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取向,因而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本文笔者首先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并结合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现状;策略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与发展成长的具体实际来看,我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遵守职业道德。
2. 拓展专业知识。
3. 提升专业能力。(1)教学设计的能力;(2)教学言语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
4. 构建专业人格。
二、本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规划与评价
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划不够明确,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对于发展较好的教师或者积极主动自我发展的老师并没有进行激励评价,更多的是从显性的获奖等角度对参加各种比赛的老师给予评价。
(二)培训项目与评价
1. 教师参与的培训有远程网路培训和校本培训、自主提升三种。远程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参与率为100%,能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培训,但能自主提升的教师比例不高。
2. 教师们认为远程网络培训的最大收获是与专家互动,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专题校本研修的最大收获是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水平;有自主提升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找到提升的方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3. 在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方面,教师普遍认为,有一线教育教学专家参与的专题培训是最接地气的,更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三)参训内容与期待
1. 近三成教师认为培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自己专业成长的需求。对培训所提供的课程,近四成教师认为远程培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自己专业成长的需求。
2. 课程“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严重。教师最期待的培训资源主要是:教学方法及策略、学科教学、学校及课堂教学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1. 教师每学期都参加远程培训,参加校本培训的次数较多。就培训的最佳时段看,老师都希望培训不要与自己的教学工作发生冲突。
2. 学校管理。
(1)培训机会较多,在选派人员方面还不透明,尤其是参加一些高级别的培训。
(2)教师认为学校校本培训“积极组织,并组织同学科教师交流学习成果”,认为学校的组织管理较好。
(五)培训效果与问题
1. 关于远程网络培训。因为继续教育验证是跟个人的年度考核、职称等挂钩,教师能积极在线学习并完成任务,但教师挂上后去浏览别的网页,任务多是从网上复制的,有的让别人帮忙提交任务,完成了事。
2. 关于校本研修。老师认为内容较充实,时间灵活,但是研修的角度较为分散,专题研修不多;部分老师认为请专家讲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不大。
3. 关于自主研修。老师普遍认为不够系统,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约束,缺乏激励和交流,因此自主研修的积极性不高。
(六)思考与分析
1. 学校重视程度。我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视,认识到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从学校的经费投入看,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块投入得比较多,但是产生的效应却不是很理想。
2.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工作和数据调查来看,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做得不够好,因此这项工作的实施处于无序的状态。
3. 研训内容未能与教师需求完全接轨,一方面供应“过剩”,另一方面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这种矛盾造成教师对研修的期待值降低。
4. 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1. 自主研修策略
自主研修方式之一:读书
读书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教师读书,提倡读整本的书,多读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书和经典的书,这是自己专业成长的根基。
自主研修方式之二:反思
反思是“回头思考”,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再思考,从中可以评估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成败,还可以探索其中的原因和机理,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提供经验和决策。
自主研修方式之三:写作
教师的写作是自主研修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和反思,可以提高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动态素材,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凝聚成静态的文本。
2. 同伴互助策略
同伴互助方式之一:磨课
“磨课”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形象化说法,往往由集体开展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组成。“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过程,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评价,正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
同伴互助方式之二:沙龙
“沙龙”原意是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高雅人士的小型聚会。本文指教育工作者或教育研究者之间主题性的小型教育研讨活动。这样的研讨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一个合适的主题;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或专家;三是要有一个主持人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四是要围绕主题开展深刻的对话,参与者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大家各抒己见,时常有思想交流、智慧碰撞、观点交锋;五是最终应该形成对讨论主题的阶段性的看法或认同,这是众人观点和智慧的有机整合。 同伴互助方式之三:展示
