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迅速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心组织课堂,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搞好物理教学的关键。由此,优化课堂极为重要。
一、巧用实验激趣,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综合了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验操作和观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最好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把部分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精神。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在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根据已知的理论,对一些现象过程的存在、原因或规律检验其是否正确而设计的实验,它在实验目的、方法、原理方面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但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
二、引导自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设疑激趣、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总结、应用迁移”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1.设疑激趣,提出假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在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
3.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加工事实,进行思维加工。
⑴ 整理事实,以说促思
学生获得的感性事实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事实以及对事实的看法进行相互交流,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在《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讨论片断:一个学生答:“饮料盒放入热水中,盒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又瘪了。”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到:“我们组的饮料盒放入热水中鼓不起来。”这时,我插话到:“你们两个组的实验条件(热水)相同,但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是不是盒子的原因呢?”引导两组同学对饮料盒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鼓起来的饮料盒口被密封了,没有鼓起来的口是开着的,这时立刻有同学说:“没有封口的饮料盒里的空气从口上跑走了。”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创造实践活动取得创造性成果。
⑵ 研究事实,发展思维
在学生整理事实时,教师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巧妙地促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将讨论的中心置于学生之中,使学生结合自己和别人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甚至争论,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
4.评价总结,归纳达标
通过前三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得到了信息与思维的融合,教师对小组和个体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将假说上升到结论、规律。
5.应用迁移,释疑解难
用科学的过程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达到扩展所学知识,发展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了物体热胀冷缩知识后让学生做以下练习:
⑴解释:(A)游戏中硬币跳舞现象。(B)为什么夏季自行车胎不能打太足的气?(C)铁轨这间为什么要留有空隙?(D)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冬季绷得比较紧,夏季比较松?
⑵处理:(A)踩瘪的乒乓球怎么能鼓起來?(B)怎样将塑料管迅速套在铁棒上?
总的来看,在探究式五环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一、巧用实验激趣,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综合了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验操作和观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最好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把部分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精神。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在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根据已知的理论,对一些现象过程的存在、原因或规律检验其是否正确而设计的实验,它在实验目的、方法、原理方面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但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
二、引导自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设疑激趣、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总结、应用迁移”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1.设疑激趣,提出假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在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
3.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加工事实,进行思维加工。
⑴ 整理事实,以说促思
学生获得的感性事实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事实以及对事实的看法进行相互交流,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在《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讨论片断:一个学生答:“饮料盒放入热水中,盒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又瘪了。”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到:“我们组的饮料盒放入热水中鼓不起来。”这时,我插话到:“你们两个组的实验条件(热水)相同,但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是不是盒子的原因呢?”引导两组同学对饮料盒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鼓起来的饮料盒口被密封了,没有鼓起来的口是开着的,这时立刻有同学说:“没有封口的饮料盒里的空气从口上跑走了。”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创造实践活动取得创造性成果。
⑵ 研究事实,发展思维
在学生整理事实时,教师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巧妙地促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将讨论的中心置于学生之中,使学生结合自己和别人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甚至争论,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
4.评价总结,归纳达标
通过前三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得到了信息与思维的融合,教师对小组和个体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将假说上升到结论、规律。
5.应用迁移,释疑解难
用科学的过程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达到扩展所学知识,发展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了物体热胀冷缩知识后让学生做以下练习:
⑴解释:(A)游戏中硬币跳舞现象。(B)为什么夏季自行车胎不能打太足的气?(C)铁轨这间为什么要留有空隙?(D)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冬季绷得比较紧,夏季比较松?
⑵处理:(A)踩瘪的乒乓球怎么能鼓起來?(B)怎样将塑料管迅速套在铁棒上?
总的来看,在探究式五环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