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楞次定律》,我的说课设计如下:
一、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与确切含义,并能用楞次定律结合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总结出规律,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本节课的重点:对楞次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对楞次定律的的理解;如何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本节课的难点:对楞次定律的实验设计与归纳,以及正确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实现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同時,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困惑
困惑一:教材的实验容量大,学生需要探究的信息多,思维链条过长,实验效果不直观,探究推进困难,结论的得出更是难上加难,最后只能教师包办;
困惑二:一节课慌慌张张只顾着实验,教学逻辑不连续,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层面以及高阶思维层面上感觉收获不理想。
三、说特色
为了解决以上困惑,又实现教学创新,我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特色一:一根铜管,三种设计,切入问题,突破难题,延伸主题。
特色二:六组实验,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推进思维。
特色三:利用最经典、最质朴的“楞次环”来代替教材中的复杂实验,学生的探究直观、简约,逻辑清晰。
特色四: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以“验证楞次定律”的方式展开,巩固所学。
四、说流程
环节1:实验引入,点燃兴趣
我将演示这样的铜管实验:首先让磁铁自由下落穿过1米长的玻璃管,然后再在玻璃管上套一段铜管,让磁铁再次穿过。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大约一分钟),磁铁吸引铜管吗?(演示:不吸)磁铁经过铜管时为何会变慢呢?我们猜想,这一现象的背后一定蕴藏着某种重要的规律。使学生带着兴趣、疑问和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2:温故求新,暴露问题
我将重做上一节课的实验,提出以下问题。
1.请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向哪边偏转?
2.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什么?
目的是在重温上一节课学过的重点知识的同时,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自然而然地暴露新的问题,又自然而然地呈现本课的主题——一起来寻求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规律。
环节3:巧设实验,自主探究
上一节我们费了很大周折归纳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竟然是“磁通量的变化”,看来“感应电流”与“磁通量的变化”两者的关系“非同寻常”。今天,我们要寻找感应电流方向所遵循的规律是否也得用它来描述?是吗?如果真是这样,自然规律将再一次显示它的大气、简约与和谐!(思维创新)
接下来我将演示“楞次环”实验,“楞次环”由一端封闭和一端断开的铝环组成。为控制楞次环的平衡,我利用生活中废旧的饮料瓶做成了简单的快速复位装置。我将磁铁的N极插入,铝环远离;换成S极铝环依然远离。根据上一节课我们探究感应电流条件的实验,我们也换一种玩法,让N极和S极从铝环中抽出试试?结果发现同样都是吸引,我坚信这里面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是铝环所喜欢的,那是什么呢?要不我们换到“楞次环”不闭合的一边试试如何?我左试右试,都没反应。从闭合到不闭合的这一实验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一定是铝环中的感应电流在作怪,此时,同学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刚刚学过的右手定则。那么,就让我们伸出右手来做一个慢动作吧。当同学们伸出右手,在大拇指指向感应电流磁场方向的时候,那环绕的四指已经轻松的标出了感应电流的方向。
当同学们正在为找到“方向”兴奋之余,老师紧接着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条形磁铁和楞次环,两人一组,合作探究。
环节4:对比分析,归纳结论
1.无论磁铁是从铝环中进入还是拔出,铝环表现出来的都是阻碍。
2.当铝环内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磁通量的增加
3.当铝环内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阻碍磁通量的减少
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把结论用一句话巧妙地表述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环节5:拓展思维,深度探究
问题:为什么楞次定律中有一个核心动词“阻碍”?
让我们仍然从力的本质出发来深度探究,这种相互作用力都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1.从运动的角度看:阻碍相对运动(“结果”阻碍“原因”)
闭合铝环为什么会如此“怪异”呢?
请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用实验验证楞次定律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体验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成就感。)
2.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看:克服阻力做功,转化为生成的电能(发电机原理)
让学生分析,自由下落的磁铁进入螺线管的过程,能量是否守恒。此时,我们可以把铜管看成是缠绕十分紧密的螺线管,磁铁的动能转化为二极管的电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本质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一伟大定律在电磁感应中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应用能量的观点分析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3.“阻碍”的含义
环节6:回顾总结,延伸思考
总结楞次定律的规律特点:增反减同,能量守恒。
课外:请同学们利用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到实验室自主验证楞次定律。
延伸思考:如果我将同样的两块磁铁同时从规格相同的铜管和铝管中穿过,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预习第四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相信在那里你可能会找到想要的答案,要不你先试一试?
