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民国版文学书之恋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35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文坛史话,是聊我与民国版文学书的故事。从清初到1949年,民版书出版的种类太多,而印行数量更多,难以计算。沦陷区1932年到1945年出版的文学书,也应划入民国版内。我只存一百三十余本,其中有先进文化、革命文学、大师杰作、名家华章,以及不知名的旧作佳品。几十个春秋,不停地阅读、欣赏,和它结下了恋情。
  最初接触民版书还是在日伪统治的年代,我在哈职初中参加进步的读书会,与同学传阅过两三册,也到进步人士王忠生的书摊看过买过。
  1942年我转学到一面坡国高三年级,暂住亚布力的同学家,星期日回家,返校总是带回一些民版书。有鲁迅的《热风》,蒋光慈的《鸭绿江上》,契诃夫随笔集以及东北沦陷区版山丁的《山风》,秋萤的《河流的底层》,还有上海杂志《奔流》等,真是书从“天降”,使我的阅读量提升。后来我想过那个亚布力存书传送给我们的是何许人,1948年春他在哈任区文化馆长,一天向市教育局社教科长陶然索汇报工作,我见到这个“神秘人物”。他约三十八岁,一头乌发,黑脸,一口黄县口音,是山东老哥,他是山沟沟里的第二个王忠生。
  从1949年起,我就购民版书。到1975年左右竟存二十余册。其中有茅盾的《虹》,徐玉诺的《将来的花国》,丁玲的《在黑暗中》,李辉英的《再生集》,骆宾基的《萧红小传》,林语堂的《有不为斋文集》,俄国普希金的《零露集》,日本夏目漱石的《旅宿》。可是,那时我职务繁忙,只能翻看,不能细读。于是,一些书被同好者拿走,另一些则遗失了。
  但是,我不忘爱民版书的初心,和它是有约会的。1960年前后,两次在京津等地,淘购到一批中外(译本)知名的民版小说。如鲁迅1923年版《呐喊》,1926年创造社版郭沫若的《橄榄》,1940年上海版萧军的《第三代》,1947年哈尔滨光华版罗烽的《故乡集》。此外有新感觉派代表人穆时英的《南北极》,1943年北平版青年作家袁犀的《寂寞的森林》,1944年长春版鬼才作家爵青的《归乡》。我与这些长短篇小说,结下不了的恋情,把它们当作“宝贝”!同样,对在哈见过的前苏联作协主席法捷耶夫的《毁灭》,日共党员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奥地利作家显为志勒的《吉祥天女》,也结下了恋情。有一些民版书的封面仿佛穿上美丽的衣裳。陶元庆画的《苦闷的象征》,用红黑两色,勾勒出一个半裸的女子,钱君匋在《两条血痕》封面上,画一朵大花,十分朴素,庄重。这些封面画提升了我的审美情趣,而且是我淘书的一种选择。
  民版散文,是我的芳草地,里面有不少与心灵相通的作品。唐弢的三十年代杂文《海天集》,文章很有鲁迅风。在哈相识时,他还在这本书的扉页上题下感言,时为1980年7月10日。孙犁曾任延安鲁艺文学教员。1940年到1945年,发表散文《投宿》《游击区一星期》《白洋淀的一次战斗》,是他抗战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有的散文选入中学课本,至今流传。他的散文随笔集,共出版十余冊。1980年初,我给过他文艺刊物。我喜爱的散文还有:歌手杨絮的《落樱记》,李又然的《国际家书》,也丽老师的《黄花记》。更喜欢鲁迅的《朝花夕拾》,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民版诗集,我年少时就喜爱。后来还买到了1934年上海文学丛刊何其芳《画梦录》,1936年上海北新书局朱湘《永言集》,1942年北平艺文社废名的《水边》。但是,作者多年对东北沦陷诗集进行学术研究,从中产生恋情,而且是在故事中展开。首先,接受当年诗人馈赠的诗集。冷歌(李文湘),1908年生,早年在北平辅仁大学读书,受刘半农影响而写诗。1941年在长春出版诗集《船厂》,隐约表达对沦亡的故乡吉林的热爱,对日伪的精神抵抗。1991年我和他是在长春东北沦陷期文学国际研究会上,他把自版的《船厂》送给我,会后书信来往中他热情地谈诗。成弦(雪竹),1916年生,毕业于奉天美专。有诗《焚桐集》,1944年冬,由长春大地图书公司出版,1945年春我买到一本,感觉诗味很浓。诗集《塞外梦》的作者金音(马寻),是与成弦同时写诗的好友。有一次我到北京去看金音,他说:“你看成弦写的这些小诗,真美,真美……”我说:“他是东北的唯美派的诗人吧?”可是这时我想念失去多年的《焚桐集》。也许是有缘,不久沈阳的一位文友,据说是成弦这本诗集仅有一册,寄来了手抄本《焚桐集》。手抄的诗集,同样有价值。
