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及货币主义学派比较的视角,阐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成因和对策。本文认为,危机爆发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无法避免的周期性危机。危机的治理应合理运用凯恩斯政府干预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应借鉴货币主义单一货币规则。
  [关键词]金融危机;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学派;马克思主义;货币主义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9-0040-03
  
  2008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起金融危机。从现有文献看,关于危机爆发的成因,学界主要集中于金融衍生品及房地产市场泡沫、金融监管缺失和货币政策失误等方面。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危机的爆发,但并未触及根本、结构上的问题。本文从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及货币主义学派比较的视角,分析此次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不同原因解读
  
  1.奥地利学派基于商业周期的解释。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是由于政府不当的货币政策而引发的,而并非凯恩斯所认为的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纯粹的市场经济中只会出现商业波动,而非商业周期。商业波动是指日常经济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特定行业由于企业家预测失误等原因引发的萧条,即市场上一些行业繁荣另外一些行业衰退的情况。而商业周期是市场上所有行业普遍的繁荣和萧条的问题。
  当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时,新的货币流入信贷市场从而降低了信贷利率,企业家被银行的通货膨胀所误导,会向“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进行投资,尤其是远离消费品的“高级生产领域”,于是生产结构被拉长了。企业家的投资抬高了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料价格,促使投资由“低级”生产领域向“高级”转移。然而这种转移并不是由时间偏好的真实下降和储蓄的上升带来的,人们仍以原有的偏好花费增加的收入,从而需求会从高级生产领域重新转移到低级生产领域,企业家发现他们的投资发生了失误。此时若货币停止增加,则使高级生产部门的投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被废置,在市场压力和政府偏好下,政府会继续扩大货币供给,从而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当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大幅上升时,市场上便形成了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通货膨胀不可能无限地扩大,当政府停发货币,收缩信贷时,萧条便开始了。
  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美国的信贷扩张。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美联储一度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越来越多的钱进入房地产、金融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美联储银行大量发行货币,用于投资的资金增加了,资本商品被过度的投资。从2001年至2007年,采矿业从5780亿美元增加到12520亿美元,增长了117%;房地产业从112310亿美元增加到186820亿美元,增长了66.3%;耐用品从996亿美元增加到1194亿美元,增长了19.8%;批发业从3470亿美元增加到4960亿美元增长了42%,零售业从6410亿美元增加到9940亿美元,增长55%。处于消费品端的耐用品及批发零售业的增长率远不及远离消费品的资本密集的采矿房地产业。资本配置严重扭曲,扩张的信贷引起虚假的繁荣,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延缓了危机,却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当政府开始收缩信贷,意味着对前期不当的投资和扭曲的资源配置清算的来临,并引发高级生产领域的波动,资产市场崩溃,危机来临。
  2.凯恩斯学派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凯恩斯主义认为,在总的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方面,没有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将自利行为引导至社会最优状态。要使得经济在长期内取得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对经济实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危机爆发的原因首先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于是出现了萧条和失业。克鲁格曼说:“当你理解和相信市场会令供给和需求平衡的原则以后,你会发现衰退是一件特别的事。在经济衰退,特别是严重衰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到处是供给,而需求无处可寻……”。
  其次金融市场的泡沫经济以及政府监管的缺失也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助长了房市的泡沫,为次贷提供了繁衍的温床。而格林斯潘极力推崇对金融衍生品不予干预的政策,1999年,在格林斯潘和时任财政部长鲁宾的推动下,国会永久性地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监管的缺失使得金融创新品急剧增长,资产泡沫越来越大,最终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3.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过剩的解释。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于分析经济危机的产生方面有共通之处,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是从“生产过剩”的角度论述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经济危机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在简单商品生产和流通中,买和卖的分离以及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危机的产生成为可能,“危机的第一种形式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买和卖的分离。危机的第二种形式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这里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危机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制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一边是无限逐利的资本家所推动的生产力的无限夸张,另一边是无产阶级有限的购买能力,于是生产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生产的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同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货币的观念形态得到膨胀,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经济危机的隐患。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此次危机表面上是金融危机,实际上和历次经济危机一样,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具体 来说,是信贷扩张引起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泡沫周期性膨胀和破灭的背后,是无法回避的持续的生产过剩,造成在生产领域越来越少的有利的投资机会,导致利率向金融部门进行投机活动。长期的低利率促使资本向金融部门扩张,金融领域资本家的逐利性酿造了市场上的泡沫与风险,金融资本在积累风险的同时也加快了产业资本的扩张,美国在经历了2001年的衰退之后,房地产业开始成为GDP的增长引擎,房地产市场的扩张还带动了其他产业如钢铁水泥等基础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制造出经济繁荣的假象,也最终导致住房部门的生产过剩。为了刺激房屋需求,金融部门又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为消费者贷款提供各种支持。表面上,美国的经济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反而消费者普遍的透支消费,寅吃卯粮现象表明经济存在着“需求过剩”。然而正相反,美国的个人消费增长缺乏应有的收入基础,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但是,“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支撑“今天”,把当下的危机延迟到未来爆发罢了。经济学家鲁比尼指出:60%-70%的美国人实际工资下降,靠借钱来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当过剩的价值高估的住房转变为有效需求不足,抵押品赎回权的取消浪潮加剧了住房价格的暴跌,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
  4.货币主义学派基于货币政策的视角。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
  根据货币主义理论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不当的货币政策,以及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所造成的流动性急剧扩张。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的连续降息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使房贷市场飞速发展,而随后的加息,信贷紧缩使得资产价格下降,次贷市场泡沫破裂引发危机。弗里德曼认为,政府应当竭力避免货币变动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同时,现代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所创造的惊人的流动性也是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新货币主义认为,当今世界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构成不再以过去央行能控制的流动性如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为主,市场上占大部分比重的是央行所无法直接控制的由市场内生的流动性如各种金融衍生品。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不但创造了大量高收益的金融资产,让新兴经济体的剩余货币资金能够成功完成流向美国经济体的经济循环。同时它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数量惊人的市场流动性,这些流动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给投资者造成了市场繁荣的假象,让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越来越高,也将这些金融资产价格推向高位。催生了泡沫的形成。
  
