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改革对县域改革的启示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10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浏阳逆势而上,展现了争先进位的“加速度”。“十二五”期间,浏阳地区生产总值由556.7亿元增至1112.8亿元,年均增长1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7.9亿元增至85.9亿元,年均增长25.2%;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2366.6亿元、580.9亿元、859亿元,年均增长21.3%、19.6%、24.4%;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排名从全国百强第65位跃升至第28位,2016年又前进到第19位。干部群众一致将发展的成绩归功于改革,新华社等媒体也称浏阳为“县域改革模范县”。这种归属是否恰当?其“改革模范县”的称呼是否恰如其分?对湖南县域改革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启示?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多次深入浏阳调研。
  启示一:改革举措不嫌小,重点在切合实际
  2016年10月27日,来自南京、武汉等地的80多位公路局(处)长齐聚浏阳,考察“路长制”改革。何为“路长制”,又何以有这么大效应?调研了解,“路长制”即按照“属地管理、分段负责”的原则,明确由一名市级领导担任主要干线公路的“路长”,由市公路局班子成员和沿线乡镇(街道)行政正职担任分路长,以各乡镇(街道)辖区为责任区域,对公路实行网格化管理,变以前公路管理部门“一家之事”为沿线单位“众人之责”。从运行情况来看,改革有效破解了公路管理中管养不分、管理滞后等难题,收到了良好效果,获得了公路管理部门、乡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从长期来看,因应了公路里程和车辆不断增加、道路管护工人缺口增大的趋势,节约经费开支。
  像“路长制”这样贴近实际、地方可为、多方共赢的小改革,浏阳还有很多。比如,从2013年起开始推行的园镇融合改革,将制造产业基地和永安镇“园镇合一”,实行大围山“一园带四镇”管理模式,通过园镇主要负责人交叉任职,理顺了管理机制,减少了行政内耗,推动了园镇深度融合、协调发展。2016年制造产业基地成功晋升省级高新区,大围山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连续四年实现翻番。再比如,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一线作为、一线攻坚、一线解难中优化作风、创造实绩。场地一转,效果立显,很多久拖不决的问题解决了,很多矛盾如冰雪般融化了,群众的获得感得到很大提升。这些小改革在浏阳各地、各部门、各领域遍地开花,形成了改革集群现象,汇聚成浏阳整体的大改变、大发展。
  小改革之所以能收到大改变,核心是做到了一个“实”字。县域的特点决定了其改革是以小改革为主,重大改革将是少数。因此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实际,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如果一味盲目求大,可能最后大的改革搞不来,小的改革不愿搞,错失了改革良机。要学习浏阳“改变就是改革”的观念,改革不嫌其小,哪怕只是资源重新整合、流程优化再造,只要有利于工作改进、有利于县域发展,就要大干起来,终将积小变为大变,积小功为大功。
  启示二:改革推进攻坚克难,关键在较真碰硬
  改革从来就是攻坚拔寨的难事,县域改革更是短兵相接的硬仗。县域改革直面的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和事,可谓“伸手打到爹娘、伸脚踢到兄弟”。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无畏的勇气,怕得罪人、怕打击报复、怕丢选票,改革肯定推行不下去。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曹立军说:“毛病大家都看得见,关键是敢不敢下手治”。浏阳说到做到,真正敢于下手。
  真刀真枪的改革从自身做起。2013年,浏阳推出“三个一律”:所有市直部门和乡镇街道一律实行开门办公,各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实行限时办结,各级各部门财政切块资金和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实行公开公示。“三个一律”针对的是作风建设,本质是一场行政改革,扩大了老百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削弱了领导干部的自由裁量权,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得更加规范。为根治庸懒散顽疾,浏阳推行重点工作季度讲评制度,工作考评排前三位的乡镇、部门上台讲经验,后三位的则要“红红脸”“出出汗”,上台作表态发言。在干部的使用上,浏阳突出实绩考核,其中改革成效占了很大权重。近三年浏阳换下了14名“并无硬伤,但改革发展不力”的正职干部,诫勉谈话96人,提醒谈话109人,树立了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确保了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正是因为敢于担当负责,勇于攻坚克难,在浏阳安排的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就多,特别是有不少难啃的“硬骨头”,形成了全省改革试点的“洼地效应”。比如农房抵押融资,学界呼吁多年,迟迟未有突破,浏阳第一个“吃螃蟹”,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房抵押融资改革试点。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的利箭射出去之后,就要有一种百步穿杨的功力击中靶心,一竿子插到底的狠劲突破障碍。否则,改也改了,革也革了,但是拖泥帶水、藕断丝连,改得不彻底、革得不到位,不仅于发展毫无裨益,反而会耗损改革信用、挫伤干部群众对改革的信心。但较真碰硬并不等于霸蛮,一定要“狠”在关键处,体现在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上,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体现在消除干部作风顽疾上,体现在改革的真督实察上,体现在改革考核的成果运用上。
