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t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运用投影设备,优化观察方式,促进认知,培养美感
  投影是大多数校园中运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之一,它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在利用投影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图像时,除了运用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投影片外,还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动手自制一些投影片,使有关的形象在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使学生感受的方式达到最优化,获得清晰、生动的直观形象,从而促使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和谐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一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在短时间内清楚地观察捕捉到。我在教学一下《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运用一张复合投影片,把形象化小为大,把过程化长为短。先出示一只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的小蝌蚪,然后,让它“长出”两条前腿,再“长出”两条后腿,接着尾巴不见了。最后,一张投影片映示出一幅艳丽的图画:一张张碧绿的荷叶浮在水面上,远处的几只青蛙正在捉虫,近处一只大眼、白肚、绿背的青蛙在低头看着向它游来的小青蛙,仿佛在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快跟妈妈一起捉虫吧!”通过这样的设计,使低幼的学生对青蛙的生长过程有了最优化的观察了解,同时,欣赏到了青蛙美丽的外形,领略到青蛙妈妈和小青蛙之间的亲情,还看到了青蛙捉虫的具体情景。
  这样一来,学生的感知活动不但得到了优化,而且具有了审美的特点:首先,这种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审美的情趣;其次,这种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特定对象;再次,这种感知还具有整体性,把个别感觉组合成为有关对象的完整印象,即表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而且发展了审美情趣,进入了审美境界,既促进了认知,又培养了美感。
  二、 运用录音设备,展示课文的语音美,认知审美,和谐统一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文,都配有课文范读录音光盘,这些录音读课文时,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掌握得很好,有的还配有音乐,不失为师生朗读的范本。教师教学生如何读好课文,大多可先让学生听光盘录音来获得感知——充分展示教材中文字的语音美,让学生受到课文语音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加以模仿,最后可举一反三,进行个体的创新。
  不同体裁的课文,运用录音设备的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多首古诗。而诗歌这种文体,特别讲究语言的韵律美,诗歌语言和光盘录音,就暗寓和传递着审美信息。所以,在教学诗歌这类课文时,听录音光盘的反复范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录音光盘富有节奏感、音韵美的范读,可以把诗的情感通过音乐般的语音表现出来,诗的思想感情也会在有节奏的声音起伏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不但欣赏到了美妙的韵律,同时也领悟了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然,现行的小语教材中更多的还是散文、记叙文等文体。因为这些文章许多都出自名家的范文,故极为崇尚语言的音乐美。如《观潮》《搭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散文,语言韵味隽永,富于音韵美和节奏美。有的课文中有许多叠音词,它们朗读起来琅琅上口,表意又自然传神,真是美不胜收。例如,《荷花》中的“挨挨挤挤”一词,不只是形容荷叶茂盛,还写出了荷叶被风吹动之后的动态。这类课文,除了运用录音整体感知外,还可多次感知节奏强、音韵美的重点句、段,这样,学生在反复欣赏录音范读的过程中,感知了文字所体现的优美意境,领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语言文字的精工细雕,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从而达到了认知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三、 运用录像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1. 运用录像,强化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主体对审美的活动,产生的一种迫切盼待的心情。审美期待越强化,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就越能得到激发和培养。恰当地运用录像,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期待。如在教学三下《翠鸟》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水鸟几乎没有什么认识,所以,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录像,让学生充分认识翠鸟的外形小巧玲珑,各种翠鸟的羽毛色彩并不相同(不止课文中讲的一种)。特别是写翠鸟捉鱼动作敏捷的词句中,有不少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如“贴着水面疾飞”“水波荡漾”“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但只要通过录像一播放,直观明白,这些难理解的词句就会迎刃而解。同时,由于录像内容比课文更丰富,学生自然喜闻乐见。这样的教学强化了审美期待,审美具有了主观要求,审美能力的提高自然是高效率的。
  2. 运用录像,开拓审美视野。感知是美感的门户,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条件,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去努力发现、领略大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录像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呈现活动图画的优点,还能打破时空限制。例如,学习二下《数星星的孩子》一文时,更可放映一些有关星空的录像片,让学生观察星星的运动,看看北斗星是怎样绕着北极星转动等。把这些在内容上与课文紧密相关,又有延伸的,同时富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录像,适时地放给学生看,怎能不激起学生美的情感呢?审美的情感得到了培养,审美的视野获得了开拓,这种感知多了,学生审美的能力自然获得了提高。
  3. 运用录像,提高审美认识。可以通过各种摄影手法,突出观察的重点和事物的本质特征,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编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更具代表性,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如《赵州桥》这篇课文,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意蕴美的熠熠光泽——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就应该把能反映赵州桥雄伟气势的特写镜头放大给学生看,让它那震撼人心的雄壮美感动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赵州桥的确雄伟。另外,还可放映一些古代石拱桥的录像给学生看,扩大知识面,同时,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结构别致,真正认识到赵州桥在当时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学生看了这些录像,心中自然产生对赵州桥的一腔赞美之情和浓厚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美,产生了新的领悟,对事物的认识不至于停留在表面的、感性的阶段,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认识。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出现了严格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型培养策略,尽可能提高整体竞争
一、 读题导入  1. 读题——(生齐读)我和祖父的园子。  2.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选自她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结合课前资料,简单说说你对萧红的了解。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对萧红的介绍只做初步了解,后面的学习中还会不断补充相关资料,增加对文本感情的认识。  二、 落实字音词义,发现语言规律  1. 走进园子之前,先交流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一、晒一晒,评一评1.上节课,沈老师给大家表演了“丝巾变出玫瑰花”的魔术,还记得不?同学们当堂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沈老师经过反复阅读和欣赏,发现了同
语文课堂是具有语文学习生活的课堂,这种学习生活的建设应该是缘于教师内心的,是教师个人精神气质和个人素养的自然释放。  一、 语言文字规范的素养决定课堂效率  每一个汉字都浸润着丰富的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味、推敲,感知字词的鲜明形象,才能使字词深入学生的内心,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案例一]《三亚落日》教学片段  出示语段: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世界,它将整个世界纳入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当中,中国业已成为“万国产品博览会”。中国消费者面临着琳琅满目的他国商品,其在购买意愿上是否会受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指课堂观察者(既可以是执教者,也可以是听课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或辅助工具对课堂进行观察研究,其目的就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有效而深入地进行课堂观察,捕捉课堂现象,从“感性描述”走向“理性实践”,引领师生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一、 构建“合作体”,向观察深处漫溯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课堂观察的
2001年是我国第八轮课程改革的第一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作为教育部首批审查通过的三套小学语文教材之一,走向了全国。而我,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研究
人性化阅卷,指的是阅卷者针对学生的解答,用平等亲近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商讨,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解答中的疏忽之处加以提醒,逐渐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心理,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  近日,我校组织了一次毕业班模拟测试,在批阅过程中,笔者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部分解答作了富有真情的评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抓住可疑点,进行探讨  [试题1]读下面的一段话,先设身处
拿到新书,翻看那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喜悦。我说:“新书发到每位同学的手上,你们现在最想怎么学?”  “我想把整本书预习一下!”小伟思维活跃,忍不住迸出一句话。  “好主意,那我们该怎么做?”  “从头到尾翻一遍。”  “看目录。”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们开始了整本书的预习,看目录,在喜欢的课题上画圈,再读读自己喜欢的文章,选一篇最喜爱的文章,写点理由。看完后,我们一起统计自
期刊
国有科研机构作为我国传统的事业制单位,在逐步推行项目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由于项目观念淡薄、模式落后,导致了体制改革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引发的以项目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