学校定期由教研组或课题组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向其他教研组或教师群体展示各自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的实践、思考和成果。教学研究的展示虽然是一时的短期的,但展示前的准备工作却是大量的。以教研组为例,教研组长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展示前的分工落实,明确各人展示的任务和内容,而且要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展示的序列。比如围绕研究的课题,安排好活动策划者、课堂执教者、活动主持者、活动发言者、媒体宣传者、问题讨论者、成果收集者等等。
3. 专家引领策略
专家引领方式之一:讲座
在新课程改革中,专家引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教师聆听专家讲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接受专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对某些教育问题的见解,可以打开自己的教育视野,促进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深入思考,激发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探究热情。
专家引领方式之二:对话
我校除了安排专家作一个专题讲座或报告之外,还充分动员部分骨干教师专家开展对话互动。围绕某些共同的话题,教师和专家共同畅谈各自的思考和观点,相互启发、补充和丰富。
专家引领方式之三:诊断
教育专家对学校引领的作用和方式很多,除了上述的“讲座”和“对话”以外,还有对学校教育问题的“诊断”。校本研究中的一些重大课题,在开题、中期汇报和结题等重要研究阶段都应该聘请相关专家来校把脉会诊。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根据本人多年组织并开展校本研究和实践的经验,觉得比较有效的校本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我称之为:“有为”研究和“无为”研究。这两种校本研究应该双管齐下,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兼容并蓄,就可以产生互补互进、同存共荣、整合优化的效应。
1. 校本研究方式之一:“有为”研究
“有为”研究是一种以“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的校本研究,这种研究的目的性很强,有强烈的问题发现意识和问题解决意识。“有为”研究是一个过程,它开始于问题的发现,终结于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长短,主要看“教学问题”的性质、价值和难易程度,长则一年半载,短则一月甚至数天。这种校本研究有五个环节组成,依次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总结”。
(1)基于“以校为本”的教学问题。有效的教学研究课题产生的过程是:教师在大量地、随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一旦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设计和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有可能转化为课题。
(2)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智慧”来“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时,这种“备课”活动或“教学设计”活动就具有“校本教学研究”的意味。
(3)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需要在“教学对话”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灵活地使用教材、调整教案。
(4)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在这个教学研究中反思实际上贯穿始终。反思除了思考“自己的经验”,还要汲取“他人的经验”,将二者相互对照,教师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5)基于“形成文本”的教学总结。校本研究要在注重研究过程的同时着手记录和描述这个过程,做好过程性资料和成果的积累和整理工作。教师应该联系教学实践写教学日记、随笔,撰写论文。
2. 校本研究方式之二:“无为”研究
“无为”研究是一种以“追问并体现教育意义为目的”的校本研究,这种研究不像“有为”研究那样是为了解决某个教学问题而展开的,而是在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并实践着的行动研究。这种校本研究由逐层深入的四个环节组成,依次为:追问教育的意义——追问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追问自己本节课的教育意义——追问在学生身上如何体现教育意义。
(1)追问教育的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内心“触动”。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教育的意义就是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意味着发生了某种变化。变化,总是要某种触动。由此推断,要使学生获得自主的发展,教师就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一定要触动学生”,这是教育真正的起点。
(2)追问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关键是让学生保持“激动”。教师应该以自己所教授学科本身的意义触动学生,引起他们的激动,并把学生的每一次激动变成他们毕生的喜爱。
(3)追问自己本节课的教育意义——关键是让学生感受“生动”。教师要努力让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成为一种在教师和学生参与下的现实层面上的生动展现。这个层面的“追问”,可以不断促进教师对自己所授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和价值准确把握与定位。
(4)追问在学生身上如何体现教育意义——关键是让学生体现“主动”。教育是充满意义的世界,意义的实现以理解为基础。理解是交互的,与现场情景相伴随,与生活经历相联系,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对情景的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这使教育意义的实现具有丰富的发生、创造和建构的性质。所以,教师应当对自己学生的思维习惯、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精神世界有充分的深入的理解,努力营造情境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的课堂,从而让教育的意义在学生身上得到主动的建构。这个层面上的“追问”,可以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艺术、策略、方法、技巧的领悟与驾驭。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现状;策略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与发展成长的具体实际来看,我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遵守职业道德。
