“靠”,也靠不了,因为楼上自古就是女子的专属领地,几多美妙,几多无奈,几多辛酸……
  引颈顾盼,书写的是一份情怀,凭栏凝眸,看到的是一地忧伤。一些温柔,风雨打落了芍药,一些风情,总是春未尽花已老。“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西楼的月,缺了又圆,圆了又缺,却始终不见意中人的踪影,本不想触及的昨日,却还是不停地跌入眼前,于是无绪纷繁的记忆,在醉梦中看到回忆的味道,更何况,韶光易逝,花开不再,思春怀春,叹春惜春,柳絮飞满天,无处不闲愁,“朱栏倚遍黄昏后”,看生命的繁花开满岁月的轩窗,让婉约的心事,在春光柔曼的心曲里轻舞。往事如梦,衷心斑斓,是倾诉,是清苦,是埋怨,亦是寂寞,时间变成了一条蜿蜒的小径,她们虽行走其间,不断张望,不断流连,不觉中好像已习惯了躺在美人靠上的那种缓慢、那种悠长,“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个幽怨的眼神,一曲曲哀婉的琴声,一缕缕过时的栀子花香……
  不知什么时候,美人靠又被人抢注在西施名下,虽无法确证,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面对“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西施,那个色令智昏的夫差一定会干得出来,不要说一个s型的椅子了,就是上天伐桂、下海揽月,这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家伙,都不会带一点迟疑的!更何况随风长大的浣纱女,怎么可能轻易地就被嵯峨宫殿锁住心结?她有这个需求,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是不是吴王发明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有了这个美人靠后,确实可以成人之美,西施不仅可以瞭望远方家乡,聊解思乡之苦,还能够遐想心中期许,放松闲适姿态,一举多得,好不自在,“西施靠”的慵懒和倦怠的画面,也就不难想象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美人靠没有被禁锢在深宅大院中,很快便走出了吴宫,风行民间,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有的直接衍生到河岸回廊下,有的仍温婉在亭台楼阁中。
  古巷里,青石上,轻裹一袭雅韵旗袍,擎一把油纸伞,飘来一位气质优雅的江南女子,轻轻地依偎在美人靠上,携一袖暗香流韵,剪一丝秋风凉意,带着深深浅浅的心事,穿越过岁月的风尘,走到了时光深处,淡然于怀,静然于世。这时,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一丝丝无法割断的思念,便成了所有记忆中,最温暖的色调、最动情的一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那些看见的,看不见的过去与曾经,在这个凉风乍起的时刻,都会沉淀为生命中的永远。那些年,路过的风景,错过的花开,终将会变成片片坠落的美丽哀愁,余音绕梁,回响不绝。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有个叫刘孟节的人,与美人靠最有不解之缘,美人靠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空间,因为愤世嫉俗,与世龃龉,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指点江山,“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由于对美人靠情有独钟,美人靠也成了他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不仅喜欢凭栏眺望天下事,还热衷于拍栏发泄不平气。后来,我们读了许多作品,发现这样的细节不在少数,也就见怪不怪了。细细想来,古代大抵有心事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偏爱上了美人靠的那一道道有情的曲栏:“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恰似故事里那泛黄的手稿,字里行间,错错愕愕,可以寻找到许多情感的端倪和轨迹。是谁,读懂了李煜流水落花、春光不再的伤痕和幽怨?是谁,知晓了辛弃疾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还不是那个美人靠吗?好一个“美人靠”,这时就应该叫“男人靠”了!因为它不再是女人圈阅情感的专利,也塑造出许多慷慨悲凉的男人故事。
  美人靠,像一阕旧词,像一首婉约诗。透过流年的纱幔,慢慢品读出旧时光的味道。不经意间,忽然看到一位时髦女郎坐到美人靠上,时尚风,前卫气,特别是后现代派的打扮,千疮百孔的穿着,看上去真的不是很和谐。但转念一想,“美人靠”天生就是一段风流婉转的情感符号,不能永远搁浅在唐诗宋词里,那些出人意外的雅韵、经常翻新的风情,也应该摇曳在不断的刷新之中。
  (编辑 韩丽晴)
其他文献
摘要:《项脊轩志》是明文第一的归有光的代表作,作者以自己的书斋项脊轩为背景,记叙了以项脊轩为中心的家族人事变迁,抒发了对故去的祖母、母亲和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简单平淡的笔触,道尽了归有光心中的苍凉和悲伤。本文通过分析《项脊轩志》中的艺术手法来看归有光如何用平淡极简的笔触表达细腻浓郁的深情。  关键词:归有光 《项脊轩志》抒情手法 抒情特点  散文是为了抒情,而这个“情”是作者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所产
期刊
