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预习,教师也创生出诸多新的经验和操作策略。然而细观我们真实的日常教学实践,预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我们用随机抽样法对某省级实验小学的265名师生的预习现状作了问卷调查,分析显示预习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不仅仅是“预习”本身,对预习后课堂难以驾驭的畏难情绪,导致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放任自流,同时预习后课堂的老“声”重弹,也挫伤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可见,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滞后,才是预习无法真正“突围”的重要原因。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应对预习后全新的课堂,促进“预习”走出当下的困境?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和平时学习,思考如下。
  一、 重新把握教学起点,以深入的学情分析“精确制导”,奠基高效课堂
  著名教育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预习后的课堂教学要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起点是关键。
  1.重视预习反馈,把准教学起点
  “以学定教”的关键是有效使用预习资源。批阅课前预习笔记,有利于把握学生的现有基础,充分利用预习中有价值的资源,及时调整预设,在动态的课堂教学推进中,不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摸底,将有效的时间花在学生需求之处,力求效益最大化。
  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后在预习卡上写出自己的困惑,然后收回,按提问角度分类,再将其布点于阅读教学的课时目标之下。如古诗教学,可以将问题归于思想感情、意境想象、语言特点等目标中,在讨论课文相关知识点时适当展示,引起学生关注、思考与探讨,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增强预习反馈信息的有效性。
  2.暴露思维过程,明辨真实起点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预习时容易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会掩盖学生的差异性,使教学变得单调而毫无生趣。
  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循着学生的思维规律,努力让学生暴露自主学习时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如“你的感受是从哪里获得的?”“你是怎样发现的?”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以点带面地铺展开来,使课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生成精彩。
  二、 重组教学内容,以陌生化处理引发阅读期待,实现有效提升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阅读陌生化”理论,强调建构陌生化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面对已经不再新鲜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创造性地重新组合和使用教材,以陌生化处理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实现预习基础上的有效提升。
  1.基于预习后的学情,整体建构教学内容
  传统教材按照课时匀速安排教学内容及其进度,以一节节课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原本有机关联的知识结构被人为分成“点”状,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局限在“知识点”上,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关联性整合处理,无法引导学生向整体、纵深思考。
  因此,基于预习基础确定教学任务时,教师应该根据对教材和预后学情的了解,将知识按结构关系进行重组,整体分析、纵向打通单元内各课时教学内容间的关系,进行适当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往往因为学生差异较大,教学的生成性强,所花的时间相应也会增加,所以必须进行适当分解。按“长程两段”的设计要求,把每一结构单元的教学分成“教结构”和“用结构”两个阶段。前者让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建构,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结构,这是整个单元教学的重心阶段,可适当放慢速度;后者让学生借助于前一段习得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主动学习和拓展与之类似的相关内容,这一阶段可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2.从熟悉走向陌生,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提升
  (1)从“熟悉”走向“陌生”
  预习后的课堂,老师要努力引领学生于“熟悉”处发现“陌生”的风景。例如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或分析词语,感受作者创作句段的陌生化手段,或品读人物,品味文本深处更丰富的意蕴,或适当突破文本的封闭,将更新鲜的知识引入课堂,走向开放,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语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很敏锐地发现了作者用陌生化手段创作的句段,引导学生明了四个“立刻”的反复,给人一种快镜头的感觉,使母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一气呵成,再次感受母亲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细细地品味这陌生的语段,体会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激发起对课文学习的强烈欲望。
  (2)从“熟悉”走向“提升”
  实际上,一篇课文学生预习过后,大概意思就已知其八九,可许多教师在预后的课堂上,依旧热衷于在“熟悉”处兜圈圈,很少给学生更多思维的挑战与乐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未能准确地扣住当前文本对学生而言的障碍点、兴趣点和思维点,并把它们变成学生成长需要的提升点。
  以《九色鹿》的学生分析(节选)为例:
  《九色鹿》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浅显明白。学生阅读此类文本存在的障碍是:人物较多的神话,不容易发现主人公线索,主要内容的概括庞杂罗嗦,学生因阅读过程中容易被带有神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视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具体感悟。因此预设本文教学的能力提升点为:一是提升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关系进行概括的能力;二是提升学生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借助人物形象把握文本核心价值的能力;三是提升学生神话学习的综合能力,形成和巩固基于神话的类结构意识和能力。
