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幽默点缀物理课堂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u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也是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主张: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教学过程和谐流畅,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漫画、视频、实验、魔术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笑谈中提神益智,轻松获取知识.
  1 巧用修辞案例1 在笔者讲课的时候,某学生思想开了差,把圆珠笔弄得“咔嚓咔嚓”地响,为了不影响讲课效果,我面带笑容对着该生说:“我讲课的时候不需要伴奏”.那位同学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停止了玩耍.这样既提醒了学生,给学生一个台阶,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案例2 有的同学在画滑轮组中的细绳时不用直尺,随手把直线画成了带弧度的曲线.在讲评时,便稍加夸张,说“你画的根本不是受到拉力的细绳,而是无法拉直的粗钢筋”,学生一听,笑了,那些不规范作图的学生抬头看到我善意的目光,不好意思起来.
  2 巧用成语、谚语、俗语、诗词、歇后语、顺口溜、字词谐音等案例3 讲托盘天平的操作流程时用顺口溜:一放平、二调零,三用螺母调平衡.左盘物、右盘码,取放砝码用镊夹.先放大、后放小,最后再用游码找。
  案例4 在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时,可以利用谐音记忆为:在远郊区拾到小相机,在近郊区拾到大幻灯,进城里还常常假正经.(“在远郊区”表示物距在2倍焦距以外、“在近郊区”表示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进城里”表示物距在1倍焦距以内.“拾”表示实像、“到”表示倒立、“小”表示缩小、“大”表示放大、“假”表示虚像、“正”表示正立、“常常”谐音“长长”表示放大.“相机”表示照相机的原理、“幻灯”表示幻灯机的原理、“经”谐音“镜”表示放大镜的原理) 在讲解“常常”时,故意把两只手从中间分别向上和向下拉开,表示放大了.
  3 巧用艺术作品案例5 在讲解安培定则时,老师希望学生都伸出手模仿老师的动作,练习安培定则的实际应用.但很多学生不好意思伸手,笔者把右手举得高高的,同时大声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好汉歌〉中的歌词).学生会心一笑,纷纷伸出手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6 光的折射规律可以归纳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别的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光从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1)中,入射角在空气中,入射角大;在(2)中,折射角在空气中,折射角大.总之一句话:“空气中的角大”.在总结出这句话后,笔者说:“这个发现就像武林秘笈一样,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4 巧用笑话、典故案例7 在学习惯性时,讲个笑话:正在高速行驶的公共客车突然紧急刹车,一名女乘客被她后面的年轻小伙撞倒了.该女士气呼呼地说:“什么德行?”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行,是惯性.。
  案例8 介绍安培时,讲幽默故事《移动的黑板》.安培在大街上散步,突然想起一道物理题的解法, 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己的衣服上划呀划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太好了!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算着算着,“黑板”竟向前移动起来,安培也紧跟着“黑板”继续解题,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己快追不上了.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5 巧用魔术和精彩实验案例9 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笔者表演了魔术“会跳舞的乒乓球”. 把一个打开盖的大纸箱放在讲桌上,然后把一个乒乓球轻轻地放在纸箱口的正上方,松手后,发现乒乓球悬浮在纸箱上方约20 cm处,并且在空中大摇大摆地跳舞.原来在纸箱内固定了一个正在吹风的大功率吹风机.笔者从纸箱内拿出吹风机走动,乒乓球自动地在空中跟着动起来,吹风机到哪里,乒乓球就跟着到哪里,始终在吹风机的上方,如图1所示.甚至把吹风机适当倾斜,乒乓球依然不会掉落,仍在空中旋转,如图2所示.学生大惑不解,啧啧称奇,个个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个中玄机。
  案例10 学习摩擦力时,用到了“神奇的木块”.表演时笔者说:“我有一个神奇的木块,非常听话,让它停他就停,让它动它就动.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只见老师左右手分别持绳的上下两端,小木块沿着细绳滑下,当老师喊“停”时,小木块可以停在细绳的任意处,当老师喊“走”时,小木块则顺着细绳继续下滑.原来这个木块是特制的,如图3所示.用电钻在木块的上下两面倾斜相对钻洞,让细绳从弯洞中穿过.当喊“停”时,轻轻拉紧细绳;当喊“走”时,适当放松细绳.
