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实践研究中,我发现,要想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效学习,光给足学生时间是不够的,还需以导促学,使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有效融合。
明确引导目标
就学习方法而言,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应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记叙文,应教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方法:1.看题目:思考知道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抓线索: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悟品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4.明写法:清楚这篇文章是怎样运用有序、生动、具体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的。
就思维的发展而言,教师可依据学生课堂发言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学生在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互相更正、补充,使主要内容达到简洁、全面、概括;在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有理有据地谈,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地谈;在学生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方面来谈。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语文学习兴趣而言,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前的资料搜集、课中的巧妙引导、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课前我引导学生观看这部电影,课中我借助插图让学生描述董存瑞炸暗堡的情景,课后我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英雄的故事,制作手抄报。总之,不同课文我都会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把握引导时机
有效把握引导时机取决于两点:教学前准确把握教材和充分了解学情;教学时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巧妙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
课前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在教学前,针对一个问题,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生应该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还要清楚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能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明确教师还需要引导什么、补充什么、训练什么、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更有效等。
课上抓住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在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课上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同时可思考:他的发言还有什么问题?我怎么引导?待学生发言后可立即引导。下面这些情况需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时,回答不正确时,回答不全面、不完整时,回答不深刻时。准确把握引导时机、提高有效引导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长久坚持才能培养出自己准确把握引导时机的能力。
灵活运用引导方式
不同的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可尝试采用文字式引导和口头式引导。
文字式引导。主要用于课前的预习单中,用文字的形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步骤,引导学生有效自学。
口头式引导。主要是课上的随机引导,有示范式、提示式、提问式和评价式。示范式就是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如教师范读。提示式就是通过话语给学生一些提示。提问式就是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他的回答哪再简练些就跟好了”“谁还能从不同方面再谈谈”等。评价式就是借助评价进行引导,如学生在朗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段后,教师评价:“从你的读中我听出了董存瑞对敌人的仇恨,如果你能把对董存瑞神态描写的词语读得语气再坚定有力些,我们就更能感受到董存瑞的视死如归、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了,你再试试?”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引导都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明确引导目标
就学习方法而言,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应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记叙文,应教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方法:1.看题目:思考知道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抓线索: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悟品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4.明写法:清楚这篇文章是怎样运用有序、生动、具体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的。
就思维的发展而言,教师可依据学生课堂发言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学生在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互相更正、补充,使主要内容达到简洁、全面、概括;在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有理有据地谈,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地谈;在学生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方面来谈。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语文学习兴趣而言,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前的资料搜集、课中的巧妙引导、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课前我引导学生观看这部电影,课中我借助插图让学生描述董存瑞炸暗堡的情景,课后我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英雄的故事,制作手抄报。总之,不同课文我都会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把握引导时机
有效把握引导时机取决于两点:教学前准确把握教材和充分了解学情;教学时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巧妙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
课前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在教学前,针对一个问题,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生应该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还要清楚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能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明确教师还需要引导什么、补充什么、训练什么、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更有效等。
课上抓住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在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课上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同时可思考:他的发言还有什么问题?我怎么引导?待学生发言后可立即引导。下面这些情况需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时,回答不正确时,回答不全面、不完整时,回答不深刻时。准确把握引导时机、提高有效引导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长久坚持才能培养出自己准确把握引导时机的能力。
灵活运用引导方式
不同的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可尝试采用文字式引导和口头式引导。
文字式引导。主要用于课前的预习单中,用文字的形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步骤,引导学生有效自学。
口头式引导。主要是课上的随机引导,有示范式、提示式、提问式和评价式。示范式就是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如教师范读。提示式就是通过话语给学生一些提示。提问式就是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他的回答哪再简练些就跟好了”“谁还能从不同方面再谈谈”等。评价式就是借助评价进行引导,如学生在朗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段后,教师评价:“从你的读中我听出了董存瑞对敌人的仇恨,如果你能把对董存瑞神态描写的词语读得语气再坚定有力些,我们就更能感受到董存瑞的视死如归、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了,你再试试?”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引导都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