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狂士梁漱溟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一生壮逸,堪称传奇:他出身名门,父亲投水殉节而动天下,他人生的开端已不同凡响;他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延聘北大,成为美谈;他曾试图自杀,最终却弃佛从儒,成为一代大儒,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这是一奇。他痛恨军阀,却得军阀韩复榘之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这又是一奇。他奔走国共两党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与毛泽东8次长谈,两度通宵,情同知己,后又有当廷谏争,受尽磨难,却痴心不改,实为奇中称奇。
  值此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特作此文,以示纪念。
  儒门家风 秉性入世
  梁漱溟于1893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生于北京一个世宦之家。祖籍广西桂林。其曾祖梁宝书时迁居北京,曾祖、祖父均为清朝知州。
  梁漱溟一生受父亲梁济影响极大。梁济曾任清内阁侍读,官至四品。梁济一生始终是个异类:朝廷守旧之时便已经醉心西学,鼓吹革新立宪,批判传统文化;等辛亥革命成功,清帝真的退了位,新政当道,却立志为清朝殉节。当时包括新派陈独秀、徐志摩等人在内都感叹,他这是为了沦丧的道德殉节,确切说,是殉道。
  梁漱溟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不仅仅是“不从俗”的性格,更多的还是对天下事的责任感:“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梁济的遗言在梁漱溟的骨子里深深烙上了儒家士大夫当“兼济天下”的烙印。
  梁漱溟的早年教育与众不同。在“三纲五常”仍统罩着中国,“父为家君”仍是中国家庭的最高戒律时,梁济却有意去培养父子间亲切自然的关系,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梁济给予梁漱溟的正式学校教育更显出少有的开明与进步。在别家的孩子照例进私塾,囫囵吞枣于四书五经时,梁漱溟却在北京第一家中西小学堂里学习ABC和《地球韵言》等。课外读物则是通俗易懂的《启蒙画报》和《京话日报》等。
  1906年,梁漱溟考入北京顺天中学堂,不拘一格的个性更显露出来。他在作文时,从不落俗套,喜欢独出心裁,作翻案文章。对此,有的老师非常讨厌,一位姓王的国文先生就曾愤而写下“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的批语;有的老师则非常喜欢、倍加赞赏,一位姓范的国文老师就在惊叹之余,写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赞语。
  在中学时代,梁漱溟把大量精力用在了课外阅读上,包括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壬寅、癸卯、甲辰3整年6大册和《新小说》全年一巨册,《立宪派与革命派之论战》一厚本,以及《国风报》、《民主报》等报纸。其中梁启超那淋漓晓畅的文风、深邃通彻的思想和革命派那激进的主张和昂扬的斗志,都对他有深刻影响。
  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特殊的学习条件,造就了梁漱溟特殊的认知能力,使他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于人生与社会的独特认识。他自己后来说,对人生问题的探究,使他成为了哲学家,而对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的探究,又使他成为社会活动家。
  1911年,梁漱溟中学毕业,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他毅然放弃升学机会,到他早先即加入的同盟会京津支部的机关报《民国报》当记者。整日出入总统府、国务院、学校、团体与街头巷尾,目睹风云诡谲的政情。1913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梁漱溟因与国民党政见不合,遂离开报社。
  同他父亲一样,梁漱溟开始亦倾向于立宪派,但不久即转向革命派,并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但是,辛亥革命并未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帝制,国家反而因军阀割据混战而变得一天比一天糟,这使热心革命的梁漱溟极为失望,并对人生产生厌倦和憎恶,渐由一位热心革命的青年转变为一个虔信“人生是苦”的佛教徒,整日沉迷佛典,醉心佛法。甚至一度悲观厌世,曾两次企图自杀。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梁漱溟也渡过了自己的精神危机,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他终于出佛入儒,选定儒学作为自己的哲学信仰。这种思想转变最终在他任教北大期间完成。
  1917年10月,梁漱溟因发表在《东方杂志》的《究元决疑论》而得识于蔡元培,并受蔡元培之邀到北大担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他到北大的第一天就向蔡元培慎重声明:“我此来除替释迦、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他在北大先后开设了印度哲学概论、儒家哲学、孔学意旨等课程。其讲授深入浅出、说理透彻、见解精到,常发人之未发,决世人未决之疑,深受学生欢迎。后来成为一代哲学大师的冯友兰就是他这时的得意门生。
  在进入北大的第二年,他就开始了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工作。到1920年秋,他开始在北大系统地讲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首次运用比较方法学对中国、西方、印度三方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它们各自的哲学根据及它们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并在最后大胆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1921年暑假,梁漱溟应山东省教育厅的邀请在济南讲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连讲了40天,最后由陈政、罗常培将记录整理成文,不久即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此书一出,即因其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到1929年,此书即已印行8版,并被翻译成12国文字。此书的出版,把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治学方向即现代新儒家哲学的产生。
