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经常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学生听得头晕脑涨、昏昏欲睡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的。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既要向课堂要效率,也要对课前做足功课。
追求有效教学,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
下面谈一谈,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认识。
一、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获取学习的兴趣
1.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我首先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上课时收集同学们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一小段距离后才有“白气”冒出呢?还有:掀開壶盖看到水翻滚得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同学们亲自发现并提出来的。他们想解释这些现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就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物理知识。我认为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首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性。例如,学习体温计时,我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的量程是多少?学生可以马上答出是35℃到42℃,这个提问我们也常常称为问题,但它不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一看便知。如果我们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有哪些区别?”这个提问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较或者讨论才能回答得比较全面。其次,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或者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者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进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1.强化演示实验
除了重视做好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要额外增加一些演示实验。我们在强化实验手段上做了一些尝试: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对于激发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实验解决抽象的疑难问题,如布朗运动、浮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等。生动直观,言简意赅。事实证明,具体形象要比语言文字更易记住,视觉刺激远胜于听觉刺激。因此,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
2.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过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分别指导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至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
3.增加随堂实验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还可增加些随堂实验,即边学边实验;还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亲自做实验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可见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点实验,可以换成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随堂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总之,有效教学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精心组织问题,科学进行实验,这样才会对我们的教学有益,学生也更乐意学。■
(作者单位:江西南康市第八中学)
追求有效教学,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
下面谈一谈,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认识。
一、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获取学习的兴趣
1.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我首先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上课时收集同学们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一小段距离后才有“白气”冒出呢?还有:掀開壶盖看到水翻滚得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同学们亲自发现并提出来的。他们想解释这些现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就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物理知识。我认为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首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性。例如,学习体温计时,我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的量程是多少?学生可以马上答出是35℃到42℃,这个提问我们也常常称为问题,但它不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一看便知。如果我们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有哪些区别?”这个提问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较或者讨论才能回答得比较全面。其次,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或者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者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进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1.强化演示实验
除了重视做好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要额外增加一些演示实验。我们在强化实验手段上做了一些尝试: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对于激发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实验解决抽象的疑难问题,如布朗运动、浮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等。生动直观,言简意赅。事实证明,具体形象要比语言文字更易记住,视觉刺激远胜于听觉刺激。因此,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
2.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过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分别指导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至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
3.增加随堂实验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还可增加些随堂实验,即边学边实验;还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亲自做实验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可见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点实验,可以换成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随堂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总之,有效教学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精心组织问题,科学进行实验,这样才会对我们的教学有益,学生也更乐意学。■
(作者单位:江西南康市第八中学)