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应“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释、评价历史事实;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搜集和整理史料,提取信息,用以思考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提问这种教学手段如何能促成此目标的实现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略谈一二,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能巧妙置疑设问,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现对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和大家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知识还比较有限,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历史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历史的价值。对历史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2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提问主体转换是针对以教师为主体的“问答式”教学提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否认“问答式”教学在特定教学情境下的合理性,也不意味着学生提问可以取代教师提问,成为支配所有课堂提问的教学形态。同其他教学形态一样,学生为主体的提问也具有同在的限度。这种限度首先体现它对教学内容的特殊要求上。
通过怎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才能使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可能呢?概要地说,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教学内容最好以主题或问题的形式呈现;②这些主题或问题含有所有学生的共同经验,以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③这些主题或问题应该是开放的,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④同一个主题或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水平差异。
3 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的核心就是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教学就难以进行,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了教学得以实施的又一个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问题意识,并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通过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具、仪器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口头言语和形体语言等为学生创造一种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到矛盾、困惑、疑虑,从而激发提问的欲望、求知的热情、学习的动机,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形成学习和探究的中心,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只需要一种手段,一条途径,一种方法就能创造出问题情境,有时却需要几种手段、途径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共同创造出问题情境。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掌握。
譬如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高一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播放一段《开国大典》的录像(图1),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声音宏亮,礼炮齐鸣,使人们一下仿佛回到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伟大时刻。播完以后,在屏幕打出两个常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怎样情况下成立的?②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让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然后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接着,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请他们思考“在这一个伟大而关键的历史时刻,在胜利的背后,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吗?”学生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很快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什么问题?”“要怎样在经济上建设新中国?”“台湾问题在当时国内、国际形势下要怎么处理才更好呢?”等等,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本人加以点评和总结。实际上有很多提问本人在备课时都未思考到的,可见只要有意识地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就会得到极大的释放。
4 耐心细致,控制等待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余地
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而,研究表明,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等待不到1秒就让学生回答,学生被叫到后通常等待其说出答案的时间也仅仅是1秒,如果1秒后,学生还未说出自己的答案,那么教师就会叫其他学生回答或自己提供答案线索(Rowe1974)。这种不给学生留思考时间的提问,永远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尤其要变成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
所以,提问后很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想”。等待长短对学生的成绩有何影响?一项研究发现,在3年级和4年级学生中,等待时间长或短在学习科学课的成绩上并无差异(Anshutz1975)。另外的研究报告说,对于低水平的问题,等待时间的增加会导致成绩下降,而对于高水平的问题,等待时间的增长可以导致成绩提高(riley1980)。根据上述研究,我们认为,等待时间长短应该与所提的问题相适应,并最终与问题所要实现的目标适应。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记忆的问题,较快的进度和较短的等待时间或许就是适当的。如果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那么,就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去产生期待的结果。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设问艺术,设问有“度”,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效果,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能巧妙置疑设问,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现对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和大家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知识还比较有限,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历史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历史的价值。对历史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2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提问主体转换是针对以教师为主体的“问答式”教学提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否认“问答式”教学在特定教学情境下的合理性,也不意味着学生提问可以取代教师提问,成为支配所有课堂提问的教学形态。同其他教学形态一样,学生为主体的提问也具有同在的限度。这种限度首先体现它对教学内容的特殊要求上。
通过怎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才能使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可能呢?概要地说,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教学内容最好以主题或问题的形式呈现;②这些主题或问题含有所有学生的共同经验,以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③这些主题或问题应该是开放的,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④同一个主题或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水平差异。
3 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的核心就是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教学就难以进行,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了教学得以实施的又一个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问题意识,并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通过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具、仪器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口头言语和形体语言等为学生创造一种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到矛盾、困惑、疑虑,从而激发提问的欲望、求知的热情、学习的动机,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形成学习和探究的中心,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只需要一种手段,一条途径,一种方法就能创造出问题情境,有时却需要几种手段、途径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共同创造出问题情境。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掌握。
譬如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高一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播放一段《开国大典》的录像(图1),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声音宏亮,礼炮齐鸣,使人们一下仿佛回到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伟大时刻。播完以后,在屏幕打出两个常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怎样情况下成立的?②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让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然后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接着,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请他们思考“在这一个伟大而关键的历史时刻,在胜利的背后,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吗?”学生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很快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什么问题?”“要怎样在经济上建设新中国?”“台湾问题在当时国内、国际形势下要怎么处理才更好呢?”等等,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本人加以点评和总结。实际上有很多提问本人在备课时都未思考到的,可见只要有意识地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就会得到极大的释放。
4 耐心细致,控制等待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余地
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而,研究表明,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等待不到1秒就让学生回答,学生被叫到后通常等待其说出答案的时间也仅仅是1秒,如果1秒后,学生还未说出自己的答案,那么教师就会叫其他学生回答或自己提供答案线索(Rowe1974)。这种不给学生留思考时间的提问,永远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尤其要变成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
所以,提问后很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想”。等待长短对学生的成绩有何影响?一项研究发现,在3年级和4年级学生中,等待时间长或短在学习科学课的成绩上并无差异(Anshutz1975)。另外的研究报告说,对于低水平的问题,等待时间的增加会导致成绩下降,而对于高水平的问题,等待时间的增长可以导致成绩提高(riley1980)。根据上述研究,我们认为,等待时间长短应该与所提的问题相适应,并最终与问题所要实现的目标适应。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记忆的问题,较快的进度和较短的等待时间或许就是适当的。如果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那么,就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去产生期待的结果。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设问艺术,设问有“度”,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效果,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