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闭、隔离与禁绝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nuzk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斯蒂芬·金被誉为美国当代的恐怖大师。他的作品对于美国当代通俗文学有着相当的影响。同时,他的作品多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作品。《1408》是金的作品中较有特色的一篇,并随着2007同名影片的上映再次成为金所有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本文通过分析《1408》文本中的意象描写,来分析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创作范式。
  关键词:恐怖小说 幽闭空间 意象描写 联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斯蒂芬·金是美国当代的恐怖小说之王。他的作品完全继承了自埃德加·爱伦·坡以来几代恐怖小说作家所传承的恐怖、悬疑创作理念。在当今的美国通俗文学领域,就作品的知名度、影响来看,无人可与之比肩。同时,他的作品在好莱坞电影界也受到了诸多著名导演的追捧,其中不乏大名鼎鼎之人如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蒂姆·波顿。迄今为止,以他的故事作为蓝本而改编的电影粗略统计就有多达三十多部。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些影视作品无非是金的作品的再一次单纯的影像的演绎,那就大错特错了。就权威影视数据网站www.IMDB.com(影视数据库)在2009年列出的全球200部经典影片排名来看,根据斯蒂芬·金作品改编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以最高分获得第一的殊荣。诚然,影片的成功蕴含了导演、演员的功劳,但不可否认的是,金的原创作品是其最初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块基石,由此可见其作品的感染性与魅力所在。
  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学,并始终将恐怖、悬疑类作品作为自己阅读首选的读者来说,斯蒂芬·金的文字是不能错过的。
  一 《1408》的主题与人物设置
  《1408》是斯蒂芬·金创作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最早于1999年收录于名为《血与烟》的有声书(Blood and Smoke-audio book),后又收录于名为《世事无常》(Everything’s Eventual)的短篇小说集。该故事在2007年由瑞典导演米凯尔·哈佛斯特罗姆改编为同名影片、约翰·库萨克主演,并一举成为影迷所津津乐道的恐怖悬疑经典之作。这样的成绩除却导演与演员的努力,斯蒂芬·金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所铺设的那种紧扣读者心弦的、渲染到极致的恐怖氛围功不可没。金凭借其文字的魅力,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特别是阅读恐怖悬疑类小说的快感。
  对于创作该篇小说的主旨,或者说思路,作者本人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对于每一个恐怖、悬疑小说作家而言,活埋的主题是一定要写的;同样,旅店里闹鬼的房间也是无法割舍的题材”。这样的念头产生概因诸多的不可知,如“你无法想象,无从知晓在这个房间的这张床上睡过多少人?睡过什么人?他是否生病?是否精神失常?是否在此死去?”
  关于恐怖悬疑类小说的主题说,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奇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父”、“悬疑小说之父”、“恐怖小说之父”、“侦探小说之父”的埃德加·爱伦·坡。他一生创作作品70余篇(部),始创恐怖小说这一写作风格,并以其作品生动演绎了诸多的恐怖主题类型如美女之死主题、被活埋主题、幽闭空间主题、暴力残虐主题、精神失常主题等。爱伦·坡始创的这些恐怖小说主题具有相当广阔的意义,今时今日,全球各种语言的恐怖文学作品无不是在其范围内的反复临摹与升华而已。
  这样分析来看,斯蒂芬·金在《1408》的写作前言中所提到的旅店中“闹鬼的房间”,可以看作是“幽闭空间”主题,与“被活埋”的主题一样,属于恐怖文学创作中的经典范式。
  承继自爱伦·坡的幽闭主题即是将整个故事的展开设定于一个局促狭小空间之内。在短篇小说《1408》中,斯蒂芬·金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于一个几近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酒店中的一间门牌号码为1408的客房之内。当房间的门被关上,这一空间便是隔绝、密闭的。在陌生的環境中,人类天性是倾向于寂寞与孤独的,并同时产生因无法逃离幽闭空间而体会到的相应的恐惧感。而于此时此刻所发生的任何带有神秘色彩的事件,莫不将孤独与寂寞的情愫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1408》的主人公迈克·恩斯林是一名靠贩卖闹鬼故事而获得成功的作家,多年来,他孤身一人四处游走,多次在荒冢、古堡或废弃的鬼屋中体会所谓的“鬼怪的盛宴”,因此,在他笃定选择海豚饭店的1408号房间之前,他已在内心中生成了某种暗示:这是一间怪异的房间。