  启示三:改革空间无比广阔,要领在吃透精神
  有些地方在改革中东张西望不想改、缩手缩脚不敢改、作茧自缚不会改,根结在于没有吃透中央精神,把不准改革的趋势、方向,摸不清改革的顶线、底线。实际上,县域改革的空间无比广阔,大有可为,要领就在吃透精神上。
  从2011年开始,浏阳对全国重点镇——大瑶镇实施财政税收“双返”政策,将该镇新增地方收入的80%及土地出让金的80%均予以返还,并将96項县级权限下放至大瑶,在全国率先推行国地财合署办公、综合行政执法等重大改革,增强了大瑶镇自主发展能力,如今大瑶镇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速连年名列全市第一。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浏阳亮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成本最低”的目标,积极推动省直管县改革下放的406项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尽快授权到位,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核准类)可在68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备案类)可在56个工作日内办结,新设立企业办照时间压缩至2.5个工作日。正是吃透了简政放权的精神,才能大胆作为,让权力下沉、让服务优化。   此外,浏阳这两年发挥地处湘赣边的独特优势,努力打造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起举办首届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会,引领周边县市在重点领域密切协作,加快推进浏阳—上栗、浏阳—铜鼓共建区建设,并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纳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既拓宽了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领域,也为省际边界地区合作创造了范例。在破解人才引进和使用面临的编制和待遇瓶颈这一普遍性难题上,浏阳采取“全县范围调剂、职数清查规范、身份转换置换”等办法,三年引进党政机关、教育、卫生类人才3093名,为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浏阳的改革之所以如鱼得水,又顺又稳,是因为找到了“两线空间搞改革”的办法,即找准改革的“天花板”和“地板”,在顶部与底线之间的广阔空间放手作为,既能成事,又不出事。一方面,严格遵照中央“于法有据”“不要抢跑”等“规范性”要求,在方向和原则问题上把好关口;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等“鼓励性”要求,努力成为“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的改革样本。
  启示四:改革势头一以贯之,根本在形成传统
  2016年12月,湖南第一家村级农村改革展示馆在浏阳市亚洲湖村开馆,活现了浏阳的改革热情、改革活力、改革势头。浏阳干部群众有一句口头禅:“我们尝到了改革甜头”,对改革津津乐道,说起来头头是道,打心眼里认同改革、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可谓“人人都是改革者”,从而推动改革呈现“青山巍巍一峰高一峰”之势。这一良好态势的形成,缘于浏阳有一个优良的改革传统。
  从投身维新变法的谭嗣同到参与谋划改革开放的胡耀邦,敢为人先的浏阳人扛起改革的大旗,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岁月洗礼,改革基因已经融进血脉、刻入骨髓,在浏阳形成了厚重的改革传统,沉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就是文化,它的力量最深沉、最持久、最稳定。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下浏阳的改革举措、改革故事、改革担当,既是改革传统的一脉相承,也是改革传统的发扬光大,反过来又不断丰富、深化这一传统。今天,用改革的思維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成为了浏阳人的一种自觉,县域改革实践只是其精华一章。
  诚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像浏阳那样高涨的改革势头,也不是每个地方都像浏阳那样具有鲜明的改革的历史传统。但是,势头毕竟是通过艰苦工作造成的,传统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各地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增强做改革源头的歷史自觉,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历史担当,勇做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既为当地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此,浏阳的经验就可以得到广泛的复制、发扬和光大,改革将在三湘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湖南也将成为改革的前沿和高地。
其他文献
