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议论”具有文学味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阅卷多年,我发现高考散文并不是很多,而且,从湖北卷的“买镜”“母语”“举手投足之间”“科技的利与弊”“方圆”“喷泉与泉水”,到全国卷的“评价标准”,不管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漫画”作文(严格意义上也是材料作文),议论性散文在不多的散文作品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那些出彩的考场散文,大多又是议论性散文。它们以不拘时空的广阔题材、文采斐然的抒情说理、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征服了像我一样的阅卷老师。虽然如此,优秀出彩的毕竟是少数,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没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只得到了一个比较勉强的分数。其实,议论性散文是比较好写的,但要写出吸引阅卷老师的佳作,从而在高考中夺得高分,却又相当不易。怎么才能写出触动阅卷老师心灵的文章来呢?关键是“议论”。
  先看一个片段:
  是的,我们社会需要差别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汪洋恣意的书画只求神形具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的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和精巧说辞拜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铺写精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才能实现整体共赢!


  (2016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差别待遇》)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社会的各行各业,只有差别对待才能实现整体的共赢。作者对此作了拓展,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化抽象道理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阅卷老师不得不相信他的观点,同时还运用了排比的艺术手法,让自己的议论显得更加有气势。很明显,与那些干瘪无味的文字相比起来,这种议论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才能触动阅卷老师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心安理得地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分数呢?我觉得一定要让议论具有“文学”味。
  让议论具有“文学”味,首先是要活用意象。大千世界,众生万物,各具灵性。自然界中的“流水”“落花”“繁星”,细细思索,无不蕴涵着道理,“一花一世界,一爱一人生,一叶一菩提,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家、诗人和千千万万的英雄、普通劳动者,又无不给人以深层的思考。只要我们以饱满的激情、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意象,借助类比和联想,不难发现,这些意象无时无刻不成为我们“议论”的绝佳选择。
  如2014年湖北高考出彩作文《生命的坚守》,文章借助苏武、朱自清、屈原、曹操、鲁迅等人物意象,巧妙地阐述了这些意象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胸襟,阐述了各自“坚守”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借助众多意象来传达理性观点的写法,使冷冰冰的说教变得热情活泼、形象生动,收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艺术效果,让文章具有浓浓的“文学”味。
  其次是巧设情景。议论性散文在议论的时候,与其枯燥地说理,不如创设一个情景,或展现一幅画面,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从而达到议论的目的。下面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大家对这段文字都很熟悉,是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其实,上面的文字也可以这样说:
  治学有三步:第一步是立志,第二步是奋斗,第三步是功成。
  假如在高考作文中写成这样,相当一部分的阅卷老师是不会满意的。我更喜欢王国维先生的文字,因为他的“议论”可以讓人有特别的美感享受。
  第一个情景描写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可以想象当前形势相当恶劣,困难重重,也只有“他”能真正登上高楼,高瞻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困难迷惑,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取得成功的基础。第二个情景描写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可以想象这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在所不惜。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是不会掉“馅饼”在头上的,这就需要我们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第三个情景描写的是苦苦追寻的人就在不远处。想象得出作者要表达的就是在经过多次挫折、多次磨炼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发现。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这样的文章,能不醉么?再欣赏一篇出彩文章的片段:
  很多时候,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多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纠结、复杂的情感。
  (2012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交流的无奈》)
  最后是善用比喻。理性的东西使人明理快捷、简易,却缺乏具体、形象之感,不易让人享受艺术的美感,缺少文学的味道。议论性散文重在明理,如果不借助具体的物象,极容易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潭,令人望而生厌。而比喻,正是选用具体形象、可感可知的事物作为喻体来说明本体,借以阐发哲理,从而达到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效果,使文章具有浓浓的文学味。
  《劝学》是春秋时期荀子的散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比如下面一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阐述学习要坚持的道理。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我们高考中也要善于运用比喻,如下面的片段:
  社会对于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不能缺少轰隆雷鸣的马达,也不能缺少默默无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可能对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无无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尽其所能的结果,若是我们只是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间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材!
