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老年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拿着几本旧旧的黑色硬抄本给我,比较含蓄地说:“你妈妈说,你要看看我写的文章,喏,这就是。”随后,又轻描淡写地加了一句:“如果你觉得好,就在你的博客上摘抄几篇,让人家看看。”爸妈知道我在写博。
  翻开其中的一本,有诗有小文章,风花雪月,人间万象,并加了写成的时间,大多是我爸近几年的涂鸦。
  一直知道爸爸喜欢闲来写些文字,但从不知竟然坚持至今,直到有一天妈妈跟我说:“你别只顾看别人写的东西,有空也看看你爸爸写的东西吧。他写的文章至今只有我一个读者,怪没成就感的。”
  于是,就有了上面的爸爸给我看文章的一幕。
  爸爸虽然不是文科生,但我早已认定他是从文学青年做到文学中年,直至文学老年。当年考大学时,曾几度在华师大的中文系和同济的建筑系之间摇摆,结果听了家里人的一句话:学工科的总有饭吃。随即选择了当个建筑师。不过,我看到的他大学六年二大本日记本,以及情意绵绵的情书,就足以说明他文学青年没有白当。
   近几年,我爸身上发生的两个故事,使得我当面就得尊称他一声:文学老年。
  几年前的一个星期天,一大早,我爸爸就梳齐头发,严肃整装出门了,跟我们说是散步去了。几小时后,爸爸臂下挟着一本厚厚的精装书回家了。与出门前的严肃截然不同,回家时是兴奋异常的。
  原来,他是一大早去书城排队,等待陈香梅女士的签名售书了。那本《回忆陈纳德将军》的书我爸其实兴趣不大,他更有兴趣的是想得到陈香梅的签名。捧着打开的书本,一一给我和妈妈看,粗黑的水笔写着陈香梅三个字,我爸爸高兴得似乎得到了一件人间珍品。
  这是其一。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家有二本,一平一精。平装是我买的,精装是我爸买的。当年,我和爸爸一起看完了平装本,我爸爸心潮起伏,激动之余又去买了一本精装本回来再捧读一遍。然后,干了一件只有嘴上没毛的豆蔻少女才会干的事,提笔给余秋雨写信。
  满满六张信纸,爸爸谈了读后感,谈了对同是宁波故乡人的情怀,谈了儿时和余秋雨类同的就读私塾的趣事等等。爸爸以为,他和余秋雨是同龄人,又是同乡人,童年的经历又多少有些相同,因此余必定会觉得多一知音,必定回信。
  当然,一个月后,爸爸失望了。他说:我信写过了,就算感谢过了,我原本只是想感谢他,写了一本好书。我不知怎样安慰爸爸,只是去买来一本又一本的余秋雨的书给爸爸看。
  去年,我从北京买回了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爸爸两天看完了。然后说: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从小就是神童,那么,我以后就不会看他的书了。
  这是其二。
  这一阵,我去看了爸爸的床头柜,他在看《廊桥遗梦》。爸爸说,他已是在看第七遍了,并且在他的朋友中,有一个人身上有罗伯特的影子。
  回到爸爸的笔记本。我看了他的文章,准备摘录几篇在自己的博客上,爸爸“文学老年”的帽子并不是白戴的,我想让他一直做下去。
  做个文学老年,并没什么不好。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期刊
“医托”的存在,给前来求医的病患者又增添了一道心理创伤。患者们怀揣着治病钱,来到哈尔滨,一心奔着疗效好的大医院而来,不料却掉入了“医托”早已编好的“黑医网”。     轮番轰炸患者上当   8月20日一大早,家住黑龙江漠河的白女士来到哈尔滨医大二院看病。一进门诊大厅,一名30多岁的男子就上前搭讪:“大姐,外地来的吧?看什么病啊?”“来看看风湿。”“那你得先挂号,那个窗口人少。”在这位热心男子的指引
期刊
我曾作为一名光荣的女兵,为庆祝国庆35周年,走在1984年10月1日通过天安门前的阅兵方队中。  2009年4月6日,我受邀来到了位于京郊的国庆阅兵村的女兵营地,看望正在像我们当年一样训练着的小战友们。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抹不去的记忆,任凭时光流逝,它却永远深藏在心,在阅兵村中,我的思绪飞回到25年前,记忆深处的那段珍藏,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神圣使命从天降    1984年2月的一个
期刊
