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变成焦虑的囚徒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77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经常对事业感到恐慌。周日下午,晚霞洒满天空,我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却是这样残酷,令我沮丧得只想抱头痛哭。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恐慌的时代,在我们自以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能够看透人生时,“真实”却跳出来恐吓我们。
  现在或许比以前更容易过上好生活,但却比以前更难保持冷静。今天,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
  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身份的焦虑感就产生了
  这个世界用许多方法告诉我们,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不再受限于阶级,我们只要靠着努力就能攀上我们想到的高度。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人们对自己的短暂一生有过这么高的期待。这是个美丽的理想,源于一种生而平等的精神,但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嫉妒。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不平等的对待,但却不会因此而妒恨每一个比我们优越的人,这是嫉妒的特别之处。有些人的生活胜过我们千倍万倍,但只要你认为,这人与你毫无关联,便能心安无事。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身份的焦虑感就产生了。你去看,越是年龄、背景相近的人,越容易陷入嫉妒的苦海。
  这么说吧,即使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间透风漏雨、周围环境极差的小屋子,只要我们清楚和自己层次相当的人的生活情形也大致如此,这时,虽然我们也了解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即社会中的贵族住在规模宏大的庄园里,我们还是能认命并接受这一现实。但是,当我们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发现一些老同学住的房子比我们大,工作更优裕,我们回家后反倒更容易生发强烈的不幸感。问题是,今天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一个大学校,看上去,每个人都穿着牛仔裤,每个人都一样,事实却并非如此。当生而平等的观念遇上现实中悬殊的不平等,巨大的压力就出现了。
  富豪们是否也会受到身份焦虑的困扰?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攀比的对象是与他们同等地位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有人的做法并无二致,故而即使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的人都富裕,到头来还是觉得一无所有、两手空空。并非我们不知好歹,而是因为我们并不会以古人为参照来判断自己。与古人或其他地域的人相比而显现出的富裕,并不能长时间使我们开心。只有与那些一起长大的同伴、一起工作的同事、熟识的朋友,或是在公共场合与那些有认同感的新知相比较时,如果我们拥有他们一样多或更多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我们渴求被他人关注,我们的“身份”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
  今天我想要检视,为什么我们会变成焦虑的囚徒。为何身份问题会让我们寝食难安呢?有一个字眼可以准确地表达出我们心中的渴慕,那就是“爱”。也许你会问,“爱”这个字眼,一般用于表述我们想要从父母或爱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怎么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我们求之于社会,并受之于社会的诉求呢?我在这里说的获得他人的爱,是让我们感到自己被关注。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难道是为了满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这样,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足以满足人的自然需求。那么人类的一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的的价值何在?”“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当然,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我们可能更坚强一点。我们会固守自己的底线,不管别人是否在意我们,只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身价值之所在,他人不公允的看待也不会伤及我们。然而,我们对自己特性和品质的认识总是在一些相互矛盾的评价中飘忽不定。我们的“身份”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我们的情绪变得难以理喻,患得患失。同事的一句心不在焉的问候,几通没有应答的电话能使我们闷闷不乐;而如果有人记住了我们的名字,或送来一只果篮,我们又会觉得生活洒满阳光!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
  世人所愿意给我们的关爱、尊重,取决于我们的社会地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在乎事业和成就,以及看重金钱和物质的原因。我们时常被告知我们处在一个物质挂帅的时代,我们都是贪婪的人。我并不认为我们特别看重物质,而是活在一个物质能带来大量情感反馈的时代,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背后的情感反馈,这赋予奢侈品一个崭新的意义。下次你看到那些开着法拉利跑车的人,你不要想“这个人很贪婪”,而是“这是一个无比脆弱、急需爱的人”,也就是说,同情他们,不要嫉妒他们。
  你不会说哈姆雷特是个“失败者”,虽然他失败了,他却不是一个“失败者”
  我还要说一件由好事带来坏影响的例子,它造成我们对事业,对我们在世上的地位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这个好概念叫做“功绩主义”。一个崇尚“功绩主义”的社会相信,如果你有才能、精力和技术,你就会飞黄腾达,没有什么能阻止你,这是个美好的想法。问题是,如果你打从心里相信,那些在社会顶层的人都是精英,同时你也相信那些在社会底层的人,天生就该在社会底层,换句话说,你在社会的地位不是偶然,而都是你配得的,这种想法让失败变得更残忍。
  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刚才提到的这些焦虑呢?我想是有的。先说“功绩主义”,也就是相信每个人的地位忠实呈现他的能力,我认为这种想法太疯狂了。我相信功绩主义,但我认为一个完全彻底以能力取决地位的社会,是个不可能的梦想。我很喜欢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里的一句话,他说“以社会地位评价人是一种罪”。用现在的口吻说,看一个人的名片来决定你是否要和他交谈是罪。你最好在开口评论他人之前悬崖勒马,因为你很有可能不知道他人的真正价值。
  今日世界上最会嘲笑人,将那些把生活搞砸的人定义为“失败者”的便是报纸。如果同情心的一个极端是这些八卦小报,另一个极端便是古希腊的悲剧和后来的悲剧艺术,我想说的是,或许我们该从悲剧艺术中学习,你不会说哈姆雷特是个“失败者”,虽然他失败了,他却不是一个“失败者”。我想这就是悲剧所要告诉我们的,究竟什么是“成功”的真正意义,这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