2. 拓展专业知识。
3. 提升专业能力。(1)教学设计的能力;(2)教学言语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
4. 构建专业人格。
二、本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规划与评价
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划不够明确,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对于发展较好的教师或者积极主动自我发展的老师并没有进行激励评价,更多的是从显性的获奖等角度对参加各种比赛的老师给予评价。
(二)培训项目与评价
1. 教师参与的培训有远程网路培训和校本培训、自主提升三种。远程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参与率为100%,能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培训,但能自主提升的教师比例不高。
2. 教师们认为远程网络培训的最大收获是与专家互动,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专题校本研修的最大收获是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水平;有自主提升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找到提升的方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3. 在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方面,教师普遍认为,有一线教育教学专家参与的专题培训是最接地气的,更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三)参训内容与期待
1. 近三成教师认为培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自己专业成长的需求。对培训所提供的课程,近四成教师认为远程培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自己专业成长的需求。
2. 课程“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严重。教师最期待的培训资源主要是:教学方法及策略、学科教学、学校及课堂教学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1. 教师每学期都参加远程培训,参加校本培训的次数较多。就培训的最佳时段看,老师都希望培训不要与自己的教学工作发生冲突。
2. 学校管理。
(1)培训机会较多,在选派人员方面还不透明,尤其是参加一些高级别的培训。
(2)教师认为学校校本培训“积极组织,并组织同学科教师交流学习成果”,认为学校的组织管理较好。
(五)培训效果与问题
1. 关于远程网络培训。因为继续教育验证是跟个人的年度考核、职称等挂钩,教师能积极在线学习并完成任务,但教师挂上后去浏览别的网页,任务多是从网上复制的,有的让别人帮忙提交任务,完成了事。
2. 关于校本研修。老师认为内容较充实,时间灵活,但是研修的角度较为分散,专题研修不多;部分老师认为请专家讲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不大。
3. 关于自主研修。老师普遍认为不够系统,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约束,缺乏激励和交流,因此自主研修的积极性不高。
(六)思考与分析
1. 学校重视程度。我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视,认识到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从学校的经费投入看,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块投入得比较多,但是产生的效应却不是很理想。
2.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工作和数据调查来看,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做得不够好,因此这项工作的实施处于无序的状态。
3. 研训内容未能与教师需求完全接轨,一方面供应“过剩”,另一方面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这种矛盾造成教师对研修的期待值降低。
4. 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1. 自主研修策略
自主研修方式之一:读书
读书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教师读书,提倡读整本的书,多读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书和经典的书,这是自己专业成长的根基。
自主研修方式之二:反思
反思是“回头思考”,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再思考,从中可以评估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成败,还可以探索其中的原因和机理,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提供经验和决策。
自主研修方式之三:写作
教师的写作是自主研修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和反思,可以提高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动态素材,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凝聚成静态的文本。
2. 同伴互助策略
同伴互助方式之一:磨课
“磨课”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形象化说法,往往由集体开展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组成。“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过程,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评价,正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
同伴互助方式之二:沙龙
“沙龙”原意是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高雅人士的小型聚会。本文指教育工作者或教育研究者之间主题性的小型教育研讨活动。这样的研讨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一个合适的主题;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或专家;三是要有一个主持人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四是要围绕主题开展深刻的对话,参与者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大家各抒己见,时常有思想交流、智慧碰撞、观点交锋;五是最终应该形成对讨论主题的阶段性的看法或认同,这是众人观点和智慧的有机整合。 同伴互助方式之三:展示
