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分析文言文教学实践和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言文教学内容应该始终和“有效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目标相一致的观点。并以《诫子书》为核心示例,进一步阐释了日常教学中构建教学内容的原则和步骤,即根据文言文所在单元的主题和文言文自身内容主旨、体式特点,结合学生学情,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来确定文言文教学内容。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诫子书》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文言文占有很大比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课程“总目标”中也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教学理念及理想的重要意义。文言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關键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培育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重任。因此,笔者拟以《诫子书》一文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中心实例呈现,并试图在理论上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
  文言文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不同时期对学习文言文的初衷的阐释各有异同,目标的变化也自然导致教学实践的调整。这里将诸种实践倾向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其一,以“言”为本。即文言文教学唯“言”独尊,但凡文言必要“串讲”,课堂上大做“翻译”,着眼于应试,将文言文分解成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大讲古汉语语法知识,用大量练习代替阅读,概括起来就是“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其二,以“文”为本。即文言文教学片面追求人文素养的拓展延伸,结果矫枉过正,脱离了文言特质而架空分析,走进了另一个误区,将文言文上成了历史课、逻辑课或者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思想品德课。
  其三,“文”“言”割裂。教师意识到文言文既要有“言”,又要有“文”,但是处理两者关系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言”加“文”,“文”“言”割裂,或者二者结合得简单低效。通常表现为先“言”后“文”,将“文”强加到“言”上去,而不是从“言”的内在自然体现出“文”。
  现阶段,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已获得明确的阐释,于是文言文教学开始追求“言文并重”“言文合一”。如王荣生、童志斌提出“一体四面”(“一体”指文言文文体,“四面”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文言文教学论,主张文言文教学起于“文言”,以有实用功能的“文章”和锤炼语言、考究章法的“文学”作为途径,最终反思与传承“文化”;黄厚江提出“四文融合”主张,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地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人手,达到四者的统一”。
  无论是“一体四面”的观点还是“四文融合”的主张,都全面地划分出文言文由浅人深的四个层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文言文”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用文言创作的文章”,所以最基本的两个层面是“文言”(语言)和“文章”;同时“文言文”又是中国古典文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所以更高层面就是“文学”和“文化”。
  从文言文本身的学习价值上来说,四个层面中每一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意义和内容,但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角度来说,“一体四面”和“四文融合”都需要进一步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相结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讲“文言”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讲“文章”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讲“文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讲“文化”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确定文言文教学实践内容,更具备方向性和操作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所在单元的主题和文言文自身内容主旨、体式特点,结合学生学情,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下文笔者拟分两个步骤来实践《诫子书》一文的教学内容设计:第一步是设计原则的思考,在这里把“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作为节点案例,从理论角度归纳出基于“四个维度”的教学实践方案的产生步骤;第二步具体呈现《诫子书》的教学内容,作为实践结果的检验。
  二、《诫子书》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
  1.分析单元主题和文言文的内容主旨、体式特点
  设计的对象看似是独立的一篇文章,但实际上面对的是线性延展中的一个环节点。这一认知对教学至关重要:“环节点”意味着处于连续的结构中,这个结构前后的联系提供了确定该点的关键信息。
  《诫子书》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道德诫谕。人生和道德都是复杂而庞大的主题,本文之前的相关论旨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点,从而得以确认本文的教学层级。如果用关键词的方式展现,可以表达如下:
  作者——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
  文体——书(信函);自然关联——对象:8岁的儿子;
  语言——文言文;自然关联——风格:质朴、整齐,具有韵律感;
  主旨——修身、立志、德才兼备。
  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关键词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对象与行文风格之间的联系:“幼年的儿子”这一对象与文章的长度、言辞的质朴恳切等方面的关联性;作者身份、才与品、历史上的作为等与主旨之间的关联;书信与对象、家书与道德劝喻主旨等方面的关联。这些联系分属不同教学维度,在设计中要进一步区分、安排。
