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视角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研究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db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于建构主义的三个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主要从学生的特征、教师的角色、教学模式三个维度来论述基于建构主义下的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理教学;规律
  一、学生的特征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强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去获取新知识。新知识的获取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新知识可以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当学生获取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合理地建立起联系,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建构主义强调意义构建产生的基础是原有知识。教师在物理新课讲授之前,要清楚了解学生己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是否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的作用。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主动去收集与物理教学相关的资料,主动去分析物理中重、难点,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转变到自主构建新知识。
  二、教师的角色
  现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却在教学中扮演了中心角色,直接以文化權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的职责主要限于阐明事理和监督学生,师生之间是直接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在大部分学习者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对于知识的拥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在向学生传递的知识,只是教师本人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着和拥有者,而是以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去帮助学习者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与提供学习支架,逐渐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氏时间地学习物理的行为需要学习动机去维持,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在较氏的学习行为中始终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氏时间学习的毅力。支架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所谓支架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学习任务活动,在学习任务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外部帮助。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间逐渐撤去帮助,慢慢转化成学生的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为学习者搭建这种知识“脚手架”,可以把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的前一节,探究加速度a与力F和质量m的关系实验中,虽然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但是教师只是充当点拨者,实验的设计全部依靠学生自主完成,而不是教师讲授式的把内容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实验获取的结论,通过自主建构获得的知识不仅记忆深刻,而且对于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更强,为日后学生知识的迁移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虽然逻辑性较强,但是任何概念和规律没有通过实验探究认证,都是不值得信任的。所以物理课程内容应该以学生探究为主,显然仅以教师为中心取向的直接教学和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物理学科的教学。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模式,接受学习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授式学习。目前由于“应试教育”,大多数物理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中心取向的模式,虽然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不能说物理教学是有效的。物理教学是否有效决不能以成绩为依据。通过学习物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在生活当中能对物理知识有效的迁移等等。这些都是物理有效教学的体现。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引路者和帮助者。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意义建构,这是广大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以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则值得推崇。
  布鲁纳所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新信息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这种情境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步使学生利用环境中的某些材料(教室中某些设施),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的答案。第三步让学生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检验自己的假设。第四步根据实验所得材料或结果,通过学生自主意义建构得出结论。教师再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予以总结分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得结论。发现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我概念等等。
  施瓦布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Cals9a。在探究性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现问题并设置疑难情境,让学生提出假设并收集资料来验证假设,学生通过不断收集资料验证假设,最后形成假设并做出结论。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过程,薄弱的环节教师需要重新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充满神秘色彩,需要学生不断通过探究学习来获取的。
  发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发现和探究自主建构的获取知识,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尽管有些人说探究性学习效率低,尽管如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恰当的选择以学生为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一定会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本文从学生的特征、教师的角色、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来论述基于建构主义的物理教学有效性,这四个方面充分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传统的教学己经不能适应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不利于学生日后物理知识的迁移。所以,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来探究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建构主义观点,知识是发展和内在建构的,教学情境为中介,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人际互动和环境互动自主建构知识。这是恰恰对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纠正,基于建构主义的物理教学可以实现教与学并重,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学,1998(3):30.
  [2]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5.
  作者简介:
  张俊青(1973.02~),女,汉族,山西阳曲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物理教学。
其他文献
数学是美的,不管是教学还是它的内容,数学中有许多含有美学的部分。例如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抽象美等。教学图形及数学命题的对称应用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愉悦,也给人们的
在25℃,利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对-叔丁基杯芳烃乙酸tBu[4]CH2 COOH和tBu[6]CH2 COOH在纯水中的溶解度S和离解常数K,氯仿中二聚常数K2和氯仿.水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KD.实验测得t
动物体表彩色是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了逃避天敌、捕捉猎物或展示自身艳丽而自然形成的,研究其结构光机理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用酒精溶液填充到绿带翠凤蝶翅面蓝色鳞片区域的瞬时改变颜色成绿色,最后又还原成蓝色这一现象,应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过分析翅面鳞片的微观结构和光学特性与变色效应关系,发现中国东北地区的绿带翠凤蝶蓝色鳞片可以变色,其原因在于可见光经过鳞片的凹
近年来,我们针对农村干群矛盾日趋突出、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实际,积极探索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开展“民情恳谈”活动,架起了党和群众沟通的“情感通道”,有
集体舆论,就是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一个班形成了正确舆论,能使班集体更加团结,更加富有朝气,更能帮助每个成员健康成长。我经常注意班上学生舆论的倾向,树立正确的舆论,集体舆论的作用往往比教师个人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班风是班集体中长期形成的情绪上、言论上、行动上
本文引进了矩阵有向图的κ-path覆盖概念,借此给出一个新的特征值分布定理,改进了经典的Brauer定理;进而给出一类矩阵的秩的下界,改进了Shemes定理.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及区域性的特点,研究范围宽广,研究内容复杂、抽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是初中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而现代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生存发展面临国际国内的双重竞争。同样,国内乙醇胺和丙烯酸生产经营领域,竞争态势十分激烈。然而,一家民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对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活化及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探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IFN-γ的变化与肺功能状态的相关性,以及ECP与IFN-γ之间的相
以MgCl2·6H2O和AICl3·6H2O混合盐溶液为原料,以稀氨水为沉淀剂,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液相共沉淀法制备Mg-Al类水滑石(HTlc)胶体时,反应温度、老化时间、混合盐浓度和沉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