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对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x76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以吕梁学院为例,以“321”模式为基石,分析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321”校企合作模式是政府、学校和企业3方共同參与,学校和企业双赢,最终完成服务地方的目标。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分子生物学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了课程教学改革,还构建了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综合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为范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人才培养;“321”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4-0146-03
  Abstract:Taking Lvl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taking "321" model as the cornerston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321"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was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of the government,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finally achieving the goal of serving the local.This mode not only enriche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of molecular biology related courses,optimized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but also constructe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paradigm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 experimental teaching -- comprehensive practice(practical training) -- graduation design",which improve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Molecular biology;Course Reform;Talents training;“321”pattern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地方社会发展人才的重任。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实现学术型人才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式转变。作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学科,生命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首当其冲,如何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相吻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吕梁学院是吕梁地区唯一1座高等学府,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成员之一,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其他课程相比,分子生物学课程更抽象化,实验成本较高,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1 校企合作在推进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高等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3-5]。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可扩大学校影响力,优化高校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学校合作可解决专业对口人才问题,促进企业升级发展,依托高校技术优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6]。
  2 分子生物学课程与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传统师范类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7]。同时,由于缺乏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2 实验与生产实践脱节 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分子生物学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验和毕业论文。其中,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相比,陈旧的实验项目对学生的就业和深造帮助不大,与科研和生产实践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事实上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找工作或考研复习,客观上削弱了毕业实习和论文的作用。
  2.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革新缓慢、迟滞、趋同化,较大限制了该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方向[8-10]。同时学校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等条件有限,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4 就业形势严峻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中比较前沿的课程,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全国开设此课程的高校数量与在校生数量均大幅增加,每年新增毕业生人数众多,远远超出社会吸收能力。随着中学生物教师需求量减少,用人单位提高报考门槛,教师资格证的改革又促使非师范类毕业生分割市场就业份额,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3 校企合作的成效
  “321”校企合作模式是由政府、学校和企业3方共同参与,由政府牵头,学校和地方企业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场所,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学生,校企双赢。合作过程中高校根据企业实际可以优化系部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服务地方的目的。在此模式中,高校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企业需求学校不断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具体举措如下:   3.1 集中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作为山西省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之一,为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吕梁学院先后搭建多个人才培养平台以加强实践环节锻炼。与交口县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交口实习实训基地,实行基地建设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交口实习实训基地办公室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系部负责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实训的组织实施,具体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计划、方式和考核办法等的制定和实习活动的开展。自2015年起,生命科学系按照校企双赢、诚信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与吕梁市人民医院、吕梁市疾控中心和吕梁学院校医院等单位合作建设了见习实习基地。作为吕梁市重点实验室,植物资源与化学实验室充分发挥了服务吕梁本地发展、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作用。
  “321”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不仅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实践难问题,部分优秀毕业生还通过实习被企业接收录用,并以专业所长为企业带去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企业也解决了用工问题。通过人才培养平台,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对企业员工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真正达到校企双赢、服务地方的目的。
  3.2 完善课程改革体系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吕梁学院前身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主要为地方培养生物教师,而当前中学教师渐趋饱和,学校定位也转向工科应用型服务地方性办学。随着“321”模式的开展,结合本校实际和企业发展状况,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及学科特点,吕梁学院生命科学系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从原来的师范素质培养发展为师资、农业、制药、医学检验等多元化人才培养特征,调整生物科学类课程教学体系,在抓好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专业核心课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涉及教师教育、生态生理学、动植物保护、发酵工程、细胞遗传学等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今后发展定位自行选择学习。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综合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的配套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过程中加大了实践课程比重,建立了涵盖军事训练、劳动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实验、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内容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保证教育部规定课程学分的前提下,将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由原来的25%提高到30%,其中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不得小于20%。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尤其注重过程考核,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比例由原来的7∶3调整为5∶5,实验课达到3∶7,而且平时成绩考核多元化,包括了考勤、预习、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文献查阅与分享、小组讨论与交流等形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教学成效显著。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推动内涵发展、提升“三个能力”建设主题研讨活动的通知》和《吕梁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实践锻炼管理办法》(院政[2015]64号和院政[2018]108号)精神,为了适应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生物科学类人才培养目标和分子生物学学科特点,一方面要求青年教师到相关生物企业顶岗实习,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中有责任心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指导,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促进了项目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3.4 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与企业合作申请项目,提高生命科学系科研氛围。通过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使有兴趣的同学加入到科研项目中,在不影响原有行政班级的前提下,将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教学科研双班制,从而使学生研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 展望
  通过“321”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实习实训和人才培养基地,不仅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促进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同时还构建了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综合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为范式的吕梁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是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的責任感需提高、企业的反馈不及时、学校的沟通有待加强等。今后应采用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加强彼此交流与联系,完善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达到服务地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海鹏,白丽荣,卢艳敏,等.地方高校转型期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1:189-190.