  三、 调整教学结构,以开放的空间应对个体差异,促进精彩生成
  预习后学生的需求、互动交流中的即兴表现和自由发挥远远超越教师的前瞻,这对以教案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无疑是一种颠覆,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1.预习反馈:从“集中”走向“分散”
  预习反馈,是预习后的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预习后课堂,预习检查通常在上课伊始集中按预习提纲进行。这种操作使课堂缺少生成,教学呈模式化。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在一定预设下的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对预习结果的集中检查变为分散检查,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在意学生的预习情况,在预习成果的调用和展示中推进教学,使课堂呈现出灵动的结构美。
  2.整体框架:从“线性”走向“板块”
  预习,生成了更为丰富的个体需求,而传统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的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的线性结构,已不能满足预习后课堂多层次的成长需求。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整体框架必须从“线性”走向“板块”。将基本的教学环节,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可以灵活调整的板块,根据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删减或调换。各个大板块又可以分成许多活动的“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种教学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生成”而定。如:《草船借箭》(第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五个板块:自由阅读,交流预习困惑;梳理困惑,确定主题;读书感悟,合作探究。四、读说写演,分享成果;继续发问,深入研究。
  这种板块式框架,突出重点,避免肢解,给预习后分化出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便于交流互动,逐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四、 更新组织形式,以合作交流搭建展示舞台,满足成长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为使学生的预习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更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交流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1.通过小组建设创设合作交流的条件
  教师在班级教学的同时,应着力抓好小组建设,组织好两个交流:一是预习后的小组交流。将学生按异质搭配分组,交流各自的预习成果。二是预习后的集体探究活动。教师根据交流的情况予以点拨提升,启迪学生进行自主总结与归纳,将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积累言语、语感训练融为一体。
  2.通过合作交流搭建课堂展示的舞台
  (1)展示预习成果,在分享中体验成功乐趣
  学生预习时的发现生成了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应给他们尽情展示的舞台,让成功的体验激起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新课前如果已经布置过学生课前预习,一开课就可以说:“通过本课的预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再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流畅性、“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出评价,使他们享受到预习时独立思考的快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成果的展示中得到自由表现才能的机会,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2)交流预习困惑,在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交流预习时的收获与困惑,为突破重难点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梦圆飞天》时,有学生提出预习时的困惑:“课文写‘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可这时飞船还没有发射,还不知道会不会发射成功,为什么人们现在就充满喜悦和自豪呢?”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便沸腾起来,学生更加关注文本,思维也更能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因为他们已经打开后续教学的探究之门。
  (3)分层激励诱导,在评价中收获成长喜悦
  在预习成果的检验过程中,充分肯定、热情鼓励,推动基础较差的同学见成效、再进取,鼓励中上等学生勤思考、多提问,让预习向深度和广度上推进。如学习《番茄太阳》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预习时的困惑:文中“番茄太阳”前后出现了三次,我也读出了它的不同含义,但我不知道这对描写人物(盲姑娘)有什么作用?这时,教师可给予这样的评价“该同学不仅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读懂关键语句,还能发现并思考新问题,这充分说明他把准了学习的脉搏,特别关注了课文中前呼后应的细节,这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既给提问学生肯定和激励,又给其他学生启发和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体验到预习带来的成功体验或挑战,从而喜欢上预习。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美] Margaret E .Gredler.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 .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周一贯.预习:一个老话题的新视野[J]. 云南教育2008(1).
  [6] 卜玉华.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7] 张冰. 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J]. 教学参考,2006(4).
