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实践性思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是指教师对即将展开的教学过程的系统化、理性化的设计和计划,是教师围绕教学主题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认知状况及对相关教学行为结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的规划和设想,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目的是为学生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构建认知提供教学情境。生成指教学随着教学情境变化而创生,这种创生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行为等方面的创生,有基于预设、非预设两个亚类。笔者以一堂观摩课“三角形的面积”为载体阐述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实践及思考。
  【教学案例】
  1.设置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 回忆已经学习过的面积计算的图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式。
  预设分析:平行四边形面积是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的,转化思维具有类比性。通过转化思维经验的激活,促使学生经验的迁移。
  2.构建有结构的问题情境,初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请在活动材料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探究指导:(1)选择材料;(2)进行转化;(3)填写研究小报告。
  材料1:等腰三角形、非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可通过简单切割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而非等腰三角形需较复杂的切割转换方式)。
  材料2: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每种三角形都有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材料3:平行四边形、矩形。
  预设分析:学生在材料1的操作活动中可发现等腰三角形可通过底边高线切割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而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但是非等腰三角形较难切割转化;在材料2 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材料3中学生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裁剪得到三角形。
  3.反馈交流,思维碰撞,发现联系,推导公式
  师:拼组法……割补法……
  预设分析:通过操作剪拼,展示交流,将初步体验到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抽象为一般认知。
  生成插曲:教师经过前测,得知学生对材料2、材料3的操作是充分的,但对材料1中非等腰三角形的切割转化存在困难,之前试教的班级学生未生成对非等腰三角形的割补转化方法,因此教师将这类三角形的割补转换方法的介绍放在巩固练习环节之后。但在观摩课班级有个学生在材料2的操作活动中将直角三角形通过割补转化为了正方形,教师对此生成的操作只是简单点评,一笔带过。
  4.回顾小结,巩固练习
  ……
  【教学思考】
  教师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预设中不可谓不开放,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的激活,三角形面积推导活动经验的积累,抽象经验的提炼等环节,都是在大的开放性预设下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的思维生成的基础上展开的,但在教学开放的背后还是存在着预设执行的僵化现象,如在材料2的操作活动中教学现场已经有非等腰三角形割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经验生成,此时可将自己原本预设的材料1中非等腰三角形转化方法的介绍提前,这样对复杂割补转化方式的介绍可谓顺其自然,但教师依旧固守自己的教学预设方案将此环节放在巩固练习之后,在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上还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了首位。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处理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预设与生成表象上是矛盾的,但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母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两者都以促进学生发展及提高教学效益为目标。缺乏预设的课堂,课堂表象的繁荣是无法掩盖教学实质上的苍白的,漠视生成的课堂,教师威信受损学生兴趣缺失。因此,实际教学应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做到既不墨守预设又要避免远离教学目标的自由生成。
  2.教学的结构系统应遵循“预设为主,生成为辅”,通过精心预设促使生成的合情、有效
  有效的课堂生成需要如下的条件:贯穿教学始终的目标意识,充分的教学预设,对教材的深刻钻研及学情的充分把握,还能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动态掌控。(1)教学的生成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成效的标准,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预期,只有恰当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造就显著的教学效益,教师应用教学目标统领教学。(2)教学的预设要充分给学生思维足够留白,使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基本的教学预设即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及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顺序及教学方法,预设问题应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突出系统开放,强调互动影响。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学生学习误区、课堂上的可能生成都应充分预设,甚至可通过预设问题将学生的常见误区暴露,以此为契机展开师生、生生对话,达到对学生认知的构建。教师预设的问题要具有足够的思维深度及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及最近发展区,为教学资源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学情要深刻
  好的教学预设要做到目标明确,能突出反映问题的本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目标达成度的检验,这就需要教师对数学教材的准确专业的把握,对数学问题的生长机制及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充分认知。生成性问题分为基于预设、非预设两类,对于非预设类反映问题本原的生成,教师应及时抓取并用标准的数学言语表述,这亦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学科素养。
  4.动态掌控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性设计应当是动态的、非一成不变的,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生成带来的变化及问题的开放性带来的变化。设计的动态还体现在静态的教学程序中增加动态的元素以及动态地调整静态的教学方案。
  (浙江省宁波教育学院 315010)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应将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能准确把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概念内涵,以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愿问、敢问,最终走向善问。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操作实施?对此,本刊联合嘉兴地区七县市教研室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展开了专题研讨,并刊登此专题研讨成果,供大家参考。  【摘 要】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算法、算理是运算能力的两翼,基本口算则是运算能力的底部。地基不稳,高楼不固!我们希望学生的基本口算能达到模块化,准确无误。但学习中,基本口算错误时不时冒出来,我们视之为“低级”错误。“低级”计算错误是学生、教师、家长心中无奈的“痛”。  一、口算调查  (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但不是课程的全部。可见,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然而,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教材。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到底应该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呢?笔者试以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的人教版三下“重叠”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感悟。  一、 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
【摘要】全龄观是一种以代际间共同分享、共同探索、共同生活、共同反思、共同成长为特征的理念。本研究以全龄动画电影《驯龙高手1》为例,对当下学前教育中的亲子“陪伴式奉献式”的家庭教育以及师幼“教导式引导式”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反思,倡导运用具有“全龄适宜性”的教育材料及教育方法,促进代际间的平等协同式成长,进而探索一种全龄取向的泛学前儿童教育课程与教学及教育目标。  【关键词】全龄;学前儿童;幼儿教育;
【摘 要】复习课不应只是对冷饭的爆炒,以“多边形的面积复习”一课为例,可形成以下四条复习策略:注重激活,在数学情境中重温“知识点”;注重梳理,在自主探究中完善“知识链”;注重提升,在对比反思中构建“知识网”;注重应用,在解决问题中感悟“知识价值”。由点及链成网,力图建构知识网络,深层挖掘思维能力,有效提升课堂复习效果。  【关键词】复习课;策略  一、缘起  近期,笔者接到了上一节“多边形的面积复
【摘要】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是影响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梳理上海市、南京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入职标准以及两地基于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开展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应当重视加速职业规范化,促进培养培训体系化,促成从业人员队伍规模化。  【关键词】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培训体系;0~3岁婴幼儿  【中图分类
【摘 要】要解决学习有没有“真”发生,学生有没有进行深度学习这些问题,就需要收集学生“学会”和“明白”的证据。学习历程案中的学习评价指向学习目标,融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其作用是:在诊断学习结果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调控教与学的行为,落实“教—学—评”的一致性,让学生的学习走向“真”“实”。  【关键词】学历案;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评价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学生在学习
研究学生并不是新概念,因为任何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对学生的了解。如果我们把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比作圆规的两足,那么钻研教材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各阶段共同的追求,并有专业的教育团队(教研员)深度介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当圆规的一端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研究仍未成为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笔者曾对浙江省省级小学数学获奖论文进行了研究主题的归类分析,发现教师的研究主题67%
【摘 要】事物往往处在复杂的统一整体里,在整体的关系网络中理解才会更加清晰透彻。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减法意义的概念理解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学生对减法意义的建构、对减法模型的理解程度等,提出在减法意义的教学中,要整体构建减法的三种模型,通过多元表征促进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减法;表征;整体构建  在“减法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把重点放在计算或解决具体问题上,较少关注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数学上常指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的思考。当一个人的思维向一个方向进行,或者形成一个固定的顺向模式时,要转变思维的方向就需要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来实现。  一、活动的构想与设计  低年级学生需要借助具体、有趣的数学活动来学习逆向思维。以下结合学生爱玩的天性和实际教学需要,设计了 “玩弹珠”一课的教学。  (一)动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