五、说反思
以前在准备本节课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创新实验,在创新的路上我用过二极管也试过小车。期间,有请教、有拜访、有交流;但得到的更多是困惑、是迷茫。最后我想,如果能用我们身边最朴素、最简单的器材总结出电磁感应中最重要的规律,岂不是很好的创新吗?在后来的课堂推进中确实发现效果不错。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再进一步完善。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楞次定律》,我的说课设计如下:
一、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与确切含义,并能用楞次定律结合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总结出规律,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本节课的重点:对楞次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对楞次定律的的理解;如何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本节课的难点:对楞次定律的实验设计与归纳,以及正确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实现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同時,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困惑
困惑一:教材的实验容量大,学生需要探究的信息多,思维链条过长,实验效果不直观,探究推进困难,结论的得出更是难上加难,最后只能教师包办;
困惑二:一节课慌慌张张只顾着实验,教学逻辑不连续,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层面以及高阶思维层面上感觉收获不理想。
三、说特色
为了解决以上困惑,又实现教学创新,我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特色一:一根铜管,三种设计,切入问题,突破难题,延伸主题。
特色二:六组实验,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推进思维。
特色三:利用最经典、最质朴的“楞次环”来代替教材中的复杂实验,学生的探究直观、简约,逻辑清晰。
特色四: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以“验证楞次定律”的方式展开,巩固所学。
四、说流程
环节1:实验引入,点燃兴趣
我将演示这样的铜管实验:首先让磁铁自由下落穿过1米长的玻璃管,然后再在玻璃管上套一段铜管,让磁铁再次穿过。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大约一分钟),磁铁吸引铜管吗?(演示:不吸)磁铁经过铜管时为何会变慢呢?我们猜想,这一现象的背后一定蕴藏着某种重要的规律。使学生带着兴趣、疑问和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2:温故求新,暴露问题
我将重做上一节课的实验,提出以下问题。
1.请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向哪边偏转?
2.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什么?
目的是在重温上一节课学过的重点知识的同时,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自然而然地暴露新的问题,又自然而然地呈现本课的主题——一起来寻求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规律。
环节3:巧设实验,自主探究
上一节我们费了很大周折归纳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竟然是“磁通量的变化”,看来“感应电流”与“磁通量的变化”两者的关系“非同寻常”。今天,我们要寻找感应电流方向所遵循的规律是否也得用它来描述?是吗?如果真是这样,自然规律将再一次显示它的大气、简约与和谐!(思维创新)
接下来我将演示“楞次环”实验,“楞次环”由一端封闭和一端断开的铝环组成。为控制楞次环的平衡,我利用生活中废旧的饮料瓶做成了简单的快速复位装置。我将磁铁的N极插入,铝环远离;换成S极铝环依然远离。根据上一节课我们探究感应电流条件的实验,我们也换一种玩法,让N极和S极从铝环中抽出试试?结果发现同样都是吸引,我坚信这里面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是铝环所喜欢的,那是什么呢?要不我们换到“楞次环”不闭合的一边试试如何?我左试右试,都没反应。从闭合到不闭合的这一实验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一定是铝环中的感应电流在作怪,此时,同学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刚刚学过的右手定则。那么,就让我们伸出右手来做一个慢动作吧。当同学们伸出右手,在大拇指指向感应电流磁场方向的时候,那环绕的四指已经轻松的标出了感应电流的方向。
当同学们正在为找到“方向”兴奋之余,老师紧接着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条形磁铁和楞次环,两人一组,合作探究。
环节4:对比分析,归纳结论
1.无论磁铁是从铝环中进入还是拔出,铝环表现出来的都是阻碍。
2.当铝环内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磁通量的增加
3.当铝环内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阻碍磁通量的减少
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把结论用一句话巧妙地表述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环节5:拓展思维,深度探究
问题:为什么楞次定律中有一个核心动词“阻碍”?
让我们仍然从力的本质出发来深度探究,这种相互作用力都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1.从运动的角度看:阻碍相对运动(“结果”阻碍“原因”)
闭合铝环为什么会如此“怪异”呢?
请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用实验验证楞次定律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体验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成就感。)
2.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看:克服阻力做功,转化为生成的电能(发电机原理)
让学生分析,自由下落的磁铁进入螺线管的过程,能量是否守恒。此时,我们可以把铜管看成是缠绕十分紧密的螺线管,磁铁的动能转化为二极管的电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本质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一伟大定律在电磁感应中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应用能量的观点分析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3.“阻碍”的含义
环节6:回顾总结,延伸思考
总结楞次定律的规律特点:增反减同,能量守恒。
课外:请同学们利用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到实验室自主验证楞次定律。
延伸思考:如果我将同样的两块磁铁同时从规格相同的铜管和铝管中穿过,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预习第四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相信在那里你可能会找到想要的答案,要不你先试一试?
五、说反思
以前在准备本节课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创新实验,在创新的路上我用过二极管也试过小车。期间,有请教、有拜访、有交流;但得到的更多是困惑、是迷茫。最后我想,如果能用我们身边最朴素、最简单的器材总结出电磁感应中最重要的规律,岂不是很好的创新吗?在后来的课堂推进中确实发现效果不错。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再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