摘要:电能自动抄表技术是适应电力市场和社会群体的基本要求产生的,可大大降低人工抄表所产生的过失率。除此之外,电能自动抄表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准确地对用电客户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还能将用电异常的情况传达给相关的客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要,减少客户的损失,这对双方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采集的数据也存在一定的研究价值,对电力市场的开拓也是极为重要的。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电能计量自动抄表
期刊
摘要:17世纪太湖流域的异常气候给阳羡词人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气候异常造成水旱灾害频发,词人以词为史,详细记载了受灾百姓困苦的生活窘境。寒冷的天气不仅造成词人内心情感上的凄苦迷茫,还使得词人创作了大量的岁寒词,词中充满了孤寂凄清的情感。严寒天气使得梅花盛开,词人互邀赏梅,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词,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  关键词:17世纪 气候环境 阳羡词人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曾指出,环境是决定艺术
期刊
摘要:期待视野,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判与阐释。随着读者对作品不断地进行阐释,作品意义的深度和广度随之历史性地叠加,由此形成了文学史。文学期待视野是一种再创造的构成性力量,它会在调整文学作品审美期待的同时,修正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据此笔者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究,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分小组任务型阅读,课堂上注重比较中西方文学文化,课后注重反思反馈三个环节。  关键词:接受反应理论 期待
期刊
摘要:白先勇出生于中国“抗战”年代,并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期辗转中国各地逃难与求学,并于20世纪60年代台湾留学潮中赴美求学。可见,“求学”占据着白先勇生命版图的大量位置。《寂寞的十七岁》《那晚的月光》《芝加哥之死》这三篇小说是他为那个年代的求学者们描绘出的三幅“油画”:孤闭、希望、重生,而这三类求学者也表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零余人”形象。  关键词:白先勇 求学者 《寂寞的十七岁》 《那晚的月光》
期刊
摘要:本文以接受反应理论为基础,以阅读美国文学名篇《乱世佳人》为例,通过和中国文学名篇《京华烟云》比较,探究读者在阅读时如何唤起自己的期待视野,如何增强自己的身份意识,以及如何与文本互动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接受反应理论 《乱世佳人》 《京华烟云》 对比研究  接受反应理论由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构成,认为文本和读者之间存在对话关系。要使读者获得真正的文学文本的体验,必须唤起读者对
期刊
摘要:“非喜剧因素”对于一部喜剧作品而言有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皆大欢喜》中的“暗色因素”解构了传统批评中的亚登森林的形象。亚登森林是《皆大欢喜》主要故事发生地,原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想国度。然而,通过分析发现,死亡的气息、对乡下人的贬低和对美好爱情的解构等“暗色因素”使得亚登森林变成了绿色与黑暗并存的“双面”森林。这些“暗色因素”深化了莎氏喜剧的艺术内涵,揭示了人生哀乐参半的哲理,给我们带来了
期刊
爱要懂得,要珍惜,要平衡,这就是爱的艺术。  你为追求喜欢的人,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什么?  大苗是我的远房表妹,从小就叛逆,成天谈恋爱,每一段都撕心裂肺。最扯的是,她曾经为了追一个男生,想去变性,因为那个男的喜欢男性。她都咨询好了变性的步骤,准备好了钱,可对方给了她迎面一击:“就算变了性,我也不会喜欢你。”我们都以为大苗从此要颓废了,结果她说:“我就特喜欢这种感觉,轰轰烈烈努力过,不后悔。”  后来
期刊
家庭中,爱是唯一的动力。本质上看,亲密关系里,我们所有行为不是在表达爱,就是在呼求爱。张岚也是如此。  但这份动力,有时会被扭曲,夹杂着私欲——想满足匮乏、想宣泄情绪、想转嫁负疚……从而展示出控制、攻击等等暴力行为。  张岚不是特殊人物,每个人内心都有各自的“张岚时刻”。与其去批评张岚,不如借机从她身上认清并清理我们的内心。  张岚从心底里渴望爱孩子,也希望孩子认可她的爱。只是她不知该怎么做。如果
期刊
摘要:画面上景别的设计和运用,是美食这一类综艺节目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段。为了更好地表现美食形象,完成叙事,影视制作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充分运用景别。笔者通过分析美食节目《街头美食斗士》中景别独特、舒适的运用方式来对景别的使用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街头美食斗士》 成都 景别  《街头美食斗士》是韩国tvN电视台推出的2018年美食片,这一档韩方摄制的美食节目分别在四国取景,但这并不影响节目的拍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