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种种生长因素。同时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一、开放教师形象,创设宽松环境,提高学生主体能力
1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空间。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由前台转到了幕后。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我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停水的一天”,再谈谈这一天自己的感受,因势引导他们要节约用水。
2 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如《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我针对班中部分学生晚上看电视不认真完成作业,不听大人劝说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电视是正当有益的活动吗?”大家的发言都很积极。突然。我话锋一转:“爸爸妈妈处处关心我们。我们怎么去关心他们呢?”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最后,通过讨论,大家都意识到:平时听从教导,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也是对父母的关心。
3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美化家园》一课,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家园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于是。我以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哪些是爱护、美化家园的行为。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展示的过程中。心灵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有那么一点体验。接着出示两个问题:(1)别人破坏家园和我没关系吗?(2)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同学们联系实际。经过讨论最终明白:家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美化家园人人有责。
二、开放教学内容,灵活使用课本,发展学生创新个性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而教学内容变化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大胆取舍。师生可共同选择教学内容:(1)教师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教材;(2)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以备课上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需搜集哪些内容);(3)以来自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为题材,让学生按性别、兴趣、个性、能力等分组,能力强的与能力差的搭配,个性随和的与不爱交际的结组。在动态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实践探索。如《我爱家乡山和水》这课,我课前带领学生沿着涵江宫口河边,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但住在河两旁的居民却将垃圾倒在河边,不时可见各色塑料包装随风乱飘。这一组组画面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要从自我做起。课后学生还向附近居民发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倡议书。
三、开放教学阵地,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探索领域
1 与社会各种活动紧密结合。可根据课文有关内容。与相应的校外社区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采访、观察、调查,使教师对学生行为上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行为需要。结合《叔叔阿姨辛苦了》这一课,我组织学生参观、了解部分行业的叔叔阿姨一天的工作,要求学生亲身体验他们的工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辛苦。
2 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教师要从班队活动中深化品德教育。如《看好书读好报》一课。我结合教材召开“与好书交朋友”主题中队会、“每周一书”推荐会等,在班中设立小小读书角,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交流。
四、开放评价考核,内化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根据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和社会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采取观察记录、书面口头测试、成果展示、活动竞赛等多种手段。还可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考核与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融入到具体行动中。如教《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学校生活有规则》时,教师有意识地与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求结合,开展自我训练,让同学和其他科任老师参与评价;在教学《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法”在我身边》时,可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教育相配合。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社会公德要求去做,请家长和社区协同督促、检查。
(责任编辑 林 彦)
一、开放教师形象,创设宽松环境,提高学生主体能力
1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空间。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由前台转到了幕后。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我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停水的一天”,再谈谈这一天自己的感受,因势引导他们要节约用水。
2 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如《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我针对班中部分学生晚上看电视不认真完成作业,不听大人劝说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电视是正当有益的活动吗?”大家的发言都很积极。突然。我话锋一转:“爸爸妈妈处处关心我们。我们怎么去关心他们呢?”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最后,通过讨论,大家都意识到:平时听从教导,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也是对父母的关心。
3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美化家园》一课,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家园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于是。我以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哪些是爱护、美化家园的行为。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展示的过程中。心灵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有那么一点体验。接着出示两个问题:(1)别人破坏家园和我没关系吗?(2)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同学们联系实际。经过讨论最终明白:家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美化家园人人有责。
二、开放教学内容,灵活使用课本,发展学生创新个性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而教学内容变化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大胆取舍。师生可共同选择教学内容:(1)教师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教材;(2)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以备课上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需搜集哪些内容);(3)以来自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为题材,让学生按性别、兴趣、个性、能力等分组,能力强的与能力差的搭配,个性随和的与不爱交际的结组。在动态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实践探索。如《我爱家乡山和水》这课,我课前带领学生沿着涵江宫口河边,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但住在河两旁的居民却将垃圾倒在河边,不时可见各色塑料包装随风乱飘。这一组组画面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要从自我做起。课后学生还向附近居民发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倡议书。
三、开放教学阵地,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探索领域
1 与社会各种活动紧密结合。可根据课文有关内容。与相应的校外社区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采访、观察、调查,使教师对学生行为上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行为需要。结合《叔叔阿姨辛苦了》这一课,我组织学生参观、了解部分行业的叔叔阿姨一天的工作,要求学生亲身体验他们的工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辛苦。
2 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教师要从班队活动中深化品德教育。如《看好书读好报》一课。我结合教材召开“与好书交朋友”主题中队会、“每周一书”推荐会等,在班中设立小小读书角,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交流。
四、开放评价考核,内化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根据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和社会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采取观察记录、书面口头测试、成果展示、活动竞赛等多种手段。还可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考核与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融入到具体行动中。如教《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学校生活有规则》时,教师有意识地与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求结合,开展自我训练,让同学和其他科任老师参与评价;在教学《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法”在我身边》时,可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教育相配合。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社会公德要求去做,请家长和社区协同督促、检查。
(责任编辑 林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