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方南高地苗族的山地化解读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苗族在历史上不断迁移,漂泊不定。为了生存与绵续,苗族先民向山地进发,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最终山地化了,无论是他们的体质本身还是社会文化生活,都深深落下山地化的烙印。学术界较少关注苗族山地化的原因,主观上通常认为当今苗族之所以形成山地化格局是源于政治、经济等因素被迫选择的结果,忽视苗族群体主动且理性选择山地化的过程。本文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对方南高地苗族人文选择山地化进行解读。
  关键词: 生态人类学;方南高地;苗族;山地化;人文选择;
  【中图分类号】 C95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19-03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在数千年的岁月中为祖国边疆的开发和统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力量。据文献记载,苗族曾聚居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由于“逐鹿之战”和“三苗”战争,使这个族群一蹶不振。为了生存,他们不断迁移。其艰辛历程正如人类学者格迪斯在《山地的移民》书中所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苗族不断地西迁湘、黔等地区,而后由此迁居各地的山地。可以说苗族在中国西南方主要山脉中都留下迁徙的足迹。在迁移过程中,他们选择荒无人烟的山地,以山为垒,安营扎寨,进行社会生产,逐渐山地化的生活。最终实现“种族的绵续”。
  当前在中外学术界,山地民族与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和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使得人们不得不把视野聚焦到山地这种将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富集于一身的生境形态上来了。但对于“苗族为何成为山地民族?”学者通常认为这是政治和经济作用的结果,较少关注苗族主动且理性地选择山地化进程。笔者从生态人类学视角对方南高地苗族的山地化进行解读。
  一、方南高地简介
  在云贵高原东部山脉,汉族占平地,侗族、水住河边,山头有苗族,这成为不同族群的标识和空间地域居住格局。“方南”是对苗族方言“”一词的音译,它指代低地人对山地人的称呼,也指代统一苗族支系聚居而形成的地域名称。方南高地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苗岭山脉北麓,剑河县境内清水江北岸的山地地区,以展架大桥为起点沿G320向东到岑镇,再由岑镇经川岑公路到柳镇,后沿清水江而上至展架大桥,最后由展架大桥、柳镇与岑镇连接起来的区域就是方南高地。方南高地总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高地林地广阔,森林覆盖率为65.6%,有茂密的森林及千年古树。方南高地全域人口15000多人,98%为苗族。在这凸起的高地上,交通闭塞,仅有两条公路通向外地,一条是稿村至展架的盘山公路,一条为川岑公路,村寨之间有小道链接,高地与外地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状态。
  在方南高地,参差不齐地坐落着旁村、南村、巫村等22个苗族村寨。但它们被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管辖,如南村、旁村等十个村寨属于岑镇管辖;像巫村、柳村等十个村寨则属于川镇管辖;而梢村、蒙村等则属于观乡管辖。尽管如此,居住在高地里的苗家人,他们同属于一个苗族支系,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社会制度一样,并一起过着山地化的生活。
  二、山地化生活描述
  从苗族先民迁徙的目的来看,他們是为了找到一个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之地定居下来过着平静的生活。起初,苗族祖先西迁到黔地,河边、平地早已被当地原住民或汉族所占,在持续的族际压力下,苗族先民只好向没有政治势力到达的高地山区进发,开创自己的生存家园。
  方南高地是纵横连绵的山地。山地环境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是聚居于此的苗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自然生境。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初到高地的苗族先民想靠采集渔猎获取生存所需,比较困难,为了能在方南高地生存,他们必须尝试从事其他生计方式。为了更好的生存与族群绵续,迁移到方南高地的苗家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由此造就高地苗家人传统生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在物质生活方面,方南高地的苗家人深深地刻下山地化的烙印,如他们嗜好米酒、“好吃”酸辣、穿自己的服饰、建立村落村寨,住吊脚楼等。由于交通闭塞,方南高地与低地物资交换困难,当地苗家人靠山吃山,他们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实行刀耕火种的粗放种植,也开垦田地进行农业精耕细作,以期向自然获得更多的食物和能量来源。
  方南高地苗家人的主要农作物种植是水稻,经济作物有辣椒、玉米等。家畜饲养主要有牛、羊、猪等,也有少量的生态渔业。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收入为主。为了族群绵续及更好地生存,当地苗家人主动调适自然,并理性人文选择了山地化。
  三、人文选择
  不可否认,战争的失败是迫使苗族不断迁徙的最终原因。战争使该族群从黄河中下游迁到长江洞庭湖及西南地区。为了躲避族群间的战争,苗族先民大多居住于西南高大山脉中,过着游耕不定的山地化生活。但苗族山地化是多重作用的结果,抛开国家政治层面不谈,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调适、人文选择也共同推动了苗族的山地化进程。
  (一)文化调适环境。