  长期的心理压抑加之此前生成的心理暗示,使得主人公的神经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之下。虽然,自踏入饭店的那一瞬间起,他表现得颇为玩世不恭,甚至对酒店的经理善意奉以刻薄的讥讽,但这正是其内心敏感脆弱的外在掩饰而已。在故事短小的篇章之内,还有曾经恩爱缠绵如今却已离他而去的妻子。也因此,电影版本的《1408》在此章节进行了大量的铺陈。正如影片中所讲述的那样,迈克是一个有着双面人生的男人:一方面,他的写作获得了相当的市场好评;另一方面却失去了家庭的温馨。他的玩世不恭与内心脆弱是同时存在的。在这一点上,斯蒂芬·金的早期著作长篇小说《闪灵》中的主人公(一个失意失业的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带着妻子儿子生活在冬季与世隔绝的酒店里,最终因发狂而血戮自己的妻儿),似乎可与此篇成为互文。
  在斯蒂芬·金的成长经历中,恐惧一直是如影随形的。当斯蒂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目击了自己的朋友被火车辗过并死亡,因此而受到惊吓,多日不语。有评者认为这件事或许激发了他心理上的黑暗,影响了他的创作。而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出走,丢下了妈妈独立养育斯蒂芬和他的认养哥哥大卫,还有一身的股债。这样的经历使得斯蒂芬的童年一直在困苦与潦倒中度过。而在学校中,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也让他备尝没有父亲爱护的苦楚。父亲形象的缺失使得斯蒂芬·金在自己成年之后的作品中总是反复以失意男性的形象作为主人公,着力刻画其作为丈夫、父亲却无法为妻儿提供稳定的生活与保护的无力感与挫败感。
  二 《1408》的创作特色——叙述、情节与意象
  与其他作家相比,斯蒂芬·金算不上意象描写的高手。他更擅长的是依靠情节的铺陈与叙述视角的变换来营造恐怖的气氛;依靠细微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的情绪从敏感到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1408》的写作自然也是相同,主人公迈克自踏入海豚饭店的那一刻起,在作者笔下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其情绪逐渐走向溃败的过程。   整篇故事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大部分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也是全知视角叙述的作品,而此篇却是例外。作者在大部分篇幅中有意采取了部分隐藏视角的方式,使得读者的视角与主人公迈克是同步进行的,即迈克所见即为读者所见。这种技巧的使用使得阅读的过程有若亲自在现场目睹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升了恐怖所带来的心理压抑感觉,并因此成为恐怖悬疑小说所奉行的金律。
  在故事的开篇,作者采用了全知视角,将读者引入海豚饭店:金发女郎身穿黑色的晚礼服,周身散发出如花的暗香的她似乎就是整个纽约的缩影;而此时此刻夹层楼上乐队演奏着的《日与夜》,更成为纽约风格的点睛之笔。斯蒂芬·金以简约的文笔,细致入微的刻画,生动而传神的描述,动静相结合的书写,将海豚饭店的温馨与平和展现于读者眼前,更与稍后的在1408房间中的突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斯蒂芬金将叙述视角进行了悄然的转换。在这样的描述中,作者隐去了其作为叙述者的身份,而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推到了前台。读者透过主要人物的眼睛去观察故事中的世界。仍然以《1408》中的描写为例,读者通过描述看到了奥林先生——海豚旅店的经理的办公室的景象:橡木板镶嵌的墙壁、挂在墙上的酒店的照片、波斯地毯、落地灯、柔和的黄色灯光、带着绿色菱形灯罩的台灯、雪茄盒以及三本小说。这种种的描述是生成于作者笔下,却是透过故事中的主人公——迈克·恩斯林的视角。不知不觉中,读者的視角随着作者的笔触发生了变化。唯一能够提示读者这些是故事的主人公注视下的影像的小小的标示是最后一句,似乎是暗含了自嘲意味的一句评述:“简装本,自然。从来也没有发行过精装本。”
  至此,读者随着主人公迈克·恩斯林的视角进入到了海豚饭店的隔绝之地,那个奥林先生甚至连提到都觉得可怕的房间——1408。这一转换使得读者失去了全知全能视角的优势,进而在情节的铺陈中如主人公一样,在体会了种种的压抑与困顿之后,陷入了恐怖的深渊。
  恐怖小说写作的最佳境界,正如同斯蒂芬·金本人所言:“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的时候心脏病发作而亡。”为了达到这样的水准,恐怖小说的情节铺陈中是少不了意象刻画的。虽然很多论者认为金在人物心理描写上有独到功力,但《1408》一篇也展现给了读者意象描绘的神来之笔。
  《1408》在恐怖意象的联想效应的作用方面可以说展现得颇为充分,尤其是当故事的主人公迈克·恩斯林进入了1408房间之后,所有的描写无不是为了激发读者的想象。在此,想象无所谓合理与荒谬;似乎越是荒谬越是暗合作者的心意。毕竟,作为恐怖小说作家而言,斯蒂芬·金所希望看到的就是读者在阅读其作品的时候体会到深刻的恐惧。从某个角度而言,不是恐怖作品本身让读者产生恐惧感,恐惧感来源于我们自身。