造就与迷失  刘墉  醉心戏剧的某人,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选择一处并不热闹的地区,兴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场。   奇迹出现了,剧场开幕之后,附近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设,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没有几年,那个地区竟然发展得非常繁荣,剧场的卖座更是鼎盛。   “看看我们的邻居,一小块地,盖栋楼就能租那么多钱,而你用这么大的地,却只有一点剧场的收入,岂不是太吃亏了吗?”某人的妻子对丈夫抱怨,“我们何不
期刊
几年前,父亲患了一场突发的脑溢血,治愈后,整个人变了很多,不仅行动迟缓手脚不再灵便,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像个孩子。吃饭再也不分时间,常常刚吃完又要吃,母亲耐心地告诉他等等再吃,他就会不高兴,而且中午12点一定要睡觉,不管家里有什么事,耽搁他睡觉是万万不可的,他会发脾气,还会摔东西。有一次哥哥3岁的儿子因为调皮吵了他午休,硬让父亲扯着胳膊关到了阳台上……  父亲是军人出身,在部队度过了半辈子,脾气不太好
期刊
大陆代表团离开,我们这些香港记者,因为航班爆满的原因,只订到了8号离开的航班。于是,朝鲜当局给我们安排了一天半的参观行程,让我们了解朝鲜美好的一面。也就是说,只能在指定参观的地点下车参观拍摄,其他的时间,都是透过车窗来看朝鲜。  所以,这次在朝鲜的几天时间,可以交谈的朝鲜人只有陪同我们的朝鲜外交部新闻官员。就算是在参观地点,如果导游和我们多聊几句,新闻官就会用朝鲜语和导游交谈,然后,导游就不再多说
期刊
在急诊工作好多年了,遇到的复苏病人可以说不计其数,医院外的、医院内的对于这样的终末事件,竭尽全力的同时,我向来是不报什么希望的!因为作为医生的我,在和生命赛跑的时候老是落后不少,那些焦急的等待时间里,对医疗知识近于无知的家属、心焦火燎的无能为力的家属,救护车狂奔现场的情形屡见不鲜!逝者留给人们的除了家属的悲伤,还有医者的苦痛和无奈!  我知道,在大洋的彼岸,USA,自动除颤器已不是什么高级货,在人
期刊
黄忠元自传  我民国初期降生,适逢军阀混战,强征暴敛,民不聊生,所幸上了几年中学,而芦沟桥事变,日寇入侵中国,从此被赶出校门。接着鬼子大扫荡,又被逐出家门走上流亡之路,踏遍苏鄂豫皖。鬼子投降时已是而立之年。追忆往昔,日本鬼子杀我同胞逾千万,至今齿冷。  解放后,“史无前例”又折腾了多年。贤妻留下众多儿女,去了,我们没有白头偕老。而今我已入晚年,庆幸改革开放,让我看到国家的强盛!又有了第四代,小曾孙
期刊
他被孙中山喻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他是中国第一个到欧美研究西方油画艺术的人,他回国短暂执教却为岭南画坛培养出108大家,他的肖像画令西方油画画坛汗颜,他就是中国油画界耀眼的里程碑——李铁夫。  10月,李铁夫家乡鹤山市举办的纪念李铁夫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持续举行,其中铁夫画阁主展即将拉开帷幕,“李铁夫美术馆”也将于国庆后在江门市开门迎客。记者走访了曾与李铁夫一起工作、生活过的潘鹤、陈金章等岭南
期刊
很多从医者都曾感叹,在今天这样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做医生越来越不容易。那么,医生的“不容易”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现实图景,医生们又如何看待这种“不容易”?日前,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对该院332名医生进行了相关调查。这份调查让我们近距离地触摸到了医生的苦与乐,也促使我们再一次呼吁社会给予医生群体以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3月20日9时50分,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A区医生搀扶着走路都摇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