  苗族在历史上受到来自以汉族为主体的族际压力是极大的。虽然族际压力给苗族这个族群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力,以至出现“沿途村落凋零,苗民困惫”。过着山耕狩猎的生活。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古歌《苗家流落住山坡》这样唱到:“好的江河呀,流水响嗬嗬,好的她方呀,肥田美土满坝又满坡。好的她方哟官家霸占了,苗家哟,流落往山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但试想,如果没有族际压力,苗族这个民族单位可能就会变弱,直到消亡。由于条件的制约,苗族先民被迫从一个山区迁到另一个山区,在这些崇山峻岭中,他们不断发展出各种生计模式,以这些文化来调适自然环境。文化的调适有助于超越物质环境的局限。
  1.生产与饮食。
  在方南高地,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迫于生计,苗族先民又开始模仿祖先,因地制宜,在山地中开垦成片的梯田和旱地,重新从事农耕、渔猎和饲养家畜等生计。依托有利的自然山川,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苗族先民完成了从平原种植农业向山地耕种农业方式的转变。   高地苗族在山地里开垦成片的山地梯田和旱地,用以种植水稻,提供家里使用。该地区日常生活所需的肉食和油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尤其是猪、鸡、狗、鸭及少量的野生动物。他们也喜欢吃鱼,尤其是稻花香鱼。由于环境的影响,食物不宜久存,苗家人通常采用腌制法,把蔬菜、鱼、肉腌制。这种腌制食物,一定程度上解决食物保存的问题,也解决了使用盐的问题。
  由于山地气候的原因,方南高地的苗家人对酸辣情有独钟,在这个地区有“无辣不成菜”之说法。这个地区的辣椒主要有朝天辣、菜椒等。菜椒可以当菜吃,当地人总是用它来制作酸辣。由于朝天辣太辣,所以当地的苗家人主要用他作调味品。在方南高地苗家人的日常生活里,每一顿饭都少不了辣椒,甚至到宁可没有其它菜也要辣椒地步。他们知道辣,但没有辣椒就没有胃口,又不得不吃。
  2.嗜好米酒。
  苗族是一个爱喝酒的民族,这一点方南高地苗族也不例外,当地苗家人对酒的喜好达到难以理解的地步,“米酒泡包谷饭”成为当地苗族的饮酒习俗,他们喝自己酿制的米酒,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历史上,苗族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并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在当地,大部分农户都能自制酒,尤其是大米或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米酒,这种酒含糖量高,酒精度低。
  酒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有巨大的功能。在自然方面,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当地人必须喝点酒来除去身体的湿气。但在社会生活中,酒有更多的文化内涵。由于苗家人的社会制度,他们通常实行族内婚,酒能起到维系亲属与姻亲的情感。同时,出于仪式的需要,他们家家有必备的酒,通常用以佐餐或各种节庆仪式。在当地苗家,他们一定给你至深至感的记忆,待到来访者酊酊大醉才能作罢。为此,他者不理解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其实,这就是苗家人调适自然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习俗,更是苗家人的热情,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在酒中。在个人方面,酒起到消解忧愁、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等作用。
  3.“好吃”酸辣。
  在斯图尔德看来,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社会适应环境的过程。它的主要问题是决定这些适应性是否会引发进化变化的内部社会转变。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的饮食文化与当地生态有密切的关系。在方南高地,酸辣是构成当苗家人的主要饮食元素,他们从祖辈那里一直传着“好吃”酸辣的饮食习俗,家家户户都盛满着酸辣。在当地苗家人看来,之所以喜欢吃酸辣,是因为:
  “酸辣很好吃。在我们这里没得这两样东西(酸辣),我们是吃不了饭的;有这两样东西(酸辣),我们的生活才感觉舒服些;我们苗家什么都没得,穷得很,但这(酸辣)是家家必须必备的,只要有辣椒和酸汤,可以不用其他菜了;我们吃酸辣对身体有好处,去湿,也可以降火。”
  这是当地苗家人在自然环境下对酸辣的生物性需求。但到底为什么喜欢吃?哈里斯认为,“好吃”是文化作用机制和自然环境的双重结果,人们觉得好吃是因为想吃。当地苗家人之所以这么喜欢吃酸辣不仅是好吃,也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当地苗家人“好吃”酸辣依据自身的环境、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有意识地选择的结果。因为当地苗家人生活的地方是山地,潮湿多雨,吃酸辣可以除去体内的湿气,驱风御寒,防治感冒。同时,由于社会文化调适着自然,当地苗家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情、味觉、触觉饮食文化,祖祖辈辈也是这么延续下来的。
  4.苗族服饰。
  苗族的服饰见证了其历史兴衰的历程。为了适应山区日照不足、潮湿阴晦的自然环境,方南高地的苗家人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山地化服饰。
  传统上,居住在方南高地的苗家人的服饰都是自给自足,不论男女都有自己的苗衣。他们的服饰主要是为剑河台江百褶裙系列,但男女的衣服稍有差别,女性衣服是精心制作的盛装,配有精美的刺绣图案。而男性服装一般简便朴素,没有精美图案或其他配置品,便于从事消耗体力的劳动。在传统苗族社会,制作衣服的活路是由妇女来完成,她们负责制作全家人每年的衣服。要完成一件苗族的服饰,要经过众多工艺程序,尤其是女性的衣服。她们多选用深色的棉、麻为质料,而后用自作的木质棉花脱子机把棉花和种子分离,用纺线机拉成细线,之后进行牵引,再用木板纺织机纺织成布匹,泡蓝靛,染色,把布匹用染线绣出精美的图案,最后裁剪制作成苗衣。这些复杂的工业程序,当地苗家人如果想要做好一套盛装,最少要花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了更好的调适自然,苗家人以布作纸,用线为墨,把针当笔,把苗族的苦难及应对自然环境的过程绣在衣裙上,世代传承,形成徽记。