  [8] 王秀萍.预习性“问题卡”对阅读理解的价值释放[J].小学教学研究,2008(11).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现场1】  师:听说盐城一小的同学字写得很棒,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  生:当然可以!  师:请你先写一个孙悟空的“孙”,再写一个建设的“建”,然后写一个雷锋的“锋”。(学生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孙建锋”三个字,其他同学惊奇地看着黑板。)  师:你写下的就是我的名字。(刚才写名字的学生猛地愣了一下。又下意识地吐了一下舌头。)勇敢地喊一声,好吗?  生:孙建锋!(她的声音清晰而响亮。)  师:好样的!
大量事实证明,教育对象——学生的素质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成全所有生命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精神魅力。现代教师在处于人生起点的青年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这是教师价值的最高体现。    不做蜡烛行不行    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说老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
这次家访,是利用暑假新生入学之前的时间进行的。虽然这时候我们师生还不够了解,但一来想对这个新的集体能提前有个了解;二来作为杭州市的二级重点高中,学生和家长还对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抱着怀疑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来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所以也不能很高兴的接受这一中考事实,他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思想调整,这一点,是我作为班主任选择暑假去家访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了。我想能够通过这次访谈,我和
编者按:  许多人都说开卷有益,殊不知,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不良书籍是精神的毒品,阅读者所受的毒害无异于吸食鸦片,他们的意识出现混乱,思想出现偏激,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教育工作者用什么灵丹妙药才能拯救受毒害的灵魂,让他们重获新生呢?怎样引导学生识别好书与害书,使他们走上健康的读书之路呢?本期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一问题。    拯救“堂·吉诃德”  ◇谢珠兰    小砺是重点中学的学生。高一时,成绩
现在,一场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正在河北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可以说,每位一线教师无不为之欢呼雀跃,都盼望着这次课改的春风能真正改善教学,真正让教师以“教”为荣,学生以“学”为乐,为此,广大一线教师都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课改培训。的确,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改,原有的教学方法要改,然而仅仅进行这些改革,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评价机制的改革。要使课改见成效,评价机制必先行,否则,课改只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境
“这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刺激惊险并充满人生哲理的闯关游戏”。没错,就是游戏,《寻找幸福密码》的读者可以参与其中。与主人公一起体验同关过程,体会那前所未有的惊险、痛苦、快乐、感悟……在寻找密码的游戏中走一遭,仿佛在充满选择的人生中活过一次。    “幸福”在现如今是个奢侈的词汇。我们奋斗在社会的丛林中,为物质、为欲望惶惶不可终日,很久不曾停下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幸福。很多时候我们是被一种无形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教师的功利化教育理念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笔者的孩子是江苏省某地级市一所重点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一天他在做写话训练“我最喜欢——”时对我说“我最喜欢做数学作业。”我告诉孩子,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他说还是写“我最喜欢玩”好了,问他为什么,孩子告诉我,他们老师说了:越简单越容易做正确。
在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时期,代课教师应时而生,代课教师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及现实的合理性。在当前大规模“清退”代课教师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群体的历史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并由此反思我们的教育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在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务院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了“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逐步清退代课人员”的要求。2006年3月27日,在教育部以“代课教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关注生活的经验课程,课堂学习就应该把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因素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亲近文本,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从教材出发,钻研教材、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信息,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第一步。教材之于教师不仅是工具手段,更应是教师的帮手。但教材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它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
[案例]  三年级小朋友在栽种黄豆的三个多月中,一边坚持观察,一边坚持记日记,竟然完成近五千多字的观察日记。下面是他们所做的部分日记,以及对观察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的两张关于黄豆生长变化的图表。  1.学生对黄豆生长的观察日记(节选)  2007年4月11日 晴  今天下午,我们在江老师的带领下,到教学楼后面挖了一块地,并播种了黄豆。其实,也算不上挖地,因为江老师前几天就挖好了,我们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