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是国家为加快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出台的重要教育优惠政策,目的是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和政策因素帮助大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大比例参加高等教育的机会。本文主要以新疆学生在内地的族际交往为重点聚集于“内高班”学生生活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内地新疆高中班;族际交往;影响因素
新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与繁荣发展、民族关系和谐进步密切相关。2000年1月,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和援疆战略这两大政策背景下出台了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提到关于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相关决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密切联系群众,具有强烈革命事业心和一定业务能力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保障国家的安全和边防巩固,意义重大而深远。[1]
一、样本选取及研究方法
(一)样本概况
随着国家对新疆地区教育发展的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教育模式也日益多元化。本文的调查对象涉及广州市第六中学新疆部的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21人,其中男生51人,占42%,女生70人,58%;学生的民族构成人数为:维吾尔族有65人、占54%,汉族有26人、占21%,回族有12人、占10%,哈萨克族有10人、占8%,柯尔克孜族有5人、占4%,塔吉克族有2人、占2%,东乡族有1人,占1%,平均年龄(16.5±1.5)岁,发放问卷121份,问卷有效率为98.6%。
(二)研究方法
本文是以广州市第六中学的内高班学生为个案,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考察和分析内高班多民族学生的学习与人际交往状况及影响因素。首先通过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老师向调研学生说明本项目研究的情况及目的,在得到调研对象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发放了调查问题,同时再选择部分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个案访谈。为确保调查问卷的信息收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填写问卷前强调了真实答卷的重要性。在开始访谈前,也同样对访谈对象做了项目调查的说明,得到了访谈对象的配合。访谈结束即对访谈材料进行了整理。在细致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材料的基础上,又做了情况分类和数据分析,尽最大可能保证调研结果的客观性,筛选出对内高班学生族际交往最具干扰性的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指标选取
内高班多民族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时,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内高班学生大多都是来自新疆各地州的农牧民子女,受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来内地上学之前,他们的族际交往只限于所生活的区域范围内;很多同学既有着对大城市生活学习的惶惑感,又有着与不同民族群体交往的紧张感。如何适应达种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很多学生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调研的广州第六中内高班的同学都普遍谈到了这一问题,在我们做初步访谈的过程中,经过对这些学生在内地族际交往中的影响因素所做的基础归纳,总结出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习惯、教育背景等四个考量指标。
二、族际交往影响因素分析
(一)语言障碍
语言是族际交往的过程中必要的条件,在我国多民族多语言交流的文化情境下显的尤为重要。据调查资料分析,关于国家通用语言在族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一问题,选择“是必须掌握的交流语言”的汉族学生占100%,少数民族学生占100%;选择“很重要”的汉族学生占100%,少数民族学生占90%。说明该内高班学生普遍重视语言技能在族际交往中必需的重要作用,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他们对待与其他同伴之间的族际交往持有主动、积极的交往态度,一般与同伴间相处的亲密程度较高,这也促使他们成为内高班学生中族际交往的优良典范。
访谈对象L(维吾尔族,男):“平时在教室或者在宿舍的时候很少和汉族同学们交流,老师提问的时候也担心自己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
语言交流障碍是影响内高班学生交往的最具普遍性的因素之一,少數民族同学即使有很强烈的交往意愿也会在实际行动因语言不通而受到阻碍,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交往时会呈现出被动状态,不知道如何与汉族同学交流,也很少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等等,导致无法拓展交际圈。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相对较弱的内高班学生更加难以适应脱离父母照顾的学校环境,更容易产生消极不安的紧张情绪,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族际交往。
访谈对象D(维吾尔族,女):“我的从小学习国语,来这边基本上没什么不适应的。我的宿舍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汉族三个民族组成,我们会一起学习,我也会带她们和身边的汉族同学交朋友。”
由以上访谈可以看出,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好的内高班学生的表现为适应能力较强,族际交往方面积极乐观,乐于帮助同学共同学习进步。学生择友的标准会受到交流障碍的影响,并决定了内高班学生族际交往的方式与意愿。从本次问卷调查中可得知,对于“择友时是否会考虑其族别”这一问题,表示会考虑的汉族学生占3%,其余97%表示不会考虑;表示会考虑的少数民族学生占5%,其余95%表示不会考虑,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具有正确的交往认知和较好的交往意愿。熟练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要做到理性对待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加强内高班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互帮互助精神,内高班学生对族际交往的积极性也会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他们便可以自信地展开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进而形成积极互助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二)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的不同民族,其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有着特定的经济状态,自己的语言与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构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2]内高班学生大部分生长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都具有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固然的存在的,故内高班学生的交往实际上也是跨文化的交往。