  1927年5月,梁漱溟受友人李济深(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之邀,赴广东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筹办乡治讲习所,并任省立一中校长。在这里,他首次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乡治理论,主张从“乡村自治”入手,改造旧中国,建立一个新中国,即“以农立国”。
  1930年1月,由他参与筹办的河南村治学院开学,他亲自担任教务主任并主讲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是年暑假,又应邀到当时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作题为《中国问题之解决》的讲演,阐述他的“村治主义”。他明确指出:“我眼中的乡治,是看作中国民族自救运动最后的一新方向”,这样的乡村运动可谓是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1931年,受中原大战的影响,河南村治学院停办。同年1月,受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之邀,梁漱溟带领部分同仁赴山东筹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以此为中心,以邹平县(后增至14县)为基地,广泛地展开了他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主张以“乡学”代替区公所,以“村学”代替乡公所,建立教育和行政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自1931年至1937年,梁漱溟以一种近乎传教士般的自我牺牲精神,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在山东邹平度过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期间,他还先后写作并出版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2)、《乡村建设文集》(1934)、《乡村建设大意》(1936)、《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1937)等著作,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乡村建设的理论及其具体实践方案。
  烈行济世 奔走国事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的“隆隆”炮声中断了梁漱溟那田园牧歌式的乡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的救亡呼声,使他再也无法沉醉于他那块藉以恢复“圣道”的乐土,而毅然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开始他长达10多年的为国事奔走的传奇。
  1937年8月11日,梁漱溟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怎样应付当前的大战》一文,提出抗战“要实行系统化、民主化、国力化”的观点,并提出了实行战时教育制度改革的14条具体主张。8月14日,应蒋介石电邀,赴南京参加最高国防会议参议会,共商国事。山东沦陷后,又亲率山东乡建院之学生两百余人投入军事委员会战干团第一团,在武昌军训后遂组成军委会政治部直属第三政治大队,开赴山东抗日。1938年1月,梁漱溟又以“国防参议员”的特殊身份赴延安考察、访问。他访问延安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看共产党转变得如何,二是希望同中共领导人就实现国家进一步的统一交换意见。在3周时间的考察访问中,延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极苦的物质环境中,那里的气象确是活泼,精神确是发扬……事实证明,他们是成功的。”尤其令梁漱溟难忘的是与毛泽东的8次长谈(其中两次竟是通宵),内容广泛涉及中国的现实命运与前途及未来新中国的建设问题。谈话气氛极为和谐、融洽,最后虽未达成完全共识,却坚定了梁漱溟抗战的信心,加深了对中共的了解,相信中国共产党反对内战、主张联合抗日是坚决而真诚的。
  1939年2月,梁漱溟又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与著名军事家蒋百里一起巡历华北、华东各山地,长达8个月之久。在这次考察中,他痛感国共摩擦严重,深为统一战线内部隐藏的危机而忧虑,尤其是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形势更加严峻。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3月19日,以梁漱溟、张澜、黄炎培等人为首,秘密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之前身),梁漱溟作为发起人,既是同盟13位中央执行委员之一,也是同盟5个中央常委之一。1941年5月,梁漱溟受同盟委派,克服重重困难,冲破国民党设置的各种关卡,只身一人远赴香港,在朋友的帮助下,创办了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报》,公开发表了同盟之成立宣言和政治纲领,宣传同盟之政治主张。此事令国民党大为恼火,对梁漱溟极尽百般刁难、威胁、利诱,但梁漱溟始终不为所动。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光明报》被迫停刊。梁漱溟亦历经艰险,经澳门返回桂林。1942年9月,梁漱溟与旅居广西的爱国文化名人千家驹、欧阳予倩等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桂林核心小组,主持西南同盟盟务(第一个广西民盟地方组织),协助中共广西工委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称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1946年5月11日、16日,爱国民主人士、民盟盟员闻一多、李公朴相继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全国震惊!时为民盟秘书长的梁漱溟闻讯后,勃然大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等着他!”他坚定地表示,他本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于文化工作,但现在却无法退出了。梁漱溟践履笃实,冒着吃“第三颗子弹”的危险,代表民盟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终将反动政府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告白天下。
  1946年六七月间,蒋介石悍然在全国发动大规模内战,《双十协定》被撕毁。周恩来毅然由南京移居上海作为抗议。梁漱溟为国共和谈不厌其烦地奔走其间。10月10日,梁漱溟邀周恩来回宁继续和谈。梁漱溟乘11日夜车返宁。翌日晨抵宁,惊见报端已刊发国民党攻占解放区张家口的消息,大为惊愕。面对记者的采访,梁漱溟惊叹地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此话一时为媒体广为引用,成为痛斥蒋介石背信弃义的经典趣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面对这个历史巨变,梁漱溟并未感到不安。他自认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并为中国的前途操过心、尽过力的炎黄子孙,一生所行,问心无愧。为此,当有人力劝其远赴香港时,他坚决拒绝,执意留在了大陆。