  5.村寨楼房。
  方南高地群山连绵,山高谷深,当地苗家人为了适应这种地形,村寨大多依山而建,村寨之间较为分散,而房屋多为木质“吊脚楼”。这种居住格局和村寨楼房也是为了更好调适自然环境而进行有意义的设计和安排。
  苗族一般选择靠山且有水的坡地組成一个个的村寨。通常是同一个家族聚居在一起,同宗兄弟住在一个近邻的几个村寨,单家独户的现象很少见。寨子的周围有层层梯田和山林,周围都习惯种有枫树,任何人都不得砍伐寨子周边的树木。在方南高地,吊脚楼随处可见。由于方南高地山地多,潮湿,当地苗家人只能修建吊脚楼。苗族的房基分一般为上下两层,房屋朝外的一面是吊脚,这种吊脚楼均为三层楼,楼下底层一般作牛栏、猪圈或者存放柴火等杂物。中层住人,开间与平房相同,在大门前多了一个较宽的走廊。最上层则是用来置放杂货物。
  简言之,方南高地的苗族居民为了在山地更好的生存和绵续,他们不断地运用生计模式和文化调适自然环境,维护方南高地人与自然生态平衡。
  (二)人文选择山地化。
  导致民族单位问题的产生是自然力量。这种决定民族兴衰存亡的力量我们叫人文选择。对于方南高地苗族为什么要选择山地化生活方式?不用思索,最初是为了躲避战争。为了生存和族群绵续,苗族先民不得不选择荒无人烟的山地。但随着苗家人在山地居住的历史久远,逐渐对山地产生浓厚的感情,他们把这里视为第二家园,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他们深深地喜欢了山地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倘若历史倒流,让这些苗家人搬回河边或平地居住,试想他们或许不再愿意再回到祖先向往的“故里”,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山地人。为了生活的更好,当地苗家人在山地中进行了各种尝试。但由于交通闭塞,缺乏销路,农作物多烂在地里。因此,当地人对农业种植热情不是很高,他们只是满足了自己需求,不会对种植农作物做出更多的冒险。的确,在这样的贫困山区,想要靠种植农业来发家致富,真的很难,也不现实。当地苗家人在努力地调适自然环境,寻找各种突破和出路。   在方南高地,人文选择的作用如此明显,为了生存和绵续,当地苗家人依据自然而人文选择了山地化,并发展了适用于山地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文化,以致在历史长河中不会淘汰。就像当地苗家人喜欢酸辣一样,因为久居于山地中,他们发展出一套认知模式和应对体系。所以,当地苗家人世代居住在方南高地,从他们的祖辈开始就理性地选择山地化,并不断地经营着这种山地化生活,这就是人文选择的结果。
  四、结语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由于诸多因素,有一部分苗家人在方南高地安营扎寨,占山为王,他们深深地山地化了。起初,这种“山地化”被认为是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而被迫做出的人为选择。但随着学界对“山地民族与文化”的重新思考和再认识,给予苗族“山地化”的原因有了更多视角解读的可能性。方南高地苗族山地化是由自然环境、文化调适和人文选择相互作用,当地苗家人做出主动且理性的、有意义的设计和安排。在人文选择的作用下,方南高地苗族的生活向山地化转移,人文选择的力量在苗族山地化起着主导作用。
  由此看来,人文选择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基于族群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选择,它的积累作用才是真正引起方南高地苗族山地化的根本原因。在方南高地,当地苗家人不断地运用地方文化来调适环境,他们理性地人文选择了山地化。方南高地苗族唯有主动调适自然环境,人文选择了山地化才能生存,人们才能生活的更好,族群得以绵续。
  参考文献
  [1] (澳)William Robert Geddes﹒Migrants of the mountains: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Blue Miao(Hmong Nyua) of Thailand[M]﹒Clarendon Press,1976
  [2] 費孝通﹒生育制度[M]﹒商务印书馆,1999
  [3] 纳日碧力戈﹒主持人语:中国山地民族与文化研究中的历史感性[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4)
  [4] 龙正荣.基于山地生境的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1)
  [5] 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6] 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2)
  [7] 何积金,石朝江﹒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8] (俄)史禄国﹒ethnos及其变迁过程[J]﹒满语研究,2015(1)
  [9] (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0] (美)Steward,Julian﹒Cultural Ecology﹒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Vol﹒4﹒D﹒Sills,ed﹒Pp337—344﹒New York:Macmillan﹒1968
  [11] (美)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M].叶舒宪,户晓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12] 傲东白力格﹒地方性知识与主体人类学[M] ﹒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因此,如何通过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如何才能吃得更加健康,更加营养,成为当代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近些年来,烹饪和营养教育这个专业变得非常热门。各大高校以及各大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以培育更多从事营养教育,营养搭配的人才。本文通过对烹饪与营养教育这个专业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力求寻找出当前该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摘 要: 本文提出了固体物理学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当、教学思路和方法有限、课程教学模式不全面及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善并优化教学方法、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考核体系等适应材料物理专业需求的固体物理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材料物理;固体物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32-01  固体物理学是以