省纪委的工作报告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成绩总结、经验体会和下步建议。  第一大部分,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湖南纪检监察工作的成绩:一是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领导干部责任意识明显提高。省委常委会多次研究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敗工作,及时作出重大部署,推动管党治党不断深化。二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纪律建设得到加强。坚持把违反政治纪律问题作为纪律审查的首要内容,围绕“七个有之”“五个必须”等开展监督检查
期刊
“老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课讲完了,学生没睡醒。学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睡醒了,课没讲完。”这略显偏激的段子,不无真实地道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上的尴尬。  思想政治课大家都上过,那种“讲者滔滔,听者昏昏”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老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学生却成了“低头族”,只有听到考试、加分等“关键词”才会抬起头来。老师深感委屈,学生则有另一番说辞:讲的内容是陈年老调、枯燥干涩,讲授方式是照本宣科、
期刊
古都北京有九个坛,分别是: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他们都是明清两代帝王举行祭祀活動的场所。  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迁都北京建的第一坛。所谓“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社稷是农耕文明的大事,也是漫长封建时代国家的象征与代名词。明清两朝,历代皇帝于每年春、秋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要来这里祭祀社神与稷神。明初,皇帝对天地、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一起
期刊
为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二批学习书目。  第十二批学习书目共10种图书,包括4种必读图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6》;6种推荐图书:《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中国工农
期刊
一  中国是个红枣的国度,占世界红枣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陕北,陕北有个红枣王。  这个王不是自封的,是经联合国正式加冕的。迄今,联合国粮农组织共评定出世界农业遗产地三十六处,中国佳县即是其中之一。但不是稻麦杂粮,而是红枣。正式的桂冠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体系·中国佳县古枣园”。  佳县有个小村,名泥河沟,村前有座枣园,内有三百年以上的枣树三百三十六株,其中三株已逾千年,更
期刊
万里长江,像一条绿丝带,绕在美丽中国的腰身上,让壮阔山河婀娜多姿。湖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又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条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一份期望,也是一条底线。5月12日至18日,“美丽中国长江行 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常德、益阳、岳阳,在旖旎风光里,探寻环境大治理、生态大保护和产业大转型。  一江清流
期刊
四月仲春,风和日暖。洞庭湖碧水粼粼,草甸青翠。  4月25日下午,围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长江湖南岳阳段考察。在岳阳君山华龙码头和城陵矶水文站考察期间,总书记勉励大家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  这是时隔五年之后,习总书记又一次到湖南考察,是继习总书记2013年11月来湘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给湖南作出“一带一部”战略定位,2016年全
期刊
毛泽东成为领袖人物,经历了好几道难走的坎。每跨过一道坎,都意味着他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一场难熬的“阵痛”,随后向成熟迈进一步。  1929年春天到秋季,红四军内部爆发的那场大争论,是毛泽东遭遇的数得上的一道大坎。和渡过的其他难关不同,这次碰到的不是来自外部或上级的压力,而是来自内部、来自下级的信任危机。还原这场风波中的人和事,有助于体会毛泽东走向成熟前不可避免的“阵痛”,理解他被历史选择的累积过程。 
期刊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里提到的这些革命烈士名言,就出自夏明翰之口。  夏明翰,字桂根,湖南省衡阳县人,1900年8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12岁随全家回乡。夏家是湖南有名的地主豪绅家庭,祖父一心
期刊
匈牙利诗人裴多斐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革命战争年代,湖南浏阳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同样为了自由,为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相知,相爱,相许,相依走过了短暂的一生。他们以高尚的人格和年轻的生命为注,呐喊出了爱情与自由的时代之歌。他们,就是田波扬和陈昌甫夫妇。  田波扬,1904年3月生。少年时期的他,因为看不惯吸食鸦片和偷鸡摸狗、赌钱打牌、行为堕落的人,曾与好友潘心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