  过多地关注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会使我们把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毋庸置疑,对身份地位的渴望,同人类的任何欲望一样,具有积极的作用:激发潜能、力臻完美、阻止离经叛道的有害行径,增强社会共同价值产生的凝聚力。如同那些事业成功的失眠症患者历来所强调的那样,唯焦虑者方能成功,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承认焦虑的价值,并不妨碍我们对此进行质疑。
  我们渴望得到地位和财富,但其实一旦如愿以偿,我们的生活反而会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过多地关注那些在我们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会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假如我们不能停止忧虑,我们会用生命中大量的光阴为错误的东西而担心,那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治疗身份的焦虑并无灵丹妙药,但我们可以尽量去了解它。就好像气象卫星并不能阻止暴雨的发生,但它给我们提供的地球图片至少可以减轻我们在灾难面前手足无措的感觉。一旦对身份的焦虑有所了解,当我们再次面对对手的漠视和挚友的成功之时,我们的反应就不会仅仅是痛苦和内疚了。
其他文献
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享受低调吧,享受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在网络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
期刊
6月《讲刊》封面四个鲜红的大字“保卫童年”,把我一下子推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也回到了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童时代。宁谧的村庄似乎从未改变,却又平添了许多我不熟悉的记忆。  村中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由于垦荒,路与田地之间没有了界限。农历五月的乡间田野,已经扬花了的麦子郁郁葱葱,随风泛起一阵阵麦浪。那时候的路要比现在平整光洁许多,也许是因为走来走去的人多的缘故。那个年代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药也没有
期刊
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长时间会晤。此次会晤让“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全新理念,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人们普遍期待这种“新型大国关系”引领中美两国能跨越大国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让未来的世界更加和平、稳定、繁荣。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典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传世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该书说,雅典和斯巴达间的战争最终之所以不可避免,乃因
期刊
“在十九世纪之前,焦虑作为一种非理性情绪,一直被学界认为能受到理性的控制。进入十九世纪后,个人的心理生活被广义地看成是“理性”与“情绪”的分离,焦虑也因此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问题。当时,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恺郭尔对焦虑做了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研究。本文摘自罗洛·梅《焦虑的意义》一书中对克尔恺郭尔焦虑理论的综述。  焦虑是人类在面对他的自由时所呈现的状态。在这里,自由是人格发展的目标,被界定为
期刊
问:有人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人情绪和心理,成为一种社会病,而我们,则是身处在一个患上了“全民焦虑症”的时代,这会给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  答: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焦虑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觉得社会转型和变迁很慢,恨不能一步走到头;认为个人生活的变化也很慢,希望能有迅速的改变,往往生出一种深切的期待,期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自己的行动发生快速转变,在这种情
期刊
2013年5月21日,《讲刊》“大声讲”人文讲堂携手复旦大学团委“享梦中国”青年梦想讲堂,成功举办开坛演讲。首位演讲嘉宾——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无腿舞后”廖智与大家分享了她用“爱”燃烧青春的感人故事。 我要一直笑着活下去,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比较好动。从很小的时候起,周围的人就给我取了个名字叫廖笑笑,我很爱笑,也很喜欢动,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所以即便到了台上,我还是忍不住希望能有一个可以让我流动
期刊
2012年3月30日,张炜在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大讲堂做了题为“安静的故事”的讲座。安静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安静?张炜先生的讲座给迷茫的人指点迷津。  我们总是嫌网络慢,因为我们的心已经飞起来,比网络要快得多  “安静的故事”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大故事,因为它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每个人都要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一个角色。  说到安静,我们会觉得这种要求越来越奢侈,除了极少数人,一般人来说
期刊
我非常喜欢中国,因为我坚信世界的未来就在中国。让我们先转移一下视线,从长远来讲看看未来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我想与大家分享四个想法,就是关于未来十年互联网与新一代受众的趋势:屏幕、分享、注意力和流。  我们变成了“屏幕人”,屏幕构成了—个生态系统  在以前的西方世界里,我们都是读书人,书籍是我们文化中的精髓,比如法律条文、文书,还有圣经等等,这都是书本文化。但是这个时代变了,我们变成了“屏幕人”。
期刊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于1995年5月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所作的演讲,他首先承认当前西方文化确实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他提出应该辩证看待“西化”和“东化”的问题,在“拿来”的同时也要注重“送去”。全文篇幅较长,本文为节选。  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里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  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西化不是坏事情,
期刊
一代王朝依靠海商打败荷兰强盗所谓“大明王朝”终于被人民唾弃了。内地流民起义,沿海武装走私,人民自己救自己。17世纪中叶,朝廷不要海权,而沿海人民则以武装走私捍卫中国海权。  于是,东南沿海一带,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海商武装集团。这些海商集团较之以往的倭寇大有改观,他们在更为广阔的世界里和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分享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和经济全球化利润。朝廷不知新大陆,不知银子来路,可他们知道:朝廷靠“澳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