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一 :我不喜欢写作文
身前背后,总能听到学生说:“我不喜欢写作文。”究其原因,皆因作文很难。因此,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对策一:“三多一少”,让习作教学降低门槛。“三多一少”即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实践、多一些探究,少一些限制。在习作教学中,宜将情境创设在课堂,让学生真情体验;将评改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各方面抛弃一切不必要的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因为“多了一些情趣”,驱动了学生的内需,诱发了乐于表达的潜能;因为“多了一些实践”,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成长;因为“多了一些探究”,革新了习作指导的方式方法;因为“少了一些限制”,让习作训练降低了门槛,减少了拘束,放开了思维,想象大胆了,表达自由了,习作教学越来越变得有情有趣了。
对策二: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集”,把成功的掌声送给自己。每学年编辑一本班级优秀作文集。稿源来自学生,同学们将自己获得“优秀”的作文工工整整地誊写好,认真地配上与文章内容相应的图画,封面设计、目录整理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给每一本集子取不同的名字,如《嫩嫩的新芽》《我们在成长》《从这里出发》等。每一篇习作的入选、每一本作品的“问世”,学生都把成功的掌声送给自己,把自豪、得意与自信写在灿烂的笑容里。
对策三:建立班级博客群组,让习作的快乐感染同伴。建立班级博客群组,教会学生在网上写日记、发表习作;鼓励他们热情点评他人的文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每当在网上发现精彩的习作,全班同学一起欣赏、一起评价;遇上带代表性问题的习作,全班一起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作者修改习作。网络日记不仅方便学生共赏互评,更有利于集体讲评与修改,还有利于收集优秀习作。
对策四:开展小组“轮流日记”活动,让习作的激情燃烧你我。所谓小组“轮流日记”即将全班学生按每小组五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一个日记本。从周一到周五排好顺序,每组每天由一人写一篇日记,第二天交给老师,老师当天批改,当天发还。第二天由下一位接着写,依次轮流。教室里贴一张“比一比,哪组‘轮流日记’获星多”的公告栏。每天获得“优” 的学生可在自己小组栏里贴一枚大五角星,获得“良”的学生贴一枚小五角星。期中、期末两次大盘点,依据获星种类和数量评出“优秀轮流日记小组”和个人“写作明星”,颁发奖状和奖品。在“轮流日记”本上,同学们叙说着一个个充满童真的故事,倾诉着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在“轮流日记”本上,学生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情真意切,无话不谈。
问题二:我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经常有学生皱着眉头、撅着小嘴说:“我觉得没什么好写的。”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发现,是解决无话可写的钥匙。
对策一: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有心人才会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引领学生有意识地感受平凡的生活。如亲近自然、感悟亲情、与动物对话、与植物沟通。多么平凡,多么微小,只要观察了、体验了、思考了,就会发现有触动心灵的那一份感动。这种引领除了靠教师,还要获得家长的协助,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孩子一起面对诸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对策二:鼓励学生跨学科捕捉写作素材。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各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表达能力提高的统一过程。课程有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等,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习作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跨越学科,捕捉各科课堂上那一份份独特的感受。如科学课上某一个发现带来的惊喜,体育课上某一个游戏带来的欢乐……都是习作的极好素材。
对策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活动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过程的,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提醒他们留心观察、认真体验,他们就会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得到锻炼,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产生倾吐的欲望。
问题三:我不知道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而学生不大懂得怎么修改习作,更没有自觉修改的习惯。
对策一:采用多种方式,及时组织评改。每次习作训练,教师首先可以对当堂完成的学生习作进行面批面改。当全体学生写完上交后,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找出有典型意义的习作,依据该组习作要求在班上集体评价,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在集体评改的示范效应下,全班学生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
对策二:示范引领,掌握修改方法。只有掌握了修改的基本方法,学生才能有效地修改习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集体评改的方式,将修改方法示范给学生,这是最直接的传授方法。例如出示一篇例文,引导学生“一读查字句、二读查条理、三读查重点”,强调只有读才是查找问题的最佳方法。指导学生使用各种修改符号对查出来的问题加以修改。
对策三:拾级而上,培养修改的习惯与能力。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修改习惯和能力上,《语文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的要求是有区别的、有梯度的。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紧扣课标“分段要求、分层指导”的原则,循循善诱,拾级而上,使学生逐步形成习惯与能力。低年级要求学生“让耳朵当小老师”,写好一两句话,自己轻轻地读读,发现并纠正明显的漏字、多字等差错;中年级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写完习作后,先自读自改和互改互批,不满足于增补漏字、改正错字,也不仅仅是疏通句子,还要能根据习作的重点要求,修改那些抓不住特点、写不具体的句段。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与能力是一个耗时几年的系统工程,应持之以恒。(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
