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写作”和谐前行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04468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反思着、探索着,试图在语文教学的天平上,寻找理想与现实间那最恰当、最完美的一道弧线。也许我一辈子也做不了教育家,但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追求者,在晨钟暮鼓的循环中,不让自己的岁月时光如流水般轻易逝去。在自己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坎坷一路歌,行走着“阅读——写作——研究”的三部曲。
  阅读——语文教师亮丽的“精神底色”
  轻轻翻开一本书,细细浏览,在袅袅墨香中掩卷深思,我喜欢这种境界。虽然,在这个人人都向往置身商海,玩着令人神魂颠倒的电脑游戏的今天,没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大好青春束缚在书堆中,但我还是要感谢阅读。读书,是我最好的素养备课,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使自己渐渐多了些许文气,而少了些许俗气。我要说,阅读,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唯有阅读,才能滋养自己的人文情怀,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打上亮丽的精神底色。
  叶圣陶先生在其文集中曾反复强调:“语文老师最要紧的是自己能读能作,不至于读而不懂,作而不通。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拥有丰富的心灵空间和宽阔的人文视野,是否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和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他是否自觉地进行阅读息息相关。语文课堂出了问题,究其本质,首先是语文教师的阅读出了问题,阅读面窄;阅读品位不高,阅读内容和教师职业不相称等等。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精神不断成长、提升的根本途径。
  写作——语文教师文化积累的“心灵体操”
  如果说阅读是吸收、积累,那么写作则是自我吸收积累的外化,是教师自我成长、专业发展的阶梯。一个能写会写的语文教师,必然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如果说这些年,我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有什么值得说说的地方,应该是我努力把写随笔、写博客变成了一种习惯,发现有值得思考,或有价值的事情,就想把它记录下来,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哪怕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总要加进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以求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正是这一篇篇看似平淡无奇的随记,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自己的见地或者说思想。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我们语文教研组内,许多教师坚持通过教育日志的方式,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问题以及处理方法、改进工作后的成效、感想都一一记述下来,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一步步向着教师即研究者的方向迈进。
  研究——语文教师理性提升的“必由之路”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深深体会到,开展课题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它是一盏不可缺少的“护航”灯,更是一注难能可贵的“生命活水”。
  教师“由教而研,由研促教”,具有专业研究人士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当我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疑惑时,课题研究的“雏形”就出现了。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我的“为什么”、“怎么样”越来越多,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在实践中,我本着“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的原则,积极开发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多数是小课题,将有价值的问题“课题化”,采用小课题的研究方式加以破解。近年来,先后主持参与了《“主体化”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学生课外海量阅读指导研究》被列入新教育课题研究项目。
  为了不让自己的思考成为“井底之蛙”的一孔之见,不让课题研究成为无效的重复劳动,多年来,我和同事们常常在网络、教育教学期刊中进行“专题搜索”。我们的做法是:找寻和我们的“体验教学”相关的案例或研究,进行快速阅读,从中提取关键内容,在课题组“教海沙龙”中开展专题研究,在学习借鉴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梳理自己的教学思想。这样的学习,为课题研究一步步深入指明了方向,更在不断修改完善中使自己的思考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广阔。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适当地、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这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还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独立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
期刊
《愚公移山》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说一下学习这篇文章的感受。学生聪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浩说:“愚公之所以敢去挖山,是因为有子子孙孙的前仆后继,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愚公实在是愚蠢至极。”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奇,一个平时
期刊
怀揣提高语文素养的梦想来沧师培训,近些天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语文。同学说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爱,这些说法我确实听得太多了,而此的我还在寻找着答案。  啊,此时沧州已祛“秋老虎”的威力,变得凉爽宜人。今天清早,一夜的冷雨已歇。照例我们起得很早,因为还得练太极拳,以达融身自然,强身健体的目的。从宿舍到广场得路过电教楼前,我和方老师一起吮吸着秋天雨后特有的清新空气,轻快地向广场走去。  “呀,满地的
期刊
我刚接了六年级的班级,8月31日开学那天发现有个学生没来报到,还发现上学期这名孩子的期末成绩也没有。后来,从教导处得知,该生因逃学没来参加考试。更让人吃惊的是有老师说他从一年级时就经常逃学,作业也不交。9月1日中午,他父亲拖着他来报到了。只见他低着头,好像认识到自己错了。他父亲一直说他不听话,我没火上浇油,而是装出一副渴望他来的样子,并且劝慰他父亲今天他能来说明他想读书了,这是长大了懂事了的表现,
期刊
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语文课堂应该涌动真情,充溢美感,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堂语文课,教师应该饱含深情地把它教的情趣横溢,创造学习语文的艺术佳境,使学生置身于高尚激越的情感、感人肺腑的真情、汩汩清泉的知识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氛围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喜悦,感受到艺术的享受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要美,要凝练、自然、和谐、生动、优美。  教学语言
期刊
接受美学认为,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实现作品功能潜力的主体,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一理论虽然夸大了阅读者的作用,却也道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在审美欣赏中,读者会根据自身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再评价。基于此认识,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期刊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每教一篇课文,都会遇到一个老问题——教什么。我认为,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教材,树立教学的立体观念,对教材做出科学的选择,才能科学的实施教学,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语文教学的立体观念,就是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所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中心,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  应该怎样树立教学的立体观念呢?我觉得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期刊
众所周知: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它所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特征和联系。  就思维种类而言,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其一曰:动作思维;其二曰:形象思维;其三曰:抽象思维。  凭我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对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较为适宜。因为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半成人思维状态。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所接受(掌握)的知识,多半是靠直观而来。当他们用已有的直观形象
期刊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在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氛围,充分开发孩子生命本有的潜能,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美丽田野,让孩子们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开展经典读诵活动,并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它同时也是国民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  一、为什么要诵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
期刊
纵观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到不少学生论据选用之妙,在论据选用上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妙用“浓缩”材料  1、学生习作:  初二15班朱鹏的《知足常乐》“陶渊明的过人之处就是对生活的知足,不去想什么金银富贵,一颗对田园向往的心牵引着他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他过得快乐自足。‘山不在高,有仙则鸣……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此乃刘禹锡知足常乐表现。虽居如此陋处却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情趣,体现了他的快乐。”  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