  6 巧用肢体动作案例11 在讲解难度较大的选择题时,我会让全班学生举手示意他的选项.“选A的同学请举手”、 “选B的同学请举手”——若正确答案就是选项B,在选B的同学举手时,我都会竖起大拇指,大声地说“正确!”.此时,选B的同学会情不自禁的鼓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大拇指 正确”已成为笔者的标志性动作,令众多学生模仿。
  案例12 学习惯性时,笔者在课堂上模仿踩到西瓜皮时向后仰的动作;模仿被石头绊倒时向前趴的动作.另外,笔者还带领学生在教室里“乘坐公共汽车”, 把教室充当汽车,老师充当售票员,学生充当乘客.让全班学生随着售票员的口令,模仿汽车突然启动、停止、左转弯、右转弯时坐在座位上或站着的乘客会发生的现象。
  物理课堂中的各种幽默,不论是为了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和谐关系,还是为了启迪思维、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等,其最终目的都应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在运用幽默时,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火候,注意分寸,适时适度,适可而止.切不可脱离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影响教学效果。
  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更易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一节充满笑声的课堂,一定是富有生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我们都做个有心人,积极发现幽默,精心运用幽默,让物理课堂多一点幽默,多一点笑声.
其他文献
在辅导资料中有这样一道题:  一般指针式钟表中的时针、分针与秒针都可视为匀速转动,分针与秒针从第一次重合至第二次重合,中间经历的时间为  A.1 min B. 59/60 min C. 60/59 min D.61/60 min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经典的圆周运动的追及问题.常规思路是秒针再次和分针重合,必定秒针比分针多转了一周即2π弧度,设秒针的角速度为ω1 分针的角速度为ω2,ω1=2π1min
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美的意境,正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置实景于无限的空白之上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在教学中,“留白”则是指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实现主动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留白”的手法为学生创造知识上、心理上以及活动中暂时性的“空白”,可以激发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的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是学生探究并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的很好途径.在实验能力的培养中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控制实验条件、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会进行误差分析.在实验的考查中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之一,它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教师们发现有些问题解释起来有困难。  下面来看看这节课中的设计、实验、概念有何难理解之处.  1 惯性演示实验。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说明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第一个小实验,让小车和其上面的木块一同运动,为了明显,长方体小木块立在小车上,当小车遇到阻碍停止,木块向前倾倒
(2014江苏高考物理)8. 如图1所示,A、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 2m和m,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μ.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A.当F3μmg 时,A相对B滑动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0.5μg  错误解析 A和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μmg,当F≤2μmg时,A
所谓“细绳连接体”就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通过不可伸长的细绳相互连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运动状态相互关联的系统.由于“细绳连接体”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诗文化.有趣的是,很多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它们的相互渗透,使语言更加简洁,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我们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挖掘它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它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下面列举几例物理在文学中的渗透。  1.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望庐山瀑布》像一幅
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物理方面优秀人才的摇篮,在物理体系的建设及物理基础知识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方面问题更加的突出.  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物理实验意识薄弱1.2 在组织方面存在问题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1 客观条件限制2.2 教师素质的影响在综合素质方面还是不尽理
2014年福建高考卷的第18题的(A)选项,是一个难点,一些资料在解析时有的三言两语故意回避,有的所列方程艰涩难懂,甚至还有的出现了错误的地方.本文给出了几种简洁明快的解法,供大家参考.  原题 (2014福建卷18)如图1,两根相同的轻质弹簧,沿足够长的光滑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部挡板上,斜面固定不动.质量不同、形状相同的两物块分别置于两弹簧上端.现用外力作用在物块上,使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
常见的连接体问题,大多是两个没有相对运动的连接体,但2016年海南卷考查了一道有相对运动的高考题.  高考真题 (海南卷13)水平地面上有质量分别为m和4m的物体A和B,两者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跨过轻质动滑轮与A相连,动滑轮与B相连,如图1所示.初始时,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若物块在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下向右移动了距离s,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物块B克服摩擦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