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雪上加霜。比如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再创新高,但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维持在0.3%~0.4%。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和创业形势,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为此,我们从2008年起,就开始进行题为“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前期的理论研究与筛选中,我们认为运用TQC理论,可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TQC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著名的管理理论,被称作“全面质量控制法”。日本的产品能够靠一流质量走向全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戴明在日本讲学时所传授的质量管理理论。
一、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归纳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形态,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为主的模式;二是以组织创业赛事和活动为主的模式;三是以构建学生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
从表面上看,目前所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还算比较完善,许多高校按照政府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不少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计划竞赛,有条件的高校还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但在教育的效果和要求上则远没有达到事先预设的目标。如果用TQC理论来审视我国高校目前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这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际质量”不容乐观,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如何提高创新教育的有效性,是当下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TQC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意义
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TQC理论也是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其姓氏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国产品质量的最高荣誉。如果说学生就是高校的产品这一比喻不是十分恰当的话,那么至少可以把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作为考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创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经济价值,还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这一社会贡献无疑是高校应该发挥的效能之一。因此,TQC理论所强调的三大核心,即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目标的有效设定和良好而有效的沟通,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如果我们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恰当运用TQC理论,相信会显著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TQC理论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一)建立“政府、产业、高校”联动,“学生、教师”联动的双联动机制——全体人员积极参与
TQC理论中强调的全体人员积极参与,运用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三螺旋”理论中强调的政府、产业和高校的联动;另一个方面则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三螺旋”理论是有关企业、大学和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理论。它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螺旋的原理来模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协调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三螺旋”新关系。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以实现沟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各自效应最大化为目标的创新模型理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离开了政府和企业的密切配合等于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因为单纯的理论教育、赛事培训以及校园创业都是简单的模拟,学生空有理论却没有真正的实践,与真正的创新创业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增强知识溢出能力,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学生只有参加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才算接受了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决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而必须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一起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对于高校来说,单一的课堂理论讲授很难取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首先,脱离实践的理论教育难以让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其次,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也无法让学生信服,更无法与时俱进地确立自己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地位。因此,只有师生一起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共同经历创新创业的实战,共同探讨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实践与理论不一致的方面,我们的创业教育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实施考核与奖励——目标有效设定
TQC理论强调针对过程的管理和监控非常重要,主张以预防为主,也就是事先控制质量,而不仅仅是事后检查。事先设定有效的目标并进行阶段性检查,是落实过程监控的有效办法。
1.目标的可评价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可以衡量的,即达到何等结果意味着教育的有效性。而且目标只有具备可评价性,才有可操作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为教师和学生分别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只有达到目标的教师和学生才能承认其教育结果。
2.目标的阶段性。总目标下面应设立阶段性分目标,一来便于及时总结、反馈与修正;二来阶段性目标相对易于实现,有利于增强实现总目标的信心和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目标设立的科学性非常重要,这个科学性意味着目标设立要足够“大”,即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同时又要保证目标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只有满足这两方面要求的目标,才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意义。目标的“大”和“可操作性”是以阶段性目标为依托的,“大”目标只有分解成阶段性的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阶段性目标有利于我们及时总结分析,并及时进行修正,以保证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目标的考核与奖励。既然设定了目标,就必须进行考核。同样,既然进行考核,就应该有奖励。人际期望效应理论告诉我们,达到预定目标的人(即完成人际期望效应的人)是期望得到奖励的,这也是他今后继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强大动力。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的教育内容,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创业教育引领者的教师来讲,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并不是很高。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二是这门课程即使开起来了,学时不会很多,而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的奖金分配是与学时挂钩的,这就牵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讲课的难度很大,因为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而大多数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他们也只能纸上谈兵,担心学生欢迎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担纲创业课程的教师的教育情况进行恰当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建议对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教师采取惩罚性措施。毕竟,敢于创新已属难得。
对于学生的考核,会更加复杂。高校需要制定详细而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拒绝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三)多方面的互动、互信、互帮、互助——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同样需要友好而有效的沟通。当然这里的沟通对象更为多样,更为复杂。
1.政府和高校之间需要沟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政府应该不再仅仅是充当行政管理的角色,而应该主动为高校提供帮助,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强加给高校,而应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其共同商讨和确定可以实现的目标。TQC理论强调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那么高校也应该主动地与行政部门沟通,汇报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互动。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一直是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课堂互动也是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好,就能够取得好的授课效果。创新创业教育更加需要师生的互动。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可以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增强彼此的信任。同时,通过互动,教师也能知道学生对于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利于下一步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
3.高校和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帮互助。高校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和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社会关系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和相关企业部门互帮互助。企业部门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最好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最缺少的就是实践,而企业是提供实践条件最具资质的主体。双方的良好合作,无论对于企业还是高校都是受益匪浅的。另一方面就是高校与其所拥有的家长资源的相互沟通。我们常说,高校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学生,那么同样的,家长也是能量巨大的,是高校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而且大多数家长也愿意为了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因为学校发展好了,其子女才有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此,高校应重视学生家长这一社会关系的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谋求有条件的学生家长的帮助。高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互相密切配合,能使我们的创业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创业能力是人才的第三本护照,我们既然认定“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创造”演变,作为人才缔造者的高校则必须从单纯的知识和学历教育,转变为包含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综合教育。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增强,则永远是值得不断探讨的课题。◆(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TQC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著名的管理理论,被称作“全面质量控制法”。日本的产品能够靠一流质量走向全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戴明在日本讲学时所传授的质量管理理论。