  另一方面就是“溯游”,即七年级上以后的文言课文可以从本文中获得何种认知技能。再以关键词为基点提出问题,如文言句式的整齐所具有的韵律美感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所建立的联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志向与古人思想世界的价值多样性等。这类相关问题的提出可为将学生思维导入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2.分析学情
  七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有所接触,但篇章意识、文化内涵的分析都处于初始阶段;基本语感和重要词汇的积累尚处于构塑期;从文言词汇的学习延伸能力来看,他们对如何与现代汉语词汇之间建立关系还缺乏感性接触和理性认知。
  从文化审美方面来看,这一阶段他们已经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以本文为例,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形势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功业事迹有所耳闻;作者诸葛亮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教师若由文学与历史的比较导入文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定课程目标
  将关联点依循具体文章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四个维度的层级上合理引导,以使导入和收束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整个规划步骤也就自然呈现出来。
  就本课而言,结合单元主题和本文内容主旨,遵循“本文属于篇幅短小、句式整齐的文言”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韵律美,熟讀成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
  (2)梳理文章思路,合理分出层次;理解文章语句间前后呼应的关系,掌握正反论述的方式;
  (3)结合作者自身品行和历史影响,体会文章主旨,反思其现实意义;
  (4)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由文章的基本观念来理解中国的思想传统。
  三、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诫子书》的具体教学内容
  1.语感和词汇的积累
  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划分句子节奏后,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自然可以积累文言语感,提高学生诵读文言的能力,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但文言词语的积累,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这一方式,会使学习过程枯燥且低效。低效不仅指掌握一个具体词义的时长,更重要的是无法灵活运用,在学习的延展性上效果不佳。因此,解释重点文言实词时,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内合作交流:每人找出一至两个自己认为最不好理解的词语、一句自己认为最具翻译难度的句子,组员间先尝试互相释疑和翻译,再由教师引导分析相关文言词语的释义。因为现代汉语由古汉语发展而来,很多文言词语的现代释义有其内在的演变轨迹和规律可循,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寻找这类文言词语和其现代汉语释义间的关联,了解语义演变的规律,那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将有极大的帮助。
  文言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最明显的差别之一是,文言的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双音节的。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单音节文言词作为语素与其他语素相结合,产生出大量的双音节词汇。这些双音节词汇一直活跃到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词汇分别承担了原有单音节文言词语的各个义项。所以,学生自己尝试解释文言词语时,一个最直接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用它组词,尽可能多地组出不同意思的词语,再结合语境选出最合适、最贴切的一个。当然,这要求学生有一定量的词汇储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回忆起包含某个语素的多个词语并且选到与该语境最合适的词义是有难度的,但这仍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方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文言实词的含义,又可以促进学生词汇的储备和扩充,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调动词汇、分析词汇、使用词汇。
  比如“君子之行”的“行”,学生可以组出“行走”“行为”“品行”“德行”等若干词语,通过教师引导和点拨,结合后两句中“修身”“养德”两个词语就可以判断,此处“行”解释为“品行、德行”更合适。另外,从造字法来说,“行”是象形字,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走”,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又可引申出“操行、品行”之义。
  “俭以养德”的“俭”,学生可以组出“节俭”“勤俭”“俭省”等词语,这些都是对的,但教师还要加以补充和分析:“俭”还可以组词“俭约”,这里解释为“俭约”最合适。“俭”是形声字,“从人佥(qian)声”,本义为“自我约束,不放纵”。最初“俭”就是“约”的意思,即“约束、束缚”。所谓“俭”,不仅包括在物质上自我约束,做到节俭,还包括在精神追求、行为原则上也能自我约束,淡泊名利,坚持操守。所以诸葛亮说“俭以养德”。
  “险躁”的“险”,学生可以组出“危险”“冒险”“阴险”等词语。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分析:“险”也是形声字,“从阜佥(qian)声”。从“阜”,与地势有关。“险”的本义是“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引申到人心就是“阴险,难以揣测”,或者是内心不稳重不平静、爱冒险冲动,意即“轻薄”。
  通过这样的词语释义,相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比直接要求学生背诵记忆的效果要好,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词汇的调动、选择以及汉语造字、释义的规律也能有所了解。
  笔者认为,反复诵读以积累文言语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解词析义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增进对词义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而言,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并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本民族语言特点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情感。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诫子书》篇幅短小,结构精巧。通过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层次,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系统性和深刻性。
