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王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念青夏格尔神山,就在眼前。
  遍地蒿草,雪花纷飞。羊群低语,普氏原羚停止觅食加速奔跑,宛如一道闪电。
  神山不会对所有人敞开胸怀。大湖北岸的念青夏格尔神山,是千年万年风霜雨雪的杰作,以苍天为背景的沉思者。永恒、庄严。
  淡雪没有停止的意思,通向神山的路被冰雪覆盖,宽阔、明净,加悟才让岩羊般跳跃,攀上一处处陡崖……
  几天前,加悟才让发现了雪豹的踪迹,我跟随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李文靖博士,与加悟才让约定在念青夏格尔神山山脚下碰面。
  加悟才让身材不高,结实健壮,爷爷是牧人,父亲是牧人后兼兽医。早年,他们一家住在湖滨草原金银滩,后举家迁徙定居在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
  种羊场周围是那仁湿地,加悟才让常常见到一只只美丽的大鸟缓缓落下,在草地上梳理羽毛。他不知这个大鸟的名字,只觉得它神秘、优雅。小伙伴们告诉他,这是一种神鸟,藏语称“格萨达”,是格萨尔大王坐骑江噶佩布的守护者。直到四十岁,他才知道“格萨达”也叫黑颈鹤。加悟才让对生活在青海湖畔,与他相处了多年的“格萨达”非常友好,只在暗中观察、保护,绝不干扰。据加悟才让统计,青海湖畔的黑颈鹤数量已达一百二十只。他还明确地告诉我,黑颈鹤于春夏之交产卵,产卵期在三十三天左右,如果孵卵失败,它们会继续努力。加悟才让见过一只连续失败、锲而不舍的雌性黑颈鹤,直到仲夏,还在一动不动地苦心守候。这让加悟才让感动。可是,表情淡定的李文靖博士却说,这是鸟类的习性,用不着大惊小怪。
  有一段时间,默默地欣赏雄性黑颈鹤求偶时轻盈的举止、曼妙多姿的舞蹈,是加悟才让最大的乐趣。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加悟才让和躲在一旁的雌性黑颈鹤有足够的耐心,直到雌鹤被深深打动,直到它们彼此情投意合,一起舞蹈,一起引颈高歌,掩入芦苇丛中。
  多年后,具备了足够勇气与才智的加悟才让又对胡兀鹫产生了极大兴趣。他认为,胡兀鹫是留守青海高原,与雪峰媲美的大型禽鸟。与胡兀鹫的接触,让他有了重生般的喜悦。
  起先,加悟才让的跟踪引起了胡兀鹫一家的恐慌,它们惊慌失措地躲避他的一次次造访。它们不知这个晒得黑不溜秋的人,举着比他本人还要黑的家伙想干什么。一段时间后,胡兀鹫一家发觉他并无恶意,只是想靠近它们,探知它们。于是年长的胡兀鹫暗自哂笑:“妄想!”胡兀鹫岂能让人类轻易掌握?
  有一天,小胡兀鹫的父亲凯旋,有意识地抛给仰面朝天的加悟才让一粒石子。就在加悟才让瞪圆了大眼搜寻它的身影时,小胡兀鹫的父亲又突然风一样掠过他的头顶,抛下另一粒石子。
  站在山崖上,看到加悟才让傻乎乎的样子,胡兀鹫一家忍俊不禁。不过,不善言辞的它们,只是展开足足三米长的翅膀,在加悟才让头顶盘旋了一圈又一圈。
  又有一天,趁小胡兀鹫的父母带孩子出外练习飞行,胆大的加悟才让攀至山腰试图偷窥胡兀鹫的巢穴。胡兀鹫的巢穴在环境粗粝的峭壁、石岩上,经年积存的排泄物挡在洞口,十分隐蔽。哪知小胡兀鹫的父亲早已明察秋毫、心知肚明,及时赶来阻止了加悟才让的冒失行为。不知为何,还非常傲慢地把吃剩下的半只野兔扔在加悟才讓脚下。
  这是表示好感,还是在警告?加悟才让颇为费解,小胡兀鹫的父亲更缺乏试探他智商的耐心,径自扬长而去。此后,他们之间再无密切交际。
  但此次冒险收获巨大。加悟才让分明看见,胡兀鹫的巢穴内竟铺着一张松软的狐狸皮。显然,定居在青海湖畔的胡兀鹫既深谙高寒地区的生存之道,又懂得享受生活,远比人类想象的聪明。
  加悟才让还发现,胡兀鹫会在餐后重复一个动作。咽下去一块小石头,吐出来。然后再咽下去,再吐出来。同行的李文靖博士认为,这是小胡兀鹫学习的过程,以强化自身的消化系统。李博士的话提醒了加悟才让。难怪!他曾亲眼看见胡兀鹫把整只狐狸囫囵吞咽下去的骇人场面。更惊人的是,过上一阵子,胡兀鹫又会慢条斯理地把狐狸的毛发骨头吐出来。胡兀鹫的胃酸是人的十八倍,完全有能力消化骨头,但是它不愿意让胃过度受累,它天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延缓衰老,懂得如何取动物的脂肪和肌肉,维持自己强健的生命。