“这些特点体现在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上,从而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生活习惯、语言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正是这些相对稳定的文化特点,才塑造了各有区别的民族。”[3]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连的。民族文化不是一尘不变的,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会吸收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而越发饱满、丰富,内高班学生也正是如此,在对彼此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包容和接纳的过程,不断地进行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使文化以多元共存的形式呈现出来。 访谈对象M(哈萨克族,女):“就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不同民族的同学们交朋友,也很喜欢他们的民族文化。”
在问卷中涉及到交往意愿的题目设计如下:“您是否愿意既有本民族的朋友,同时也有其他不同民族的朋友”,回答选项如下:“愿意”、“不愿意”、“无所谓”,从问卷分析中可得知,多民族同学之间交往的意愿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对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示很感兴趣,少数民族同学表示“愿意”的达到了98.1%,表示“不愿意”的占0%,表示“无所谓”的占1.9%;汉族同学表示“愿意”的达到了100%,表示“不愿意”的占0%,表示“无所谓”的占0%。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同学对彼此是持有乐观和积极交往的态度,愿意通过交往去了解彼此民族的文化,对同伴间的族际交往呈友好态度。来自新疆的内高班学生与内地的学生本就有着地域性因素引起的民族文化差异,缩小文化差异的前提是要尊重、接纳和包容其他民族优秀的风俗习惯,尊重彼此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不同特色的文化需要相互适应地去发展,在达到到求同存异、文化多元效果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多民族学生建立信任感,以促进交往交流与交融。
(三)生活习惯
从内高班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其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间接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各地区民族的构成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这些种种因素影响了南北疆地区各族人民生活习惯的不同,例如对新环境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差异性。内高班学生在来内地之前的生活环境具有局限性和单一性,来到内地以后,内高班校园中多元文化的情景带动了学生族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内高班学生需要适应跨文化领域中的交往,也要适应在全新的环境内生活。因内地与新疆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在气候、饮食、文化等方面尤其需要适应,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作息习惯问题等等。
访谈对象K(回族,女):“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饭,这边跟新疆有时差,有个朋友陪伴也就适应了。”
内高班学生自身的生活习惯与学校管理制度和个人的適应能力之间契合度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生活细节出现的问题自然会产生消极、不乐观的心态和情绪,间接地会影响内高班学生对待学习和人际交往的态度。那么在新的交往场域内形成新的生活习惯,需要通过长期的适应阶段,而共同生活的场域会产生族际交往的行为,这种民族交往是通过族际吸引力表现出来的,族际吸引力是族际关系中情感因素[2]。内高班学生的族际交往行为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然融合在一起,在这过程中内高班学生不仅会体验到各民族同伴的情感和感受,个人的适应能力和习惯能力也会在这种情感建立稳定后会有所提高。有一定的族际吸引力就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族际吸引力越高,民族交往越频繁,民族关系越好,民族感情就会越深。
访谈对象H(柯尔克孜族,男):“我家在偏远的村里,那边汉族同学比较少,农村跟县城有很多方面都不一样,所以可能我跟舍友的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
处于偏远贫困地州的学生由于其个人的成长环境与城镇地区的学生有差别之处,包括其族际交往的接触范围和机率较小,这就导致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对新的学习场所、生活环境,以及对多元民族文化的适应和接纳程度相对城镇一级的学生而言明显呈薄弱趋势,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内高班学生对待族际交往行为的意愿和方式。在具体地处理内高班学生族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时,学校和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及影响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所成长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属性,尤其是个人在成长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这也会决定内高班学生应对跨文化环境的适应性。
(四)教育背景
少数民族教育模式兼备重要性与复杂性,内高班和“新疆区内初中班”[为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内地新疆高中班提供高质量的生源,自治区党委,民政府决定参照内高班的办班模式,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昌吉,哈密,库尔勒和阿克苏8个城市开办新疆区内初中班.2011年自治区新增喀什,伊宁和库车3个城市承担办班任务,办班城市增加到11个.](下文简称“内初班”)一律结合学生自身受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系列符合少数民族教育规范的配套管理办法。内高班学生群体具有多样性,故内高班多民族学生的交往实际上也是一种跨文化的适应过程,内高班学生不同的教育经历决定了其在这一时期的适应状况和适应程度。
访谈对象F(维吾尔族族,男):“以前的学校就是封闭住宿式管理,宿舍是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混住的,所以我会适应。”