  教师可以从首句人手,提出文章的核心问题: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要如何做才能具备这些条件从而成为这样的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和主旨。具体如下:
  (1)文章第一句里就明确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就是诸葛亮希望儿子将来所成为的人。
  (2)“君子”是指有才德的人,它其实有两个条件,即有才学、有德行。诸葛亮在文中用两个“夫”分别予以提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认为要成为君子,首先要注意品行、德行,同时还要有才学。那么如何才能具备“有才、有德”这两个条件呢?分析两个“夫”字后所阐述的内容。注意理清每个“夫”字之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提示注意其中“丫杈句法”的使用,这种句法的特点是“先呼后应,有起必承,而应承之次序与起呼之次序适反”。教师板书提醒学生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
  论述修身养德,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因为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必须宁静才能致远。论述成就才学,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因为只有学才能广才,只有立志才能成学。这几句论述中,“修身养德、成学广才”是君子之道,而“静”“俭”是修身养德、成学广才的根本。
  (4)诸葛亮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要做到“静”“俭”。如果没能做到“静”“俭”,会怎么样呢?分析“淫慢”“险躁”是“静”“俭”的相反表现,其后几句的内容其实是从反面说,如果不能以“静”“俭”修身养德,不能以“静”“志”成就才学,必将不能振奋精神、修养品性,从而虚度光阴、蹉跎岁月,最终一事无成而至悲守穷庐。教师板书提醒学生前后句子、层次间的关系。
  (5)文章的思路:句从正面论述“静”“俭”的重要性,其中旬论“静”“俭”对君子德行之重要性,句论“静”“俭”对君子才学之重要性。句从反面论述“静”“俭”的重要性。若不能“静”“俭”,则必然蹉跎时光,老大徒悲,于事无补。
  (6)文章的主旨。要想成为君子必须同时具备德行和才学,“静”“俭”是修身养德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成就才学的必要基础。换句话说,人生之路上,必须要做到“静”和“俭”。只有这样才能成德成才,成为君子。
  3.审美的鉴赏
  中国古代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孟子说:“诵其诗,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由此,教师可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功绩成就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向的情感及价值观。具体的教学实践如下:
  首先,由诸葛亮的小故事导入,用一副巧妙的对联概括诸葛亮的著名事迹: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其次,过渡到学生对文学名著中诸葛亮的简要评价;再引入“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形象”这一话题,可以借助后代诗人的相关诗句。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分析诸葛亮在后世文人心目中地位崇高的最重要原因:除了他的功绩和智慧,以及他对蜀汉的忠贞不屈,更在于他的个人修养和品行。
  在此基础上,讨论诸葛亮写这封信对儿子的叮咛嘱托,“静”和“俭”到底是什么要求,反思这一要求的内在智慧和它的现实意义。现在的世界喧哗热闹,大多数人终日忙碌,我们是否能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俭”的本义是自我约束,所谓“俭”,不但要求在物质享受上要自我约束,做到节俭,还要做到在精神追求和行为礼节上能够自我约束、遵守原则、坚定操守。所以,俭则不贪,俭则公正;俭则有礼,俭则成德。这两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来说,有切实的启发意义。
  4.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钱梦龙指出:“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诫子书》这篇文章中包含优秀的文化传统,教师在分析文章时,需要点出其中的重要思想。中国儒家的传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努力成为“君子”。“君子”,不仅仅要求人有用,孔子说过“君子不器”,意思就是人不能只求自己有用,同时还要品行正、修养高,对得起自己“人之为人”的内在品性。对于“道德”的看重和强调,在这篇文章中也有体现。
  最后可以安排部分补充拓展内容,如:
  《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给圣人、君子、小人下定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通‘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这一论述是有针对性的,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得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上述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君子”的传统。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历来很看重人的德行修养,理想的人才必然能够做到知识文化修养和德行修养两方面有机统一。其实这一哲理不仅适用于中国古代,它也适用于中国当代。
  四、结语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为应对考试,这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效服务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语言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文言文是与现代汉语既紧密相关又有一定时代距离的古代语言,掌握文言能够大幅度提升母语使用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情感。
  文言文的学习也是篇章的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层次,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力、综合力、概括力、抽象力、论证力、判断力等思维能力。
  同时,文言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品质的责任。文言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学样式和文艺成就,体验和感悟其魅力。文言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使学生得以了解本民族的价值传统、精神追求,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最终有能力履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
