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会实践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架”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onggu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人格。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点何在,按照怎样的机理发生和展开,两者要素之间如何对位、分别以怎样的规模和质量运行等需要系统的研究,以深层把握事物的互动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推动活动有效实施。
  一、要素分析——载体作用
  1.要素构成
  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问题、践行、成果;创新能力包括问题、身心、成果三个核心要素,两者要素成分高度重合。这一分析也说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核心价值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必须而且主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发展和培养。
  2.运行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可以直观地表述为:以问题解决为动力,以直接体验为特征,以成果产出为检验标志,构成三维互动框架。创新能力的发生、发展和生长形态,也有与其高度一致的逻辑框架:以问题解决为基点,以新颖成果为检验标志,以身心智能为核心。
  3.操作支点
  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支撑点主要从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直接性、自主性、生成性等6个维度考察,分别与知识技能、思维品质、人格特征形成对应互动关系。
  二、结构分析——支架作用
  1.从纵向发展看,社会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轴
  按照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观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扩展社会实践活动面并不断解决现实生活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人要围绕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条主线进行实践和发展。如学前儿童的创新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创新能力主要通过“玩”的这种实践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各种解决“玩”的问题的方式方法,其创新产品也非常丰富,如绘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游戏、伙伴关系、表达交流等诸多标志性创新产品。中小学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最为关键和活跃的时期,因为其生活和实践的领域及问题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创新活动也更为显现,更接近人们所认同的“创新”。其创新产品包括学习作业成果、实践性学习成果、生活学习设计。特别是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成年人实践半径扩大,实践形态基本确定并具有了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属性,其创新产品表现为管理社会、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各个方面。所以,无论是个体还是人类社会,基本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和性质的改变不断改变创新的方式和形态,进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
  2.从横向联系看,社会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枢纽
  按照创新能力多维观点,创新能力需要以知识技能为原料,以思维品质为核心,以人格特征为动力。这三者都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工、统合、建构和凝华,并在社会实践中创新产品来展现。首先看知识技能,一般性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创新能力所要求的知识必须是多维度的知识,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是能够迁移和融通的知识。学校学科课程和教学可以解决知识储备的问题,但还远没到解决真实问题的创新层面,必须借助运用、尝试、探究、改造等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下研究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知识的植根、建构、整合、融通。技能也是如此,通过反复训练获得的简单技能不能实现创新。创新所要求的高端技能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探索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各种因果关系,调动全部感官才能完成。其次看思维品质。思维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一种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的,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创新活动的实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论证、归纳结论、表达交流等都是深度的实践活动,是使思维逐步深入、精细的“原料”和基础。最后看人格特征。一方面,人格特征作为个体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创新所需要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良好意志及主动、合作、分享、竞争、冒险、质疑、坚定、自信等个性特征,需要在社会实践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反复磨练、培养和沉淀。最有力量的学习和教育都发生在实践活动之中,没有体验和建构,人格倾向很容易走向挫败、孤立无助甚至失败。
  三、功能分析——原动力作用
  1.社会实践可培养健全人格
  对于中小学生学习和发展来说,实践活动到底有什么功能?校内学科教育和校外实践教育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作用,校内教育就是学校有目的、有意识和通过持续的努力而改变和塑造人,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尤其是通过教师长时间、高频度的指导,直接高效地给予学生知识技能、思维、人格等影响,是持续的、有力的、独特的。社会实践教育主要通过多元开放真实情境的实践性教育活动,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尝试、探究、改造等实践活动作用于学生的智力、认知、价值、情感,是深刻的、广泛的、独特的。
  2.社会实践可完善素质结构
  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主要体现在空泛、割裂和整合上,要充分研究和发挥社会实践“大”、“实”、“深”的优势,探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策略和具体方式方法。如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特性是“大”,调动所有潜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处处大课堂;从广大中小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课堂内容设计全面,涉及领域广泛,能够使学生素质结构得到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另一个特性是“实”,社会实践课堂要有综合性的实实在在的任务和内容;校内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解决:活动设计讲求面上扩展、点上突破等实实在在的成效。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一个特性是“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有鲜活的前沿的课程,要有拓展和延伸的内容,校内外课堂传授的知识能够得到应用、深化、整合、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发挥实践和学科两方面优势,共同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不是“纯事实”的,是对追求科学、艺术、人文的结合和互补,是一种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需要注重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定量统计与定性描述分析的统一,资料与观点的统一,经验直觉与理性分析的统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基本的学习形态,与校内学科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知识为主旨的校内学科课程,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不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高质量的知识和技能,但学科学习以知识为逻辑起点,学科知识的组织和编排具有简约性和逻辑性,又有其基础和优势。以能力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性学习,不以一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不利于系统高效和结构化的知识学习,但利于自主能动的学习、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应该追求两者的动态平衡和互动发展。两方面的优势和具体功能见表1。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了哺乳动物植入前发育过程中特异基因的表达。对小鼠来说,在4-细胞期大部分检测的特异基因已经开始表达,有部分在2-细胞期就已开始表达。基因转录一旦激活将连续地进行下去
笔者结合平时的英语教学实践,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客观地分析了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评价指导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评价指导提出了建议:指导
2011年,OECD公布了对15岁学生的“数字化阅读技能”(Digital Literacy)调查结果。这篇名为《PISA2009年结果:在线学生》(PISA2009 Results:Students On Line)的报告旨在测试15岁学生
1991年,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克隆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能导致脆性X(Xq27.3)产生的突变及其与脆性X综合征的联系。利用已克隆到的与脆性X紧密连锁的探针,结合对含有脆性X断裂点
<正>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实现精神层次的沟通对话。阅读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感受人生的情感百味,体会世间的变
进入新课改后,“学案引领式课堂”成为河北省卢龙县第一中学推广的课改模式。它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将课堂分为自主和展示两种基本课型,将学案学习贯穿课堂。学生在自主课上完
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形象地说,就
期刊
第一,与人打交道要有警惕,不要过分地相信人。在生意场上的朋友仅仅是买卖关系的朋友,一旦买卖关系结束,这种朋友的感情也会淡薄。你不要指望他会帮你多少:能赚他的钱你就赚,你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