  同样有趣的是,胡兀鹫还会把褪去皮肉的动物腿骨,从高处用力扔到石头上摔碎,吃干净里面的骨髓。它们还另有办法取出动物脑浆喂小胡兀鹫,或吮吸骨头与骨膜之间的营养以增强骨密度。胡兀鹫的寿命较长,长达七八十年,它的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七公里,巢穴一般选择筑在光线较弱的阴坡。当它们千挑万选寻找到理想、安全的地方,并决定在此筑巢、产仔育幼时,是绝不轻言放弃的。
  一年过后,在不断的观察、发现、追踪、惊讶中,躺在草滩上观望胡兀鹫的加悟才让已人到中年。在大自然与威严庄重的生灵面前,在灵魂与灵魂相互碰撞,感到未来的人生需要自身修炼时,加悟才让意识到,自己只能选择沉默与敬畏。或许,许多年后,加悟才让内心的崇敬之意,也会将远古的祖先的谕意传递给现代的人们。
  紫色阳光下,胡兀鹫全身泛棕,眼睛发亮,颊下一小簇刚硬的黑色胡须根根直立,风帆般的巨翼泛出古铜色光斑,羽毛迎风展开猎猎飘舞。只要愿意,它能轻松飞跃海拔八千多米的喜马拉雅山。加悟才让从不给胡兀鹫喂食和讨好它们,野生动物的率真、野性才是那仁湿地的灵魂,有灵魂的地方才会让雪山湖泊、让加悟才让得到安宁。
  此刻,雪豹的话题,让加悟才让兴奋起来了。李文靖博士为他带来的三部红外线相机,让加悟才让脸上泛起了满足的微笑。
  第一次看见雪豹,是2016年4月。
  那天下午,正在那仁河边举着相机四处晃悠的加悟才让,见到了来自美国的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乔治·夏勒博士。夏勒博士八十三岁高龄,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两只灰蓝色的眼睛和那仁湿地一样明亮。夏勒博士和加悟才让沿那仁河向北行进,在天峻草原与布哈河相会,在距那仁湿地三十公里的天峻县关角乡,一处巉岩交错的峭壁间,见到了一头下山觅食的雪豹。   不远千里来到青海湖畔,调查保护区外雪豹活动的乔治·夏勒博士终于如愿以偿,轻声叹道:Beautiful(美极了)!
  还是在那一天,加悟才让和乔治·夏勒博士见证了雪豹绝非独自生活的事实。当时,他们正躲在浓密的灌木丛中,五十米开外的地方,一头刚被雪豹咬死的牦牛倒在血泊中。战场并无厮杀痕迹,静谧而苍凉的野外,填饱肚子的雪豹从牛尸上优雅地抬起头,朝远处看看,微微闭了会儿眼,抖动了几下前爪,朝山里慢慢遁去。
  夏勒博士和加悟才让望着它移动的背影,屏住呼吸轻轻离开藏身之地,接着,拨开灌木枝继续向前。二人的脑袋里蒙蒙的,只有刚才的一幕反复闪现。不承想就在这时,一只同样嵌满银灰斑纹的雪豹又在他们的视野里一闪而过。
  夏勒博士心头一惊,立即做出判断,这是另一只雪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夏勒博士奔走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中国的山地,试图重享1970年12月在巴基斯坦山区连续观察一头雌性雪豹和它的孩子,并与之共度一夜的美好经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愿望才在蒙古国得以实现。
  根据以往经验,夏勒博士认为,出没于关角乡的雪豹是雌雄一对。它们在不超过十平方公里的领地里生活,繁殖季节在一起。母豹一旦受孕,即告分离,却又彼此关照。
  小雪豹出生时,通体玫瑰紫,体质很弱,叫声像小猪。七到九天睁眼,十天后开始爬。前半个月由雌豹精心哺育。一个半月后开始吃碎肉。两个月后跟随母豹外出活動学习捕食。十八到二十二个月后便离开母亲——大概也没必要与父亲告别——开始长途跋涉,寻求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
  2016年8月的科考,让乔治·夏勒博士和团队在青海湖南部和北部区域,首次发现了雪豹的踪影。