  (2016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差别待遇》)
  片段不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化抽象为具体,让道理更加通俗易懂,这样的议论很美,也很有文学味,打动阅卷老师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让议论具有“文学”味的方法还有很多,譬如在语言形式方面可以采用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在修辞格中也还有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上面讲的这几点是比较容易把握和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实际的效果非常明显。
其他文献
1月2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对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一步规范。对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将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条件,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級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  这是教育部继2016年做出减少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政策调整后,对保送政策又一次大“瘦身”。除省级优秀学生外,对于其他特殊学生保送,今年还进一步明确,公安英烈子女按有关规
期刊
北京老虎伤人事件与宁波老虎吃人事件相比,一个是女性,幸存,一个是男性,遇难;一个是下车落入虎爪, 一个是逃票落入虎口。最大概率的直接原因,都是没守规则。而宁波这位,最大的区别在于,把一条遵循自然法规的吃人老虎的命,给搭上了。  半年来接近审虎疲劳的舆论,燃起兴奋爆点的,正是这条老虎的命。  北京的动物园有规则,宁波的动物园也有规则。从粗浅的道理来说,或伤,或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害者自己没守规则;
期刊
王维或开“高考移民”之先河,籍贯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维,爹娘让他小时候参加音乐培训班,弹得一手好琵琶,颇受皇帝女儿的青睐,几经周折,他便参加了京兆府的解试,蟾宫折桂。白居易紧随其后,这个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户籍陕西的毛头小伙,竟跑到安徽宣城参加“高考”,一下子逮了个进士第四名,喜欢得屁颠屁颠地跑了。这二位可能就是中国“高考移民”的鼻祖了。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考,与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必须在户
期刊
2017年1月29日下午14:00左右,一名成年男子出现在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虎山内,他随后受到老虎攻击,事发后人被救出并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事故的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当日17点34分,记者从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获悉,经医院证实,受老虎攻击的男子经抢救无效死亡。  有围观者称被咬者为男性一游客,在近距离逗老虎时被老虎咬入园内。随后,当地警方在距离老虎15米左右远,用枪击毙攻击这名男子的老
期刊
有人说,中国盛产这样的不守规矩的脑残。  这种不守规章制度发生的新闻太多了,你百度一下,脑残数量多得惊人。  为啥是中国特产?!国外也有呀。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有一条旅游规则定,不按规定路线走,轻则罚款,重则出现生命危险公园概不负责。  以前有个美国游客在黄石公园游玩的时候,观景离开了观景区,掉进了旁边滚烫的酸性温泉水中,当场就死了。美国的舆论是,这叫不守规矩,脑残,死了白死。  这些全都发生在有
期刊
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的第二条就是“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指所写文章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考题不限定文体,但并非不讲究文体!有些同学不切实际地追求文体的“新”“奇”,往往会导致这些想以形式取胜的文章看上去热热闹闹却内容苍白。高考作文的创新应凸显个性色彩,而不是写出不伦不类的文体。文无定法,但有定式,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期刊
拟题:依法演唱  寓意:当前的文艺演出中,一些所谓的艺术家不尊重观众,假唱假奏,严重地损害了观众的观演权利。  运用方向:法制无处不在、互相尊重、责任与义务等。  拟题:拒绝  寓意: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国有企业大吃大喝现象严重,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利益。  运用方向: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公与私等。  拟题:无法平衡  寓意: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土地、河流、草原、沼泽被夷平,变为高楼大厦,青山
期刊
李苦禅(1899年01月11日~1983年06月11日)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李奇庄的一个贫农家庭。  作为一个画家,李苦禅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主张个人创造。其画在总体上以雄浑、朴厚、豪放为特色,所画禽鸟,亦多为鹰、鹫、鹭鸶等大鸟。  李苦禅是一位继承了文人画传统,又为之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的个性鲜明的大写意花鸟画家。  1899年1月11日,李苦禅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李奇庄的一
期刊
踏进展馆,晦暗的灯光悄无声息地压抑着人群,只能听见脚步窸窸窣窣向前挪动的声音,所有的情绪只能弥漫于沉默中,碰撞,融合,爆发。  诉说这一切的,是白色灯光下的黑白照片。模糊间最清晰的,是那一根根、一堆堆、一片片的白骨,还有那日军手中锃亮的屠刀和脸上炫耀般的笑容。而对于这黑白又渗着血的照片,我们也只能愤怒,痛恨。我多想此刻重新来场战争,用尽全身的力气挥舞着那屠刀,撕碎他们的嘴脸,砍断他们的尖刀。可即使
期刊
1928年,国立艺专在西湖边建起来。林风眠校长想到了李苦禅,聘请他来学校当教授。可以说,李苦禅绘画的绝大部分题材、意境都来自于西子湖畔,比如他喜欢画的大黑鸟、鱼鹰子。为了画好这些题材,他就在西湖里养了两只鱼鹰。有人问,西湖是公家的地方,能放鱼鹰吗?李苦禅到哪里都善于拉关系,就跟西湖巡警说:“我这是为了教学,为了让学生画的。就这两只,也吃不了鱼。”把关系拉好了,巡警说:“这么着,什么时间我上岗,您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