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路径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noonk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体量增加、编排系统,而课标中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学段课程标准与具体要求。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界定对应、分解细化、补充延展、提炼整合四方面着手,反思和重构课标中关于文言文的课程要求,以实现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转化。
  【关键词】课程标准;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9-0033-05
  【作者简介】方彬,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002)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了多种变化,尤其是文言文的编排。和苏教版教材相比,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多达13篇,且系统地编排在三至六年级的8册语文教材中。入编教材的文言文选自《论语》《宋史》《吕氏春秋》《世说新语》等文学、历史著作,是适合小学生朗读的经典文言文本。在统编语文教材背景下反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的课程标准,其总目标要求简略、学段标准缺失,未能与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相对应,会影响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是文言文的经典之作,本文以此课教学设计为例,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背景下对课标展开审视与反思,以期在理解和重构中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

一、反思:重新认识课标的价值


  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导性文件,由教育部制定,包括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即学习领域和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教学目标,反映一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拟定,需要在这一指导性文件的内容框架下,界定与对应、分解与细化、补充与延展、提炼与整合,拟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读课标发现,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指导性要求相对概括。“文言文”这一键词,课标中出现三处,分别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与“第四学段目标”,以及第四部分评价建议。统编语文教材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做了系统丰富的安排,而课标中关于文言文的学段标准则相对模糊,甚至缺失,这会影响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重新审视课标要求,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地调整和使用。
  (一)补充文言文的学段课程标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一篇文言文出现在三年级上册,而课标的第一、二、三学段没有关于文言文的指导性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课标总目标第7条“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第四学段(7~9年级)第12條“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两项要求,依据学情适当调整,补充第二、第三学段的文言文课程标准,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二)调整文言文的部分学段课程标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级均有文言文的学习编排,但现有课标的要求相对笼统。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调整第二、第三、第四学段文言文的课程要求,体现学段的层级变化,引导学生不断习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甄选优秀的文言文推荐篇目
  在课标的附录中,推荐的75首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不能满足当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需要。甄选优秀的古诗文,尤其是经典的文言文,可以丰富和辅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学习。