  二、对治理危机对策的不同解读
  
  各个学派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同样其所提出的治理危机的对策也不尽相同:
  1.奥地利学派崇尚市场的应对措施。奥地利学派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认为应以自由放任主义应对危机,认为市场能够自动纠正因政府错误的政策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扭曲,萧条的过程就是市场“自愈”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萧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只能加重市场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延长萧条的时间。
  2.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措施。凯恩斯主义主张“反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凯恩斯学派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应当加大政府支出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在货币政策方面,经济萧条的国家会出现“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政策失灵。对此,克鲁格曼提出用“温和的通货膨胀”来摆脱陷阱,“通货膨胀会使货币的实际价值随时间而缩水。或者更准确地说,预期通货膨胀会降低人们存钱的意愿,从而能将一个经济体拉出流动性陷阱。”在金融领域,政府应当加强金融监管,同时政府应当拯救金融体系,暂时接管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通过暂时的国有化,使得借贷市场重新活跃起来。
  3.马克思主义的周期性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的周期性。经济从危机阶段开始。经过萧条、复苏、高涨,再到危机。危机的爆发只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灭。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危机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4.货币主义的货币应对措施。货币主义认为危机的解决应依靠正确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胜任两项任务: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一个主要根源,并且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货币主义反对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认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这一点上与奥地利学派殊途同归。货币政策应当执行单一的政策规则,即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避免货币本身成为波动的根源。同时应当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警惕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
  
  三、结论及启示
  
  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家对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思想根源进行了激烈争论。新古典经济学家指责民主党执政时期的政府干预市场运行导致了危机,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里根”主义彻底破产。然而笔者认为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综合的。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自由市场导致的贫富差距和两级分化,奥地利学派关于危机治理的观点从现实角度也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自愈”的时间是无法估量的,萧条引起的失业和经济动荡会影响社会和政局的稳定,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对经济萧条的局面保持无动于衷。凯恩斯主义对自由市场的观点较经济自由主义无疑是进步的,但它本质上与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是为维护自由市场而生的,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矛盾。如前所述,凯恩斯和马克思分别从“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角度分析危机的.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凯恩斯却没有进一步分析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的理论几乎已经接近于马克思的逻辑了,虽然他由于“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最终未能跨出那致命的一步。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把握一定的度,合理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避免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同时货币供给应该借鉴单一政策规则,避免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复苏的干扰。
  危机爆发之后,财政部和美联储启动的救市计划是符合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思想的,目前看来可以说已见成效。也许危机也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本身各自发展的一次机会,但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万能药,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消失,经济周期也不会消失,任何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经济理论都不能永久的消除经济危机。
其他文献
[摘要]新医疗改革无论从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要考虑到实施新政策未来发展路径的制约因素,从这些制约因素着手来分析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将会对政策的实施及进一步完善提供尽可能的参考。  [关键词]医疗改革;城乡统筹;社会保险;供求平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2-0037-04    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医改方案,针对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
期刊
[摘 要]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极其关注,并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多种模式的创新成果,其中鞍山模式更具代表性,推介鞍山模式对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有一定的推动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鞍山模式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2-0078-03    社会管理问题是我国当前政治体
期刊
[摘 要]辽宁省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差距过大,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造成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调控滞后和力度小。解决措施包括强化政府调控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责任机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惩罚力度,成立工资委员会、最低工资专业委员会和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建立党委参与、政府主导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  [关键词]企业内部;一线职工;工资差距;政府调控  [中图分类号]F27;F
期刊
[摘要]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人们幸福与否以及幸福的程度是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特质之一,幸福与制度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针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所存在的收入分配制度价值失衡、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制度再调节能力过弱等问题,基于幸福视角提出我国的收人分配制度应从宪政高度确立幸福的价值取向、收入分配机制整合社会整体幸福水平、政府再调节收入分配能力建设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社会整体幸福水平,实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速,朝阳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水资源的瓶颈不仅给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更成为制约朝阳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开源到节流各方面探讨了如何突破水资源短缺制约,实现朝阳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
期刊
[摘 要]周恩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注重以情感人,又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体现于他充分地尊重人、真诚地对待人与热情地关心人之中;以理服人,体现于他坚持真理、循循善诱与辩证施教上。周恩来的领导艺术体现了情中寓理,理中寓情,做到了情理交融。  [关键词]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
期刊
[摘 要]抚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作为清朝开国立基和满族发祥崛起的地方,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又有灿烂的人文景观。抚顺的社会发展需要在历史文化方面打造抚顺的文化品牌。其中,清王朝的发祥地、抗战重要遗址地、新中国工业基地、雷锋精神肇兴地,是抚顺历史文化的四大名片。这四大名片对于抚顺、辽宁的历史、现在与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该着力打造弘扬。  [关键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辽宁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计算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协整分析、VAR模型分析等方法对辽宁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资政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协整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2-0048-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期刊
[摘要]近年来,辽宁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企业的科技投入和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但辽宁企业创新绩效低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技对外依存度较高,致使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驱动;科技投入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如何正确对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不同的国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经济环境和制度体系,其政府行为也在公平与效率间进行着不同的选择和摇摆。本文通过对美国、瑞典及巴西三国政府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分析,以从中寻找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倾向;公平;效率;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F13/1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