(插图:泽忠)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身前背后,总能听到学生说:“我不喜欢写作文。”究其原因,皆因作文很难。因此,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对策一:“三多一少”,让习作教学降低门槛。“三多一少”即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实践、多一些探究,少一些限制。在习作教学中,宜将情境创设在课堂,让学生真情体验;将评改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各方面抛弃一切不必要的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因为“多了一些情趣”,驱动了学生的内需,诱发了乐于表达的潜能;因为“多了一些实践”,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成长;因为“多了一些探究”,革新了习作指导的方式方法;因为“少了一些限制”,让习作训练降低了门槛,减少了拘束,放开了思维,想象大胆了,表达自由了,习作教学越来越变得有情有趣了。
对策二: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集”,把成功的掌声送给自己。每学年编辑一本班级优秀作文集。稿源来自学生,同学们将自己获得“优秀”的作文工工整整地誊写好,认真地配上与文章内容相应的图画,封面设计、目录整理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给每一本集子取不同的名字,如《嫩嫩的新芽》《我们在成长》《从这里出发》等。每一篇习作的入选、每一本作品的“问世”,学生都把成功的掌声送给自己,把自豪、得意与自信写在灿烂的笑容里。
对策三:建立班级博客群组,让习作的快乐感染同伴。建立班级博客群组,教会学生在网上写日记、发表习作;鼓励他们热情点评他人的文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每当在网上发现精彩的习作,全班同学一起欣赏、一起评价;遇上带代表性问题的习作,全班一起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作者修改习作。网络日记不仅方便学生共赏互评,更有利于集体讲评与修改,还有利于收集优秀习作。
对策四:开展小组“轮流日记”活动,让习作的激情燃烧你我。所谓小组“轮流日记”即将全班学生按每小组五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一个日记本。从周一到周五排好顺序,每组每天由一人写一篇日记,第二天交给老师,老师当天批改,当天发还。第二天由下一位接着写,依次轮流。教室里贴一张“比一比,哪组‘轮流日记’获星多”的公告栏。每天获得“优” 的学生可在自己小组栏里贴一枚大五角星,获得“良”的学生贴一枚小五角星。期中、期末两次大盘点,依据获星种类和数量评出“优秀轮流日记小组”和个人“写作明星”,颁发奖状和奖品。在“轮流日记”本上,同学们叙说着一个个充满童真的故事,倾诉着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在“轮流日记”本上,学生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情真意切,无话不谈。
问题二:我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经常有学生皱着眉头、撅着小嘴说:“我觉得没什么好写的。”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发现,是解决无话可写的钥匙。
对策一: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有心人才会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引领学生有意识地感受平凡的生活。如亲近自然、感悟亲情、与动物对话、与植物沟通。多么平凡,多么微小,只要观察了、体验了、思考了,就会发现有触动心灵的那一份感动。这种引领除了靠教师,还要获得家长的协助,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孩子一起面对诸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对策二:鼓励学生跨学科捕捉写作素材。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各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表达能力提高的统一过程。课程有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等,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习作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跨越学科,捕捉各科课堂上那一份份独特的感受。如科学课上某一个发现带来的惊喜,体育课上某一个游戏带来的欢乐……都是习作的极好素材。
对策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活动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过程的,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提醒他们留心观察、认真体验,他们就会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得到锻炼,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产生倾吐的欲望。
问题三:我不知道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而学生不大懂得怎么修改习作,更没有自觉修改的习惯。
对策一:采用多种方式,及时组织评改。每次习作训练,教师首先可以对当堂完成的学生习作进行面批面改。当全体学生写完上交后,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找出有典型意义的习作,依据该组习作要求在班上集体评价,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在集体评改的示范效应下,全班学生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
对策二:示范引领,掌握修改方法。只有掌握了修改的基本方法,学生才能有效地修改习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集体评改的方式,将修改方法示范给学生,这是最直接的传授方法。例如出示一篇例文,引导学生“一读查字句、二读查条理、三读查重点”,强调只有读才是查找问题的最佳方法。指导学生使用各种修改符号对查出来的问题加以修改。
对策三:拾级而上,培养修改的习惯与能力。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修改习惯和能力上,《语文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的要求是有区别的、有梯度的。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紧扣课标“分段要求、分层指导”的原则,循循善诱,拾级而上,使学生逐步形成习惯与能力。低年级要求学生“让耳朵当小老师”,写好一两句话,自己轻轻地读读,发现并纠正明显的漏字、多字等差错;中年级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写完习作后,先自读自改和互改互批,不满足于增补漏字、改正错字,也不仅仅是疏通句子,还要能根据习作的重点要求,修改那些抓不住特点、写不具体的句段。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与能力是一个耗时几年的系统工程,应持之以恒。(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
(插图:泽忠)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