表1《伯牙鼓琴》一课从课标到课时目标的转化

二、理解与重构:课标的批判性解读


  课标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编写,经征求多方意见后形成的具有较为广泛的普适性纲领性文件。在统编语文教材背景下重读课标,深度理解课标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重构实施路径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将其有效转化为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以《伯牙鼓琴》为例,文言文教学从课标到课时目标的转化过程,如表1所示。
  (一)把握课标整体,界定与对应课时教学目标
  课标具有指导性意义,由课标转化为教学目标,需要经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教学目标转化的复杂过程。统揽课标整体,界定与对应核心标准是拟定教学目标、把握方向的关键。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这一篇课文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文化是本课教学的主题。通览课标“,文化”一词出现了13次。在课程性质中明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标总目标第2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更加具体明晰地提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整合13处“文化”标准,对应《伯牙鼓琴》一课具体的文化情境,拟定教学的核心目标为“引领儿童初步了解知音文化,传播知音文化,能够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经典文化,增强其民族文化自豪感”。
  (二)聚焦文言文本,分解与细化学段标准
  文言文教学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在拟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聚焦文言文文本,精准分析阶段性标准,将相关内容标准进行分解、细化,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1.分步分阶段。
  分步,即指找出相关阶段性标准,列出实现结果需要的具体步骤。例如,“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第三学段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第5条标准。叶圣陶先生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强调语言学习要关注语言表达的顺序与形式。
  实现这一结果需要分为两步:第一,学习表达顺序,通过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了解表达顺序与文体有关。小学阶段学习记叙文较多,记叙文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还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等表达顺序;第二,揣摩表达顺序,如作家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表达,作家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第一步在第二学段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二步在第三学段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例如:六年级的《伯牙鼓琴》是第三学段的内容,不足百字的文言文,但也有语言表达的特点。一句写伯牙,一句写钟子期,一句写演奏,一句写欣赏,交替描写伯牙与钟子期。通过这样的表达顺序,读者可以感受伯牙与钟子期心灵相通、彼此理解的深厚情感。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文言文的表达顺序,体会文中的情感。   2.确定核心要点。
  课标的表述严谨、规范,是对一个学段、一个方面的统领性描述。在课标转化为教学目标时,需要教师精准把握“课标”某一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核心要点,进一步理解、细化,形成教学目标。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崇敬等感受”,是第三学段中关于阅读的第7条标准。这一条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核心要点,均是强调第三学段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表达观点与感受的能力。《伯牙鼓琴》是叙事性作品,其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丰富的细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梗概,描述印象深刻的细节,表达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关联相邻学段标准,补充与延展
  六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承接第二学段与第四学段,属于第三学段。而课标中没有本学段的文言文课程标准。教师可以聚焦“古诗词”与“文言文”的相关标准,对《伯牙鼓琴》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补充与延展。
  1.借助古诗词的内容标准。
  首先,梳理关于古诗词的学段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阅读内容标准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内容标准是“诵读优秀诗文,注重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内容标准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与古诗词的学习有相通之处,教师可以借鉴古诗词的标准,补充与延展到文言文的学习要求。除了要顾及每一学段中文言文课文数量的增加,教师还要考虑表现标准的层级发展,第二学段强调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关于“诵读”要求更具体,要求读出声调、节奏等,再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在“语用”上提出新要求,即在积累、感悟与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拟定,可以突出“诵读”的内容目标,关注表现目标的达成———读出声调与节奏,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与感悟。
  2.参照第四学段的内容标准。
  课标中关于“文言文”的具体要求,出现在第四学段,即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第12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师可以依据第四学段的标准,推测第三学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表现水平,为第四学段学习提供基础。即以第四学段的标准为实现的结果,推测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以《伯牙鼓琴》为例,教学目标可以拟定为“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内容”。
  (四)关注课标实施建议,提炼与整合
  课标的表述结构严谨,实施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需要深度阅读、深入理解。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提炼相同要素,加以整合,依据目标陈述的规范,明确学习目标。
  1.多要素整合,拟定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是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方面第4条标准。第四学段标准阅读“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分散在课标各处的标准条例,对《伯牙鼓琴》一课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可依据教材文本和学情需要,进行多要素的整合,形成教学目标。整合上述几条标准,形成“多种途径查找资料,联系故事的背景说说你对知音以及知音文化的了解”这一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文言文意思,查找资料了解文化背景,这些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伯牙鼓琴》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音及知音文化的理解。
  2.逆向提炼,确定内容目标。
  课标第四部分评价建议的“阅读”板块第6条“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可以从“评价”入手,逆行倒推课时的教学目标。在评价中明确提出“重点考察记诵积累,以及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那么在课时目标中,必须体现对“记诵积累、凭借注释工具书理解”的具体目标。例如:《伯牙鼓琴》的课时教学目标,“能背诵文言文”指向的是“记诵”的评价目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指向的是“方法”的评价目标。