  在故事中,作者不惜笔墨叙述玻璃镜框上布满的灰尘。这灰尘摸上去滑腻腻的。迈克感觉这灰尘摸着像是“行将腐朽的丝绸”。作为读者,我们无法质疑作者斯蒂芬·金是否知道行将腐朽的丝绸摸起来是什么样的感受,但是用这样的一行文字激起读者对此前所有相关记忆、知识储存的联想,我们不难得到一些关于死亡的暗示与联想。作者将死亡之意通过“腐朽的丝绸”之象完满地传达给了读者。再如,一段关于墙纸的描写,“它摸着就像死人的皮肤”。同样,关于死人的皮肤摸起来是什么样的感觉,每个读者有不同的感受与联想。但无法否认的是,作者通过如“死人皮肤一般的”墙纸的“象”的描写再次传达了死亡的讯息,再次激发了我们关于毁灭的想象。而最为精彩的当属随后展现的一段关于镜中画像的描述:无论是站在楼梯上的赤裸上身,胸部淌血的女人,还是挤在船甲板上的所有死于1408号房间的人们的茫然、惊愕的众生相,抑或是静物画里的水果变成了割下的人头。橘黄色的光线滑过凹陷的双颊,嘴唇松弛,呆滞的双眼往上翻。而放在右耳后的香烟则更是预示着这是故事主人公迈克的头颅。种种骇人的恐怖之状的描写,旨在传达作者要表述的“意”——1408号房间是你所能经历过的最为恐怖的地方。不知不觉中,读者似乎成为了整个事件的亲历者,亲身体会到了1408房间里面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
  一篇好的恐怖作品会令人有欲罢不能之感,掩卷之后尚有酣畅淋漓之娱。而斯蒂芬·金的《1408》可说是此中的典范。
  注释:文中引文皆选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说集《Everything’s Eventual》。
  参考文献:
  [1] 丁丁:《魔鬼的鸦片——斯蒂芬·金和他的恐怖小说》,《中国新闻周刊》,2000年第19期。
  [2] 《美国“金庸”:斯蒂芬·金》,《国际人才交流》,1999年第11期。
  [3] 付虹:《恐怖惊悚小说之王:斯蒂芬·金》,《英语自学》,2006年第3期。
  [4] 李长声:《漫谈恐怖小说》,《译林》,2006年第5期。
  [5] 安武林:《勤奋人生》,《好同学》,2004年第8期。
  [6] 俞亚赞:《近年的恐怖小说创作》,《小说评论》,2004年第4期。
  [7] 蒋冰:《恐怖小说:不能“单为恐怖而恐怖”》,《湖南安全与防灾》,2005年第4期。
  [8] 康慨:《比金小说更有名的电影》,《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32期。
  [9] 孟小曼:《余以键与恐怖同行》,《北京纪事》,2004年第3期。
  [10] 阿桂:《“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访谈录》,《译林》,199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杨洋,女,1979—,天津人,上海师范大学2012级在读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晋艳,女,1979—,银川人,河北工业大学2011级在职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张爱玲、徐 、无名氏在雅俗融合的创作之路上继续探索,创出了高雅的通俗小说,或者说是通俗的高雅小说,创造了小说雅俗融合的现代化新境界。从开启民智到真正启迪大众的灵魂,叙述策略已由原来的以事件为中心转向以人物为中心,丰富的意象,意蕴深刻。抗战时期徐 、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大众小说,以及沦陷区张爱玲、苏青等人位于雅俗之间的小说,这些小说很难确定它们是新文学小说还是通俗小说,
期刊
摘要 《上海之死》是“第一部中文旅馆小说”,本文从虹影及其创作的含混、杂糅、交错、碰撞入手,解读《上海之死》中所蕴涵的地域“居间性”,文化身份“居间性”,个体情感“居间性”以及人物性格“居间性”。  关键词:《上海之死》 虹影 创作 居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上海之死》是虹影“重写海上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1941年秋冬,女明星兼女间谍于堇以回沪出演浪漫爱情剧《狐步上海
期刊
摘要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会赋予女性形象不同的涵义。哈萨克民间叙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汉语言古代叙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独特的思想情怀。本文試图通过分析比较,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分析,揭示两者的异同及深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哈萨克 民间叙事文学 汉语言古代叙事作品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
期刊
