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媒介融合引发了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考和新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如何弥补新闻人才培养的不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认真研究。本文在对欠发达地区高校进行实证调查后,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模式等方面的设想。
关键词:新闻教育 媒介融合 欠发达地区 培养模式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我国学界对新闻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多番探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新闻教育如何顺势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人才成为我们亟须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30所经济欠发
达地区高校的实证调查与分析,试图给学界提供参考。
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的要求与欠发达地区新闻人才培养的调查
我国学者蔡雯教授2009年1月撰文指出,“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媒体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这场变革的主旋律”。①随着融合的推进,媒体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未来媒体的价值将更加关注于促进和服务人的发展。为此,关于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很多人趋向于技术主义。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曾提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必须培养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传媒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基于以上认识,有人认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向博雅教育迈进,形成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这一观点颇有道理。关于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新闻教育的现状,笔者2010年底对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30所高校调查得出:目前这些地区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课程基本上是网络时代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前设定的,57%的高校没有调整;视角狭窄,47%的高校没有形成大新闻、大传播、大媒体的培养视角,将人才培养的视角仅仅放在狭小的新闻传播专业里;75%的高校基本上照搬传统大学教学模式,有改革但力度不大;80%的高校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65%的高校以传统式、填鸭式的教学为主,缺乏数字技术介入传统媒体的传授;48%的高校内容简单、重理论轻实践,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教学很少,鼓励学生拿第二学位的高校仅占2%左右;65%的高校面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缺乏专业教师、缺乏数字实验室,无力进行新型专业技术教学。调查还显示:19%的学生回答“学不到什么”,10%的学生回答“经常不去上课”,25%的学生回答“实践教学力度不够”,60%的新闻系领导回答“办学经费有限,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等要求”。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这显然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见,培养复合型的媒介融合人才成为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媒介融合下欠发达地区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扩招后我国新闻学专业点从124个增加到661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地方性新设本科院校中的新增新闻专业点达过半以上。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一般具有学生素质相对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经费相对有限(目前很多高校负债较大)、办学条件相对艰苦、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办学特色相对不足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新闻专业点的“跨越式”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高校,以前一般为师专、高专类的学校,普遍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一些高校的新闻专业大多是从中文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专业师资和教学条件明显不足,赶时髦、跟风上,仓促上马,新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因袭着“师专模式”、“专科模式”、“中文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做了些改革,但方向不明、力度不大、模式不新、效果不显著。这种模式的直接后果是新闻专业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尤其是适合媒介融合要求的人才严重欠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毕业生感叹,“缴那么多钱(一般而言,新闻专业缴费比其他文科专业要高,以湖南为例高出30%左右),没学到什么东西,虽说懂点写、摄、做,但写不好、摄不好、做不精,用人单位摇头,尤其是没法适应融合型传媒的工作”。当下随着“公民新闻”时代的趋进,人人皆记者,新闻教育的专业价值如何体现,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新闻人才如何培养,值得我们好好探索。改革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上,实施复合型教學,实行课堂+实践基地+实习媒体(尤其是传媒集团等融合媒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采取课堂为主、实践同步、强化实习的办法,可以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产品制作、观摩、见习、实习、考察、大蓬车等多种教学形式。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采取专业学习+重点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坚持专业学习四年不间断,同时把四年的专业教学重点分为三个阶段:大一为第一阶段,重点突出模拟采访写作,重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大二、大三为第二阶段,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应用媒体接触社会的能力,教师结合案例教学,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利用校内外媒体,将新闻教学课堂搬到媒体中,进行现场实地教学、边学边练;大四为第三阶段,重点突出实战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到媒体进行新闻实践。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加强研究性学习和突出导师功能;实行研讨式、互动式、模拟采访式教学,突出情景教学,让学生自己随意地模拟采访,以提升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和现代设备操作能力。