  1950年1月,梁漱溟应中国共产党之邀,离渝赴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但他对毛泽东邀请他参加新政府一事,却以“如参加政府就不便说话”为由,敬辞不受。后接受周恩来之建议,从4月到9月,到华北、华东、东北等地参观,深感新中国气象万新,遂渐改初衷,表示愿与共产党共事。1951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狂放铮直 浩然情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地。年逾古稀、息居多年的梁漱溟亦无法幸免。不但家被抄了,三代珍藏的古籍、字画和手稿被烧个精光;连衰朽之躯也倍受折磨。梁漱溟身锢陋室,在没有一本参考书的情况下,凭其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记忆,用写“交代”的纸、笔,偷偷地撰写了《儒佛异同论》和《东方学术概观》。
  1973年,中国大地又狂飙突起。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怀着卑劣的政治目的,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批林批孔”的运动。梁漱溟对此深不以为然,但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他只能“腹非”,而不便“明言”。故在政协、民主党派的学习会上,他虽每会必到,却只洗耳恭听,缄口不言。逼急了,他则明确表示:“我对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持保留态度!”并在次年2月24日、25日,以81岁之高龄,手拿皮包,身穿长袍,衣冠整洁、仪态庄严地站在政协会议室的讲台上,以《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为题为孔子辩护。并在最后公开宣称:“我的态度是:不批孔,但批林!”这直接招致了长达7个月的“批梁运动”,他再次成为运动的“主角”。直到9月23日,在专门针对他召开的一次总结性批判大会上,在主持人的一再逼迫下,梁漱溟打破了长时期的沉默,将满腔义愤与坚定信念融铸在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此言一出,即令在座诸人瞠目结舌,茫然失措。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垮台,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和全国人民一样,梁漱溟为祖国春天的到来而欢欣鼓舞,这时,他考虑的不是个人,更多的却是中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1978年全国政协第五届会议召开,梁漱溟提出了人治和法治的问题,认为“应该尊重宪法,多靠宪法少靠人,从人治渐入法治。”
  梁漱溟以90高龄,担任了全国最大的民间学术机构中国文化书院主席,并重登讲坛,发海潮之余音。在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东方学术概观》、《忆往谈旧录》等多部著作。
  1988年6月23日凌晨,梁漱溟在为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殚精竭虑,劳攘奔波近一个世纪之后,说了最后一句话:“累了,我要休息!”遂安详辞世。
其他文献
本文详细描述了一个为中国设计的国内卫星通讯系统,用于提供话音、数字和电视业务。该系统计划1985年完成。它拟利用国际卫星组织的通讯卫星的转发器,沟通重要中心站的主台与
鲁白曾在大脑发育和精神健康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神经科学家。2009年7月1日,鲁白在其学术生涯顶峰时期作出转型到企业界的决定,辞去美国国立卫
传统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存在与生活脱节的问题,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生态化教学则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生态化教学资源开发注意事项,其次,分析了
一、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
在岗44年,退休22年,终生从事一个职业,孜孜不倦,无怨无悔。脚下不变的步伐,丈量平凡与伟大,心中不灭的火种,淬化生命的激情。兰台因你而不老,生命因你而年轻。———“最美龙
通过对白葵杂9号在黑钙土上氮、磷、钾肥以及锌硼肥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白葵杂9号向日葵专用复合肥(纯N、P2O5、K2O含量45%,纯N∶P2O5∶K2O为1∶2∶1)适宜的施用量为300~4
随着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和Internet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整个世界正在快速地向移动信息社会演变。3G技术的应用,触发了个人通信领域自电话发明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变革。在不远的将
深圳彩虹大桥是构成深圳世纪大桥的两座钢管拱桥之中的一座 ,该桥跨越深圳火车北站 2 9条股道 ,主桥为跨径 1 5 0 m的单跨下承式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桥。本文介绍了该桥的总
摘 要:音乐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艺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对音乐知识的讲解往往会比较抽象,特别是音高、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特点,无法进行简洁明了的呈现,使得学生一堂课下来懵懵懂懂,大大降低了学习热情。音乐图谱将学生用于倾听的音乐“视化”,以易于理解,简洁的线条、符号、图形,具体、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要素,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新颖、趣味的图谱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更直观、鲜明地引导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教育行业也提出了历史时期的新要求.高中学习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基础培养角色,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