期刊
摘 要: 历史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从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率低。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探索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成市场需要大批优秀的烹饪专业人才。所以对于现今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全方面发展的职业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自身要努力学习,也要求职业学校与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承担起责任,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 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923 Ts7 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 拉康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精辟的思想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的镜像理论不仅标志着他与笛卡尔式的自我观的一种决绝的对立,也给人们一种颠覆式的冲击,使人们重新思考着自我和主体的存在。可以说,拉康的自我是一种悲剧的基调,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人类自欺欺人面具。  关键词: 自我;主体;镜像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54-01 
期刊
摘 要: 交替传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语言活动,要求翻译者集听、写、解、译于一体,因此口译者一定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同时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将译源内容完整、准确地翻译出来。在交替传译中,由于翻译者和发言者不是在同一时间讲话,这就要求翻译者掌握良好的口译方法和技巧才能顺利完成相关的工作。  关键词: 交替传译;口译方法;口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
期刊
摘 要: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学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课堂积极性,就会事半功倍。整个过程是:首先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及要求,对该课程特点具备清晰的认识,再根据经验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是笔者对此的一些简单论述,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 教学活动;设计;英语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双目标,即既要注重学术建设,又要以人格建设为终身目标,新时代的高校工作者既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也需要不断提升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在高校工作的实践中,一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于重要地位,如今的人才培养已经不单单是建设有能力的社会主义青年,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个人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共同协调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定要贯彻立
期刊
摘 要: 中国人在发表演讲时,常常会使用各种中国文化特色语,包括成语、诗句和谚语等,这就给汉英口语带来了巨大的难度。汉英口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因此,在翻译谚语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语言时,就要求口译者要熟悉两种语言的特殊文化,掌握谚语的有效译法。  关键词: 汉英口译;谚语;译法  【中图分类号】 H15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
期刊
摘 要: 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笔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师资队伍的技能提升,规范教学,素质拓展以及考核评价这四个方面出发建设优秀的技校烹饪专业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 技校烹饪专业;技能;规范;拓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41-01  0.引言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提高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