三、课程与教学: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


  (一)教材是例子
  统编教材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材选用的文言文是经典之作,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经典作品数不胜数。因此,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需要通过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带动学生自主阅读同类或相关的文言文经典作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13篇文言文分布在三至六年级八个学期教学中,每一篇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承担着独有的教学任务和传承文化的使命。
  《司马光》作为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起步学习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避免拔高要求,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伯牙鼓琴》时,学生已在课内学习了9篇文言文,具有一定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在此篇过后,学生在小学阶段还需要学习猿篇文言文。综合以上的分析,统编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每一册教材都有文言文课文,在学习方式上也逐渐提高要求,初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学习教材中的13篇文言文,旨在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
  (二)儿童是主体
  教学目标的拟定,需要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2019届的六年级学生是首次使用统编语文教材,也是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后首次在课堂内学习文言文。《伯牙鼓琴》是这一届学生学习统编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陌生的表达方式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突破儿童的学习难点,仍需要坚守儿童立场,从儿童已有学习经验出发。
  学生经过五年的古诗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文阅读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语感。因此,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体会情感,感悟知音文化。
  (三)课程即文化
  《伯牙鼓琴》不是一篇孤立的文言文,捕捉发现、开发利用文言文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适切儿童语文素养提升的微课程,可以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由一篇带多篇,体验完整的学习生活,感受经典文化的浸润。
  1.知音文化微课程。
  第一,确立微课程目标。微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儿童对知音文化的理解。第二,梳理微课程的内容,即了解知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史记》《荀子》《琴操》等书中均有记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篇》;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也收录了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是流传两千多年的经典故事,它传递的是中国人特有的知音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知心知人,传递和表达的是真情。有了这份知音深情,就产生了彼此间的互信、互爱,使人与人关系更为和谐亲密。第三,策划微课程的实施路径。教师可以对比诵读、讲故事的方法加以落实。
  2.伯牙人物微课程。
  第一,确立微课程的目标。丰富儿童对“伯牙”的认识。第二,梳理微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伯牙的生平、琴技、生活、作品以及相关典故等,丰富儿童对伯牙的认识与理解。第三,策划微课程的实施路径。以讲故事的方式推进。
  基于课标拟定教学目标,是遵循语文学科发展规律、顺应学生成长节律的。在统编语文教材背景下,教师要深刻理解课标,在反思和重构中落实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背景提示·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被人们认识并重视。我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便牢牢把握本省的实际情况,在加強基础建设、增强改革力度等方面稳步推进,逐步构建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职教体系,不仅开拓了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渠道,更是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广泛要求,走上了一条职教强国之路。
主持人语  习作教材是小学习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便是教材,要走向习作教学,也需要进行适合儿童文化的“二度开发”。当下,面向儿童的习作课程的开发可谓百舸争流,遗憾的是,在诸多的习作课程开发中,很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我主张”,缺乏课程论指导下的科学视野,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开发的着力点放在写作内容上,而对教学内容(文体知识)则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界定。本期专题我们试图从课程论的视角,去探索童年文化生态下
【摘 要】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把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取向,为教师使用教材留下了充分的空间。然而长期以来,教教材的积习影响深远,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对什么是教材、谁在使用教材、使用教材干什么、教材应该怎么使用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科学教材;教教材;用教材教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5-0022-0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少年中国说》;构思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1-0049-01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13)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说”是一种说理议论的文学体式,写法比较灵活,大都讲究文采,也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说”不宜简单地当作说理文,而是需要把握
【摘 要】高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学生人格、品德、志趣、心理等方面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更是影响这一时期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梳理地方历史,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搭建校园活动平台,开发各类校本课程,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在提升学生素养上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博雅;南孔文化;儒学校园;国际理解;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
【摘要】教师未教,学生已懂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密切把握学情,把对未知的探索转为对已知的思辨;注重课前预设,把对共性的追求转化为对个性的张扬;巧用移动卡片,在发散思维中完善认知结构;回归生活实际,在解释应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等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意蕴。  【关键词】把握学情;课前预设;完善认知结构;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摘 要】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生长力。在接续传承中出新光大,是永葆特质与焕发活力的关键所在。珍视传统,与时俱进,择高而立,接地稳行,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以“养正”为品牌特色的文化,在传承与创新、淬炼和提升中,实现了学校的个性化、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养正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6-0051-02  【作者
他做局长,曾经创造了如东教育的传奇;如今,他当校长了,又创造了沭阳教育的传奇。   热爱教育几近痴迷的追梦人、敬业奉献忘我工作的老校长、特别能吃苦的老黄牛、精益求精的精致管理者、爱生如子的教育人……做校长这10年来,变化的是一个又一个累加的称谓,不变的是他心中永远的教育担当。   他,就是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校长周桂官。  上篇:舍我其谁  “精致管理”“小事工程”“吃苦精神”是如东教育的标识;
·主持人语·  图式理论认为,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即认知图式,而知識的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不断建构与优化。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文本作为阅读的对象,其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便是学生认知与文本价值互为建构的图式化过程。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将认知图式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对于实现语文知识的结构化,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3)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交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选择中知道常用交通工具的特点。  (2)通过小研究,知道科学、绿色的出行方法。  3.行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