构建复合型课程模式。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业、就业和创业,以学分为线,以模块为面,形成“学科基础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专业课、基础人文课、方向课,又有拓展课(媒体融合、新媒体技术等)、第二学位课(财经、法律等)。具体来讲,可以在大一开设通识教育大平台课程,学生主修基本素养课程,包括英语、数学、政治及新闻学导论、传播学概论、采访基础、计算机等媒体基本理论课。加强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思维方式。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没有综合性高校有优势,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薄弱,增加通识课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人文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尤为重要。如果说专业技能为“用”,那么学生的通识素质则为“体”,只有“体”“用”结合方可成为复合型人才,这对于解决学生“上手快而后劲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大二主修新媒体理论与技术课,包括网络新闻采编、网络多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动画等。大三为综合能力塑造课,包括新媒体运营管理、媒体市场营销、传媒法律、媒体管理等,同时开设方向课,如新闻主播、媒体策划、媒介运营等,旨在通过后两年的学习培养“精专型”人才,以适应媒体重要岗位的人才需求。大四为实习实践课,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移动信息传播及法律、财经、体育等第二学位方面的课程,重在培养全能记者、编辑或某行业、某领域的专业记者、编辑。这样四年之后,既夯实了专业基础,培养了专业技能,又在双学位、跨专业、跨学科层面得到了拓展。
构筑复合型师资模式。培养复合型媒介人才,建设跨学科知识、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教学科研队伍,可以采取培养、引进与临时兼职等方式建设,构筑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跨专业教师+技术教师(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复合型师资体系,实行固定与灵活聘任、兼职、讲座等方式授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队伍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网络媒体的一线实践,培养“双师型”师资,积极与业界衔接、与学界联合,与技术行业和相关专业领域衔接,与国际国内专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衔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总之,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资源的方式打造师资队伍,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本文为2008年湖南科技学院立项教改课题(项目编号:XKYJ200803),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立项教改课题“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成教类新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3)。
参考文献:
1.单波、陆阳:《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新闻记者》,2010(3)。
2.汤天甜:《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10(8)。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编校:赵 亮
关键词:新闻教育 媒介融合 欠发达地区 培养模式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我国学界对新闻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多番探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新闻教育如何顺势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人才成为我们亟须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30所经济欠发
达地区高校的实证调查与分析,试图给学界提供参考。
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的要求与欠发达地区新闻人才培养的调查
我国学者蔡雯教授2009年1月撰文指出,“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媒体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这场变革的主旋律”。①随着融合的推进,媒体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未来媒体的价值将更加关注于促进和服务人的发展。为此,关于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很多人趋向于技术主义。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曾提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必须培养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传媒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基于以上认识,有人认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向博雅教育迈进,形成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这一观点颇有道理。关于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新闻教育的现状,笔者2010年底对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30所高校调查得出:目前这些地区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课程基本上是网络时代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前设定的,57%的高校没有调整;视角狭窄,47%的高校没有形成大新闻、大传播、大媒体的培养视角,将人才培养的视角仅仅放在狭小的新闻传播专业里;75%的高校基本上照搬传统大学教学模式,有改革但力度不大;80%的高校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65%的高校以传统式、填鸭式的教学为主,缺乏数字技术介入传统媒体的传授;48%的高校内容简单、重理论轻实践,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教学很少,鼓励学生拿第二学位的高校仅占2%左右;65%的高校面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缺乏专业教师、缺乏数字实验室,无力进行新型专业技术教学。调查还显示:19%的学生回答“学不到什么”,10%的学生回答“经常不去上课”,25%的学生回答“实践教学力度不够”,60%的新闻系领导回答“办学经费有限,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等要求”。