学校定期由教研组或课题组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向其他教研组或教师群体展示各自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的实践、思考和成果。教学研究的展示虽然是一时的短期的,但展示前的准备工作却是大量的。以教研组为例,教研组长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展示前的分工落实,明确各人展示的任务和内容,而且要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展示的序列。比如围绕研究的课题,安排好活动策划者、课堂执教者、活动主持者、活动发言者、媒体宣传者、问题讨论者、成果收集者等等。
3. 专家引领策略
专家引领方式之一:讲座
在新课程改革中,专家引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教师聆听专家讲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接受专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对某些教育问题的见解,可以打开自己的教育视野,促进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深入思考,激发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探究热情。
专家引领方式之二:对话
我校除了安排专家作一个专题讲座或报告之外,还充分动员部分骨干教师专家开展对话互动。围绕某些共同的话题,教师和专家共同畅谈各自的思考和观点,相互启发、补充和丰富。
专家引领方式之三:诊断
教育专家对学校引领的作用和方式很多,除了上述的“讲座”和“对话”以外,还有对学校教育问题的“诊断”。校本研究中的一些重大课题,在开题、中期汇报和结题等重要研究阶段都应该聘请相关专家来校把脉会诊。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根据本人多年组织并开展校本研究和实践的经验,觉得比较有效的校本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我称之为:“有为”研究和“无为”研究。这两种校本研究应该双管齐下,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兼容并蓄,就可以产生互补互进、同存共荣、整合优化的效应。
1. 校本研究方式之一:“有为”研究
“有为”研究是一种以“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的校本研究,这种研究的目的性很强,有强烈的问题发现意识和问题解决意识。“有为”研究是一个过程,它开始于问题的发现,终结于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长短,主要看“教学问题”的性质、价值和难易程度,长则一年半载,短则一月甚至数天。这种校本研究有五个环节组成,依次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总结”。
(1)基于“以校为本”的教学问题。有效的教学研究课题产生的过程是:教师在大量地、随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一旦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设计和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有可能转化为课题。
(2)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智慧”来“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时,这种“备课”活动或“教学设计”活动就具有“校本教学研究”的意味。
(3)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需要在“教学对话”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灵活地使用教材、调整教案。
(4)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在这个教学研究中反思实际上贯穿始终。反思除了思考“自己的经验”,还要汲取“他人的经验”,将二者相互对照,教师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5)基于“形成文本”的教学总结。校本研究要在注重研究过程的同时着手记录和描述这个过程,做好过程性资料和成果的积累和整理工作。教师应该联系教学实践写教学日记、随笔,撰写论文。
2. 校本研究方式之二:“无为”研究
“无为”研究是一种以“追问并体现教育意义为目的”的校本研究,这种研究不像“有为”研究那样是为了解决某个教学问题而展开的,而是在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并实践着的行动研究。这种校本研究由逐层深入的四个环节组成,依次为:追问教育的意义——追问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追问自己本节课的教育意义——追问在学生身上如何体现教育意义。
(1)追问教育的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内心“触动”。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教育的意义就是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意味着发生了某种变化。变化,总是要某种触动。由此推断,要使学生获得自主的发展,教师就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一定要触动学生”,这是教育真正的起点。
(2)追问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关键是让学生保持“激动”。教师应该以自己所教授学科本身的意义触动学生,引起他们的激动,并把学生的每一次激动变成他们毕生的喜爱。
(3)追问自己本节课的教育意义——关键是让学生感受“生动”。教师要努力让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成为一种在教师和学生参与下的现实层面上的生动展现。这个层面的“追问”,可以不断促进教师对自己所授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和价值准确把握与定位。
(4)追问在学生身上如何体现教育意义——关键是让学生体现“主动”。教育是充满意义的世界,意义的实现以理解为基础。理解是交互的,与现场情景相伴随,与生活经历相联系,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对情景的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这使教育意义的实现具有丰富的发生、创造和建构的性质。所以,教师应当对自己学生的思维习惯、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精神世界有充分的深入的理解,努力营造情境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的课堂,从而让教育的意义在学生身上得到主动的建构。这个层面上的“追问”,可以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艺术、策略、方法、技巧的领悟与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