  中学教师必须合理地挖掘与课文配套的教学资源,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根据文言文所在单元的主题和文言文自身内容主旨、体式特点,结合学生学情,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体现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其他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是一所人文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中。在“双新”背景下,语文组尝试用“微项目探究”来点睛、打通、引领、主导,落实新课标理念。  ★用微项目点睛整本书阅读  语文组尝试用“微项目探究”来启动并推进整本书阅读,使学生进入较深层面的阅读,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生的微项目探究是完成一份乡野调查报告。为了完成报告,学生必须主动阅读书中各章节,
期刊
摘要:基于教师与课程材料互动关系模型,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提出研究化学教师使用课程材料的基本框架,包含“常规使用”“宏微结合”“教师学习”等七个维度,并编制了一份具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量表。通过对四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共642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整体表现出较好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但未处于很高水平,“宏微结合”“变化平衡”“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四个维度。不同地
期刊
摘要:“社会一情绪能力”是“社会一情绪学习”的共生概念,具体指个体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心态。“社会一情绪能力”概念发展大体遵循“社会智力一多元智力一情绪智力一‘社会一情绪能力”’的演变路径。“社会一情绪能力”内含“内省一人际”和“意识一能力”两个分析维度,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子机制:认知调节、情绪处理和社会互动。个体品格和心态是“社会一情绪能力”运作的
期刊
摘要:统整课程的持续发展需要学校各个层面的资源进行配合与创新。该研究以深圳、香港两所学校为例,在三级课程体系的框架下,从校级设计、学科整合和教师实施层面探讨统整课程的实践。研究发现:校级层面,以合作文化和创新的教师团队为基点,课程运作机制是保障;学科层面,呈现主题序列性,进行自主反思的评价;教师层面,引导弹性化学习,构建广域知识。启示包括:发挥智力资本的合力,设计校本化的统整课程;确定学科融通的跨
期刊
摘要:积极心理品质是当今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研究取向之一。研究通过运用修订版《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上海市TX中学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实验的TX中学与未干预的ZY中学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存在明显差异:TX中学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实验干预前与干预后也存在显著差异,其表现除创造力外,在团队精神、感恩、宽容、社会智慧等心理品质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研究验证干预
期刊
摘要: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主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主题从内容维度,把劳动分成自我服务、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和国际劳动;从形式维度,把劳动分成观察劳动、模拟劳动、体验劳动和合作劳动;从概念层面,把劳动分成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和政治学劳动。根据这些劳动类型在教材里的分布情况,判定小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文本中劳动类型体现得不平衡,在经济学、社会学劳动之间缺乏关联,
期刊
摘要:提问是课堂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教师的提问都有效吗?当提问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激发思维时,教师该问什么?怎么问?文章尝试从问题教学的角度,探究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和效果。以高中课文为例,展现三次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依次探讨“提问就是好问题吗”“有效提问就是问题教学吗”“怎样才是问题教学”三个问题,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问题教学法的效果。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法契合新课标的要求
期刊
摘要:观察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重要能力,它不仅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亦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要素。文章针对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特点,以统编教材第一册第七单元《项链》为教学案例,基于PORTAAL设计并实施观察评价量表,该量表包含练习、逻辑发展、责任意识、降低焦虑四个维度。研究表明,这些研究实践策略能有效引导小学生建立有序观察、仔细观察的意识,感受观察的乐趣,
期刊
摘要: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构成元素。依据马丁尼克和萨尔韦的图文关系理论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与文本的关系进行考察,发现该版语文教科书主要以体现插图内容与文本内容一致的“图从属文一详述图文”关系类型为主,其他不同类型的图文关系兼而有之。这些图文关系为教科书增加了新的语义和文化因素,丰富了文本的表意能力。而为因应核心素养的时代吁求,未来的教科书不仅应依据不同文本的体式设计插图,而且还应彰显中华传统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在对协作学习综述的基础上,梳理了协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三种类型,阐述了协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对OneNote平台的使用进行了综述。然后以“功和能”单元复习为案例进行简要介绍,从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并分三个阶段进行案例的实施,以此说明该模式的适用性,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  关键词:协作学习;OneNote;单元复习;物理教学  一、研究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