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这显然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见,培养复合型的媒介融合人才成为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媒介融合下欠发达地区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扩招后我国新闻学专业点从124个增加到661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地方性新设本科院校中的新增新闻专业点达过半以上。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一般具有学生素质相对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经费相对有限(目前很多高校负债较大)、办学条件相对艰苦、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办学特色相对不足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新闻专业点的“跨越式”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高校,以前一般为师专、高专类的学校,普遍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一些高校的新闻专业大多是从中文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专业师资和教学条件明显不足,赶时髦、跟风上,仓促上马,新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因袭着“师专模式”、“专科模式”、“中文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做了些改革,但方向不明、力度不大、模式不新、效果不显著。这种模式的直接后果是新闻专业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尤其是适合媒介融合要求的人才严重欠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毕业生感叹,“缴那么多钱(一般而言,新闻专业缴费比其他文科专业要高,以湖南为例高出30%左右),没学到什么东西,虽说懂点写、摄、做,但写不好、摄不好、做不精,用人单位摇头,尤其是没法适应融合型传媒的工作”。当下随着“公民新闻”时代的趋进,人人皆记者,新闻教育的专业价值如何体现,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新闻人才如何培养,值得我们好好探索。改革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上,实施复合型教學,实行课堂+实践基地+实习媒体(尤其是传媒集团等融合媒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采取课堂为主、实践同步、强化实习的办法,可以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产品制作、观摩、见习、实习、考察、大蓬车等多种教学形式。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采取专业学习+重点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坚持专业学习四年不间断,同时把四年的专业教学重点分为三个阶段:大一为第一阶段,重点突出模拟采访写作,重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大二、大三为第二阶段,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应用媒体接触社会的能力,教师结合案例教学,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利用校内外媒体,将新闻教学课堂搬到媒体中,进行现场实地教学、边学边练;大四为第三阶段,重点突出实战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到媒体进行新闻实践。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加强研究性学习和突出导师功能;实行研讨式、互动式、模拟采访式教学,突出情景教学,让学生自己随意地模拟采访,以提升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和现代设备操作能力。
构建复合型课程模式。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业、就业和创业,以学分为线,以模块为面,形成“学科基础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专业课、基础人文课、方向课,又有拓展课(媒体融合、新媒体技术等)、第二学位课(财经、法律等)。具体来讲,可以在大一开设通识教育大平台课程,学生主修基本素养课程,包括英语、数学、政治及新闻学导论、传播学概论、采访基础、计算机等媒体基本理论课。加强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思维方式。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没有综合性高校有优势,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薄弱,增加通识课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人文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尤为重要。如果说专业技能为“用”,那么学生的通识素质则为“体”,只有“体”“用”结合方可成为复合型人才,这对于解决学生“上手快而后劲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大二主修新媒体理论与技术课,包括网络新闻采编、网络多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动画等。大三为综合能力塑造课,包括新媒体运营管理、媒体市场营销、传媒法律、媒体管理等,同时开设方向课,如新闻主播、媒体策划、媒介运营等,旨在通过后两年的学习培养“精专型”人才,以适应媒体重要岗位的人才需求。大四为实习实践课,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移动信息传播及法律、财经、体育等第二学位方面的课程,重在培养全能记者、编辑或某行业、某领域的专业记者、编辑。这样四年之后,既夯实了专业基础,培养了专业技能,又在双学位、跨专业、跨学科层面得到了拓展。
构筑复合型师资模式。培养复合型媒介人才,建设跨学科知识、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教学科研队伍,可以采取培养、引进与临时兼职等方式建设,构筑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跨专业教师+技术教师(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复合型师资体系,实行固定与灵活聘任、兼职、讲座等方式授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队伍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网络媒体的一线实践,培养“双师型”师资,积极与业界衔接、与学界联合,与技术行业和相关专业领域衔接,与国际国内专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衔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总之,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资源的方式打造师资队伍,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本文为2008年湖南科技学院立项教改课题(项目编号:XKYJ200803),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立项教改课题“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成教类新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3)。
参考文献:
1.单波、陆阳:《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新闻记者》,2010(3)。
2.汤天甜:《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10(8)。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