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知识网红这个新物种。事实上,不是每个知识网红现在都需要做付费。拿我们来说,这几个月来运营“一块听听”,经历了50万付费用户和几百场付费分享,我的感受是课程太多,学生都不够用了。
国民总时间有限,可国民总焦虑无限。这轮知识付费风潮,人们购买的其实并不是知识,更多是一种焦虑感。但当付费的知识也开始挤占赛道,人们又开始焦虑,到底应该听谁的小白理财指南、谁的时间管理课程、谁的情感理念?
当渠道和信息极大丰富,受众越来越需要高纬度的信息服务,好内容的价值就愈加凸显。进一步看,内容的价值是不断积累在有价值的人格身上的,个人崛起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流量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在现阶段崛起。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社会一切价值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获得影响力就要获得信任货币。随机消费的时代,每个能够塑造信任的内容都意味着一次付费按钮的触发——知识是购买依据,人格信用是入口。
所以按知识网红应有的影响力塑造逻辑,应该需要不断积累信任货币,通过良好的知识服务制造垂直、稳定、持续的优质流量。
但我发现很多主讲人,其实现阶段需要的并不是直接做知识变现,而是缺乏有效的媒介诊断,更不用提有效的定位、策划、知识产品化和专业化的运作。就像书读得再多,文章写得再好,也不意味着可以在讲台上立刻受到欢迎。
即使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把知识变现,也不意味着一定有第二次购买。我尤其不赞成各位讲者将同样的内容,不加任何改动在各个付费平台进行反复收费。这就完全谈不上影响力塑造,根本就是一种人格信用消耗,说明缺乏互联网时代最基本的媒介素养,更别提魅力人格。
那知识网红下一步到底要怎么办?
走影响力IP路线的,都需要先升级认知,补充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即面对不同媒介的各类信息,进行选择、理解、评估和创造的能力。放在知识服务热潮的当下,做知识网红就需要有对知识服务最基本功能性认知,以及对不同场景、用户、付费方式的理解,再配上内容持续生产和媒介运作能力。
我们认真审视做知识服务的主线,其实就两点:主要是以人为核心还是以知识为核心。我觉得罗振宇、马东、吴晓波和李笑来,他们都算是當今值得研究的头牌。其实你认真比较,马东、吴晓波和李笑来现在的付费影响力,都是长期积累的影响力变现,他们的知识付费更多是以人为核心的,人们买的更多是“他们”,而且是长期积累的“经验”,而不是知识。
反而罗振宇,是头牌中唯一一个异军突起的知识分子,其实他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即使很多人质疑罗振宇,也忍不住看他的跨年演讲,究竟定义了什么新的媒体流行。这背后是基于媒体思维的IP商业化运作逻辑,即独特的内容能力、自带话题的势能价值、持续的人格化演绎,和更有效率的人格流量变现。
脱不花(罗辑思维CEO)加入后做的“得到”,更帮助罗振宇打造了一种信任体系的王国,凭借垂直、持续、稳定的优质知识流量,不仅为自己,也为很多知识分子提供了良好曝光和背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从真实世界到互联网的影响力结构。
所以为什么我说,在当下如果需要借势知识服务的风口,知识网红们需要的可能不是马上开课,而是需要很多个脱不花,需要和强媒体运营导向的平台合作,为自己做好媒体诊断。
强媒体运营导向的合作,可以协助补充媒介素养的短板,大幅提升自身知识在互联网影响力体系的价值。对于一个真正的知识分享者来说,其实需要自己能够沉下心来进行内容积累和开发,在孤独中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献给世界。
让知识上线售卖,和让知识获得影响力,中间隔着的是一个媒体导向的合伙人。就像锤子粉和罗永浩的关系那样,你负责认真,我们帮你赢。
国民总时间有限,可国民总焦虑无限。这轮知识付费风潮,人们购买的其实并不是知识,更多是一种焦虑感。但当付费的知识也开始挤占赛道,人们又开始焦虑,到底应该听谁的小白理财指南、谁的时间管理课程、谁的情感理念?
当渠道和信息极大丰富,受众越来越需要高纬度的信息服务,好内容的价值就愈加凸显。进一步看,内容的价值是不断积累在有价值的人格身上的,个人崛起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流量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在现阶段崛起。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社会一切价值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获得影响力就要获得信任货币。随机消费的时代,每个能够塑造信任的内容都意味着一次付费按钮的触发——知识是购买依据,人格信用是入口。
所以按知识网红应有的影响力塑造逻辑,应该需要不断积累信任货币,通过良好的知识服务制造垂直、稳定、持续的优质流量。
但我发现很多主讲人,其实现阶段需要的并不是直接做知识变现,而是缺乏有效的媒介诊断,更不用提有效的定位、策划、知识产品化和专业化的运作。就像书读得再多,文章写得再好,也不意味着可以在讲台上立刻受到欢迎。
即使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把知识变现,也不意味着一定有第二次购买。我尤其不赞成各位讲者将同样的内容,不加任何改动在各个付费平台进行反复收费。这就完全谈不上影响力塑造,根本就是一种人格信用消耗,说明缺乏互联网时代最基本的媒介素养,更别提魅力人格。
那知识网红下一步到底要怎么办?
走影响力IP路线的,都需要先升级认知,补充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即面对不同媒介的各类信息,进行选择、理解、评估和创造的能力。放在知识服务热潮的当下,做知识网红就需要有对知识服务最基本功能性认知,以及对不同场景、用户、付费方式的理解,再配上内容持续生产和媒介运作能力。
我们认真审视做知识服务的主线,其实就两点:主要是以人为核心还是以知识为核心。我觉得罗振宇、马东、吴晓波和李笑来,他们都算是當今值得研究的头牌。其实你认真比较,马东、吴晓波和李笑来现在的付费影响力,都是长期积累的影响力变现,他们的知识付费更多是以人为核心的,人们买的更多是“他们”,而且是长期积累的“经验”,而不是知识。
反而罗振宇,是头牌中唯一一个异军突起的知识分子,其实他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即使很多人质疑罗振宇,也忍不住看他的跨年演讲,究竟定义了什么新的媒体流行。这背后是基于媒体思维的IP商业化运作逻辑,即独特的内容能力、自带话题的势能价值、持续的人格化演绎,和更有效率的人格流量变现。
脱不花(罗辑思维CEO)加入后做的“得到”,更帮助罗振宇打造了一种信任体系的王国,凭借垂直、持续、稳定的优质知识流量,不仅为自己,也为很多知识分子提供了良好曝光和背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从真实世界到互联网的影响力结构。
所以为什么我说,在当下如果需要借势知识服务的风口,知识网红们需要的可能不是马上开课,而是需要很多个脱不花,需要和强媒体运营导向的平台合作,为自己做好媒体诊断。
强媒体运营导向的合作,可以协助补充媒介素养的短板,大幅提升自身知识在互联网影响力体系的价值。对于一个真正的知识分享者来说,其实需要自己能够沉下心来进行内容积累和开发,在孤独中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献给世界。
让知识上线售卖,和让知识获得影响力,中间隔着的是一个媒体导向的合伙人。就像锤子粉和罗永浩的关系那样,你负责认真,我们帮你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