  此后,加悟才让再次看见雪豹,是他独自去刚察县伊克乌兰河畔的那次。那是一个晴天,白雪中的河水晶莹耀眼,一只雪豹悄然经过。加悟才让用颤抖的手揿下快门,拍下了一张雪豹完整清晰的照片,疯了一样开心,却不舍得轻易示人。“伊克乌兰”为蒙古语,红色之意。雪豹在红河边从容走过的场面,让加悟才让热血沸腾,终生难忘。
  一股股奔突向前、暗自涌动的地下泉水,从我站立的地方通向神山,蔓延为一块平坦光滑的冰大板。气温很低,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拿相机的手红萝卜般透明,呼出的气似乎凝固。寒冷无所不在,绵羊颤抖的声音在草原上回荡。神山依旧,两扇大门左右对立、次第打开,将我们引向深处。阴坡冰雪覆盖,阳坡干燥坚硬,矮小的蒿草匍匐在地,一排岩羊俊俏而年轻,站立山冈。很快,慷慨而无私的念青夏格尔神山便在我面前展示出神奇的景象:一行雪豹的脚印清晰地出现在雪地上,李博士和加悟才让喜出望外,手舞足蹈。
  与其他野生动物的脚印不同,雪豹的脚印沉着、稳健、圆满,无明显凹痕,如一朵朵富态的梅花,与雪地相映,浸透着野性,与大自然交融。
  不远处,一具风干的岩羊尸骨横卧在一面斜坡上。肋骨干枯,脂肪、内脏、肌肉全无,撕扯下来的羊毛粘在草尖上。仔细观察后,李博士判断,这是雪豹七八天前享用的美食。饱腹之后的雪豹七八天内不再进食,这几天应该是雪豹再次下山的日子了……
  千百年来,不知雪豹如何生存。它面临的困境如此之多,雪灾、风暴、饥饿、枪弹。但雪豹毫无怨言,从不虚张声势,从不哗众取宠,从不卖弄自我,始终深居简出、韬光养晦,它所弥散在精神空间的全部秘密,是生存的智慧、野性的力量,是披着东方锦绣的含蓄。
  雪花飘飞,通往秘境的路没有尽头。大年初五的正午时分,能够亲眼看见雪豹的珍贵足印,对我而言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
  加悟才让用牙轻轻一咬,打开我带给他的一瓶青稞酒,咕嘟咕嘟狂饮几口:“下次再来时,我们要下个帐篷,住上一夜。”
  我激动地想象,想象着大山深处,星星遍布的夜空下,雪豹寒霜般的一双冷眼,如何窥伺着山中的岩羊、盘羊、鼠兔、旱獭、雪鸡,又如何在食物短缺时以干燥的刺玫花果腹,身轻如燕、踏雪疾行……这样想着,竟情不自禁满怀豪情地,为自己与雪豹同在神山怀抱中而欢喜不已。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体育作为中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足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之一。本文围绕初中体育足球基本技术与团队协作训练这一角度,展开专门的论述分析,首先对初中体育足球的基本技术训练方法进行阐释,随后对团队协作训练方式进行讲解,最后对初中体育足球基本技术与团队协作训练的注意事项做出总结和综述。  关键词:初中足球;基本技术;团队协作;注
期刊
她站在石牌小学的门口,低着头,绾成一束的头发上扎着红白相间的珠花,化了很浓的妆,双手捧着婚纱的下摆。四个女孩子站在她的左右,那个个子高一些的不时踮起脚尖为她擦汗。在她们的旁边停着八辆车,全部都是出租车,车牌号被红纸挡住,红纸上写着“百年好合”“永结同心”这样的字。几个穿着红衬衣的小伙子打电话,指挥别的车辆通行,拍照,还有一个扛着摄像机的,汗流浃背地跑前跑后。  围观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在住满
期刊
笔会上,大家推李老开笔,他年长于在座诸位。就是那些按捺不住的,也得等他开笔后再龙蛇翻卷。李老平生最爱楷书,即便是笔会这样有时间限制的场合,他也是慢腾腾——把格子折好,四端用自制的铜镇纸压实,解开躺在笔帘里的笔,挑一支,濡墨,沉思片刻。他开始写了,一字一格,墨色渐渐占领了格子,由少而多。两个多小时后,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准确地装入了所有的格子。有人见完成了,给李老一杯香茶。李老没接,换一支小狼毫,收
期刊
