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任重道远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不受时代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更不能脱离时代影响而独立存在。因而,姜大源先生在《基于技术整合的资源观》一节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生活在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当知识的获取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时,教育界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应如何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及由此带来的海量资源,特别是,当碎片化、即时性、相悖性的信息无处不在时,如何使其为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人的发展服务呢?”
  我不认为姜大源先生仅仅是出于议论问题的需要而提出了这两个“时髦”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姜大源先生是拨开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碰撞之后所产生的迷雾,瞄准了由此而产生的谜团、迷惑甚至是迷失,精准地概括、提炼出了这两个重要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真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尽管从上到下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出台了不少文件,投入了不少经费,策划了不少活动,推进了不少“工程”,制定了不少标准,提出了不少说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等),但面对姜大源先生提出的这两个基本问题,不能不令人质疑:有哪个地区、哪所学校提交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回到常识看问题:信息技术是时代性的,不论我们是否愿意,它都“扑面而来”了,而且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是人类的自觉行为,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延续,也是人类持续进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由此,二者之间的碰撞、融合、相互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正如姜大源先生所说:“整合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对人们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如何进行整合?姜大源先生提出了“三阶段说”,即“工具——手段层面的整合”“逻辑——系统层面的整合”“价值——人文层面的整合”。我认为,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不仅如此,有不少职业院校连这一阶段也没有完全做好。
  原因在哪里?我认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上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应是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教师教什么样,学生就学什么样。教学质量永远不会超过教师队伍的质量。当教师队伍在整体上不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时候,怎么可能实现姜大源先生提出的三个层面的全面整合呢?
  诚然,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时代的影响绝不是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的,有少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甚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存在的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更不容忽视:教师比较重视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不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们一方面利用信息化带来的种种便利为自己的备课、教学、写论文、做课题服务,而另一方面却对这种同样可能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便利视而不见。其结果必然是,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生活阅历浅、自控能力差等原因,极易成为信息的奴隶,亦即信息化有时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反而产生了阻碍作用和负面影响。学校管理者往往只看到学生沉溺于网络的不良后果,却很少对其成因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办法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有针对性的改进。不能不说,应该对此负主要责任的是教育者而非受教育者。
  姜大源先生指出:“信息技術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对学校德育产生着巨大影响。提高学生的互联网元认知能力,构建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化的德育模式,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形式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价值观在人文层面的整合。”接着姜大源先生的话说,我认为,信息技术正面及负面效应犹如“跷跷板”,当我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有效整合的时候,“跷跷板”就会向正面效应倾斜,反之亦然。
  只有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整合”能力增强了,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实现姜大源先生所提出的理想目标:“整合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离的只具较弱优势的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或前提条件的导引下,形成具有集成的更大优势的较大整体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形成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集成效应。”对照这一理想目标,很显然,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采取的控制网络资源(比如无线网络不对学生开放),限制使用信息化设备(比如实验实训室只能在上课时使用)等手段是大有问题的。
  基于以上学习体会,我认为,在职业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可谓任重而道远。
  (责编 李光远)
其他文献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于每个学段,基于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两方面需要,锤炼两者兼顾的品质和技能。教育观念要从“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五年制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必须将核心素养转变为课改的引擎,推动课改的健康发展。落实到语文课程上,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堂外。不仅让学生在课
期刊
实训基地是产教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教育行动持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建设,建设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作为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责任、立志培养一线中级技能人才的中职校——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华姿中专”),确立了“以现代农业专业为特色,兼顾其他专业协同发展”的发展理念,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强
期刊
产教深度融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存在形式单一、渠道不畅、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教
期刊
学校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对于德育工作,人们往往认为都是一些说教式的“虚”功,如何才能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更具有操作性呢?在借鉴兄弟学校经验的基础上,河南经济贸易技师学院经过反复摸索和大胆创新,逐渐总结出一条极具经贸特色的德育之路。  一、引入“7S”标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德育工作必
期刊
11月8日至10日,“2017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素质能力展示活动”河南省工业学校成功举办。省教育厅副厅長尹洪斌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讲话。  尹洪斌在讲话中指出,举办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素质能力展示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以赛代训、以赛代练,推进班主任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他要求,参赛选手要精益求精地准备和投入比赛,专家
期刊
都说大赛难,备赛苦,而细细品味,苦中有甜,泪中有笑。我们从大赛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奖牌,更是一种蜕变,一种成长。因为大赛,我深深爱上了服装专业;因为大赛,我开启了另一种精彩的人生……  品味竞赛滋味  2010年,我校服装专业当年招生还不到20人,专业课教师工作量不足,面临转行或寻找兼职的困境。“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默默地对自己说,团队的老师也达成了共识。我们把学生的岗位群根据郑州市服装企业的人才
期刊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同事们对我执着地坚守竞赛阵地的评价。其实,荣誉的取得和延续都来自我团队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经营。在我们眼里,每个中职生都是一块真实、生动、棱角分明的璞玉,要把他们雕琢成睿智、成熟、熠熠生辉的技能之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在团队培养方面的一些心得与做法。  一、良好的生活规律,保证训练效率  良好的生活规律是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也是竞赛团队培养的基本切入点。
期刊
汽车运用与维修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传统赛项,笔者所在的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2007年开始就参加本项赛事。大赛每年一届,参赛团队准备时间长、技能要求高,而且来自各个层面的大赛越来越多,每项赛事都需经过市级、省级层层选拔才能进入最终环节。通过多年的磨炼,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不断思考、总结、改进,不仅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更是融赛于教、以赛促教,形成了良好的汽车专业文化
期刊
下午第三节课,是我这个班主任和同学们约定的谈心时间。定期和学生谈心,既是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也是我走近学生心灵、拉近彼此距离、适时进行引导的班级管理策略。  请看案例:这次的来访者是我们班不善言辞的周晓明同学,刚进门他便跟我打招呼,说要找本书看看。然而,10分钟过去了,他没有再说一句话,目光总是游离不定,时不时地拿下一本书下意识地翻一翻,又随手放回去,丝毫没有看书的心情。我感觉到了周晓明的反常
期刊
玉雕属于特种行业,它对从业者的动手能力、设计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这就要求玉雕专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雕刻技术,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人文、社会、历史、美学和鉴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镇平县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玉雕专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大师工作室教学、五合一模式培养、校企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办学难题,提升了办学质量。  一、实施方案  加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