从问卷中可知,以学习交流、生活交流、活动交流为交往方式的汉族学生占100%,以心理交流为交往方式的汉族学生所占比例为15%;以学习交流、生活交流、活动交流为交往方式的少数民族学生占93%,以心理交流为交往方式的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为25%,很少交流的少数民族学生占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交往方式仅限于学习、生活和活动交流,由此可知交往范围具有局限性和固定性。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经历过新疆区内初中班教育和管理的,适应和接受多元文化冲击的能力较弱,族际交往只限于简单地学习、生活和活动中的交往交流,并不能深入到心理上的交流。然而接受过内初班教育模式的学生已具备了适应各民族文化差异的经验和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同伴情感的支撑也会带动学生上进的学习态度。归根结底是新疆与内地发达城市之间的教育模式的不同和教育水平的差异,这就需要在不断地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内
高班教育模式。
四、总结
在调适内高班多民族学生的交往状况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内高班多民族学生实际交往状况的实质性方法和技巧,便于更好地协调多民族学生之间的族际交往关系,需要创造较好的族际交往的氛围,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对于提高内高班学生学习适应性是尤为关键的。首先需要不断地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要持包容的态度,认同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定的文化。在提高多民族学生交往积极性的同时,还有利于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其次务必要端正内高班学生的民族交往认知与态度,引导学生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最后,学校方面需要大力的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更好地推进民族交往的进程,方能构建内高班学生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民族关系,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0年1月)教民[2000]2号[EB/OL]. http://www.moe.edu.cn/s78/A09/mzs_left/moe_752/tnull_1008.html.
[2]李静.民族心理学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9页.
[4]王兆萍、冯莉.新疆南疆五地州近三十年人口发展演变特征.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3月第1期.
[5]曹昆.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
[6]李静.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92页.
[7]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谢启晃等主编.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年.
[9]辛治洋.当前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10]陈翠英.论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
[11]魏国红、薄辉龙.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评价及影响研究--基于新疆南疆S县的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19(2).
[12]谢影.回顾与展望: 内地民族班研究三十年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
[13]阿扎提古丽·居麦,潘玲玲等.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内地生活与升学途径现状与建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
[14]“多维融和”理念下内地新疆高中班建设创新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9(7).
关键词:内地新疆高中班;族际交往;影响因素
新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与繁荣发展、民族关系和谐进步密切相关。2000年1月,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和援疆战略这两大政策背景下出台了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提到关于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相关决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密切联系群众,具有强烈革命事业心和一定业务能力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保障国家的安全和边防巩固,意义重大而深远。[1]
一、样本选取及研究方法
(一)样本概况
随着国家对新疆地区教育发展的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教育模式也日益多元化。本文的调查对象涉及广州市第六中学新疆部的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21人,其中男生51人,占42%,女生70人,58%;学生的民族构成人数为:维吾尔族有65人、占54%,汉族有26人、占21%,回族有12人、占10%,哈萨克族有10人、占8%,柯尔克孜族有5人、占4%,塔吉克族有2人、占2%,东乡族有1人,占1%,平均年龄(16.5±1.5)岁,发放问卷121份,问卷有效率为98.6%。
(二)研究方法
本文是以广州市第六中学的内高班学生为个案,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考察和分析内高班多民族学生的学习与人际交往状况及影响因素。首先通过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老师向调研学生说明本项目研究的情况及目的,在得到调研对象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发放了调查问题,同时再选择部分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个案访谈。为确保调查问卷的信息收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填写问卷前强调了真实答卷的重要性。在开始访谈前,也同样对访谈对象做了项目调查的说明,得到了访谈对象的配合。访谈结束即对访谈材料进行了整理。在细致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材料的基础上,又做了情况分类和数据分析,尽最大可能保证调研结果的客观性,筛选出对内高班学生族际交往最具干扰性的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指标选取
内高班多民族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时,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内高班学生大多都是来自新疆各地州的农牧民子女,受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来内地上学之前,他们的族际交往只限于所生活的区域范围内;很多同学既有着对大城市生活学习的惶惑感,又有着与不同民族群体交往的紧张感。如何适应达种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很多学生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调研的广州第六中内高班的同学都普遍谈到了这一问题,在我们做初步访谈的过程中,经过对这些学生在内地族际交往中的影响因素所做的基础归纳,总结出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习惯、教育背景等四个考量指标。