郁金  立夏三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岳母在老宅后的柴屋看到一条菜花蛇,锄柄大,吓得着实不轻。菜花蛇喜阴湿,老宅后的两三户草房人家已经搬离,人走蛇来。  蛇可能也贪屋侧郁金之美。郁金长在今春我们撬过鱼腥草的阴沟上,开着紫红的花,多肉植物一样饱满。岳母说是黄姜花,我们见所未见,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上网查询才知,郁金不是郁金香。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荷兰也被称作“郁金香之国”,郁金是可以入酒的姜科植
期刊
细小的春天  村里的春天是从巷子里开始的。巷子里的春天,是从一枝月季开始的。一枝月季的春天,是从枝上一粒芽苞开始的。  2月的最后一天。正午的阳光照在巷中,我蹲在路牙子边晒太阳,看沿墙角而植的月季在太阳下生长。背对阳光,后背暖意融融,月季的枝丫都搭在架子上,眼前的一枝,芽苞显露,它们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  太阳下,耳机里听着的是《瓦尔登湖》。也是恰巧,听到的内容和眼前如此切合:铁轨在春日的阳光下十
期刊
一  别林斯基说,俄罗斯散布着“销魂而广漠的哀愁”,“我们可以把手指放到他的伤痕里,感觉自己的痛”。俄罗斯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对灵魂的深掘、拷问以及剥离真相的哀伤式表达。这种哀愁和这道伤痕,正是在此领域缺乏历史资源的中国人所喜欢的,也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柴可夫斯基广受追捧的原因。表达忧伤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越俄罗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忏悔罪孽时的挣扎、撕裂、救赎,让人知道人类
期刊
一  我的手表是一块浪琴名匠系列机械腕表。表是黑色圆形表盘,精钢透明玻璃表镜,银质指针,立体方形镶钻刻度,精钢表壳和金属表带。它是2016年底我在台北参加文学交流时抽空到商店买的,用了我好几篇文章的稿费。  几年来,我几乎每天都戴着它。它似乎已经成了我的手的一部分。一旦摘下来,我的左手就会觉得轻了许多,兼带有失魂落魄之感。因为戴了这块表,很多人都夸我的颜值明显增加,与人合影,那块表特别抢镜,照片出
期刊
这是个让人过目难忘的人:默然无语中,一张肌肉松弛下垂的长脸毫无表情;一双眼皮耷拉的眼睛总是呆呆盯着某处,仿佛时刻都对世间做着努力的探究;容易露出牙齦的嘴总是闭着,似乎习惯用沉默保护自己,只是突然爆出的笑声总容易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他是我居住小区的保安,高大的身躯显得笨重,行动迟缓,我学着别人叫他福哥,具体的名字不详,更不想知道。门岗的保安走马灯般换人,说不定哪天,他便永远消失于我的视野,然后由岁月渐
期刊
杨花榆荚核桃花  春意的加深是从柳絮颜色开始的,先是鹅黄,后是淡绿、深绿、苍绿,最后便化作漫天雪飞。我的同乡昌黎先生叹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柳絮其实是比杨花更早的先驱。不过现在城里也看不到会飞的柳絮了,每一棵柳树上都插着几个针管样的东西,是专门用来抑制柳絮变成雪绒花的。现代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却扼杀了许多古来的诗意。  每次去清河边散步,看见那一条条绿丝绦上悬垂生长的柳絮,一天
期刊
从早晨开始,我就提醒自己:该去买一条裤子了。天开始变冷,不能老穿那条浅色裤子。倒是有一条纯棉的裤子,穿着蛮舒服,但不知为何在屁股上破了一个洞;以往都是裤腿弄烂、裆部开线,这次裤腿、裤裆均好,却在腰下、屁股上的部位磨破,真不知它几个意思。  到下午,不买不行了。骑上破自行车转,不想小区门口便有,是临时来摆摊儿的,摆着不少,还有我中意的屁股上破洞的那种。一问,五十元一条,更加高兴,以往在商场、服装店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