摘要 随着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发展,对彝族汉语诗歌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代彝族文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彝族汉语诗歌的研究既受到彝族传统诗歌理论的浸淫,也受到中国汉族传统诗歌理论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体现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  关键词:当代 彝族汉语诗歌研究 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吉狄马加、倮伍拉且、马德清、阿库乌雾等大批彝族双语诗人的出现,
期刊
摘要 《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在小说框架、叙事方式和语言组织等方面完美地运用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采用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模式,借用佛教六道轮回的框架,以动物的眼光和口吻,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地叙述了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这部小说所采用的西方文学写作手法和体现的精神高度都令人深思。  关键词:《生死疲劳》 写作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从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激化和蒋介石政权完全投向了帝国主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春蚕》的写作背景,然后从《春蚕》的语言艺术特色与写作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春蚕》的艺术特色再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三部曲 《春蚕》 语言艺术特色 再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春蚕》的写作背景  1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
期刊
摘要 19世纪末的美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提出了“人性善恶二元论”,他认为理智与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矛盾和冲突,而发展的欲念必须要以适度的节制作把杆,否则将会引发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他的人性法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时震》中,冯内古特对美国在科技、战争、阶级社会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忧虑反映出他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  关键词:人文主义 《时震》 科技 战争 阶级社会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法国著名畅销书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在其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地图与疆域》之中,应主人公杰德·马丁的邀请,为一幅叫作《帕洛奥多的谈话》的画作写了一篇评论。本文通过对该画作中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两位科技巨擘的形象和心理进行分析,阐释了作家对于现代人成功价值的探讨,以及童年生活境遇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遗弃 童年生活 成功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时期,冯玉祥在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不少的抗战诗篇。此时的中国,虽然饱受日寇践踏,但凛然大气与民族气节却屹立不倒,冯玉祥以铿锵有力的诗句,再现了抗战将士们的爱国热情,记下了珍贵的战争场景,也真实地刻画了抗战妇女的战地风采和民族气节。  关键词:冯玉祥诗 抗战 妇女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期刊
摘要 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野草在歌唱》讲述了非洲殖民地一个白人妇女玛丽·特纳的悲剧人生,由于小说特殊的殖民地背景,评论界多从社会历史视角谴责殖民主义对人的精神毒害。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展现玛丽的心路历程,探析其悲剧的心理根源。  关键词:玛丽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心路历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多丽丝·莱辛(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