  其次,我为东北诗人奔波,去寻找他们的原版诗集。李正中(韦长明),1921年生。吉林伊通人。诗集《春天一株草》。1945年长春国民图书公司出版。这本乡土诗集,收《吉林诗草》《镜泊之旅》等,共63首。1980年他来信要我找它,正好我存一册,就邮寄到沈阳李宅,他很满意,复制后又还给我。不久,他又来信要他的另一本诗集《七月》,出版于1943年长春,我曾见过。四十多年了,很难寻找,我请老作家鲁琪帮忙,因他家收藏不少沦陷期的文集。几次联系,鲁琪都说:“全送给一位研究者了。”山丁,1914年生,辽宁开原人。1942年出版诗集《季季草》,乡土味很浓,仍记得其中的长诗《炮队街》,是暗中怀念金剑啸的。作者请我找这本诗集,四处询问都落空,忽然得知市文化局一位收藏者已把《季季草》寄给山丁。作者又把几首近作编进去,由哈文学院1987年出版,诗集名《梁山丁诗选》。我读到它,仿佛久别的《季季草》又回来了,让我开心一笑!
  我很喜欢民版戏剧集,但收存的少。1979年前后两次,到生产民版的老店——上海,想买熊佛西、曹禹大师的剧作,但没有了,却买到了文史书,1936年北平版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两册。1932年上海现代书局版《英国文学研究》,作者是英国人,用日文写成此书,署名小泉八云,中文翻译为孙席珍。我手头仅有俄国名剧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大雷雨》,1948年上海世界书局3版(芳人信译)。另一本是沦陷期戏剧集《猎人之家》。作者安犀(安凤麟),1914年生,奉天人,北大毕业。此集为新现实丛书之一,1944年出版收入《清明时节》《归去来兮》《姜家老店》《救生门》《猎人之家》。剧作中,暗中渗透对日伪统治的抵抗,此书早已绝版,也是我的“一宝”。
  时光流到2007年,我思考:这些珍稀的民版“宝贝”书,不能老待在我这里,应该赠送给相识的文友和读者。于是,一部分邮寄到外地作家和研究者手中,另一部分亲送给本埠藏书家和读者。但是,我还留下了几本爱恋的“宝书”,视为“心上人”。每当翻看,感觉真爽,好像从书页里,听到对我发出咯咯的笑声。
  作者简介:刘树声,1927年2月生于哈尔滨。曾任哈市文联秘书长,《哈尔滨文艺》主编,市作协副主席。编辑《教育通讯》《文学论丛》(纪念萧红学术论文集)、《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等。为黑龙江省文学学会顾问,省作协名誉委员。著有《松滨管见集》,与他人合集作品数册,及编著《文学书简史料选》。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人的成长是需要榜样的,父母就是最直接的榜样。本期王立红《弹弓》中的男孩胡小坏幼年失去父亲,叔叔胡汉三就充当了榜样的角色。叔叔正直、勤劳,不仅在生活上给他们以帮助,更费尽心思规范胡小坏的行为,使淘气男童成为自强男孩。这篇作品不仅是亲情故事,更提出单亲家庭孩子的“榜样”教育和行为规范问题,角度特别,值得他人借鉴。  人在生命最后时刻最留恋什么?《水》的主人公说:“人间的水真甜啊!”水让这
期刊
松花江在我心里并不是一条江,而是一座城。这座城叫哈尔滨。  哈尔滨是父亲的家乡我的籍贯。  我们老家在远离松花江的辽宁营口。爷爷说自己家原来是开点心铺子的,但是初小毕业太爷爷就送他去学了开车的手艺。爷爷常说他家有一块巨大的梨木案板,他小时候也亲手做过“大八件”“小八件”,难怪到了中秋爷爷只吃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提浆月饼;奶奶说她娘家出身不好,原本是地主,哥哥曾经留洋,自己要不是因为视力不大好高小毕
期刊
一  在江南Z市,小雅从来都不是那种风云女人或美色招摇的女人,更不是养尊处优的女人。但小雅是天生丽质的女人。她美丽善良、温柔亲切;你越关注她就越能发现,她的女人味其实是不同凡响的,是那种潜伏于街头巷尾、流淌于人间烟火中的不同凡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雅高中快毕业时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开来,胸部扁平,身子单薄,两只清澈明亮的眼睛泛着纯洁无邪、心智未开的光泽;一头乌黑的头发也还剪成童花式短发,显