二、族际交往影响因素分析
(一)语言障碍
语言是族际交往的过程中必要的条件,在我国多民族多语言交流的文化情境下显的尤为重要。据调查资料分析,关于国家通用语言在族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一问题,选择“是必须掌握的交流语言”的汉族学生占100%,少数民族学生占100%;选择“很重要”的汉族学生占100%,少数民族学生占90%。说明该内高班学生普遍重视语言技能在族际交往中必需的重要作用,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他们对待与其他同伴之间的族际交往持有主动、积极的交往态度,一般与同伴间相处的亲密程度较高,这也促使他们成为内高班学生中族际交往的优良典范。
访谈对象L(维吾尔族,男):“平时在教室或者在宿舍的时候很少和汉族同学们交流,老师提问的时候也担心自己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
语言交流障碍是影响内高班学生交往的最具普遍性的因素之一,少數民族同学即使有很强烈的交往意愿也会在实际行动因语言不通而受到阻碍,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交往时会呈现出被动状态,不知道如何与汉族同学交流,也很少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等等,导致无法拓展交际圈。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相对较弱的内高班学生更加难以适应脱离父母照顾的学校环境,更容易产生消极不安的紧张情绪,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族际交往。
访谈对象D(维吾尔族,女):“我的从小学习国语,来这边基本上没什么不适应的。我的宿舍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汉族三个民族组成,我们会一起学习,我也会带她们和身边的汉族同学交朋友。”
由以上访谈可以看出,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好的内高班学生的表现为适应能力较强,族际交往方面积极乐观,乐于帮助同学共同学习进步。学生择友的标准会受到交流障碍的影响,并决定了内高班学生族际交往的方式与意愿。从本次问卷调查中可得知,对于“择友时是否会考虑其族别”这一问题,表示会考虑的汉族学生占3%,其余97%表示不会考虑;表示会考虑的少数民族学生占5%,其余95%表示不会考虑,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具有正确的交往认知和较好的交往意愿。熟练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要做到理性对待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加强内高班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互帮互助精神,内高班学生对族际交往的积极性也会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他们便可以自信地展开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进而形成积极互助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二)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的不同民族,其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有着特定的经济状态,自己的语言与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构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2]内高班学生大部分生长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都具有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固然的存在的,故内高班学生的交往实际上也是跨文化的交往。“这些特点体现在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上,从而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生活习惯、语言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正是这些相对稳定的文化特点,才塑造了各有区别的民族。”[3]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连的。民族文化不是一尘不变的,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会吸收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而越发饱满、丰富,内高班学生也正是如此,在对彼此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包容和接纳的过程,不断地进行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使文化以多元共存的形式呈现出来。 访谈对象M(哈萨克族,女):“就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不同民族的同学们交朋友,也很喜欢他们的民族文化。”
在问卷中涉及到交往意愿的题目设计如下:“您是否愿意既有本民族的朋友,同时也有其他不同民族的朋友”,回答选项如下:“愿意”、“不愿意”、“无所谓”,从问卷分析中可得知,多民族同学之间交往的意愿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对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示很感兴趣,少数民族同学表示“愿意”的达到了98.1%,表示“不愿意”的占0%,表示“无所谓”的占1.9%;汉族同学表示“愿意”的达到了100%,表示“不愿意”的占0%,表示“无所谓”的占0%。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同学对彼此是持有乐观和积极交往的态度,愿意通过交往去了解彼此民族的文化,对同伴间的族际交往呈友好态度。来自新疆的内高班学生与内地的学生本就有着地域性因素引起的民族文化差异,缩小文化差异的前提是要尊重、接纳和包容其他民族优秀的风俗习惯,尊重彼此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不同特色的文化需要相互适应地去发展,在达到到求同存异、文化多元效果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多民族学生建立信任感,以促进交往交流与交融。
(三)生活习惯
从内高班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其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间接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各地区民族的构成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这些种种因素影响了南北疆地区各族人民生活习惯的不同,例如对新环境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差异性。内高班学生在来内地之前的生活环境具有局限性和单一性,来到内地以后,内高班校园中多元文化的情景带动了学生族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内高班学生需要适应跨文化领域中的交往,也要适应在全新的环境内生活。因内地与新疆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在气候、饮食、文化等方面尤其需要适应,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作息习惯问题等等。
访谈对象K(回族,女):“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饭,这边跟新疆有时差,有个朋友陪伴也就适应了。”