  [2]赵琦,苟小军.地方高校生物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2):56-58.
  [3]白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6,6(5):82-85.
  [4]蔺万煌,苏益,萧浪涛,等.校企合作在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8,8(1):38-41.
  [5]沈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7:49-55.
  [6]沈文秀,陈晓芬.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21:3-4.
  [7]冀瑞卿,李晓,李玉.食药用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13-114.
  [8]徐呈祥.基于“学历学位+职业素能”的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J].大学教育,2018,3:36-39.
  [9]芦秀丽,金莉莉.生命科学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73-74.
  [10]范丽菲,哈达,邢万金,等.问题导向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6,6:37-41.
  (责编:徐世红)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选择使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测定分析短葶山麦冬6个生理生化指标,判定在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下短葶山麦冬所具有的抗旱性。结果表明,短葶山麦冬的可溶性糖含量在10%浓度胁迫下大幅增加,在20%浓度胁迫下则只有微量增加;POD酶的活性在10%濃度胁迫下的增幅要大于在20%浓度胁迫时的增幅;MDA含量在10%浓度下少量增加,而在20%浓度胁迫下大量增加;叶绿
期刊
摘 要:基于甘孜地区的SRTM3—DEM数据,运用ArcGIS提取递增窗口3×3,5×5,7×7,9×9,…,75×75对应地势起伏度,并通过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最佳统计单元,输出地势起伏度分级图。结果表明,甘孜地区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为29×29,对应的最佳统计面积为6.8km2。地势起伏度分级图中以中大起伏山地的分布最广,与甘孜地区多山地貌特征相符,可能受地质构造运动内力作用与冰川、流水侵蚀等
期刊
摘 要: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重要的地表物理参量。该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影像数据,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RTE算法)、针对TIRS10的单窗算法(TIRS10_SC算法)以及改进单通道算法(JM_SC10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运用气象观测点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TIRS10_SC算法反演精度最好,RMSE为3.92℃;其次是RTE
期刊
摘 要:该文介绍了水生植物的定义和种类,以宁德市屏南县小梨洋村为例,根据水生植物在美丽乡村的景观营造,从公共休闲地、水系驳岸等方面,阐述了水生植物的水体营造方式,以期创造适宜的美丽乡村环境。  关键词:美丽乡村;小梨洋村;水生植物;景观水体  中图分类号 S68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2-03)-0086-02  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把生态文明
期刊
摘 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江都区家庭农场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发展受到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品牌塑造力不强等问题,一二三产业融合缓慢。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规划引导,构建区域性家庭农场联盟;加大扶持,破除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制约;塑造品牌,鼓励家庭农场优质发展;创新发展,引导家庭农场走三产融合发展道路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家庭农场建设;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 F324.1
期刊
摘 要:该文对“校园植物调查研究”这一传统植物学实验进行创新尝试,将实验教学内容融入课堂中,通过学生制作和课堂讲解“校园植物PPT”,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植物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了传统实验课教学的弊端,显著提高了植物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该文以信阳农林学院林学院的林学专业为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教育理念、供需矛盾、师资队伍、支持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林学专业“双创”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林学专业;“双创”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2-03)-0134-03  Abstract:Taking
期刊
摘 要:以蚕豆微核实验为例,从师生互动、实验设计、实验内容、指导环节和实验效果等方面介绍了遗传学自主性设计实验,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日常生活的科普教育。  关键词:遗传学;自主性设计实验;实践;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Q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4-0136-03  Abstract:Taking Micronucle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略显薄弱。基于此,该文重点研究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和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分析三明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出结论,提出提升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
期刊
摘 要:为建立多花黄精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以多花黄精带芽根茎为外植体,消毒后将其置于含不同配比激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基MS+2.0mg/L 6-BA+0.2mg/L NAA诱导不定芽生长状况最好,平均能诱导5.5个不定芽,生长不定根平均数为3根;1/2MS+0.8mg/L NAA诱导不定根数最多,平均为20.5根。  关键词:多花黄精;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