期刊
胡汉三的腿瘸了。  胡汉三是胡小坏的叫法。当然,胡小坏只敢在背地里叫。  胡汉三是胡小坏的叔叔。胡小坏的爹在胡小坏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娘带着胡小坏和两个姐姐过日子。  农活忙时,叔叔总是先撂下自家的活计,耙地、插秧、割稻,都是叔叔帮衬,可胡小坏就是不喜欢叔叔。看电影里有个胡汉三,胡小坏心血来潮,管叔叔叫胡汉三,就像胡小坏,他本来不叫胡小坏,可别人非要叫他胡小坏一样。  胡小坏在心里一遍遍地骂着
期刊
癌症似乎让躺在炕上的仙泉一中刘老师怎么躺着都不舒服,好像炕上到处都是直立的针,扎得他痛苦不堪。可是,摆在窗台上的仙指花,每看一次,都会让他有片刻的安宁。其实他只是凭感觉,知道那花就在那里,散发出幽香。他的视力似乎在快速地衰退,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他的眼前就仿佛洞开了一片天空,充满阳光。  癌痛袭来时,他就把头抵在书本上。那些备课笔记,是他要求二弟放在他枕边的,他说等他病好了,重返课堂时用。一想到课堂
期刊
塞尔维亚的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是写梦幻的奇文,许多人物在他人的梦里度过了一生。为了完成复仇,只好到他人的梦里去寻找那躲避到他人梦里的仇人,结果报仇者与仇人在梦里搏杀,双双殒命,报仇者与仇人都永远回不来了,消失了。帕维奇无疑受到了博尔赫斯的启发,把博氏的短篇发扬壮大成了长篇,当然也添加了更为复杂的内容,并融合进他本人所属的民族梦幻与传说中去了。上海的翻译家曹元勇先生翻译了他的《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之恋
期刊
《圣经》福音书记载了耶稣圣迹,他讲过一句重要的话:信我者,得永生。耶稣基督并未蛊惑人心,而是上了十字架赴死回馈了他的追随者,用他的死和复活再度宣告:人需要信,需要痛悔你亏缺神的荣耀……  总之,人应当“有信”。  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小说都在强调这个沉重的命题:信仰。缺乏信仰之痛,获得信仰之痛,得到又失去信仰之痛……突出表现在所有庸常的劳苦大众身上忽然展现的伟大神性,那种无可比拟的道德上的美
期刊
1  那气味儿侵扰玉任已经好几天了。玉任不知道那气味儿的出处,但她清楚地记得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侵入她骚扰她的。  那是上周五晚上,明姬拽她参加了三男三女的一个派对,喝酒唱歌,半夜才回到家洗脸卸妆上床。当她迷迷糊糊快要睡着时,一股淡淡的怪怪的气味儿袭上来,罩住她,摇醒她。她想可能是从派对上沾上衣物而带回来的什么气味儿吧,于是起身拿起刚刚脱下来的衣服嗅了嗅。她先是闻到了刺鼻的烟
期刊
一  十七岁那年,我初中毕业,没考上中专,普高父亲没打算让我上,说我在学校里鬼混唐朝,耽搁了时日不说,还费钱。这原是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翻着白眼对我冷冷的挖苦,父亲上街路遇了他,对我是否继续就读和他达成共识,回家来复述时的语调都像他。气得我对着父亲的后背直恼他愚蠢,伙同外人欺负自家小孩还不知道。待我冷静下来,意识到父亲倒也不是伙同物理老师,而是一个有威望的父亲得有个理由为自己开脱,不让继续就读是因为我
期刊
2019年6月的某一天,杜上在整理旧报刊的时候发现了一只牛皮纸信封,里面有三封纸张焦脆的信杜上坐在客厅里打开它们。原来自己二十三年前有一次参加了一场文学活动,那时的杜上还只是一名大二学生,在会场就先锋文学与别人争执不下。后来就收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人约他见面,于是故事就这样在杜上的回忆中徐徐展开。  以上是陈鹏的短篇小说《苏童来了》的内容。谈及陈鹏,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对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