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农村小学任教高年级语文课程多年,深感于多种因素导致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似听非听、似练非练、似答非答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记录教师讲过的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如同一潭死水,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这潭死水泛起朵朵浪花呢?怎样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呢?笔者总结了四种做法:
一、备足感性材料,采用形象教学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尚不成熟,思维能力不强,所以不大善于通过思维去感觉和理解用文字叙述的内容,脑海中无法再现文字描述的场景。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感性材料,运用形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由于农村学生知识面相对狭隘,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不深入,再加上太阳系、银河系、臭氧层等许多科学术语,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他们对此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自然沉闷、枯燥。这时,教师可以寻找许多关于太空的资料图片,然后拼成一个银河系,让学生置身于“宇宙之中”。
又如在教学《长征》前,笔者搜集了越城岭、都庞岭、骑四岭、大庾岭四座山岭和乌蒙山翔实的资料及图片,准备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解说词。除此之外,笔者还搜集到了诗中未提及的茫茫草地、皑皑雪山等感性材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在课堂上,学生被这些图片深深吸引,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解释,学生仿佛行走在长征路上,自发的讨论异常激烈,课堂氛围宛如百鸟鸣村,好不热闹,诗的主旨也深深地扎进学生心里。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添课堂色彩
语文首先是语言,然后才是文学,所以要想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还得讲究语言艺术。艺术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使语言富有色彩,才能激起课堂朵朵浪花。
如在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时,笔者引用了《绝唱》一文中对眼睛的描写:“那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珠宝,如白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笔者问学生:“这里把眼睛分别比作了什么”学生们对答如流。然后,笔者又追问:“在比喻中,作者抓住了哪些相似点?”学生纷纷发言:“亮光、形状、结构……”紧接着,笔者又问道:“比喻的好处是什么?”“形象、生动、有趣,加深印象……”学生的回答此起彼伏。最后,笔者让学生描述其他同学的眼睛。有的学生说:“万琴的眼睛如同湖水波光。”有的学生说:“李海燕的眼睛似晶莹的葡萄。”“陈宏鸿的黑白分明”……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心领神会。
三、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既是接受知识的合作过程,又是综合艺术的展示过程,语文课堂更是如此。同样的语文教学内容,由于不同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同,提问的方法迥异,课堂教学氛围乃至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一样,甚至有天壤之别。如果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问题难度较大,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卡壳”等问题。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应灵活多变,化整为零,深入浅出,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问题。
如在解答《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为什么说‘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啊!’”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①总理办公室的条件怎样?②总理一夜要批阅多少文件?他是怎样批阅的?③“两杯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说明了什么?④总理一夜工作了多少时间?笔者通过化整为零,难题自然就变容易了。这样一来,不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采用竞赛形式,激发好胜心
青少年的好胜心强,所以在课堂上创设竞争情境,对激活课堂氛围非常有效。如朗读课文时,在乡村小学,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中,“南郭先生”大有人在,读时有气无力、拖泥带水,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其朗读效果不言而喻。此时,笔者采用竞赛形式开展朗读教学,学生们跃跃欲试,群情激奋,大有一决高下之势,课堂顿时欢腾起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九龙中心小学)
那么,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这潭死水泛起朵朵浪花呢?怎样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呢?笔者总结了四种做法:
一、备足感性材料,采用形象教学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尚不成熟,思维能力不强,所以不大善于通过思维去感觉和理解用文字叙述的内容,脑海中无法再现文字描述的场景。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感性材料,运用形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由于农村学生知识面相对狭隘,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不深入,再加上太阳系、银河系、臭氧层等许多科学术语,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他们对此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自然沉闷、枯燥。这时,教师可以寻找许多关于太空的资料图片,然后拼成一个银河系,让学生置身于“宇宙之中”。
又如在教学《长征》前,笔者搜集了越城岭、都庞岭、骑四岭、大庾岭四座山岭和乌蒙山翔实的资料及图片,准备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解说词。除此之外,笔者还搜集到了诗中未提及的茫茫草地、皑皑雪山等感性材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在课堂上,学生被这些图片深深吸引,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解释,学生仿佛行走在长征路上,自发的讨论异常激烈,课堂氛围宛如百鸟鸣村,好不热闹,诗的主旨也深深地扎进学生心里。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添课堂色彩
语文首先是语言,然后才是文学,所以要想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还得讲究语言艺术。艺术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使语言富有色彩,才能激起课堂朵朵浪花。
如在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时,笔者引用了《绝唱》一文中对眼睛的描写:“那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珠宝,如白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笔者问学生:“这里把眼睛分别比作了什么”学生们对答如流。然后,笔者又追问:“在比喻中,作者抓住了哪些相似点?”学生纷纷发言:“亮光、形状、结构……”紧接着,笔者又问道:“比喻的好处是什么?”“形象、生动、有趣,加深印象……”学生的回答此起彼伏。最后,笔者让学生描述其他同学的眼睛。有的学生说:“万琴的眼睛如同湖水波光。”有的学生说:“李海燕的眼睛似晶莹的葡萄。”“陈宏鸿的黑白分明”……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心领神会。
三、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既是接受知识的合作过程,又是综合艺术的展示过程,语文课堂更是如此。同样的语文教学内容,由于不同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同,提问的方法迥异,课堂教学氛围乃至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一样,甚至有天壤之别。如果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问题难度较大,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卡壳”等问题。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应灵活多变,化整为零,深入浅出,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问题。
如在解答《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为什么说‘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啊!’”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①总理办公室的条件怎样?②总理一夜要批阅多少文件?他是怎样批阅的?③“两杯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说明了什么?④总理一夜工作了多少时间?笔者通过化整为零,难题自然就变容易了。这样一来,不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采用竞赛形式,激发好胜心
青少年的好胜心强,所以在课堂上创设竞争情境,对激活课堂氛围非常有效。如朗读课文时,在乡村小学,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中,“南郭先生”大有人在,读时有气无力、拖泥带水,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其朗读效果不言而喻。此时,笔者采用竞赛形式开展朗读教学,学生们跃跃欲试,群情激奋,大有一决高下之势,课堂顿时欢腾起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九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