一、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归纳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形态,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为主的模式;二是以组织创业赛事和活动为主的模式;三是以构建学生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
从表面上看,目前所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还算比较完善,许多高校按照政府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不少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计划竞赛,有条件的高校还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但在教育的效果和要求上则远没有达到事先预设的目标。如果用TQC理论来审视我国高校目前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这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际质量”不容乐观,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如何提高创新教育的有效性,是当下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TQC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意义
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TQC理论也是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其姓氏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国产品质量的最高荣誉。如果说学生就是高校的产品这一比喻不是十分恰当的话,那么至少可以把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作为考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创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经济价值,还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这一社会贡献无疑是高校应该发挥的效能之一。因此,TQC理论所强调的三大核心,即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目标的有效设定和良好而有效的沟通,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如果我们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恰当运用TQC理论,相信会显著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TQC理论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一)建立“政府、产业、高校”联动,“学生、教师”联动的双联动机制——全体人员积极参与
TQC理论中强调的全体人员积极参与,运用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三螺旋”理论中强调的政府、产业和高校的联动;另一个方面则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三螺旋”理论是有关企业、大学和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理论。它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螺旋的原理来模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协调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三螺旋”新关系。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以实现沟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各自效应最大化为目标的创新模型理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离开了政府和企业的密切配合等于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因为单纯的理论教育、赛事培训以及校园创业都是简单的模拟,学生空有理论却没有真正的实践,与真正的创新创业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增强知识溢出能力,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学生只有参加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才算接受了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决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而必须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一起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对于高校来说,单一的课堂理论讲授很难取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首先,脱离实践的理论教育难以让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其次,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也无法让学生信服,更无法与时俱进地确立自己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地位。因此,只有师生一起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共同经历创新创业的实战,共同探讨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实践与理论不一致的方面,我们的创业教育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实施考核与奖励——目标有效设定
TQC理论强调针对过程的管理和监控非常重要,主张以预防为主,也就是事先控制质量,而不仅仅是事后检查。事先设定有效的目标并进行阶段性检查,是落实过程监控的有效办法。
1.目标的可评价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可以衡量的,即达到何等结果意味着教育的有效性。而且目标只有具备可评价性,才有可操作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为教师和学生分别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只有达到目标的教师和学生才能承认其教育结果。
2.目标的阶段性。总目标下面应设立阶段性分目标,一来便于及时总结、反馈与修正;二来阶段性目标相对易于实现,有利于增强实现总目标的信心和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目标设立的科学性非常重要,这个科学性意味着目标设立要足够“大”,即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同时又要保证目标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只有满足这两方面要求的目标,才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意义。目标的“大”和“可操作性”是以阶段性目标为依托的,“大”目标只有分解成阶段性的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阶段性目标有利于我们及时总结分析,并及时进行修正,以保证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目标的考核与奖励。既然设定了目标,就必须进行考核。同样,既然进行考核,就应该有奖励。人际期望效应理论告诉我们,达到预定目标的人(即完成人际期望效应的人)是期望得到奖励的,这也是他今后继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强大动力。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的教育内容,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创业教育引领者的教师来讲,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并不是很高。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二是这门课程即使开起来了,学时不会很多,而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的奖金分配是与学时挂钩的,这就牵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讲课的难度很大,因为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而大多数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他们也只能纸上谈兵,担心学生欢迎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担纲创业课程的教师的教育情况进行恰当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建议对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教师采取惩罚性措施。毕竟,敢于创新已属难得。
对于学生的考核,会更加复杂。高校需要制定详细而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拒绝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三)多方面的互动、互信、互帮、互助——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同样需要友好而有效的沟通。当然这里的沟通对象更为多样,更为复杂。
1.政府和高校之间需要沟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政府应该不再仅仅是充当行政管理的角色,而应该主动为高校提供帮助,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强加给高校,而应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其共同商讨和确定可以实现的目标。TQC理论强调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那么高校也应该主动地与行政部门沟通,汇报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互动。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一直是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课堂互动也是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好,就能够取得好的授课效果。创新创业教育更加需要师生的互动。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可以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增强彼此的信任。同时,通过互动,教师也能知道学生对于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利于下一步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
3.高校和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帮互助。高校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和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社会关系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和相关企业部门互帮互助。企业部门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最好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最缺少的就是实践,而企业是提供实践条件最具资质的主体。双方的良好合作,无论对于企业还是高校都是受益匪浅的。另一方面就是高校与其所拥有的家长资源的相互沟通。我们常说,高校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学生,那么同样的,家长也是能量巨大的,是高校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而且大多数家长也愿意为了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因为学校发展好了,其子女才有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此,高校应重视学生家长这一社会关系的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谋求有条件的学生家长的帮助。高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互相密切配合,能使我们的创业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创业能力是人才的第三本护照,我们既然认定“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创造”演变,作为人才缔造者的高校则必须从单纯的知识和学历教育,转变为包含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综合教育。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增强,则永远是值得不断探讨的课题。◆(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