内高班学生自身的生活习惯与学校管理制度和个人的適应能力之间契合度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生活细节出现的问题自然会产生消极、不乐观的心态和情绪,间接地会影响内高班学生对待学习和人际交往的态度。那么在新的交往场域内形成新的生活习惯,需要通过长期的适应阶段,而共同生活的场域会产生族际交往的行为,这种民族交往是通过族际吸引力表现出来的,族际吸引力是族际关系中情感因素[2]。内高班学生的族际交往行为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然融合在一起,在这过程中内高班学生不仅会体验到各民族同伴的情感和感受,个人的适应能力和习惯能力也会在这种情感建立稳定后会有所提高。有一定的族际吸引力就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族际吸引力越高,民族交往越频繁,民族关系越好,民族感情就会越深。
访谈对象H(柯尔克孜族,男):“我家在偏远的村里,那边汉族同学比较少,农村跟县城有很多方面都不一样,所以可能我跟舍友的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
处于偏远贫困地州的学生由于其个人的成长环境与城镇地区的学生有差别之处,包括其族际交往的接触范围和机率较小,这就导致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对新的学习场所、生活环境,以及对多元民族文化的适应和接纳程度相对城镇一级的学生而言明显呈薄弱趋势,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内高班学生对待族际交往行为的意愿和方式。在具体地处理内高班学生族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时,学校和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及影响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所成长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属性,尤其是个人在成长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这也会决定内高班学生应对跨文化环境的适应性。
(四)教育背景
少数民族教育模式兼备重要性与复杂性,内高班和“新疆区内初中班”[为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内地新疆高中班提供高质量的生源,自治区党委,民政府决定参照内高班的办班模式,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昌吉,哈密,库尔勒和阿克苏8个城市开办新疆区内初中班.2011年自治区新增喀什,伊宁和库车3个城市承担办班任务,办班城市增加到11个.](下文简称“内初班”)一律结合学生自身受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系列符合少数民族教育规范的配套管理办法。内高班学生群体具有多样性,故内高班多民族学生的交往实际上也是一种跨文化的适应过程,内高班学生不同的教育经历决定了其在这一时期的适应状况和适应程度。
访谈对象F(维吾尔族族,男):“以前的学校就是封闭住宿式管理,宿舍是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混住的,所以我会适应。”
从问卷中可知,以学习交流、生活交流、活动交流为交往方式的汉族学生占100%,以心理交流为交往方式的汉族学生所占比例为15%;以学习交流、生活交流、活动交流为交往方式的少数民族学生占93%,以心理交流为交往方式的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为25%,很少交流的少数民族学生占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交往方式仅限于学习、生活和活动交流,由此可知交往范围具有局限性和固定性。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经历过新疆区内初中班教育和管理的,适应和接受多元文化冲击的能力较弱,族际交往只限于简单地学习、生活和活动中的交往交流,并不能深入到心理上的交流。然而接受过内初班教育模式的学生已具备了适应各民族文化差异的经验和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同伴情感的支撑也会带动学生上进的学习态度。归根结底是新疆与内地发达城市之间的教育模式的不同和教育水平的差异,这就需要在不断地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内
高班教育模式。
四、总结
在调适内高班多民族学生的交往状况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内高班多民族学生实际交往状况的实质性方法和技巧,便于更好地协调多民族学生之间的族际交往关系,需要创造较好的族际交往的氛围,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对于提高内高班学生学习适应性是尤为关键的。首先需要不断地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要持包容的态度,认同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定的文化。在提高多民族学生交往积极性的同时,还有利于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其次务必要端正内高班学生的民族交往认知与态度,引导学生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最后,学校方面需要大力的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更好地推进民族交往的进程,方能构建内高班学生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民族关系,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0年1月)教民[2000]2号[EB/OL]. http://www.moe.edu.cn/s78/A09/mzs_left/moe_752/tnull_1008.html.
[2]李静.民族心理学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9页.
[4]王兆萍、冯莉.新疆南疆五地州近三十年人口发展演变特征.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3月第1期.
[5]曹昆.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
[6]李静.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92页.
[7]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谢启晃等主编.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年.
[9]辛治洋.当前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10]陈翠英.论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
[11]魏国红、薄辉龙.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评价及影响研究--基于新疆南疆S县的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19(2).
[12]谢影.回顾与展望: 内地民族班研究三十年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
[13]阿扎提古丽·居麦,潘玲玲等.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内地生活与升学途径现状与建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
[14]“多维融和”理念下内地新疆高中班建设创新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