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不受时代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更不能脱离时代影响而独立存在。因而,姜大源先生在《基于技术整合的资源观》一节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生活在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当知识的获取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时,教育界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应如何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及由此带来的海量资源,特别是,当碎片化、即时性、相悖性的信息无处不在时,如何使其为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人的发展服务呢?”
我不认为姜大源先生仅仅是出于议论问题的需要而提出了这两个“时髦”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姜大源先生是拨开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碰撞之后所产生的迷雾,瞄准了由此而产生的谜团、迷惑甚至是迷失,精准地概括、提炼出了这两个重要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真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尽管从上到下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出台了不少文件,投入了不少经费,策划了不少活动,推进了不少“工程”,制定了不少标准,提出了不少说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等),但面对姜大源先生提出的这两个基本问题,不能不令人质疑:有哪个地区、哪所学校提交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回到常识看问题:信息技术是时代性的,不论我们是否愿意,它都“扑面而来”了,而且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是人类的自觉行为,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延续,也是人类持续进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由此,二者之间的碰撞、融合、相互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正如姜大源先生所说:“整合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对人们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如何进行整合?姜大源先生提出了“三阶段说”,即“工具——手段层面的整合”“逻辑——系统层面的整合”“价值——人文层面的整合”。我认为,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不仅如此,有不少职业院校连这一阶段也没有完全做好。
原因在哪里?我认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上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应是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教师教什么样,学生就学什么样。教学质量永远不会超过教师队伍的质量。当教师队伍在整体上不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时候,怎么可能实现姜大源先生提出的三个层面的全面整合呢?
诚然,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时代的影响绝不是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的,有少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甚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存在的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更不容忽视:教师比较重视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不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们一方面利用信息化带来的种种便利为自己的备课、教学、写论文、做课题服务,而另一方面却对这种同样可能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便利视而不见。其结果必然是,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生活阅历浅、自控能力差等原因,极易成为信息的奴隶,亦即信息化有时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反而产生了阻碍作用和负面影响。学校管理者往往只看到学生沉溺于网络的不良后果,却很少对其成因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办法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有针对性的改进。不能不说,应该对此负主要责任的是教育者而非受教育者。
姜大源先生指出:“信息技術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对学校德育产生着巨大影响。提高学生的互联网元认知能力,构建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化的德育模式,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形式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价值观在人文层面的整合。”接着姜大源先生的话说,我认为,信息技术正面及负面效应犹如“跷跷板”,当我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有效整合的时候,“跷跷板”就会向正面效应倾斜,反之亦然。
只有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整合”能力增强了,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实现姜大源先生所提出的理想目标:“整合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离的只具较弱优势的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或前提条件的导引下,形成具有集成的更大优势的较大整体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形成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集成效应。”对照这一理想目标,很显然,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采取的控制网络资源(比如无线网络不对学生开放),限制使用信息化设备(比如实验实训室只能在上课时使用)等手段是大有问题的。
基于以上学习体会,我认为,在职业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可谓任重而道远。
(责编 李光远)
我不认为姜大源先生仅仅是出于议论问题的需要而提出了这两个“时髦”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姜大源先生是拨开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碰撞之后所产生的迷雾,瞄准了由此而产生的谜团、迷惑甚至是迷失,精准地概括、提炼出了这两个重要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真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尽管从上到下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出台了不少文件,投入了不少经费,策划了不少活动,推进了不少“工程”,制定了不少标准,提出了不少说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等),但面对姜大源先生提出的这两个基本问题,不能不令人质疑:有哪个地区、哪所学校提交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回到常识看问题:信息技术是时代性的,不论我们是否愿意,它都“扑面而来”了,而且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是人类的自觉行为,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延续,也是人类持续进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由此,二者之间的碰撞、融合、相互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正如姜大源先生所说:“整合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对人们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如何进行整合?姜大源先生提出了“三阶段说”,即“工具——手段层面的整合”“逻辑——系统层面的整合”“价值——人文层面的整合”。我认为,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不仅如此,有不少职业院校连这一阶段也没有完全做好。
原因在哪里?我认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上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应是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教师教什么样,学生就学什么样。教学质量永远不会超过教师队伍的质量。当教师队伍在整体上不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时候,怎么可能实现姜大源先生提出的三个层面的全面整合呢?
诚然,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时代的影响绝不是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的,有少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甚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存在的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更不容忽视:教师比较重视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不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们一方面利用信息化带来的种种便利为自己的备课、教学、写论文、做课题服务,而另一方面却对这种同样可能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便利视而不见。其结果必然是,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生活阅历浅、自控能力差等原因,极易成为信息的奴隶,亦即信息化有时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反而产生了阻碍作用和负面影响。学校管理者往往只看到学生沉溺于网络的不良后果,却很少对其成因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办法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有针对性的改进。不能不说,应该对此负主要责任的是教育者而非受教育者。
姜大源先生指出:“信息技術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对学校德育产生着巨大影响。提高学生的互联网元认知能力,构建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化的德育模式,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形式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价值观在人文层面的整合。”接着姜大源先生的话说,我认为,信息技术正面及负面效应犹如“跷跷板”,当我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有效整合的时候,“跷跷板”就会向正面效应倾斜,反之亦然。
只有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整合”能力增强了,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实现姜大源先生所提出的理想目标:“整合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离的只具较弱优势的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或前提条件的导引下,形成具有集成的更大优势的较大整体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形成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集成效应。”对照这一理想目标,很显然,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采取的控制网络资源(比如无线网络不对学生开放),限制使用信息化设备(比如实验实训室只能在上课时使用)等手段是大有问题的。
基于以上学习体会,我认为,在职业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可谓任重而道远。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